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考虑容错,系统已按“著 → 着著”转换方式进行查询。
共118,分8页显示 2 3 4 5 下一页
吴著( 谥靖王 )
袁著
韦著(字 休明 )
王著
顾显(字 孟著 )
常著
包融(世称 吴中四士 号 三包 行第 二 )
僧灵著( 刘 镏 )
卢棱伽( 楞伽、益著 )
崔衍(字 著 懿 )
冯著(行第 十七 )
曹著
纥干著
僧无著
其它辞典
莒著丘公( 己去疾 )吴著( 谥靖王 )
袁著
韦著(字 休明 )
王著
顾显(字 孟著 )
常著
包融(世称 吴中四士 号 三包 行第 二 )
僧灵著( 刘 镏 )
卢棱伽( 楞伽、益著 )
崔衍(字 著 懿 )
冯著(行第 十七 )
曹著
纥干著
僧无著
人物简介
简介
莒著丘公(?-前528年),己姓,名去疾,为春秋诸侯国莒国君主之一,是莒国第十九位国君。在位13年。
人物简介
简介
吴著(?-前157年),中国西汉吴氏长沙国第五代王,长沙共王吴右长子。汉文帝二年(前178年)袭位,在位二十一年,汉文帝后七年(前157年)逝世,谥号谥靖王,无后,国除。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汉汝南人。初为郎中。年十九,见梁冀凶纵,上书举发。冀遣人追捕,乃变易姓名,托病伪死。卒为冀所得,笞杀。全后汉文·卷六十四
著,汝南人。恒帝时,为郎中。年十九,上书劾梁冀。冀密捕之,变性名伪死,市棺殡送。冀廉知其诈,阴求得,笞杀之。冀诛,有诏以礼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汉京兆杜陵人,字休明。韦豹子。少以经行知名,不应征辟。延熹初,桓帝公车征至霸陵,称病归。后中常侍曹节白灵帝就家拜东海相,不得已到任,任刑乱政,以此失名。竟归,为奸人所害,隐者耻之。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吴郡吴人,字孟著。顾荣从子。少有重名。晋元帝太兴中,为骑郎。与周顗相契。早卒。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润州延陵人,一说湖州人。制举登科。玄宗开元间历大理司直,官至集贤院学士。工诗,有才名,与子包何、包佶号三包。又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齐名,号吴中四士。有诗集。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排行二,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历官集贤院直学士、大理司直。与于休烈、贺朝、万齐融为“文词之友,齐名一时”(《旧唐书·于休烈传》)。亦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齐名,号“吴中四士”(《新唐书·刘晏传》附《包佶传》)。包融与孟浩然交谊甚厚,孟有诗叙二人交往。《全唐诗》存诗8首。今人王启兴、张虹有《贺知章、包融、张旭、张若虚诗注》。唐诗汇评
包融,生卒年不详,间州延陵(今江苏丹阳西南)人。工诗。神龙中,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等吴越之士,俱以文词俊秀杨名上索,合称“吴中四士”。开元中,张九龄引为怀州司户参军,后官至大理司直、集贤院学士。与孟浩然、殷遥友善。有《包融诗》一卷,已佚。殷璠集融及储光羲、殷遥等间州籍诗人十八人诗,编为《丹阳集》,亦佚。《全房诗》存诗八首。
