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高昌人。少出家。聪悟敏捷。玩杂心。为本国所归向。兄以文学。为国博士。每劝返初服。嵩辄掉头去。因以易林秘隐义从质辨。嵩故未尝读。即为部。析。无所碍滞。兄心异之。然犹未信佛法之渊博也。于是嵩以毗昙一偈。使释其意。构思两月。徒尔纷纭。而其说益谬。嵩当其愤悱。而略启其端。则泠然神悟。遂大归敬。嵩之出处。自尔莫或沮矣。 魏季嵩尚吾教。其王使嵩并弟入朝。时高氏为相。礼待殊厚。智游论师。世称宗匠。嵩乃从之。以听毗昙成实。领牒文旨。听者忘倦。俊声播于早年。勍敌伏于晚岁。学高望远。本国请还。嵩不听。再徵如之。其王憾焉。夷嵩三族。嵩谓其徒曰。经不云乎。三界无常。诸有非乐。况复三途八苦。由来所经。何足怪哉。 俄高齐革命。天保初。宣帝在御。上统尤以职位见重。而嵩每以学识凌之。诏徙于徐州。为长年僧统。河南江表。率遵其化。隋志念论师。寔祖承之。已而卒。
续高僧传·卷第七 义解篇三
释慧嵩。未详氏族。高昌国人。其国本沮渠凉王避地之所。故其宗族皆通华夏之文轨焉嵩少出家聪悟敏捷。开卷辄寻便了中义。潜蕴玄肆尤玩杂心。时为彼国所重。嵩兄为博士。王族推崇。雅重儒林未钦佛理。睹嵩英鉴劝令反俗。教以义方。嵩曰腐儒小智未足归赏。固当同诸糟粕。馀何可论。兄频遮碍。乃以易林秘隐问之。嵩初不读俗典。执卷开剖挺出前闻。兄虽异之殊不信佛法之博要也。嵩以毗昙一偈化令解之停滞两月妄释纷纭。乃有其言全乖理义。嵩总非所述。聊为一开。泠然神悟。便大崇信佛法。博通玄奥。乃恣其游涉。于时元魏末龄大演经教。高昌王欲使释门更辟。乃献嵩并弟。随使入朝。高氏作相深相器重。时智游论师世称英杰。嵩乃从之听毗昙成实。领牒文旨信重当时。而位处沙弥更摇声略。及进具后便登元座。开判经诰雅会机缘。乃使锋锐黥敌归依接足。既学成望远本国请还。嵩曰。以吾之博达。义非边鄙之所资也。旋环邺洛弘道为宗。后又重徵。嵩固执如旧。高昌乃夷其三族。嵩闻之告其属曰。经不云乎。三界无常诸有非乐。况复三途八苦由来所经何足怪乎。及高齐天保革命惟新。上统荣望见重宣帝。嵩以慧学腾誉。频以法义凌之。乃徙于徐州为长年僧统。仍居彭沛大阐宏猷。江表河南率遵声教。即隋初志念论师之祖承也。以天保年。卒于徐部。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33 【介绍】: 唐瓜州晋昌人,字孟武。郭知运子。玄宗开元时,历迁左卫将军、幽州副总管。长史薛楚玉遣英杰帅万骑及奚众攻契丹,屯榆关。后奚众贰,唐军不利,英杰力战死。
邝英杰 朝代:清末至现当代

人物简介

维基
邝英杰(1887年—1975年),字少侯,广东省广州府新宁县(今台山)人,宣统三年进士。

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邱及1910-1984,广东揭阳人。原名英杰,字仲推,号南离子。幼年家贫,12岁才入乡墩读书,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先后在上海昌明艺专、上海美专就读。1932年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1933年回揭阳,在中学任教。同年加入左联。1936年赴暹罗。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暹罗孔敬府华侨学校校长、曼谷中华中学教员、真话报社社长、泰国华侨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常委兼宣传部部长。1949年回国。历任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共中央联络部华侨组组长,国家侨委司长,全国侨联第一、二届常委,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第一届常务理事,北京语言学院一副院长、顾问。是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著有古诗词《红尘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