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奏稿
亦作“ 奏藁 ”。 奏章的草稿。新唐书·陆元方传:“临终,取奏稿焚之。” 宋 程颐 《答人示奏草书》:“辱示奏藁,足以见仁人君子爱民之心,深切如此。”儿女英雄传第二回:“那委员取出文书给 安老爷 看,见那奏稿上参的是革职拿问,带罪赔修。”
分類:奏章草稿
《漢語大詞典》:诏草(詔草)
诏书的草稿;诏书。晋书·后妃传下·康献褚皇后:“ 温 始呈詔草,虑太后意异,悚动流汗,见于颜色。” 唐 吴融 《送薛学士赴任峡州》诗之一:“莫将彩笔閒抛掷,更待 淮王 詔草看。” 明 焦竑 玉堂丛语·政事:“ 世庙 初即位, 延和 具詔草上之,报可。”
分類:诏书草稿
《漢語大詞典》:草底
草稿,底本。 鲁迅 《书信集·致陶元庆》:“《彷徨》书面的锌版已制成,今寄上草底。”
分類:草稿底本
《國語辭典》:定稿  拼音:dìng gǎo
已经修改完毕而未正式刊印的稿件。
《國語辭典》:初稿  拼音:chū gǎo
初步草拟的稿子。相对于定稿而言。清。徐珂《清稗类钞。著述类。惠定宇有后汉书训纂》:「定宇病起,举所撰《后汉书训纂》初稿及缮本,尽以贻之。」《孽海花》第三四回:「上次超如寄来大作《仁学》初稿,拜读一过。冶宗教、科学、哲学于一炉。」
《漢語大詞典》:传草(傳草)
传递诏书草稿。 明 汤三江 《夜行船序·题唐玄宗还宫感旧》套曲:“乐陶陶,最喜是日宴彤闈,无事宣麻传草。”
《漢語大詞典》:疏稿
亦作“ 疏稾 ”。 奏疏的草稿。古今小说·沈小霞相会出师表:“﹝ 沈鍊 ﹞就枕头上思想疏稿,想到天明,有了,起来焚香盥手,写就表章。”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拜坛》:“呀!呀!了不得,就是参咱们的疏稿。这疏内数出咱七大罪,叫圣上立赐处分,好恨人也。” 清 冯桂芬 《江苏减赋记》:“ 李公 遂以此事付我两人,先为 郭公 草详,继为 李公 草疏稾。”
分類:奏疏草稿
《漢語大詞典》:直草
翰林学士入内庭轮值时所拟诏令的草稿。 宋 欧阳修 《内制集》序:“院吏取予直草,以日次之,得四百餘篇。”
《国语辞典》:底儿(底儿)  拼音:dǐ ér
头绪或草稿,以及处理事情的基础,称为「底儿」。如:「你先把前后经过大概说一下,好让我心里有个底儿。」
《漢語大詞典》:进稿(進稿)
进呈待批的文件草稿。 元 邓文原 《赠赵炼师奉祠南海会稽》诗:“ 文园 进稿无封禪, 宣室 求言有受釐。” 元 胡长孺 《题〈开元三马图〉》诗:“俯仰布置号进稿,图成欲上 明光宫 。” 明 朱国祯 涌幢小品·讲读:“虽日讲进稿不废,要之,皆成故事故纸矣。”
《國語辭典》:打底  拼音:dǎ dǐ
1.尽头、末尾的部分。《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恰才在拶里面打底床铺上坐地底官人,教我把来与小娘子。」
2.事先安排。《金瓶梅》第九五回:「你且拿了点心,与我打了底儿著。」
3.绘画上指先定底部。《通俗编。品目》引元。汤垕《画论》:「画有十三科,山水打头,界画打底。」
4.股票术语。股价由谷底回升,随后遭逢卖压而再度跌落,但在谷底附近又获得支撑。如此来回多次,便迅速脱离谷底而一路上涨。此段低档盘旋期间,称为「打底」。
《漢語大詞典》:笺草(牋草)
文书的草稿。三国志·吴志·周鲂传:“撰立牋草以誑诱 休 者,如别纸。” 唐 章孝标 《蜀中上王尚书》诗:“丁香风里飞牋草,邛竹烟中动酒鉤。”
分類:文书草稿
《漢語大詞典》:表草
表文的草稿。三国志·魏志·崔琰传:“ 琰 从 训 取表草视之。”太平广记卷二四引《仙传拾遗》:“ 大历 中, 西川 节度使 崔寧 ,尝有密切之事差人走马入奏,发已三日,忽於案上文籍之中,见所奏表浄本犹在,其函中所封,乃表草耳。”
分類:表文草稿
《國語辭典》:打稿  拼音:dǎ gǎo
1.起草,谓文章书信先起草稿。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三本。第一折》:「我只道拂花笺打稿儿,原来他染霜毫不构思。」也称为「打草稿」。
2.计划。《警世通言。卷二四。玉堂春落难逢夫》:「却说玉堂春曾与王公子设誓,今番怎肯失节于沈洪,腹中一路打稿。」
《漢語大詞典》:拟疏(擬疏)
奏疏的草稿。《花月痕》第四六回:“我略瞧两篇拟疏,一是请裁汰……一是请罢废。”
分類:奏疏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