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绛膜(絳膜)
红色薄膜。多指果的内皮。 宋 苏舜钦 《依韵和胜之暑饮》:“佳瓜判青肤,熟李吸絳膜。” 清 戴名世 《徐文虎稿序》:“而 闽 之南有荔枝者,丹囊絳膜,有皱玉星毬之称。”
《国语辞典》:翼手龙(翼手龙)  拼音:yì shǒu lóng
一种类似鸟的爬虫类。前肢和身体之间有一层薄膜,能飞行,头长,嘴尖,尾短。生存于侏儸纪与白垩纪时期的古生物。
《漢語大詞典》:竹孚俞
竹中的白色薄膜。《文选·左思〈吴都赋〉》“泉室潜织而卷綃” 晋 刘逵 注:“綃者,竹孚俞也。” 清 朱骏声 说文通训定声·屯部:“笨:竹里也……广雅·释草:‘竹,其表曰笢,其里曰笨。’谓中之白质者也,其白如纸,可手揭者谓之竹孚俞。”
分類:白色薄膜
《漢語大詞典》:粘膜
口腔、气管、肠、胃等器官里的一层薄膜,内有血管和神经,能分泌粘液。 洪深 《电影戏剧表演术》第二章:“譬如吃饭的时候,一不小心一粒米跑入气管里去,它刺激了气管里面的粘膜,引起呼吸的收缩。”
《國語辭典》:网膜(網膜)  拼音:wǎng mò
视网膜的简称。参见「视网膜」条。
《国语辞典》:葭莩之亲(葭莩之亲)  拼音:jiā fú zhī qīn
葭莩,芦苇中的薄膜。比喻关系疏远的亲戚。《汉书。卷五三。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刘胜传》:「今群臣非有葭莩之亲,鸿毛之重。」
《国语辞典》:孢子虫(孢子虫)  拼音:bāo zǐ chóng
一种原生动物,体为椭圆形或长形,外覆薄膜,如寄生人体的疟媒虫。也作「胞子虫」。
《国语辞典》:胞子虫(胞子虫)  拼音:bāo zǐ chóng
一种原生动物。体为椭圆形或长形,外覆薄膜,如寄生人体的疟媒虫。也作「孢子虫」。
《国语辞典》:菌幕  拼音:jùn mù
菌伞未张开前,覆盖在菌伞边缘的薄膜。
《国语辞典》:唇瓣(唇瓣)  拼音:chún bàn
软体动物的感觉器官,如蛤类口旁的瓣状薄膜,共有二对,分列左右,为感触食物之用。也称为「触唇」。
《国语辞典》:触唇(触唇)  拼音:chù chún
软体动物的感觉器官。如蚌、蛤等的瓣状薄膜。也称为「唇瓣」。
《国语辞典》:肌膜  拼音:jī mò
位在皮肤下,包覆肌肉或器官,由纤维组织所形成的薄膜状或带状构造。也称为「筋膜」。
《国语辞典》:硬脑膜(硬脑膜)  拼音:yìng nǎo mò
包覆在脑部之外的密质薄膜。其外层为骨膜,是脑部纤弱组织的坚强保护膜。
《国语辞典》:脉络膜(脉络膜)  拼音:mài luò mó
眼球内的一层薄膜。位于巩膜和视网膜之间,由结缔组织构成,含黑色素,能吸收光线以隔绝巩膜内外的光线,血管甚多,可提供眼球养分。
《国语辞典》:透性膜  拼音:tòu xìng mò
一种可使溶液中之溶剂及溶质通过的薄膜,且和不用薄膜时一样,溶液可照常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