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高级汉语词典》:乱葬地
乱葬岗,乱葬埂。旧时埋葬无主尸体和死去的穷人的地方
《國語辭典》:乱葬岗子(亂葬崗子)  拼音:luàn zàng gāng zi
埋葬无主尸骨的墓地。《儿女英雄传》第二二回:「他也没个亲人儿,大夥儿就把他埋在那乱葬岗子上咧。」也作「乱葬岗」。
《漢語大詞典》:靡葬
厚葬。新唐书·宋璟传:“比来人间竞务靡葬。”
分類:厚葬
土葬
【佛学大辞典】
(仪式)四葬之一。埋藏死者于土中也。行事钞下四曰:「土葬埋之岸傍。」
【三藏法数】
土葬者,谓埋藏岸傍,以取速朽也。
五葬
【佛学大辞典】
(名数)谓土葬、火葬、水葬、野葬、林葬也。(参见:葬法)
【佛学常见辞汇】
土葬、火葬、水葬、野葬、林葬。
葬法
【佛学大辞典】
(仪式)印度之葬法有三种,四种。三种者:一火葬,二水葬,三野葬也。四种者:一火葬,二水葬,三土葬,四林葬也。西域记二曰:「送终殡葬,其仪有三:一曰火葬,积薪焚燎。二曰水葬,沈流漂散。三曰野葬,弃林饲兽。」毗奈耶杂事十八曰:「佛言:苾刍身死,应为供养。苾刍不知云何供养?佛言:应可焚烧。(中略)欲烧殡时无柴可得。佛言:可弃河中。若无河者穿地埋之。夏中地湿多有虫蚁。佛言:于丛薄深处令其北首右胁而卧,以草稕支头,若草若叶覆其身上。」行事钞瞻病送终篇曰:「中国有四葬:水葬投之江流,火葬焚之以火,土葬埋之岸傍,林葬弃之中野,为雕虎所食。律中多明火林二葬。亦有薶者。五分云:尸薶之,若火烧在石上,不得草上安。」汉地亦有四薶之说。列子曰:「晏平仲曰:既死岂在我哉?焚之亦可,沈之亦可,瘗之亦可,露之亦可。」
中天竺葬仪
【佛学大辞典】
(仪式)立世论曰:「阎浮提人,若眷属死,送丧山中,烧尸弃去。或置水中。或埋土里。或著空地。」西域记曰:「终没临丧,哀号相泣。裂裳拔发,拍额椎胸。服制无闻,丧期无数。送终殡葬,其仪有三:一曰火葬,积薪焚燎。二曰水葬,沉流漂散。三曰野葬,弃林饲兽。」唐书西域传曰:「死者燔骸取灰建窣堵,或委野中及河,饵鸟兽鱼龟,无丧纪。」
水葬
【佛学大辞典】
(仪式)四葬之一。投尸于水中,使之漂散也。(参见:葬法)
【三藏法数】
水葬者,谓弃置江河,以饲鱼鳖也。
葬法
【佛学大辞典】
(仪式)印度之葬法有三种,四种。三种者:一火葬,二水葬,三野葬也。四种者:一火葬,二水葬,三土葬,四林葬也。西域记二曰:「送终殡葬,其仪有三:一曰火葬,积薪焚燎。二曰水葬,沈流漂散。三曰野葬,弃林饲兽。」毗奈耶杂事十八曰:「佛言:苾刍身死,应为供养。苾刍不知云何供养?佛言:应可焚烧。(中略)欲烧殡时无柴可得。佛言:可弃河中。若无河者穿地埋之。夏中地湿多有虫蚁。佛言:于丛薄深处令其北首右胁而卧,以草稕支头,若草若叶覆其身上。」行事钞瞻病送终篇曰:「中国有四葬:水葬投之江流,火葬焚之以火,土葬埋之岸傍,林葬弃之中野,为雕虎所食。律中多明火林二葬。亦有薶者。五分云:尸薶之,若火烧在石上,不得草上安。」汉地亦有四薶之说。列子曰:「晏平仲曰:既死岂在我哉?焚之亦可,沈之亦可,瘗之亦可,露之亦可。」
火葬
【佛学大辞典】
(仪式)天竺四葬之一。梵语曰荼毗。又曰阇维Jha%pita,译为焚烧。谓以火烧之也。经中所谓全身舍利者埋葬也,身分舍利者火葬之结果也,佛取火葬。后分涅槃经下曰:「尔时如来,以大悲力,从心胸中,火踊棺外,渐渐荼毗。经于七日,焚妙香楼,尔乃方尽。」(妙香楼,安置金棺之处)。
【俗语佛源】
古印度四种葬法(水葬、火葬、土葬、鸟葬)之一。梵语名荼毗或维,译为焚烧。《涅槃经》下:「尔时如来,以大悲力,从心胸中,火踊棺外,渐渐荼毗,经于七日。」我国古代基本用土葬,佛教传入后则火葬渐行。清·顾炎武《日知录·体制·火葬》:「火葬之俗,盛行于江南,自宋时已有之。」宋·洪迈《容斋随笔·续笔》卷十三:「民俗火葬,自释氏火化之说起,于是死而焚尸者所在皆然。」于此可见佛教对民俗影响之大。又作「火化」。宋·洪迈《夷坚丙志·赵缩手》:「据榻趺坐,傍人怪其不言,就视,已卒矣……越三日火化,其骨钩联如锁子云。」车若水《脚气集》:「今贫民无地可葬,又被他说火化上天,葬礼亦被夺了。」我国长期受儒家文化影响,因此对火葬之俗总的来说是排斥的,甚至是禁止的。宋太祖建隆三年曾下诏禁之,明、清两代亦悬为厉禁。近代受西方各国影响,人们的看法才有较大的转变,现在更成为我国大力提倡的主要葬法。(常正)
