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韵府拾遗 支韵》:蔽之
吴师道诗我舟薄其趾阴雨深蔽之
分类:蔽之
《國語辭典》:一言以蔽之  拼音:yī yán yǐ bì zhī
用一句话来概括它。《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歧路灯》第三回:「只是教幼学之法,慢不得,急不得,松不得,紧不得,一言以蔽之曰难而已。」也作「一言蔽之」。
《国语辞典》:一言蔽之  拼音:yī yán bì zhī
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宋书。卷九五。索虏传》:「因此而推胜负,殆可以一言蔽之。」也作「一言以蔽之」。
《漢語大詞典》:一指
(1).一个指头。孟子·告子上:“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后汉书·方术传下·费长房:“翁闻,笑而下楼,以一指提之而上,视器如一升许,而二人饮之终日不尽。” 宋 苏辙 《御风辞》:“子轻如鸿毛,彼将以为千石之钟;子细如一指,彼将以为十仞之墉。”
(2).一次指点,或一下指向。 汉 王充 论衡·程材:“直言一指,触讳犯忌。”晋书·苻生载记:“先帝神矛一指,望旗冰解。”《新编五代史平话·周史上》:“天戈一指士争奋,鼠窜狼奔返 晋阳 。”儿女英雄传第五回:“那店主人往外一指,説:‘那不是他们脚上的伙计们回来了?’”
(3).庄子·齐物论:“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此谓天下虽大,一指可以蔽之;万物虽多,一马可以理尽,故无是无非。后因以“一指”为齐是非得失之典实。 晋 潘岳 《秋兴赋》:“闻至人之休风兮,齐天地於一指。”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若夫通精元一,合契造化,混盈虚以同条,齐得失於一指者,爱恶未始有所繫,穷通不足以滑和。”参见“ 一指马 ”。
(4).一个宗旨。荀子·王霸:“君者,论一相,陈一法,明一指。”
《漢語大詞典》:一指马(一指馬)
庄子·齐物论:“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按公孙龙子·指物论:“物莫非指,而指非指。”又《白马论》:“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形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庄子指、马之义,乃破 公孙龙 说,认为指马皆非实有,如果说指(概念),则天地间的一切都可说是指;如果说马,则宇宙间的万物都可说是马。后因以“一指马”喻宇宙万物之理。 宋 黄庭坚 《次韵秋郊晚望》:“道同一指马,以解废耳目。”
《漢語大詞典》:幽隐(幽隱)
(1).隐晦;隐蔽。荀子·非十二子:“甚僻违而无类,幽隐而无説,闭约而无解。” 汉 蔡邕 《述行赋》:“想 宓妃 之灵光兮,神幽隐以潜翳。” 叶圣陶 《一个青年》:“这一回必须吐出细微幽隐的心情,如实表达,不稍移易。”
(2).指隐蔽之处。韩非子·六反:“夫陈轻货於幽隐,虽 曾 史 可疑也;悬百金於市,虽大盗不取也。”
(3).隐居;潜藏。 汉 严忌 《哀时命》:“寧幽隐以远祸兮,孰侵辱之可为。”礼记·表记“君子隐而显” 唐 孔颖达 疏:“君子身虽幽隐,而道德潜通,声名显著,故云隐而显也。”
(4).指隐居未仕的人。《后汉书·郎顗传》:“改元更始,招求幽隐,举方正,徵有道,博采异谋,开不讳之路。”明史·于谦传:“且 亨 位大将,不闻举一幽隐,拔一行伍微贱,以裨军国,而独荐臣子,於公议得乎?”
