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苦法忍
【三藏法数】
苦,即欲界生死之苦。法,即真如之理。忍,即忍可,亦印證之义也。谓于四善根位中,因观欲界生死之苦,至世第一后心,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苦法忍。(四善根者,即四加行,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位也。无漏者,谓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身无病苦
【三藏法数】
谓若世间人能以药物施人者,所感果报,尚得一生少病。何况阿难累劫熏修其利他之行,莫可测知,岂得现身有于病苦?故名身无病苦。(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能离病苦
【三藏法数】
谓此珠能令百由旬内,人皆离病,心行正直,一切所欲,无不随愿也。
苦恼依
【三藏法数】
谓人依于欲界,领受一切忧苦,不生厌离之心,故名苦恼依。
佛经苦行缘
【三藏法数】
佛言:往昔波罗柰城边,有婆罗门子,名火鬘。复有瓦师子,名护喜。二子少小,心相敬念。护喜语火鬘曰:共见迦叶如来。火鬘答曰:何用见此髡道人。如是至三。后日,护喜复曰:可共暂见。答曰:何用见此髡头道人,髡头道人何有佛道?于是护喜捉火鬘头曰:为汝共见如来。火鬘惊怖,心念此非小缘,必有好事耳。火鬘即曰:今放我头,我共汝去。礼迦叶足。护喜白佛:火鬘不识三宝,愿佛开化。火鬘睹佛相好,心生欢喜,出家学道。时火鬘者,则我身是。护喜者,我为太子时,踰城出家,作瓶天子导我者是。我时以恶言道迦叶佛,故受诸苦报。由此馀殃,今临成佛时,复受六年苦行,以偿馀业也。(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作瓶太子即色界净居天也。)
观一切法苦
【三藏法数】
谓此菩萨,观五蕴诸法,有生有灭,皆能逼迫于人,而未證得涅槃之乐,是名观一切法苦。(五蕴者,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不畏后世苦果
【三藏法数】
谓诸有情,于现在世,但造恶业,不畏未来生死苦报,由此恶行,所以轮回诸趣也。
宿作论师,计苦乐随业
【三藏法数】
谓此外道,计一切众生受苦乐报,皆随宿世本业所作。若有持戒精进,受身心苦,能坏本业;本业既尽,众苦亦灭;众苦灭故,即得涅槃。是故计宿世所作,为一切因也。(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不苦不乐支
【三藏法数】
不苦不乐,中庸之心也。谓行者欲离第三禅时,种种呵责于乐,乐既谢灭,则不动之定与舍俱发,故内心湛然,无苦无乐也。
外道苦行论师
【三藏法数】
此外道师,说身尽福德尽,名为涅槃。
外道行苦行论师
【三藏法数】
此外道师,说罪福尽,德亦尽,名为涅槃。
能生多苦随眠
【三藏法数】
谓欲界贪瞋等烦恼,能生种种诸苦,故名能生多苦随眠。
能生少苦随眠
【三藏法数】
谓色界、无色界禅定之中,虽无欲界众苦,而有欣上厌下之心,亦名烦恼,故名能生少苦随眠。(欣上厌下者,谓欣喜上二界禅定之乐,厌恶欲界生死之苦也。)
不能生苦随眠
【三藏法数】
谓诸菩萨,虽离诸惑,不生众苦,然常存自行利他之心,亦为烦恼,故名不能生苦随眠。(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不喜苦乐三昧
【三藏法数】
谓菩萨住是三昧,能观世间之乐,多过多患,虚妄颠倒,非可爱乐;观世间之苦如病,如箭入身,心不喜乐;以一切法虚诳故,乐尚不喜,何况于苦,是名不喜苦乐三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