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赤楝蛇
见“ 赤练蛇 ”。
《國語辭典》:赤练蛇(赤練蛇)  拼音:chì liàn shé
动物名。爬虫纲蛇亚目。长约八十公分,色淡黄,上有红、黑斑点,无毒而性凶猛。
《漢語大詞典》:楚相断蛇(楚相斷蛇)
汉 贾谊 新书·春秋载, 春秋 楚 相 孙叔敖 ,幼时遇两头蛇,恐他人又见,埋之,惧,谓其母曰:“吾闻见两头蛇者死。”“母曰:‘无忧,汝不死。吾闻之,有阴德者,天报以福。’人闻之,皆諭其能仁也。及为令尹,未治而国人信之。” 汉 刘向 《新序·杂事一》亦记此事。后因以“楚相断蛇”喻人做好事必将得好报。 宋 魏泰 东轩笔录卷六:“ 曾布 为三司使,论市易事被黜。 鲁公 ( 曾公亮 )有柬别之,略曰:‘塞翁失马,今未足悲; 楚 相断蛇,后必有福。’”
《分类字锦》:池闪金蛇(池闪金蛇)
皮日休 寂上人院联句 石形蹲玉虎,池影闪金蛇。
分类:巧对
《國語辭典》:打草惊蛇(打草驚蛇)  拼音:dǎ cǎo jīng shé
语本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打草惊蛇比喻某甲受到惩戒,而使某乙知所警惕。后多比喻行事不密,使对方有所察觉,预先防备。《水浒传》第二九回:「空自打草惊蛇,倒乞他做了手脚,却是不好。」《文明小史》第一回:「第一须用上些水磨工夫,叫他们潜移默化,断不可操切从事,以致打草惊蛇,反为不美。」
分類:作事惊动
《漢語大詞典》:打草蛇惊(打草蛇驚)
见“ 打草惊蛇 ”。
《國語辭典》:打草惊蛇(打草驚蛇)  拼音:dǎ cǎo jīng shé
语本宋。郑文宝《南唐近事》:「王鲁为当涂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打草惊蛇比喻某甲受到惩戒,而使某乙知所警惕。后多比喻行事不密,使对方有所察觉,预先防备。《水浒传》第二九回:「空自打草惊蛇,倒乞他做了手脚,却是不好。」《文明小史》第一回:「第一须用上些水磨工夫,叫他们潜移默化,断不可操切从事,以致打草惊蛇,反为不美。」
分類:作事惊动
《國語辭典》:春蚓秋蛇  拼音:chūn yǐn qiū shé
语本《晋书。卷八○。王羲之传》:「子云近出,擅名江表,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比喻书法拙劣,如蚯蚓和蛇般弯曲。宋。苏轼 和孔密州五绝五首之四:「蜂腰鹤膝嘲希逸,春蚓秋蛇病子云。」
《漢語大詞典》:春蛇秋蚓
见“ 春蚓秋蛇 ”。
《國語辭典》:春蚓秋蛇  拼音:chūn yǐn qiū shé
语本《晋书。卷八○。王羲之传》:「子云近出,擅名江表,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行行若萦春蚓,字字如绾秋蛇。」比喻书法拙劣,如蚯蚓和蛇般弯曲。宋。苏轼 和孔密州五绝五首之四:「蜂腰鹤膝嘲希逸,春蚓秋蛇病子云。」
《漢語大詞典》:褰鼻蛇
白花蛇的别名。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下:“《本草》载白花蛇一名褰鼻蛇,生南地及 蜀郡 诸山中,九月十日采捕之。”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鳞一·白花蛇:“蘄蛇,褰鼻蛇。”﹝释名﹞引 寇宗奭 曰:“诸蛇鼻向下,独此鼻向上,背有方胜花纹,以此得名。”
分類:释名
《國語辭典》:强龙不压地头蛇(強龍不壓地頭蛇)  拼音:qiáng lóng bù yā dì tóu shé
(谚语)比喻即使强大有力者也无法压制地方上蛮横凶恶的人。《西游记》第四十五回:「也罢,这正是『强龙不压地头蛇』。」也作「强龙难敌地头蛇」。
《國語辭典》:蕲蛇(蘄蛇)  拼音:qí shé
白花蛇的别名。参见「白花蛇」条。
分類:湖北蕲州
《分类字锦》:秋水蛇纹(秋水蛇纹)
杨基 赠故人全王孙诗 都将秋水蛇纹剑,赠与长安游侠人。
分类:
《漢語大詞典》:蛐蛇
方言。即蛐蟮。 毕方 锺涛 《千重浪》第五章四:“仰着那青筋鼓鼓得像爬满蛐蛇样的脖子。”参见“ 蛐蟮 ”。
分類:方言毕方
《國語辭典》:蛐蟮  拼音:qū shàn
蚯蚓的别名。参见「蚯蚓」条。
分類:蚯蚓郭璞
《分类字锦》:清畅蜲蛇(清畅蜲蛇)
张衡 西京赋 女娥坐而长歌,声清畅而蜲蛇。
分类:
《國語辭典》:牛鬼蛇神  拼音:niú guǐ shé shén
1.牛鬼,神话传说中阴间的牛头鬼卒;蛇神,传说中人面蛇身之神。「牛鬼蛇神」泛指各种奇形怪状的鬼神,或赞美诗意境虚幻怪诞,神奇莫测。语出唐。杜牧太常寺奉礼部李贺诗集序〉:「鲸呿鳌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幻诞也。」
2.比喻内容荒诞不经的作品。《红楼梦》第八二回:「更有一种可笑的,肚子里原没有什么,东拉西扯,弄的牛鬼蛇神,还自以为博奥。」
3.比喻形形色色的坏人。《儿女英雄传》第四○回:「至于外省那般作幕的,真真叫做牛鬼蛇神,无般不有,这都是我领教过的。」也作「牛神蛇鬼」、「蛇神牛鬼」。
《漢語大詞典》:殴蛇(毆蛇)
春秋 鲁国 地名。在今 山东省 宁阳县 东北。《公羊传·桓公十二年》:“盟于 殴蛇 。” 陆德明 释文:“殴,丘于反,又音曲后反。蛇音移,又音池。”左传作“曲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