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3,分29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5 7 8 9 10 下一页
文殊现宝藏经
文殊师利现宝藏经
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
中胎藏
日藏经
内心秘密莲华藏
内藏百宝经
月藏经
藏教四门
藏识四相
四藏
正法眼藏
石地藏
出三藏记集
佛类词典(续上)
文殊宝藏经文殊现宝藏经
文殊师利现宝藏经
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
中胎藏
日藏经
内心秘密莲华藏
内藏百宝经
月藏经
藏教四门
藏识四相
四藏
正法眼藏
石地藏
出三藏记集
文殊宝藏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之略名。
(经名)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之略名。
文殊现宝藏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文殊师利现宝藏经之略名。
(经名)文殊师利现宝藏经之略名。
文殊师利现宝藏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二卷,西晋竺法护译。大方广宝箧经之异译。
(经名)二卷,西晋竺法护译。大方广宝箧经之异译。
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菩提流志译。一名文殊师利菩萨八字三昧法。为八字文殊法之本经也。
(经名)一卷,唐菩提流志译。一名文殊师利菩萨八字三昧法。为八字文殊法之本经也。
中胎藏
【佛学大辞典】
(术语)胎藏界曼陀罗之中台八叶院也。此为大日如来之本体,由此出生四重之曼陀罗,故曰胎藏。胎藏界之名基于此。
(术语)胎藏界曼陀罗之中台八叶院也。此为大日如来之本体,由此出生四重之曼陀罗,故曰胎藏。胎藏界之名基于此。
日藏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大乘大方等日藏经之略名。
(经名)大乘大方等日藏经之略名。
内心秘密莲华藏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中胎八叶也。大疏六曰:「凡图画法,当先建立内心秘密莲华藏竟。」
(术语)中胎八叶也。大疏六曰:「凡图画法,当先建立内心秘密莲华藏竟。」
内藏百宝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后汉支娄迦谶译。文殊师利问佛沤和俱舍罗(译言善巧方便)所入之事。佛答以随世间之习俗而入,示现种种之事。其实佛无种种之事也。
(经名)一卷,后汉支娄迦谶译。文殊师利问佛沤和俱舍罗(译言善巧方便)所入之事。佛答以随世间之习俗而入,示现种种之事。其实佛无种种之事也。
月藏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大方等大集月藏经之略名。十卷,高齐那连提耶舍译。大集经六十卷中,自第四十六至五十六之月藏分十一卷是也。月藏为菩萨名。月藏菩萨自西方来说方等之妙理者。
(经名)大方等大集月藏经之略名。十卷,高齐那连提耶舍译。大集经六十卷中,自第四十六至五十六之月藏分十一卷是也。月藏为菩萨名。月藏菩萨自西方来说方等之妙理者。
藏教四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藏教俱修析空观而證偏真之理,此有四门:一有门,有部宗(旧曰毗昙宗)是也,以立三世实有法体恒有故也。二空门,成实宗是也,以立三假而空我法之二者故也。三亦有亦空门,毗勒论是也,以双照实有与空理故也。四非有非空门,那陀迦旃延经是也,以双非有空故也。毗勒论迦旃延经不来此土,依智度论而知之。见止观六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四门)附录。
(术语)藏教俱修析空观而證偏真之理,此有四门:一有门,有部宗(旧曰毗昙宗)是也,以立三世实有法体恒有故也。二空门,成实宗是也,以立三假而空我法之二者故也。三亦有亦空门,毗勒论是也,以双照实有与空理故也。四非有非空门,那陀迦旃延经是也,以双非有空故也。毗勒论迦旃延经不来此土,依智度论而知之。见止观六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四门)附录。
藏识四相
【佛学大辞典】