作品评论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91—746 【介绍】: 唐僧。绵州巴西人,俗姓刘。少出家,登戒寻师,不下千里。年四十,精毗尼,兼讲《涅槃》。晚岁问法于普寂,领悟宗风。后至长安,敷传禅法,住大安国寺楞伽院。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姓镏氏。巴西之绵人。年逮志学。乃遂出家。既登戒品。仍习毗尼。光阴变迁。齿涉不惑。晚岁惟阐涅槃。且领寤宗指于大照禅师。日引月将。于长安安国寺敷演上乘。杖锡而来。不灭千计。天宝五载。四月十四日。卒于寺之石棱伽经院。寿五十六。腊三十六。越三七日阇毗。是年十月十日。塔馀尽于龙首冈。右则佛陀波利藏舍利之所。左则帝女娲之坟。内侍上柱国天水赵思侃立碑。释子善运撰文。门人朗智道珣如一。追慕其德。奉香火至今。宋高僧传·卷第九 习禅篇第三之二
释灵著。姓刘氏。绵州巴西人也。年殆志学方遂出家。登戒寻师不下千里。年四十精毗尼道兼讲涅槃。一律一经勤于付授。晚岁请问大照禅师。领悟宗风守志弥笃。后诣长安诞敷禅法。慕道求师者不减千计。若鱼龙之会渊泽也以天宝五载四月十日申时示灭于安国寺石楞伽经院。享寿五十六。僧夏三十六。将终寺中亟多变怪。盖法门梁栋之颓挠也。著加趺而坐怡然而化。三七日后茶毗起塔于龙首冈。邻佛陀波利藏舍利之所帝女娲之坟右。以其年十月十日迁入塔焉。弟子朗智道珣如一。追慕师德香火不绝。内侍上柱国天水赵思侃。命释子善运撰碑于塔所焉。有钱塘灵智寺释法玩。俗姓冯。本长乐人也。随祖宦于江东。遂为钱塘人也。父子通字元达。世袭冠裳传其素业。然精覈百氏之馀。执志慕净名之应质。谈论多召禅林之士于家。别室供礼愿生令嗣。弥久玩诞于家。岐嶷之性天发端谨。才胜衣也启父求出俗。固不阻留。披剃登具。探赜三乘如指掌焉。而性终耿介。于此寺之深坞。实淅江之阳也。别构兰若去伽蓝夐远。终日安禅。时同志者造门请益。玩随事指南多有所證。以天宝二载十二月十三日天之将晓。告侍者端坐奄从泥曰。春秋六十五。僧腊减二十年。于时山鸟哀鸣云雾濛惨。远近檀越悲泣者如堵。以其月十九日迁殡于寺侧山原。有弟子俞法界及子怀福犹子希秀等。旧所归心。结塔营事皆出其家。塔因会昌中所毁。今存阯焉。碑石漫没。吁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或作楞伽。唐长安人。吴道玄弟子。画迹似道玄,但才力稍不及。颇能细画,咫尺间山水寥廓物像精备。经变佛事是其所长。玄宗天宝末入蜀,名益著,虽一时名流莫不敛衽。肃宗乾元初于大圣慈寺画行道僧,颜真卿为之题名,时号二绝。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博陵安平人,字著。崔伦子。玄宗天宝末擢明经,调富平尉。历苏、虢二州刺史,虢州多山田,赋税甚重,衍上疏陈百姓困苦,特敕减免。迁宣歙观察使。政务简便,百姓安之。德宗贞元二十一年,诏加工部尚书。卒年六十九。谥懿。全唐文·卷四百八十一
衍。左丞伦之子。历官江苏虢三州刺史。贞元二十一年加工部尚书。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官御史。德宗贞元八年取黑水壁,诏城之,著与杜彦光戍之。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德宗贞元中官太仆寺丞。其后行迹无考。事迹散见《千唐志·李夫人纥干氏志》。《全唐诗》存诗4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僧。永嘉人。初住长安云华寺,从澄观法师研习《华严》之教,凡诸经论,志极旁通。代宗大历二年入五台山求圣迹,遂暂住于华严寺。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永嘉人也。少禀志操。自出家受具。即习大乘无少怠。游方抵京师云华寺。依澄观法师。研究华严。通畅法界之指。凡诸经论。莫不弘阐。大历二年。讨胜五台。驻锡华严寺。时五月。方坐夏堂中。啜茶次。见老僧貌陋甚。袒据北床。问曰。子从南方来。所持数珠。借一观。著遽授之。转盻间失老僧所在。著心以为异。念曰。昔有睹石臼木杵于此。而终获入圣寺者。我其庶几哉。间登般若经楼眺望。适吉祥鸟。翔舞虚空中。羽毛茜绚。鼓翼趋东北去。明日白光两道穿户入。朗照寺内。