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48,分50页显示 上一页 41 42 43 44 45 47 48 49 50 下一页
寻声救苦
声闻畏苦障
断苦法
坏苦
难行苦行恩
离苦
百苦
拔苦
苦空无常
苦乐二果
苦相
离一切苦依究竟乐
苦谛(二)
苦谛下四行
佛类词典(续上)
龙有三苦寻声救苦
声闻畏苦障
断苦法
坏苦
难行苦行恩
离苦
百苦
拔苦
苦空无常
苦乐二果
苦相
离一切苦依究竟乐
苦谛(二)
苦谛下四行
龙有三苦
【佛学大辞典】
(传说)又曰三热,(参见:三热)
(传说)又曰三热,(参见:三热)
寻声救苦
【佛学大辞典】
(杂语)弥陀摄取念佛之众生也。般舟赞曰:「一切时中缘法界,摄取六道现身中,眼见耳闻心内事,寻声救苦刹那间。」
(杂语)弥陀摄取念佛之众生也。般舟赞曰:「一切时中缘法界,摄取六道现身中,眼见耳闻心内事,寻声救苦刹那间。」
声闻畏苦障
【佛学大辞典】
(杂语)声闻之人,怖世间生死之苦,愿求真空之涅槃,为證佛果之障也。
【佛学常见辞汇】
声闻乘行人因怖畏生死的痛苦,于是人人急著追求真空的涅槃,因而成为證悟无上佛果的障碍。
【三藏法数】
闻佛声教,故曰声闻。谓声闻之人,怖畏世间生死之苦,乐著真空,是名声闻畏苦障。
(杂语)声闻之人,怖世间生死之苦,愿求真空之涅槃,为證佛果之障也。
【佛学常见辞汇】
声闻乘行人因怖畏生死的痛苦,于是人人急著追求真空的涅槃,因而成为證悟无上佛果的障碍。
【三藏法数】
闻佛声教,故曰声闻。谓声闻之人,怖畏世间生死之苦,乐著真空,是名声闻畏苦障。
断苦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断苦际之法,由小乘教而得涅槃也。法华经方便品曰:「大势佛及与断苦法。」
(术语)断苦际之法,由小乘教而得涅槃也。法华经方便品曰:「大势佛及与断苦法。」
坏苦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苦之一。身中之四大,互相侵,互相坏,为坏苦。又乐相坏时,生苦想,谓之坏苦。止观七曰:「四大相侵,互相破坏,是名坏苦。」大乘义章三本曰:「从彼顺缘离坏生恼,名为坏苦。」
【佛学常见辞汇】
三苦之一。(参见:三苦)
【三藏法数】
谓乐相坏时,苦相即至,名为坏苦。即乐极悲生是也。
(术语)三苦之一。身中之四大,互相侵,互相坏,为坏苦。又乐相坏时,生苦想,谓之坏苦。止观七曰:「四大相侵,互相破坏,是名坏苦。」大乘义章三本曰:「从彼顺缘离坏生恼,名为坏苦。」
【佛学常见辞汇】
三苦之一。(参见:三苦)
【三藏法数】
谓乐相坏时,苦相即至,名为坏苦。即乐极悲生是也。
三苦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苦苦,由苦事之成而生苦恼者。二、坏苦,由乐事之去而生苦恼者。三、行苦,行者迁流之义,由一切法之迁流无常而生苦恼者。欲界有三苦。色界有坏苦行苦。无色界有行苦。无量寿经上曰:「以诸法药救疗三苦。」法华经信解品曰:「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苦苦,自寒热饥渴等苦缘所生之苦。二坏苦,乐境坏时所生之苦。三行苦,为一切有为法无常迁动之苦。见俱舍论二十二,三藏法数十二。【又】数论三苦,依内,依外,依天也。依内者,身心之苦。依外者,由人物害来之苦。依天者,由风雪等来之苦。见金七十论上。
【佛学常见辞汇】
苦苦、坏苦、行苦。苦苦是心身受苦时所生的苦;坏苦是偶现之乐境失去时所感受的苦;行苦是诸行无常迁流不息不得安定的苦。欲界三苦俱全,色界只有坏行二苦,无色界则只有行苦。
【三藏法数】
(出析玄记)
〔一、苦苦〕,谓有漏五阴之身,性常逼迫,名苦。又与苦受相应,即苦上加苦,故名苦苦。(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二、坏苦〕,谓乐相坏时,苦相即至,名为坏苦。即乐极悲生是也。
〔三、行苦〕,行苦者,即有漏之法,四相迁流,常不安隐故也。(四相者,生相、住相、异相、灭相也。)