(名数)起信论之法门也。阿梨耶之心体无生无灭。有无明,迷于自之心体,而违寂静之性,鼓动起念,有生灭四相。即使心体生住异灭由细至粗也。今就此义而明四相,既鼓静使动,便有前后粗细之异。依之以彼先际之最微,名为生相。及最后之最粗,名为灭相,取中间为住相异相。而以之配于三细六粗,生相者三细中业相之一也。住相者三细中转相,现相,及六粗中智相,相续相之四相也。异相者六粗中执取相,计名字相之二相也。灭相者六粗中起业相之一也。而于断位逆次之,先断灭相,为十信,是内凡之位。断异相,为十住十行十回向,是相似觉之位。断住相为十地,是随分觉之位。断生相之一念为佛,是究竟觉也。见起信论中本。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四相)附录。
(名数)起信论之法门也。阿梨耶之心体无生无灭。有无明,迷于自之心体,而违寂静之性,鼓动起念,有生灭四相。即使心体生住异灭由细至粗也。今就此义而明四相,既鼓静使动,便有前后粗细之异。依之以彼先际之最微,名为生相。及最后之最粗,名为灭相,取中间为住相异相。而以之配于三细六粗,生相者三细中业相之一也。住相者三细中转相,现相,及六粗中智相,相续相之四相也。异相者六粗中执取相,计名字相之二相也。灭相者六粗中起业相之一也。而于断位逆次之,先断灭相,为十信,是内凡之位。断异相,为十住十行十回向,是相似觉之位。断住相为十地,是随分觉之位。断生相之一念为佛,是究竟觉也。见起信论中本。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四相)附录。
四相
【佛学大辞典】
(名数)生住异灭也。名四有为。(参见:有为)
【佛学大辞典】
(名数)表彰有为法之事体者有四:一生相,起事物也。二住相,安事物也。三异相,衰事物也。四灭相,坏事物也。有此四相者为有为法。无此四相者为无为法。俱舍论五曰:「颂曰:相,谓诸有为生住异灭性。论曰:由此四种是有为相,法若有此,应是有为。与此相违是无为法。此于诸法能起名生,能安名住,能衰为异,能坏为灭。」小乘有部谓离所相之法,则有能相之别体,成实及大乘,谓此四相唯为有为法变异之差别,非有所相与能相之别体。因之有部之四相,为实法,成实及大乘之四相为假法。
【佛学常见辞汇】
1。生相、住相、异相、灭相。生相即由无而有;住相即成长之形;异相即衰老变坏;灭相即最终灭亡。此生住异灭四相,迁流不息,此灭彼生,此生彼灭。2。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参见:我人四相)
【佛学次第统编】
言生灭之相者,有四种相,谓生、住、异、灭也。
一、生相 有为法之现起名生,本无而今有之现相也。
二、住相 于法体现在暂时安住,使各自行果,即生位暂停之现相也。
三、异相 于住位上,续续变异,住别前后之现相也。
四、灭相 谓有为法之现法灭,而入过去之相,即暂有还无之相也。
(名数)生住异灭也。名四有为。(参见:有为)
【佛学大辞典】
(名数)表彰有为法之事体者有四:一生相,起事物也。二住相,安事物也。三异相,衰事物也。四灭相,坏事物也。有此四相者为有为法。无此四相者为无为法。俱舍论五曰:「颂曰:相,谓诸有为生住异灭性。论曰:由此四种是有为相,法若有此,应是有为。与此相违是无为法。此于诸法能起名生,能安名住,能衰为异,能坏为灭。」小乘有部谓离所相之法,则有能相之别体,成实及大乘,谓此四相唯为有为法变异之差别,非有所相与能相之别体。因之有部之四相,为实法,成实及大乘之四相为假法。
【佛学常见辞汇】
1。生相、住相、异相、灭相。生相即由无而有;住相即成长之形;异相即衰老变坏;灭相即最终灭亡。此生住异灭四相,迁流不息,此灭彼生,此生彼灭。2。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参见:我人四相)
【佛学次第统编】
言生灭之相者,有四种相,谓生、住、异、灭也。
一、生相 有为法之现起名生,本无而今有之现相也。
二、住相 于法体现在暂时安住,使各自行果,即生位暂停之现相也。
三、异相 于住位上,续续变异,住别前后之现相也。
四、灭相 谓有为法之现法灭,而入过去之相,即暂有还无之相也。
四藏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藏)
【佛学大辞典】
(名数)小乘之大众部立四藏。加杂藏也。杂藏者诸大乘经也。增一阿含经序品曰:「契经一藏,律二藏,阿毗昙经为三藏。方等大乘义玄邃,及诸契经为杂藏。」智度论四十九曰:「四藏者所谓阿含、阿毗昙、毗尼、杂藏。」分别功德论一曰:「阿难所撰今四藏是也。」智度论十一曰:「以四种法藏教人:一修妒路藏,二毗尼藏,三阿毗昙藏,四杂藏,是为法施。」小乘之犊子部亦立四藏于经律论之三藏加明咒藏。明咒者陀罗尼。见义林章诸藏章。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四藏者,即经、律、论、咒也。以其各各含藏一切文理,故名藏也。
