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3,分29页显示 上一页 16 17 18 19 20 22 23 24 25 下一页
藏教七阶
藏通
藏通别圆
藏理
藏经
石经山藏经
大藏总经目录
一藏数目
藏经纸
藏殿
藏尘
藏识
转轮藏
转藏
佛类词典(续上)
藏教藏教七阶
藏通
藏通别圆
藏理
藏经
石经山藏经
大藏总经目录
一藏数目
藏经纸
藏殿
藏尘
藏识
转轮藏
转藏
藏教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藏教之略。天台四教之一。
【三藏法数】
藏即含藏之义。谓经律论各含一切文理,故名藏教。
(术语)三藏教之略。天台四教之一。
【三藏法数】
藏即含藏之义。谓经律论各含一切文理,故名藏教。
藏教七阶
【佛学大辞典】
(名数)谓藏教菩萨修行之阶级有七阶也:一,观四谛之境而起四弘誓愿。二,于三阿僧祇劫修六度之行,而得本愿满足。是为三祇修六度。三,于百劫中种诸相好,用百福德,成一相好,至三十二相具足而得身庄严。是为百劫种相好。四,如世尊在因位时,多数之善根修行,六度相满。五,为补处菩萨,自兜率降生。六,厌生老病死之苦而出家,入山修道。降神出家也。七,菩提树下降服魔军,安坐不动,而成佛道。菩提树下成道也。
(名数)谓藏教菩萨修行之阶级有七阶也:一,观四谛之境而起四弘誓愿。二,于三阿僧祇劫修六度之行,而得本愿满足。是为三祇修六度。三,于百劫中种诸相好,用百福德,成一相好,至三十二相具足而得身庄严。是为百劫种相好。四,如世尊在因位时,多数之善根修行,六度相满。五,为补处菩萨,自兜率降生。六,厌生老病死之苦而出家,入山修道。降神出家也。七,菩提树下降服魔军,安坐不动,而成佛道。菩提树下成道也。
藏通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藏教与通教。天台四教之第一第二。
(术语)三藏教与通教。天台四教之第一第二。
藏通别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天台所立化法之四教。(参见:四教)
(术语)天台所立化法之四教。(参见:四教)
四教
【佛学大辞典】
(名数)四教种种不同。
【佛学常见辞汇】
1。指化法四教,即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以上藏通别圆四教,是化益众生的法门,故名为化法。(参见:化法四教)2。指化仪四教,即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以上四教,是教化众生的仪式,故名为化仪。(参见:化仪四教)
(名数)四教种种不同。
【佛学常见辞汇】
1。指化法四教,即三藏教、通教、别教、圆教。以上藏通别圆四教,是化益众生的法门,故名为化法。(参见:化法四教)2。指化仪四教,即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以上四教,是教化众生的仪式,故名为化仪。(参见:化仪四教)
藏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来藏之实理。止观十曰:「实相即如来藏,无量客尘覆此藏理,修恒沙法门显清净性。」
(术语)如来藏之实理。止观十曰:「实相即如来藏,无量客尘覆此藏理,修恒沙法门显清净性。」
藏经
【佛学大辞典】