久之而灭。同房法等。祝曰。若果菩萨垂意者。当再发。果发如初。因独往金刚窟致礼。倦而假寐。石上三闻叱牛饮水声。寤睹一翁。形服殊古朴。著起执其手。问何从来。曰山外求粮来。曰居何地。曰台山。翁问著。师何为在此。曰久闻金刚窟。故随喜来耳。曰师欲困睡耶。请就所止啜茶。遂相持东北行。距精舍。翁扣门。呼均提者三。一童子应声出。年可十四五。发齐眉。短褐才及胫。翁授之纼使先牵牛以入。因直升堂坐揖。著坐其傍。童子进茶毕。又进酥酪。味隽永。咽之神府澄爽。而栋宇床座器用。皆金玉迟象玳瑁物。其华靡瑰玮。槩非人间世也。翁问著所营治。曰大小二乘染指而已。曰然则初出家心将何求。曰务求大乘。曰但从初心所求即得。且问齿腊。曰三十一矣。曰师纯淑如此。自今至三十八。则福根德芽。茂殖于兹地矣。遽起谢著曰。吾老倦欲偃息。师可去。著请留一宿。曰师有二伴待归。可留邪。且师执情未尽。故欲留耳。著答以为执情在学佛者所当尽。而伴亦安敢顾恋乎。曰持三衣否。曰受戒来持之。曰又道执情当尽。竟起挥手别。著方趋出。翁曰。听吾一偈。即唱曰。一念净心是菩提。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究竟碎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呼均提送著。且拊著背再。著偕童子。至金刚窟前。问童子曰。此寺何名。童子曰。师以为此窟何名。著曰名金刚。曰金刚下有二字。师能忆否。曰无乃为般若字乎。童子莞然曰。此正般若寺也。复唱曰。面上无嗔供养具。口里无嗔吐妙香。心里无嗔是真宝。无染无垢是真常。忽然俱灭。回望向遇翁处。则白云荏苒。而涌出地寻丈许。成五彩霓。有菩萨乘狮子其上。而诸菩萨围绕四散。顷之白云起东方渐蔽没。无复见时。则汾州菩提寺主修政等六僧。亦诣窟礼敬。而适与著会。著问其所得。云但闻山石振吼如霹雳声而已。著因为陈述上事。六僧怅惋。尤知罪障所累云。著隐居山中终其身。元和中。门人文一追状其事。行于世。宋高僧传·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释无著。永嘉人也。识度宽明秉操贞礭。留神大道约志游方。抵于京师云华寺。就澄观法师研习华严之教。凡诸经论志极旁通。然于华藏海终誓遨游。以大历二年入五台山。肆欲观圣人之境界。五月到华严寺挂锡。始于堂中啜茶见老僧寝陋据北床。问曰。子从南方来还赍数珠。请看。著乃躬度之。回视之间失僧之所。于时神情𢠵恍疑喜交生。曰昔僧明入此睹石臼木杵。后得入圣寺获见圣贤。我愿止此其为快乎。次由般若经楼见吉祥鸟。羽毛茜绚双飞于顶上。望东北鼓翼而去。明日有白光两穗入户悠飏。少顷而灭。同房僧法等见而惊怪。言曰。此何祥也。愿期再现断众生疑。寻睹光如前。因往金刚窟望中致礼。方坐假寐。闻叱牛三声云饮水。一翁古貌坏形服粗短褐曳麻屦。巾裹甚异。著乃迎执其手问从何来。翁曰。山外求粮。用来居在何地。云求粮用在台山。翻质著云。师何戾止。答曰。闻此有金刚窟。故来随喜。翁曰。师困耶。答曰否。曰既不困惫何辄睡乎。著曰。凡夫昏沈胡可怪哉。曰师若昏沈可去啜煮荈乎。翁指东北。见精舍相距数步馀。翁牵牛前行。著蹑躅而随。至寺门。唤均提三声。童子应唯开阖。年可十四五。垂发齐眉衣褐襦。牵牛入寺。见其地尽是琉璃。堂舍廊庑皆耀金色。其间华靡非人间之制度。翁踞白牙床。指锦墩揖著坐。童子捧二瓯茶。对饮毕擎玳瑁器满中酥酪。各赋一匙。著咽之如有所證。神府明豁悟宿事焉翁曰。师出家来何营何虑乎。答曰。有修无證。大小二乘染指而已。曰未知初出家时求何心。著云。求大乘菩提心。曰师以初心修即得。又问。齿腊几何。三十一矣。翁云。师之纯淑年三十八则其福根荄植此地而荣茂欤。且徐徐下山。好寻道路勿伤厥足。吾年老朽从山外来困极。欲偃息也。著请寓一宵可乎。曰不可。缘师有两伴相随。今夜不见师归。忧愁曷已。此乃师有执情在。著曰。瞿昙弟子有何执处。虽然有伴不顾恋他。又问。持三衣否。曰受戒已来持之。曰此是封执处。著曰。亦有圣教在。若许住宿心念舍之。脱有强缘佛故听许。曰若依小乘无难不得舍衣。宜从急护。翁拂襟投袂而作。著亦趋行。翁曰。听吾宣偈一念净心是菩提。