(名数)一、苦苦,由苦事之成而生苦恼者。二、坏苦,由乐事之去而生苦恼者。三、行苦,行者迁流之义,由一切法之迁流无常而生苦恼者。欲界有三苦。色界有坏苦行苦。无色界有行苦。无量寿经上曰:「以诸法药救疗三苦。」法华经信解品曰:「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苦苦,自寒热饥渴等苦缘所生之苦。二坏苦,乐境坏时所生之苦。三行苦,为一切有为法无常迁动之苦。见俱舍论二十二,三藏法数十二。【又】数论三苦,依内,依外,依天也。依内者,身心之苦。依外者,由人物害来之苦。依天者,由风雪等来之苦。见金七十论上。
【佛学常见辞汇】
苦苦、坏苦、行苦。苦苦是心身受苦时所生的苦;坏苦是偶现之乐境失去时所感受的苦;行苦是诸行无常迁流不息不得安定的苦。欲界三苦俱全,色界只有坏行二苦,无色界则只有行苦。
【三藏法数】
(出析玄记)
〔一、苦苦〕,谓有漏五阴之身,性常逼迫,名苦。又与苦受相应,即苦上加苦,故名苦苦。(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二、坏苦〕,谓乐相坏时,苦相即至,名为坏苦。即乐极悲生是也。
〔三、行苦〕,行苦者,即有漏之法,四相迁流,常不安隐故也。(四相者,生相、住相、异相、灭相也。)
难行苦行恩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十恩)
【三藏法数】
谓如来往昔因中,舍头目髓脑、国城妻子、剜身千灯、投形饲虎、雪岭亡躯,如是难行苦事,积劫行之,皆为利乐众生,是为难行苦行恩。(剜身千灯者,菩萨本行经云:佛昔以刀剜身肉千处,注以酥油,然作千灯,求闻一偈。时婆罗门为说偈曰:常者皆尽,高者皆堕,合会有离,生者有死。是也。投形饲虎者,谓佛昔为萨埵太子,游山见虎饥饿,投身虎前以济之也。雪岭亡躯者,谓佛昔为婆罗门,于雪山修行。有罗刹唱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闻已,欲求全偈。罗刹饥渴,必得肉血食之,乃肯为说。因得后半偈,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遂遍书树石,乃以身施之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术语)(参见:十恩)
【三藏法数】
谓如来往昔因中,舍头目髓脑、国城妻子、剜身千灯、投形饲虎、雪岭亡躯,如是难行苦事,积劫行之,皆为利乐众生,是为难行苦行恩。(剜身千灯者,菩萨本行经云:佛昔以刀剜身肉千处,注以酥油,然作千灯,求闻一偈。时婆罗门为说偈曰:常者皆尽,高者皆堕,合会有离,生者有死。是也。投形饲虎者,谓佛昔为萨埵太子,游山见虎饥饿,投身虎前以济之也。雪岭亡躯者,谓佛昔为婆罗门,于雪山修行。有罗刹唱云:诸行无常,是生灭法。闻已,欲求全偈。罗刹饥渴,必得肉血食之,乃肯为说。因得后半偈,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遂遍书树石,乃以身施之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十恩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发心普被恩,如来最初发菩提心,修习胜行,成就功德,欲普被于法界之群生,咸使利益安乐也。是名发心普被恩。二、难行苦行恩,如来在往昔因中,舍头目髓脑国城妻子,身剜千灯,投形饲虎,雪岭亡躯,积如是难行苦行劫,其行之者,皆为利益众生也,是名难行苦行恩。三、一向为他恩,如来积劫修诸功德,不顾身命,但为度脱一切众生,未会一念为自己也。是名一向为他恩。四、垂形六道恩,如来化身之形。垂于天人修罗等六道中。救济众苦。使得安乐。是名垂形六道恩。五、随逐众生恩,如来见诸众生无有出离生死之心,而长劫不舍,故运平等之大悲,使众生离苦得乐,是名随逐众生恩。六、大悲深重恩,如来见诸众生造恶如割支体,心生痛切,不能自安。复见众生堕于三恶道,受种种之苦,心大忧恼,即起大悲以救护之,若见作善。