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诗草(詩草)
亦作“ 诗艸 ”。
(1).诗的草稿;诗作。 五代 齐己 《乱中闻郑谷吴延保下世》诗:“兵火焚诗草,江流涨墓田。” 宋 苏轼 《次韵王晋卿奉诏押高丽宴射》:“锦囊诗草勤收拾,莫遣 鸡林 得夜光。” 施元之 注:“《唐·李贺传》:‘每旦出,从小奚奴,背古锦囊,遇所得,投囊中。未尝先立题,然后为诗。’” 明 李开先 《杨升庵状元以草字诗见寄依韵奉答》:“此时方忆汝,诗草忽相通。” 清 黄鷟来 《冬日送程与山归新安》诗:“囊中富诗艸,不以事干謁。”
(2).诗集的专称。 清 黄遵宪 有《人境卢诗草》
《國語辭典》:口占  拼音:kǒu zhàn
口中念出而不用笔墨起草的诗文,称为「口占」。《汉书。卷八三。朱博传》:「博口占檄文。」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口占一绝,为君送行。」也称为「口号」。
《漢語大詞典》:疏草
奏章的草稿。
分類:奏章草稿
《國語辭典》:奏草  拼音:zòu cǎo
奏疏的草稿。《汉书。卷六七。朱云传》:「云上书自讼,咸为定奏草,求下御史中丞。」也称为「奏稿」。
分類:奏章草稿
《漢語大詞典》:奏稿
亦作“ 奏藁 ”。 奏章的草稿。新唐书·陆元方传:“临终,取奏稿焚之。” 宋 程颐 《答人示奏草书》:“辱示奏藁,足以见仁人君子爱民之心,深切如此。”儿女英雄传第二回:“那委员取出文书给 安老爷 看,见那奏稿上参的是革职拿问,带罪赔修。”
分類:奏章草稿
《漢語大詞典》:诏草(詔草)
诏书的草稿;诏书。晋书·后妃传下·康献褚皇后:“ 温 始呈詔草,虑太后意异,悚动流汗,见于颜色。” 唐 吴融 《送薛学士赴任峡州》诗之一:“莫将彩笔閒抛掷,更待 淮王 詔草看。” 明 焦竑 玉堂丛语·政事:“ 世庙 初即位, 延和 具詔草上之,报可。”
分類:诏书草稿
《漢語大詞典》:草底
草稿,底本。 鲁迅 《书信集·致陶元庆》:“《彷徨》书面的锌版已制成,今寄上草底。”
分類:草稿底本
《國語辭典》:定稿  拼音:dìng gǎo
已经修改完毕而未正式刊印的稿件。
《國語辭典》:初稿  拼音:chū gǎo
初步草拟的稿子。相对于定稿而言。清。徐珂《清稗类钞。著述类。惠定宇有后汉书训纂》:「定宇病起,举所撰《后汉书训纂》初稿及缮本,尽以贻之。」《孽海花》第三四回:「上次超如寄来大作《仁学》初稿,拜读一过。冶宗教、科学、哲学于一炉。」
《漢語大詞典》:传草(傳草)
传递诏书草稿。 明 汤三江 《夜行船序·题唐玄宗还宫感旧》套曲:“乐陶陶,最喜是日宴彤闈,无事宣麻传草。”
《漢語大詞典》:疏稿
亦作“ 疏稾 ”。 奏疏的草稿。古今小说·沈小霞相会出师表:“﹝ 沈鍊 ﹞就枕头上思想疏稿,想到天明,有了,起来焚香盥手,写就表章。”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拜坛》:“呀!呀!了不得,就是参咱们的疏稿。这疏内数出咱七大罪,叫圣上立赐处分,好恨人也。” 清 冯桂芬 《江苏减赋记》:“ 李公 遂以此事付我两人,先为 郭公 草详,继为 李公 草疏稾。”
分類:奏疏草稿
《漢語大詞典》:直草
翰林学士入内庭轮值时所拟诏令的草稿。 宋 欧阳修 《内制集》序:“院吏取予直草,以日次之,得四百餘篇。”
《国语辞典》:底儿(底儿)  拼音:dǐ ér
头绪或草稿,以及处理事情的基础,称为「底儿」。如:「你先把前后经过大概说一下,好让我心里有个底儿。」
《漢語大詞典》:进稿(進稿)
进呈待批的文件草稿。 元 邓文原 《赠赵炼师奉祠南海会稽》诗:“ 文园 进稿无封禪, 宣室 求言有受釐。” 元 胡长孺 《题〈开元三马图〉》诗:“俯仰布置号进稿,图成欲上 明光宫 。” 明 朱国祯 涌幢小品·讲读:“虽日讲进稿不废,要之,皆成故事故纸矣。”
《國語辭典》:打底  拼音:dǎ dǐ
1.尽头、末尾的部分。《清平山堂话本。简贴和尚》:「恰才在拶里面打底床铺上坐地底官人,教我把来与小娘子。」
2.事先安排。《金瓶梅》第九五回:「你且拿了点心,与我打了底儿著。」
3.绘画上指先定底部。《通俗编。品目》引元。汤垕《画论》:「画有十三科,山水打头,界画打底。」
4.股票术语。股价由谷底回升,随后遭逢卖压而再度跌落,但在谷底附近又获得支撑。如此来回多次,便迅速脱离谷底而一路上涨。此段低档盘旋期间,称为「打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