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一行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心定于一行而修三昧也。又名真如三昧或一相三昧。三藏法数四曰:「一行三昧者,惟专一行,修习正定也。」此有事理二种。理之一行三昧者。为定心观真如之一理也。文殊般若经下曰:「法界一相,系缘法界,是名一行三昧。(中略)入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起信论曰:「依是三昧故,则知法界一相,谓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无二,即名一行三昧,当知真如是三昧根本。」六祖坛经曰:「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直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次,事之一行三昧,即念佛三昧之异名。一心念佛也。文殊般若经下曰:「若善男子善女人,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见起信论义记下末,安乐集下,往生礼赞。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真如三昧,或一相三昧,即把心定于一行而修正定。
【佛学次第统编】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经云一行三昧:梵语三昧,华言调直定,又云正定。一行三昧者,惟专一行,修习正定也。谓修行之人,应处空闲,舍诸乱意,系心实理,想念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而不懈怠,于一念中,即能得见十方诸佛,获大辩才也。
【三藏法数】
(出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梵语三昧,华言调直定,又云正定。一行三昧者,惟专一行,修习正定也。谓修行之人,应处空闲,舍诸乱意,系心实理,想念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续而不懈怠,于一念中即能得见十方诸佛,获大辩才也。
【三藏法数】
谓菩萨住是三昧,与毕竟空相应,更无馀行次第,是名一行三昧。
大空行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不动尊之三昧也,以其真言字为体,之字体诃字,是一切行不可得之义。故云大空行三昧。大疏十曰:「吽者是大空行三昧也。」
生行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百八三昧之一。
【三藏法数】
谓菩萨住是三昧,能观种种行相。入相。住相。出相,如是诸相皆空,亦不可见,是名生行三昧。
妙行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百八三昧之一。智度论四十七曰:「妙行三昧者,即是毕竟空相应三昧。乃至不见不二相,一切戏论不能破。」
【三藏法数】
谓菩萨住是三昧,不见诸三昧二相,即是毕竟空相应三昧;一切戏论,皆不能破,是名妙行三昧。
常行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常恒修念佛三昧也。
【佛学常见辞汇】
时常修行念佛三昧。
【三藏法数】
常行三昧者,亦名般舟三昧。梵语般舟,华言佛立。佛立有三义:一、佛威力,二、三昧力,三、行者本功德力。能于定中,见十方佛在其前立,故名佛立。以九十日为期,终竟三月,身常旋行,不得休息,口常唱阿弥陀佛,心常想阿弥陀佛,或先想后唱,或先唱后想,想唱相继,无令休息。此之三昧,极能断除宿障,于诸功德最为第一。(梵语阿弥陀,华言无量寿。)
禅行三十七品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明少时修三十七科之道品。
境智行三法
【佛学次第统编】
天台所立迹门十妙中之三法妙,即三轨也。以三法可为轨范,故名三轨:
一、真性轨 无虚伪谓为真,不改谓为性,指真如实相之本体也。
二、观照轨 指观达真性之智慧也。
三、资成轨 指资助观照之智,而使开发真性之万行也。
是如次第,有境智行三者。此三轨不一不异,不纵不横,如伊字之三点,首罗之三目,故名三法妙,以此三轨类,通一切三法,故名三轨之法门。
三因缘──妙行三因缘
【三藏法数】
(出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
〔一、时因缘〕,时即时分。因缘者,能生为因,助成为缘。谓五浊不增时,诸有情类,具大威德,好修诸善。盖于彼时,无诸浊恶,其人虽不乐为妙行,而亦自然能行也。(五浊者,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也。)
〔二、处因缘〕,处即处所,谓中国也。人生中国,其性聪敏,志意调柔,能修善业,不生邪见。其人虽不乐为妙行,而亦自然能行也。
〔三、补特伽罗因缘〕,梵语补特伽罗,华言有情。谓一类有情,得修妙行之众同分而居,其性和雅,能修善业,如住律仪。盖亲近妙行之众,其人虽不乐为众善,而亦自然能行也。
善行三业
【三藏法数】
菩萨精修于身口意三者之业,思惟策励,悉令清净。譬如善浣衣人,能除秽垢也。
善行三昧
【三藏法数】
梵语三昧,华言正定。菩萨修习正定,不乱不昏,遂使功德资长。譬如出财与人,得人保息,方获利益也。
作行三昧
【三藏法数】
谓菩萨住是三昧,则能发起先所得诸三昧故,是名作行三昧。
无处行三昧
【三藏法数】
谓菩萨住是三昧,则能知三毒火然三界故,心不依止;涅槃毕竟空故,亦不依止;是名无处行三昧,(三毒者,贪、瞋、痴也。)
不一行三昧
【三藏法数】
谓菩萨住是三昧,不见诸三昧一相,以此三昧,而能兼行诸馀观行,是名不一行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