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究尽碎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著俯听凝神。谢曰。蒙宣密偈若饮醍醐。容入智门敢忘指决。丈人可谓知言铭刻心府。翁唤均提可送师去。临行拊背曰。好去。著再折腰。与童子骈肩齐步至金刚窟前问童子。此何伽蓝不悬题额。童子指金刚窟。反问著云。伊何窟乎。曰先代相传名金刚窟。童子曰。金刚下有何字。著惟忖少选曰。金刚下有般若。童子唍尔。适入者般若寺也。著携童子手揖顾而别。童子瞠目视著如欲吐辞。著曰。送我可以言代缟带与玉玦乎。童子遂宣偈㖟云。面上无瞋供养具。口里无瞋吐妙香。心里无瞋是珍宝。无染无垢是真常。偈终恍惚之间童子及圣寺俱灭。唯见山林土石。悢悢盈怀歔欷不已。叹曰。绪言馀论若笙镛之末响。犹在乎耳。谛观山翁立处。有白云冉冉涌起。去地寻常许。变成五色云霓。上有大圣乘师子。而诸菩萨围绕。食顷东方白云一段渐遮菩萨面。群像与云偕灭。著倏见汾州菩提寺主僧修政等六人。相将还至窟前作礼。忽闻山石振吼声如霹雳。诸僧奔走。良久寂无所睹。著遂陈遭遇。六人悔责不见圣容。咫尺绵邈知罪障之屏翳欤。著遂隐此山而终。元和中门人文一追述焉。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永嘉人。识度宽明。秉操贞确。留神大道。约志游方。抵京师云华寺。就澄观法师。研习华严之教。大历二年。入五台山。欲观圣人境界。五月到华严寺挂锡。于堂中啜茶。见老僧𥨊陋据北床。问曰子从南方来。还赍数珠请看。著乃躬度之。回视之间。失僧之所。于时神情𢠵恍。疑喜交生。曰昔僧明入此。睹石臼木杵。后得入圣寺。获见圣贤。我愿止此。其为快乎。次由般若经楼。见吉祥鸟。羽毛茜绚。双飞于顶上。望东北鼓翼而去。明日有白光两穗入户。悠飏少顷。同房僧法等。见而惊怪。言曰。此何祥也。愿再现。断众生疑。寻睹光如前。因往金刚窟。望中致礼。方坐假𥧌。闻叱牛三声云饮水。一翁古貌瑰形。服粗短褐。曳麻履。巾裹甚异。著乃迎执其手。问从何来。翁曰。山外求粮。问在何地。云求粮用在台山。翻质著云。师何戾止。答曰。闻此有金刚窟。故来随喜。翁曰。师困耶。答曰否。曰既不困惫。何辄睡乎。著曰。凡夫昏沉。胡可怪哉。曰师若昏沉。可去啜煮[荈-夕+歹]。翁指东北见精舍。相距数步馀。翁牵牛前行。著蹑躅而随。至寺门唤均提三声。童子应唯开阖。年可十四五。垂发齐眉。衣褐襦。牵牛入寺。见其地尽是琉璃。堂舍廊庑。皆耀金色。其间华靡。非人间之制度。翁踞白。牙床。指锦墩。揖著坐。童子捧二瓯茶。对饮毕。擎玳瑁器。满中酥酪。各赋一匙。著咽之。如有所證。豁然悟宿事焉。翁曰。师出家来。何营何虑乎。答曰。有修无證。大小二乘。染指而已。曰未知初出家时。求何心。著云。求大乘菩提心。曰师以初心修即得。又问。齿﨟几何。云三十一。翁云。师年三十八。其福根荄植此地而荣茂。且徐徐下山。好寻道路。勿伤厥足。吾年老朽。从山外来。困极欲偃息也。著曰。请寓一宵可乎。曰不可。缘师有两伴相随。今夜不见师归。忧愁曷已。此乃师。有执情在。著曰。瞿昙弟子。有何执处。虽然有伴。不顾恋他。又问。持三衣否。曰受戒已来持之。曰此是封执处。著曰。亦有圣教在。若许住宿。心念舍之。脱有强缘。佛故听许。曰若依小乘无难。不得舍衣。宜从急护。翁拂襟投袂而作。著亦趋行。翁曰。听吾宣偈。一念净心是菩提。胜造恒沙七宝塔。宝塔究尽碎为尘。一念净心成正觉。著俯听凝神。谓曰。蒙宣密偈。若饮醍醐。容入智门。敢忘指决。翁唤均提。可送师去。临行拊背曰。好去。著再折腰。与童子骈肩齐步。至金刚窟。反问著云。伊何窟乎。曰先代相传。名金刚窟。童子曰。金刚下有何字。著惟忖。少选曰。金刚下有般若。童子唍尔。适入者般若寺也。著携童子手。揖顾而别童子瞠目视著。如欲吐辞。著曰。送我可以言代缟带与玉玦乎。童子送宣偈授云。面上无瞋。供养具。口里无瞋吐妙香。心里无瞋。是珍宝。无染无垢是真常。偈终。恍惚之间。童子及圣寺俱灭。唯见山林土石。怅怅盈怀。歔欷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