〔一、经藏〕,经藏者,即如来所说一大藏,大小乘诸经也。经,法也、常也,十界同遵,谓之法。三世不易,谓之常。又云契经,谓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也。(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修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也。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二、律藏〕,律藏者,即如来所制大小乘戒律也。律,法也。谓能治众生贪瞋痴种种之恶。如治世法律,则能断决重轻之罪也。
〔三、论藏〕,论藏者,即如来所说阿毗昙等论,及佛弟子所造诸论也。(梵语阿毗昙,华言无比法。)
〔四、咒藏〕,咒藏者,即如来所说一切秘密心咒也。如诸陀罗尼,及凡经中所有神咒是也。(梵语陀罗尼,华言咒。)
(名数)(参见:藏)
【佛学大辞典】
(名数)小乘之大众部立四藏。加杂藏也。杂藏者诸大乘经也。增一阿含经序品曰:「契经一藏,律二藏,阿毗昙经为三藏。方等大乘义玄邃,及诸契经为杂藏。」智度论四十九曰:「四藏者所谓阿含、阿毗昙、毗尼、杂藏。」分别功德论一曰:「阿难所撰今四藏是也。」智度论十一曰:「以四种法藏教人:一修妒路藏,二毗尼藏,三阿毗昙藏,四杂藏,是为法施。」小乘之犊子部亦立四藏于经律论之三藏加明咒藏。明咒者陀罗尼。见义林章诸藏章。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四藏者,即经、律、论、咒也。以其各各含藏一切文理,故名藏也。
〔一、经藏〕,经藏者,即如来所说一大藏,大小乘诸经也。经,法也、常也,十界同遵,谓之法。三世不易,谓之常。又云契经,谓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也。(十界者,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修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也。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
〔二、律藏〕,律藏者,即如来所制大小乘戒律也。律,法也。谓能治众生贪瞋痴种种之恶。如治世法律,则能断决重轻之罪也。
〔三、论藏〕,论藏者,即如来所说阿毗昙等论,及佛弟子所造诸论也。(梵语阿毗昙,华言无比法。)
〔四、咒藏〕,咒藏者,即如来所说一切秘密心咒也。如诸陀罗尼,及凡经中所有神咒是也。(梵语陀罗尼,华言咒。)
藏
【佛学大辞典】
(术语)蕴积之义,包含之义。经典能包含蕴积文义。故名为藏。善见律毗婆沙一:「藏者器也,何谓为器?器者能聚集众义也。」大乘义章一:「包含蕴积名藏。」释摩诃衍论一:「持其行法,随意不失所以立名曰藏焉。」玄应音义五:「梵本名箧,以藏更之也。」
【佛学常见辞汇】
蕴积的意思,经典能蕴积教义,所以叫做藏。
(术语)蕴积之义,包含之义。经典能包含蕴积文义。故名为藏。善见律毗婆沙一:「藏者器也,何谓为器?器者能聚集众义也。」大乘义章一:「包含蕴积名藏。」释摩诃衍论一:「持其行法,随意不失所以立名曰藏焉。」玄应音义五:「梵本名箧,以藏更之也。」
【佛学常见辞汇】
蕴积的意思,经典能蕴积教义,所以叫做藏。
正法眼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曰清净法眼。禅家以之为教外别传之心印。释氏稽古略一曰:「佛在灵鹫山中,大梵天王以金色波罗华持以献佛。世尊拈华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摄,独有迦叶,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分付迦叶。」今以禅门之意解之,则是正为佛心之德名,此心彻见正法,故曰正法眼。深广而万德含藏,故曰藏。法华经所谓佛知见也。涅槃妙心,为佛心之本体。体寂灭,故曰涅槃。不可思量分别,故曰妙。法华所谓妙法也。但法华就客观而谓为妙法。今就主观而谓为妙心。对一类顿悟之机,使离言句之假名,直尔会得此佛心,谓之以心传心。然世尊付嘱迦叶以正法眼藏,虽为涅槃经之诚说,而拈华微笑之事,宝为禅门后辈之蛇足。其说基于慧炬之宝林传,人天眼目,五灯会元已下与之雷同,惟为誇张其宗之具耳,隋唐之诸祖无言此事者。传灯录二曰:「说法住世四十九年,后告弟子摩诃迦叶,吾以清净法眼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正法将付于汝,并敕阿难副贰传化无令断绝。」又曰:「佛告诸大弟子,迦叶来时可令宣扬正法眼藏。」明教传法正宗记所载亦同之。是正涅槃经二所谓:「尔时佛告诸比丘,我今所有无上正法悉以付嘱摩诃迦叶,是迦叶者当为汝等作大依止」是也。然则谓为正法眼藏,谓为清净法眼,皆总以名佛一代所说无上之正法也。况大悲经教品曰:「如来法付嘱诸圣,以正法眼之名,且指灭后三藏结集曰结集法眼,岂限于所谓教外别传之心印耶?」(参见:拈花微笑)。【又】(书名)书名。有明径山宗杲之正法眼藏。有日本道元禅师之永平正法眼藏。