(术语)隋书经籍志记梁武帝于华林园中,总集释氏经典,凡五千四百卷。沙门宝唱撰经目录,按此是佛经有藏之始。南史姚察传遂有读一藏经之说。开元释经录。列五千四十八卷。其后宋元明日本高丽公私刻板多至二十馀副。然存者无多。略举存者:则一为高丽本,六千四百六十七卷,此本最古。一为宋本,五千七百十四卷。一为元本,五千三百九十七卷。日本天海僧正,由南宋藏翻刻六百六十五帙。一为明本,六千七百七十一卷。明万历年间密藏禅师,依当时北藏(当时明有南北二藏)初刻缀本者。日本黄檗山翻刻之。清代重刻明本,且刊行绩藏九十函又续藏三十函。日本弘教书院根据丽藏,校合天海本,元藏,铁眼本,增以其国古钞本,出缩印藏经四十帙,千九百十六部,八千五百三十四卷。其后藏经书院,又由铁眼本,刊行卐字藏经千六百六十八部,及引续续藏经千七百五十七部。最近频伽精舍主人罗诗氏,据弘教本,略加增减,益以清刊龙藏及乾隆续藏千一百二十七卷。刊行藏经四十帙,四百十四册,凡一千九百十六部,八千四百十六卷。馀(参见:一切经)
【佛学常见辞汇】
搜集佛教所有的经律论三藏,及历代后贤的著作,聚集在一处,好像佛经的库藏一样,所以叫做藏经。
(术语)隋书经籍志记梁武帝于华林园中,总集释氏经典,凡五千四百卷。沙门宝唱撰经目录,按此是佛经有藏之始。南史姚察传遂有读一藏经之说。开元释经录。列五千四十八卷。其后宋元明日本高丽公私刻板多至二十馀副。然存者无多。略举存者:则一为高丽本,六千四百六十七卷,此本最古。一为宋本,五千七百十四卷。一为元本,五千三百九十七卷。日本天海僧正,由南宋藏翻刻六百六十五帙。一为明本,六千七百七十一卷。明万历年间密藏禅师,依当时北藏(当时明有南北二藏)初刻缀本者。日本黄檗山翻刻之。清代重刻明本,且刊行绩藏九十函又续藏三十函。日本弘教书院根据丽藏,校合天海本,元藏,铁眼本,增以其国古钞本,出缩印藏经四十帙,千九百十六部,八千五百三十四卷。其后藏经书院,又由铁眼本,刊行卐字藏经千六百六十八部,及引续续藏经千七百五十七部。最近频伽精舍主人罗诗氏,据弘教本,略加增减,益以清刊龙藏及乾隆续藏千一百二十七卷。刊行藏经四十帙,四百十四册,凡一千九百十六部,八千四百十六卷。馀(参见:一切经)
【佛学常见辞汇】
搜集佛教所有的经律论三藏,及历代后贤的著作,聚集在一处,好像佛经的库藏一样,所以叫做藏经。
石经山藏经
【佛学大辞典】
(术语)房山县石经山,峰峦秀拔名小西天。隋大业间,僧静琬。惧本教有难,不能流通,发愿募工凿石,刊造一大藏经。积于此山。至唐贞观初,仅成大涅槃一部。静琬没后,其弟子处刊造馀部,历辽金,始完一大藏。贮于岩洞者七。地穴者三。洞键以石门穴镇以浮图。自来兵燹不之及。见人海记上。
(术语)房山县石经山,峰峦秀拔名小西天。隋大业间,僧静琬。惧本教有难,不能流通,发愿募工凿石,刊造一大藏经。积于此山。至唐贞观初,仅成大涅槃一部。静琬没后,其弟子处刊造馀部,历辽金,始完一大藏。贮于岩洞者七。地穴者三。洞键以石门穴镇以浮图。自来兵燹不之及。见人海记上。
大藏总经目录
【佛学大辞典】
(书名)尝见行脚禅和。佩带小摺经目。奉为法宝。阅其名目卷数。与藏内多不相符。欲究其根源而未得也。一日检西游记。见有唐僧取经目次。即此摺所由来矣。按西游记系邱长春借唐僧取经名相。演道家修炼内丹之术。其于经卷数目。不过借以表五千四十八黄道耳。所以任意摭拾。全未考核也。乃后人不察,以此为实。居然钞出刊行。广宣流布。虽禅林修士。亦莫辨其真伪。良可浩欢。馀既知其源流。遂记之以告夫来者。见等不等观杂录。
(书名)尝见行脚禅和。佩带小摺经目。奉为法宝。阅其名目卷数。与藏内多不相符。欲究其根源而未得也。一日检西游记。见有唐僧取经目次。即此摺所由来矣。按西游记系邱长春借唐僧取经名相。演道家修炼内丹之术。其于经卷数目。不过借以表五千四十八黄道耳。所以任意摭拾。全未考核也。乃后人不察,以此为实。居然钞出刊行。广宣流布。虽禅林修士。亦莫辨其真伪。良可浩欢。馀既知其源流。遂记之以告夫来者。见等不等观杂录。
一藏数目
【佛学大辞典】