则生大欢喜。是名大悲深重恩。七、隐胜彰劣恩,如来为大乘小乘之机,起胜应身劣应身之用,如说华严时,为普贤等诸大菩萨。示现实报胜应之身,是十莲华藏世界海微尘数微妙相好无尽之胜法也。如说三乘教时,但示现三十二相之劣应身。于二乘及小教之菩萨,方蒙利益,是名隐胜彰劣恩。八、隐实施权恩,如来现观诸众生之根机狭劣,隐覆大乘之实教,以人天三乘之权法,诱引众生,使之成就,然后以大乘度脱之。是名隐实施权恩。九、示灭令慕恩,如来若久住世,则薄德之人,不植善根,不生难遭之想,是故示现灭度,使诸众生知值遇佛出世之难,心怀恋慕,便植善根。是名示灭令慕恩。十、悲念无尽恩,如来悲念一切众生,故留馀福,以救济之,若示同于人寿,则为住世百年,而八十即入灭,则留二十年之馀福,以荫末法之弟子。复留三藏之教法,广使众生依之修行,皆成胜果,悲悯爱念利益无穷也。是名悲念无尽恩。见大疏演义钞二十三。
【佛学常见辞汇】
发心普被恩、难行苦行恩、一向为他恩、垂形六道恩、随逐众生恩、大悲深重恩、隐胜彰劣恩、隐实施权恩、示灭令慕恩、悲念无尽恩。
(名数)一、发心普被恩,如来最初发菩提心,修习胜行,成就功德,欲普被于法界之群生,咸使利益安乐也。是名发心普被恩。二、难行苦行恩,如来在往昔因中,舍头目髓脑国城妻子,身剜千灯,投形饲虎,雪岭亡躯,积如是难行苦行劫,其行之者,皆为利益众生也,是名难行苦行恩。三、一向为他恩,如来积劫修诸功德,不顾身命,但为度脱一切众生,未会一念为自己也。是名一向为他恩。四、垂形六道恩,如来化身之形。垂于天人修罗等六道中。救济众苦。使得安乐。是名垂形六道恩。五、随逐众生恩,如来见诸众生无有出离生死之心,而长劫不舍,故运平等之大悲,使众生离苦得乐,是名随逐众生恩。六、大悲深重恩,如来见诸众生造恶如割支体,心生痛切,不能自安。复见众生堕于三恶道,受种种之苦,心大忧恼,即起大悲以救护之,若见作善。则生大欢喜。是名大悲深重恩。七、隐胜彰劣恩,如来为大乘小乘之机,起胜应身劣应身之用,如说华严时,为普贤等诸大菩萨。示现实报胜应之身,是十莲华藏世界海微尘数微妙相好无尽之胜法也。如说三乘教时,但示现三十二相之劣应身。于二乘及小教之菩萨,方蒙利益,是名隐胜彰劣恩。八、隐实施权恩,如来现观诸众生之根机狭劣,隐覆大乘之实教,以人天三乘之权法,诱引众生,使之成就,然后以大乘度脱之。是名隐实施权恩。九、示灭令慕恩,如来若久住世,则薄德之人,不植善根,不生难遭之想,是故示现灭度,使诸众生知值遇佛出世之难,心怀恋慕,便植善根。是名示灭令慕恩。十、悲念无尽恩,如来悲念一切众生,故留馀福,以救济之,若示同于人寿,则为住世百年,而八十即入灭,则留二十年之馀福,以荫末法之弟子。复留三藏之教法,广使众生依之修行,皆成胜果,悲悯爱念利益无穷也。是名悲念无尽恩。见大疏演义钞二十三。
【佛学常见辞汇】
发心普被恩、难行苦行恩、一向为他恩、垂形六道恩、随逐众生恩、大悲深重恩、隐胜彰劣恩、隐实施权恩、示灭令慕恩、悲念无尽恩。
离苦
【佛学大辞典】
(术语)离苦难也。最胜王经二曰:「愿以智剑为断除,离苦速證菩提处。」
(术语)离苦难也。最胜王经二曰:「愿以智剑为断除,离苦速證菩提处。」
百苦
【佛学常见辞汇】
三界二十五有,各有生住异灭四相,合之便是百苦。生住异灭就是无常,无常就是苦。
三界二十五有,各有生住异灭四相,合之便是百苦。生住异灭就是无常,无常就是苦。
拔苦
【佛学常见辞汇】
救拔众生的痛苦。
救拔众生的痛苦。
苦空无常
【佛学常见辞汇】
苦、空、无我。(参见:苦空无常无我)
苦、空、无我。(参见:苦空无常无我)
苦乐二果
【佛学次第统编】
善恶之业既作,所成之报难逃。有如是因者,即有如是之果。果者果报,有苦乐二种:
一、苦果 身心所受苦之果报也。由于恶业而生,总言生死之果报,皆为苦。若分别之,生于天上,则为乐果;生于地下,则为苦果;生于人界,则苦乐相均。
二、乐果 身心所受乐之果报也。由于善业而生,总言生死之果报皆非乐。但分别比较之,则地下苦,天上乐,人则苦乐相杂也。
善恶之业既作,所成之报难逃。有如是因者,即有如是之果。果者果报,有苦乐二种:
一、苦果 身心所受苦之果报也。由于恶业而生,总言生死之果报,皆为苦。若分别之,生于天上,则为乐果;生于地下,则为苦果;生于人界,则苦乐相均。
