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融会(融會)  拼音:róng huì
融合、参合。隋。炀帝〈重与智者请议书〉:「智者融会,尽有阶差,譬若群流,归乎大海。」
《漢語大詞典》:贯穿融会(貫穿融會)
见“ 贯通融会 ”。
《漢語大詞典》:贯通融会(貫通融會)
犹言融会贯通。 宋 袁燮 《〈象山先生文集〉序》:“自始知学,讲求大道,弗得弗措,久而寖明,又久而大明,此心此理,贯通融会,美在其中,不劳外索。” 元 袁桷 《题〈雪窦潜师语录〉后》:“乃痛自卓立,游诸方,能采其所长,不专於一师,而共贯通融会,慊然犹以为未足。” 明 吴承恩 《诸史将略序》:“泥法而不知变,非筭之胜也,盖有贯通融会、神而明之者存焉。”亦作“ 贯穿融会 ”。 清 戴名世 《方舟传》:“年十四五,尽通六经诸史及百家之书,贯穿融会,发挥为义理之文,穷微阐幽,务明其所以然之故。”
分類:融会贯通
《漢語大詞典》:贯通融会(貫通融會)
犹言融会贯通。 宋 袁燮 《〈象山先生文集〉序》:“自始知学,讲求大道,弗得弗措,久而寖明,又久而大明,此心此理,贯通融会,美在其中,不劳外索。” 元 袁桷 《题〈雪窦潜师语录〉后》:“乃痛自卓立,游诸方,能采其所长,不专於一师,而共贯通融会,慊然犹以为未足。” 明 吴承恩 《诸史将略序》:“泥法而不知变,非筭之胜也,盖有贯通融会、神而明之者存焉。”亦作“ 贯穿融会 ”。 清 戴名世 《方舟传》:“年十四五,尽通六经诸史及百家之书,贯穿融会,发挥为义理之文,穷微阐幽,务明其所以然之故。”
分類:融会贯通
《國語辭典》:融会贯通(融會貫通)  拼音:róng huì guàn tōng
将各种知识或事物加以融合、贯穿,进而获得全面通彻的领会。《宋史。卷四二七。道学传。序》:「于是上自帝王传心之奥,下至初学入德之门,融会贯通,无复馀蕴。」《清史稿。卷四八二。儒林传三。陈立传》:「南归后,乃整齐排比,融会贯通,成公羊义疏七十六卷。」
《漢語大詞典》:融会通浃(融會通浹)
同“ 融会贯通 ”。 宋 叶适 《司农卿湖广总领詹公墓志铭》:“已而徧观诸书,博求百家,融会通浹,天文、地理、象数、异书,无不该极。”
《漢語大詞典》:同合
(1).使相一致。韩非子·主道:“大不可量,深不可测,同合刑名,审验法式,擅为者诛,国乃无贼。”
(2).犹融会。《宋书·范晔传》:“赞自是吾文之杰思,殆无一字空设,奇变不穷,同合异体,乃自不知所以称之。”
《國語辭典》:融化  拼音:róng huà
消溶、溶化。元。朱德润〈黑谷东路山〉诗:「缅想融化初,元气下磅礴。」
《國語辭典》:融洽  拼音:róng qià
彼此间的感情和睦。《文明小史》第二三回:「起先万帅公馀之暇,还时常邀他来问些学业,谈得甚为融洽。」
《國語辭典》:融汇(融匯)  拼音:róng huì
融会。如:「他的画风是将传统与现代意趣融汇在一起。」
分類:融会融合
《漢語大詞典》:融镕(融鎔)
融合;融会。 明 李梦阳 《驳何氏论文书》:“守之不易,久而推移,因质顺势,融鎔而不自知,於是为 曹 为 刘 ,为 阮 为 陆 ,为 李 为 杜 ,即令为 何大復 ,何不可哉!”
分類:融合融会
《國語辭典》:集大成  拼音:jí dà chéng
汇集各方面主张而成一完全的学说。语出《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
《國語辭典》:镕铸(鎔鑄)  拼音:róng zhù
将金、银、铜、铁等材料镕化后,铸造成人物、花鸟、走兽等造形,称为「镕铸」。
《漢語大詞典》:浑融(渾融)
浑合,融合。谓融会不显露。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六:“其立意措辞,贵浑融有味。” 明 胡应麟 诗薮·古体上:“取乐府之格於两 汉 ,取乐府之材於三 曹 ,以三 曹 语入两 汉 调,而浑融无迹,会於《骚》《雅》。” 清 冯班 钝吟杂录·家戒上:“圣人説话简略,説得浑融,一时理会不来。”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关于周代社会的探讨》:“但我们不能因为今天的‘不容易划分阶段而聚讼不决’,便因而断言 中国 历史发展本身本来是‘浑融而暧昧’(简切地说是“浑沌”)而巧立出一个‘早熟性’的假说出来。”
《国语辞典》:贯穿驰骋(贯穿驰骋)  拼音:guàn chuān chí chěng
将有关的事物连贯融会,并加以灵活运用。宋。曾巩〈与孙司封书〉:「宗旦喜学《》,所为注,有可采者,家不能有书,而人或质问以《》,则贯穿驰骋至数十家,皆能言其意。」
《国语辞典》:贯穿今古(贯穿今古)  拼音:guàn chuān jīn gǔ
将现代与古代的事物连贯融会。形容人博学多闻。唐。白居易〈与元九书〉:「杜诗最多,可传者千馀篇,至于贯穿今古,覼缕格律,尽工尽善,又过于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