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血肉  拼音:xiě ròu
1.血液和肌肉。指人的躯体。《韩非子。八说》:「沐者有弃发,除者伤血肉。」宋。洪迈《夷坚丁志。卷八。雷击王四》:「趋视之,二百钱乃在其胁下皮内,与血肉相连。」
2.比喻关系密切。如:「父母与子女血肉相连。」
《國語辭典》:氏族  拼音:shì zú
1.一个单系的继嗣群,通常拥有共同财产,且为外婚的或地域化的亲属团体,可能是父系氏族,也可能是母系氏族。成员相信共有一位创始的祖先,但其正确的谱系关系不一定能清楚追溯。
2.姓氏宗族的分系,分开来称为「氏」、合称为「族」。汉。班彪 王命论:「是故刘氏承尧之祚,氏族之世,著于春秋。」
《國語辭典》:天属(天屬)  拼音:tiān shǔ
1.自然关系所结合的亲属。指直系血亲而言。汉。蔡琰悲愤诗〉二首之一:「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一一。槐西杂志一》:「兄弟天属,已不可言报施,况君臣父子夫妇,义属三纲哉?」
2.天性相连。南朝齐。王俭太宰褚彦回碑文〉:「虽事缘义感,而情均天属。」
3.天子的亲属。即皇族。《晋书。卷一○四。石勒载记上》:「中山虽为皇太后所养,非陛下天属,不可以亲义期也。」唐。杜甫行次昭陵〉诗:「天属尊尧典,神功协禹谟。」
《漢語大詞典》:血属(血屬)
(1).有血缘关系的亲属。 晋 袁宏 后汉纪·桓帝纪:“今弟幸全血属,岂非天乎!” 唐 刘知几 史通·汉书五行志错误:“以曾孙血属,上纂皇统,所谓同姓雄者也。”资治通鉴·唐武宗会昌四年:“今 刘稹 不诣尚书面缚,又不遣血属祈哀。” 胡三省 注:“血属,谓父子兄弟至亲同出於一气者。”
(2).有血的动物。亦指人。 唐 裴铏 《传奇·崔炜》:“ 任翁 家事鬼,曰独脚神,每三岁必杀一人饗之。时已逼矣,求人不获。 任翁 俄负心,召其子计之曰:‘门下客既不来,无血属可以为饗。吾闻大恩尚不报,况愈小疾耳?’遂令具神饌,夜将半,拟杀 煒 。”
《國語辭典》:远亲(遠親)  拼音:yuǎn qīn
1.住得较远的亲戚。元。秦𥳑夫《东堂老》第四折:「岂不闻远亲呵不似我近邻,我怎敢做的个有口偏无信。」
2.关系较疏远的亲戚。《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元普心下著疑,想道:『我那里来这样远亲?』」也称为「远房」。
《國語辭典》:义儿(義兒)  拼音:yì ér
养子、义子。晚唐间诸藩镇主帅,多养勇武的人为义儿,以事征伐,五代时其风更盛,《新五代史》有〈义儿传〉。《三国演义》第三回:「此丁原义儿,姓吕,名布,字奉先者也。」也称为「义男」、「义子」。
《國語辭典》:血亲(血親)  拼音:xiě qīn
1.有血缘关系的亲属。
2.法律上分为自然血亲与因收养而成立的法定血亲。自然血亲又分为直系与旁系血亲。
《國語辭典》:至亲骨肉(至親骨肉)  拼音:zhì qīn gǔ ròu
关系最密切的亲人,通常是指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封神演义》第五六回:「依臣愚见,必用至亲骨肉之臣征伐,庶无二者之虞。」
《漢語大詞典》:杂婚(雜婚)
人类社会最原始的婚姻形式。指男女两性间不问有无血缘关系,不分辈分,随意发生性关系。 郭沫若 《棠棣之花》第二幕:“太古时候并没有什么贫富的悬殊,但是男女们是杂婚野合。”参见“ 杂交 ”。
《國語辭典》:杂交(雜交)  拼音:zá jiāo
1.不同品种的动物或植物相互交配,造成遗传重组的现象。
2.同时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性伴侣发生性关系,称为「杂交」。
《國語辭典》:直系亲属(直系親屬)  拼音:zhí xì qīn shǔ
纵向的亲属关系。向上有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等直系血亲尊亲属;向下有子女、孙子女、曾孙子女等直系血亲卑亲属。
《漢語大詞典》:直系血亲(直系血親)
和自己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即指生育自己和自己所生育的上下各代亲属。不论父系或母系、子系或女系都是直系血亲。如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封建社会只以父系或子系为直系血亲。
《国语辞典》:骨肉至亲(骨肉至亲)  拼音:gǔ ròu zhì qīn
像骨和肉连接在一起的亲属。指有血缘关系的亲属。《晋书。卷三一。后妃传上。武悼杨皇后传》:「骨肉至亲,化为他人,永长辞兮。」
《国语辞典》:血浓于水(血浓于水)  拼音:xiě nóng yú shuǐ
比喻骨肉至亲,或同族、同国等有血缘关系,而密切不可分。如:「一场灾变,让他们一家人血浓于水的情怀,展露无遗。」
《国语辞典》:血亲家族(血亲家族)  拼音:xiě qīn jiā zú
由有血缘关系的成员所组成的家族。不包括姻亲亲属,多存在于母系社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