《國語辭典》:屏蔽  拼音:píng bì
遮蔽、护卫。《汉书。卷四一。樊哙传》:「令项庄拔剑舞座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三国演义》第一三回:「又无门关闭,四边插荆棘以为屏蔽。」
《漢語大詞典》:极幽(極幽)
最幽蔽。亦指最隐蔽之处。 汉 王粲 《迷迭赋》:“惟遐方之珍草兮,产 崑崙 之极幽。受中和之正气兮,承阴阳之灵休。”
分類:隐蔽蔽之
《漢語大詞典》:屏处(屏處)
隐蔽之处。《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告 武 ,篋中有死儿,埋屏处,勿令人知!”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上:“气尚未平,独坐屏处。”
隐藏;隐居。 三国 魏 曹植 《白鹤赋》:“薄幽林以屏处兮,荫重景之餘光。”新唐书·张濬传:“虽自屏处,然朝廷得失,时时言之。” 明 何景明 《赠清溪子序》:“今年予得告屏处郭西之别业。”
《國語辭典》:掩蔽  拼音:yǎn bì
掩藏遮蔽。如:「散兵坑可作为单兵射击和掩蔽之用。」《礼记。月令》:「是察阿党,则罪无有掩蔽。」《后汉书。卷三○下。郎顗襄楷列传。郎顗传》:「故白虹春见,掩蔽日曜。」
《漢語大詞典》:曲隈
亦作“ 曲畏 ”。 曲折隐蔽之处。庄子·徐无鬼:“濡需者,豕蝨是也,择疏鬣自以为广宫大囿,奎蹏曲隈,乳间股脚,自以为安室利处。” 郭庆藩 集释:“曲隈,胯内也。凡言隈者,皆在内之名。《淮南·览冥篇》:‘渔者不争隈。’ 高 注:‘隈,曲深处,鱼所聚也。’…… 僖 二十五年左传:‘ 秦 人过 析 隈。’ 杜 注:‘隈,隐蔽之处。’故知言‘隈’者,皆在内曲深之谓。”《淮南子·原道训》:“綦年而渔者争处湍瀨,以曲隈深潭相予。” 高诱 注:“曲隈,崖岸委曲。”此指弯港。 晋 束晳 《玄居释》:“徒以曲畏为梏,儒学自桎,囚大道於环堵,苦形骸於蓬室。”此指一隅之地。
《漢語大詞典》:掩身
谓居于隐蔽之处。礼记·月令:“﹝仲夏之月﹞君子齐戒,处必掩身,毋躁;止声色,毋或进。” 郑玄 注:“掩,犹隐翳也。”
分類:隐蔽蔽之
《國語辭典》:仁宇  拼音:rén yǔ
1.得仁德者的庇护。南朝梁。沈约瑞石像铭〉:「惟圣仁宇,宝化潜融。」唐。柳宗元〈为韦京兆祭杜河中文〉:「余弟宗卿,获芘仁宇。」
2.对仁德者的美称。唐。李直方《白蘋亭记》:「道出公之仁宇,目览亭之崇构。」
《漢語大詞典》:旄纛
古代帝王乘舆上用牦牛尾制成的用以翳蔽之物。尔雅·释言“纛,翳也” 郭璞 注引 汉 蔡邕 独断:“以旄牛尾为之,大如斗,在左騑马头上,所谓黄屋左纛。纛又谓之翳。” 唐 薛用弱 《集异记补编·崔圆》:“须臾渐近,楼船百艘,塞江而至,皆以锦绣为帆,金玉饰舟,旄纛盖伞,旌旗戈戟,繽纷照耀。”
《漢語大詞典》:爱气(愛氣)
(1).爱惜元气。 汉 王充 论衡·道虚:“世或以 老子 之道可以度世,恬淡无欲,养精爱气。” 三国 魏 嵇康 《答难养生论》:“若比之於内视反听,爱气嗇精,明白四达,而无执无为,遗世坐忘,以寳性全真,吾所不能同也。”
(2).隐蔽之气。爱,通“ 薆 ”。管子·侈靡:“餘气之潜然而动,爱气之潜然而哀,胡得而治动。” 郭沫若 等集校:“‘爱’,假为‘薆’,隐也。”
《漢語大詞典》:否道
壅蔽之道。 宋 司马光 《乞延访群臣上殿札子》:“若人君骄亢以自专,人臣怠慢以自疎,则上下之情不通,而否道成焉。”
分類:壅蔽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