【三藏法数】
火葬者,谓积薪而焚,灭诸有相也。
四葬
【佛学大辞典】
(杂语)(参见:葬法)
【三藏法数】
(出法苑珠林)
此四葬法,皆西域殡葬之法也。
〔一、水葬〕,水葬者,谓弃置江河,以饲鱼鳖也。
〔二、火葬〕,火葬者,谓积薪而焚,灭诸有相也。
〔三、土葬〕,土葬者,谓埋藏岸傍,以取速朽也。
〔四、林葬〕,林葬者,谓露置寒林,饲诸禽兽也。(寒林,即西域弃尸处。僧祇律云:谓多死尸,凡入者,可畏毛寒,故名寒林。)
葬法
【佛学大辞典】
(仪式)印度之葬法有三种,四种。三种者:一火葬,二水葬,三野葬也。四种者:一火葬,二水葬,三土葬,四林葬也。西域记二曰:「送终殡葬,其仪有三:一曰火葬,积薪焚燎。二曰水葬,沈流漂散。三曰野葬,弃林饲兽。」毗奈耶杂事十八曰:「佛言:苾刍身死,应为供养。苾刍不知云何供养?佛言:应可焚烧。(中略)欲烧殡时无柴可得。佛言:可弃河中。若无河者穿地埋之。夏中地湿多有虫蚁。佛言:于丛薄深处令其北首右胁而卧,以草稕支头,若草若叶覆其身上。」行事钞瞻病送终篇曰:「中国有四葬:水葬投之江流,火葬焚之以火,土葬埋之岸傍,林葬弃之中野,为雕虎所食。律中多明火林二葬。亦有薶者。五分云:尸薶之,若火烧在石上,不得草上安。」汉地亦有四薶之说。列子曰:「晏平仲曰:既死岂在我哉?焚之亦可,沈之亦可,瘗之亦可,露之亦可。」
寺内葬
【佛学大辞典】
(仪式)寺为三宝之住所,死骸葬此亦无咎。行事钞下曰:「高僧传多有寺中葬者,经律中亦有之。僧祇持律法师,营事比丘,德望比丘,应起塔。相轮悬于幡盖,在屏处安置,不得在经行处作之。」律以尸为不净,禁置于佛殿,故特以此辩解也。
佛灭度后棺歛葬送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失译。阿难请问荼毗之法,佛言应如转轮圣王,又悬记千年后佛体显神变之事。
佛葬
【佛学大辞典】
(仪式)佛教之葬礼也。(参见:葬法)
葬法
【佛学大辞典】
(仪式)印度之葬法有三种,四种。三种者:一火葬,二水葬,三野葬也。四种者:一火葬,二水葬,三土葬,四林葬也。西域记二曰:「送终殡葬,其仪有三:一曰火葬,积薪焚燎。二曰水葬,沈流漂散。三曰野葬,弃林饲兽。」毗奈耶杂事十八曰:「佛言:苾刍身死,应为供养。苾刍不知云何供养?佛言:应可焚烧。(中略)欲烧殡时无柴可得。佛言:可弃河中。若无河者穿地埋之。夏中地湿多有虫蚁。佛言:于丛薄深处令其北首右胁而卧,以草稕支头,若草若叶覆其身上。」行事钞瞻病送终篇曰:「中国有四葬:水葬投之江流,火葬焚之以火,土葬埋之岸傍,林葬弃之中野,为雕虎所食。律中多明火林二葬。亦有薶者。五分云:尸薶之,若火烧在石上,不得草上安。」汉地亦有四薶之说。列子曰:「晏平仲曰:既死岂在我哉?焚之亦可,沈之亦可,瘗之亦可,露之亦可。」
林葬
【佛学大辞典】
(仪式)四葬之一。以尸放置林中施与野兽也。
【三藏法数】
林葬者,谓露置寒林,饲诸禽兽也。(寒林,即西域弃尸处。僧祇律云:谓多死尸,凡入者,可畏毛寒,故名寒林。)
送葬
【佛学大辞典】
(仪式)(参见:葬法)
葬法
【佛学大辞典】
(仪式)印度之葬法有三种,四种。三种者:一火葬,二水葬,三野葬也。四种者:一火葬,二水葬,三土葬,四林葬也。西域记二曰:「送终殡葬,其仪有三:一曰火葬,积薪焚燎。二曰水葬,沈流漂散。三曰野葬,弃林饲兽。」毗奈耶杂事十八曰:「佛言:苾刍身死,应为供养。苾刍不知云何供养?佛言:应可焚烧。(中略)欲烧殡时无柴可得。佛言:可弃河中。若无河者穿地埋之。夏中地湿多有虫蚁。佛言:于丛薄深处令其北首右胁而卧,以草稕支头,若草若叶覆其身上。」行事钞瞻病送终篇曰:「中国有四葬:水葬投之江流,火葬焚之以火,土葬埋之岸傍,林葬弃之中野,为雕虎所食。律中多明火林二葬。亦有薶者。五分云:尸薶之,若火烧在石上,不得草上安。」汉地亦有四薶之说。列子曰:「晏平仲曰:既死岂在我哉?焚之亦可,沈之亦可,瘗之亦可,露之亦可。」
野葬
【佛学大辞典】
(仪式)四葬之一。舍置尸骸于野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