【佛学常见辞汇】
佛的心眼彻见正法,名正法眼,深广而万德含藏,叫做藏。正法眼藏,是禅宗用来称其教外别传的心印。
(术语)又曰清净法眼。禅家以之为教外别传之心印。释氏稽古略一曰:「佛在灵鹫山中,大梵天王以金色波罗华持以献佛。世尊拈华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摄,独有迦叶,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分付迦叶。」今以禅门之意解之,则是正为佛心之德名,此心彻见正法,故曰正法眼。深广而万德含藏,故曰藏。法华经所谓佛知见也。涅槃妙心,为佛心之本体。体寂灭,故曰涅槃。不可思量分别,故曰妙。法华所谓妙法也。但法华就客观而谓为妙法。今就主观而谓为妙心。对一类顿悟之机,使离言句之假名,直尔会得此佛心,谓之以心传心。然世尊付嘱迦叶以正法眼藏,虽为涅槃经之诚说,而拈华微笑之事,宝为禅门后辈之蛇足。其说基于慧炬之宝林传,人天眼目,五灯会元已下与之雷同,惟为誇张其宗之具耳,隋唐之诸祖无言此事者。传灯录二曰:「说法住世四十九年,后告弟子摩诃迦叶,吾以清净法眼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正法将付于汝,并敕阿难副贰传化无令断绝。」又曰:「佛告诸大弟子,迦叶来时可令宣扬正法眼藏。」明教传法正宗记所载亦同之。是正涅槃经二所谓:「尔时佛告诸比丘,我今所有无上正法悉以付嘱摩诃迦叶,是迦叶者当为汝等作大依止」是也。然则谓为正法眼藏,谓为清净法眼,皆总以名佛一代所说无上之正法也。况大悲经教品曰:「如来法付嘱诸圣,以正法眼之名,且指灭后三藏结集曰结集法眼,岂限于所谓教外别传之心印耶?」(参见:拈花微笑)。【又】(书名)书名。有明径山宗杲之正法眼藏。有日本道元禅师之永平正法眼藏。
【佛学常见辞汇】
佛的心眼彻见正法,名正法眼,深广而万德含藏,叫做藏。正法眼藏,是禅宗用来称其教外别传的心印。
拈花微笑
【佛学大辞典】
(传说)联灯会要释迦牟尼佛章曰:「世尊在灵山会上,拈华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古今禅宗以为宗门第一之口实,彼宗以心传心之根据大事也。然此事出何经何人传之,大藏所收之经论不记此事,隋唐之宗匠亦无言此事者,惟唐德宗末,金陵沙门慧炬撰宝林传,誇大其宗,始记此事。其后至宋,人天眼目,无门关,五灯会元,广灯录,联灯会要等诸书亦记之,此外拈之颂之者,不暇枚举。然景德传灯录,碧岩录。传法正宗记,亦不记之。宋王安石言此事出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宗门杂录曰:「王荆公问佛慧泉禅师云:禅宗所谓世尊拈花,出在何典?泉云:藏经亦不载。公云:余顷在翰苑,偶见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三卷,因阅之,所载甚详。梵王至灵山以金色波罗花献佛,舍身为床座,请佛为众生说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分付摩诃大迦叶。此经多谈帝王事佛请问,所以秘藏,世无闻者。」佛祖统纪五,亦引此说。(参见:金色波罗华)
(传说)联灯会要释迦牟尼佛章曰:「世尊在灵山会上,拈华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古今禅宗以为宗门第一之口实,彼宗以心传心之根据大事也。然此事出何经何人传之,大藏所收之经论不记此事,隋唐之宗匠亦无言此事者,惟唐德宗末,金陵沙门慧炬撰宝林传,誇大其宗,始记此事。其后至宋,人天眼目,无门关,五灯会元,广灯录,联灯会要等诸书亦记之,此外拈之颂之者,不暇枚举。然景德传灯录,碧岩录。传法正宗记,亦不记之。宋王安石言此事出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宗门杂录曰:「王荆公问佛慧泉禅师云:禅宗所谓世尊拈花,出在何典?泉云:藏经亦不载。公云:余顷在翰苑,偶见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三卷,因阅之,所载甚详。梵王至灵山以金色波罗花献佛,舍身为床座,请佛为众生说法。世尊登座,拈花示众。人天百万,悉皆罔措。独有金色头陀,破颜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分付摩诃大迦叶。此经多谈帝王事佛请问,所以秘藏,世无闻者。」佛祖统纪五,亦引此说。(参见:金色波罗华)
石地藏
【佛学大辞典】
(图像)石造之地藏像也。
(图像)石造之地藏像也。
出三藏记集
【佛学大辞典】
(书名)十五卷。梁僧祐撰。列记经律论三藏之经目及翻译之同异序跋等。
(书名)十五卷。梁僧祐撰。列记经律论三藏之经目及翻译之同异序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