(名数)今时僧俗持诵经咒。动称一藏。问其数。则云五千四十八也。尝考历代藏经目录。惟开元释教录有五千四十八卷之数。馀则增减不等。至今乃有七千二百馀卷矣。世俗执著五千四十八者。乃依西游记之说耳。夫持诵者。量自心力。如法定数。或以一百为藏。表大乘百法也。或以五百为藏。应五位进修。有五百波罗密也。或以一千为藏。显百界千如也。或以三千为藏。阐三千性相也。或以五千为藏以五百波罗蜜。一一具十也。或以一万为藏。乃万德齐彰也。或以八万四千为藏。转八万四千尘劳。成八万四千法门也。上来广略多般。行之均合教意。又何必专依丹书黄道之数为定法耶?见等不等观杂录。
(名数)今时僧俗持诵经咒。动称一藏。问其数。则云五千四十八也。尝考历代藏经目录。惟开元释教录有五千四十八卷之数。馀则增减不等。至今乃有七千二百馀卷矣。世俗执著五千四十八者。乃依西游记之说耳。夫持诵者。量自心力。如法定数。或以一百为藏。表大乘百法也。或以五百为藏。应五位进修。有五百波罗密也。或以一千为藏。显百界千如也。或以三千为藏。阐三千性相也。或以五千为藏以五百波罗蜜。一一具十也。或以一万为藏。乃万德齐彰也。或以八万四千为藏。转八万四千尘劳。成八万四千法门也。上来广略多般。行之均合教意。又何必专依丹书黄道之数为定法耶?见等不等观杂录。
藏经纸
【佛学大辞典】
(物名)海监金粟寺。为唐宋以来古刹。有藏经千轴。用硬黄茧祇书之。纸背每幅有小红印。曰金粟山藏经纸。纸上间有元丰年号。知为宋时物也。见金粟笺说。此纸本有黄白两种。今仿造为笺对斗方等用。惟黄色斑驳者。名为藏经笺。
(物名)海监金粟寺。为唐宋以来古刹。有藏经千轴。用硬黄茧祇书之。纸背每幅有小红印。曰金粟山藏经纸。纸上间有元丰年号。知为宋时物也。见金粟笺说。此纸本有黄白两种。今仿造为笺对斗方等用。惟黄色斑驳者。名为藏经笺。
藏殿
【佛学大辞典】
(堂塔)经藏之异名。置藏经之楼殿也。释门正统三曰:「诸方梵刹立藏殿。」
(堂塔)经藏之异名。置藏经之楼殿也。释门正统三曰:「诸方梵刹立藏殿。」
藏尘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劣应身三十二相,对于胜应身尊特之相而言。含藏尘垢之义也。法华经信解品曰:「即脱璎珞细软上服严饰之具,更著尘弊垢腻之衣。」
(术语)佛之劣应身三十二相,对于胜应身尊特之相而言。含藏尘垢之义也。法华经信解品曰:「即脱璎珞细软上服严饰之具,更著尘弊垢腻之衣。」
藏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八识中第八阿赖耶识也。阿赖耶,译曰藏。含藏一切种子之识也。依性宗,则为直真妄和合之识也。圆觉经曰:「我相坚固执持潜伏藏识,游履诸根曾不间断。」六波罗蜜多经十曰:「藏识为所依,随缘现众像。如人目有翳,妄见空中华。」业疏济缘记三下曰:「梵云阿梨耶,或云阿赖耶,此云含藏识,谓含藏一切善恶因果染净种子。」
【佛学常见辞汇】
含藏一切善恶种子的识,即阿赖耶识。
(术语)八识中第八阿赖耶识也。阿赖耶,译曰藏。含藏一切种子之识也。依性宗,则为直真妄和合之识也。圆觉经曰:「我相坚固执持潜伏藏识,游履诸根曾不间断。」六波罗蜜多经十曰:「藏识为所依,随缘现众像。如人目有翳,妄见空中华。」业疏济缘记三下曰:「梵云阿梨耶,或云阿赖耶,此云含藏识,谓含藏一切善恶因果染净种子。」
【佛学常见辞汇】
含藏一切善恶种子的识,即阿赖耶识。
转轮藏
【佛学大辞典】
(物名)为回转书架而收经文者。梁傅大士所创造。(参见:轮藏)
(物名)为回转书架而收经文者。梁傅大士所创造。(参见:轮藏)
转藏
【佛学大辞典】
(仪式)转读大藏经也。转藏与看藏不同,看者,每行阅过,自首彻尾。转者唯读每卷之初中后数行而已。(参见:转读)
(仪式)转读大藏经也。转藏与看藏不同,看者,每行阅过,自首彻尾。转者唯读每卷之初中后数行而已。(参见:转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