二、乐果 身心所受乐之果报也。由于善业而生,总言生死之果报皆非乐。但分别比较之,则地下苦,天上乐,人则苦乐相杂也。
苦相
【佛学次第统编】
苦相者,谓内外身心二苦,此二苦成一切诸苦相,有三苦、八苦等之苦。
一、三苦 三苦者,谓苦苦、坏苦、行苦。
一、苦苦 疾病饥饿等之苦恼,生心身之苦恼,谓从彼苦缘,逼而生恼,故名苦苦。如刀杖等缘,能生内恼,说之为苦。从苦生苦,故曰苦苦。有情之心身,本来是苦,更加刀杖等之苦,故名苦苦。
二、坏苦 自己爱著者,感破坏时之苦恼,故名坏苦。即身中四大,互相侵,互相坏,曰坏苦。又乐想坏而生苦想,曰坏苦。
三、行苦 受世之无常转变之苦恼,谓之行苦。行者迁流之义,一切有为法,迁流于三世,刹那而无常住安稳,故曰行苦也。
二、八苦 八苦者,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也。
一、生苦 生者众苦依止,故苦。
二、老苦 老者能令变坏,故苦。
三、病苦 病者能逼身,故苦。
四、死苦 死者能灭诸根,故苦。
五、怨憎会苦 怨憎会者,非爱共会,故苦。
六、爱别离苦 爱别离者,可爱相违,故苦。
七、求不得苦 求不得者,希望不遂,故苦。
八、五阴盛苦 五阴盛者,众苦集聚,故苦。
【三藏法数】
菩萨修慈忍时,观察众生,皆有生死之苦,若遭其辱,不应瞋恚,当救彼苦;我若瞋恚,其苦转增,由能修忍,断诸苦恼,成无上道,是为苦相。
苦相者,谓内外身心二苦,此二苦成一切诸苦相,有三苦、八苦等之苦。
一、三苦 三苦者,谓苦苦、坏苦、行苦。
一、苦苦 疾病饥饿等之苦恼,生心身之苦恼,谓从彼苦缘,逼而生恼,故名苦苦。如刀杖等缘,能生内恼,说之为苦。从苦生苦,故曰苦苦。有情之心身,本来是苦,更加刀杖等之苦,故名苦苦。
二、坏苦 自己爱著者,感破坏时之苦恼,故名坏苦。即身中四大,互相侵,互相坏,曰坏苦。又乐想坏而生苦想,曰坏苦。
三、行苦 受世之无常转变之苦恼,谓之行苦。行者迁流之义,一切有为法,迁流于三世,刹那而无常住安稳,故曰行苦也。
二、八苦 八苦者,谓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盛苦也。
一、生苦 生者众苦依止,故苦。
二、老苦 老者能令变坏,故苦。
三、病苦 病者能逼身,故苦。
四、死苦 死者能灭诸根,故苦。
五、怨憎会苦 怨憎会者,非爱共会,故苦。
六、爱别离苦 爱别离者,可爱相违,故苦。
七、求不得苦 求不得者,希望不遂,故苦。
八、五阴盛苦 五阴盛者,众苦集聚,故苦。
【三藏法数】
菩萨修慈忍时,观察众生,皆有生死之苦,若遭其辱,不应瞋恚,当救彼苦;我若瞋恚,其苦转增,由能修忍,断诸苦恼,成无上道,是为苦相。
离一切苦依究竟乐
【佛学次第统编】
就世间分别比较,善道乐,恶道苦。但如实言之,生死之果报皆苦也。所谓三界火宅,谁得而安是也。惟有出世,乃得真乐。所谓究竟之乐,非一切苦乐比较之乐也。依此究竟之乐,须离一切之苦。
就世间分别比较,善道乐,恶道苦。但如实言之,生死之果报皆苦也。所谓三界火宅,谁得而安是也。惟有出世,乃得真乐。所谓究竟之乐,非一切苦乐比较之乐也。依此究竟之乐,须离一切之苦。
苦谛(二)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苦以逼恼为义,一切有为心行,常为无常患累之所逼恼,故名为苦。」苦有三种:
一、苦苦 二、坏苦 三、行苦
今三苦有别有通:
一、别者,三苦即别对三受:
一、苦受 从苦缘生,情觉是苦,即苦苦也。
二、乐受 乐坏时生苦,即是坏苦。
三、不苦不乐受 常为无常迁动,即是行苦也。
若通论三苦,则三受通有三苦也,所以然者。
一、三受之心即是苦,通从苦缘生故,通是苦苦。
二、三受之心通为坏相所坏故,通是坏苦也。
三、三受之心通是起役运动不停之相故,通是行苦也。
若三受心,若别若通,无非是苦者,当知苦是审实而有,故名谛也。
法界次第云:「苦以逼恼为义,一切有为心行,常为无常患累之所逼恼,故名为苦。」苦有三种:
一、苦苦 二、坏苦 三、行苦
今三苦有别有通:
一、别者,三苦即别对三受:
一、苦受 从苦缘生,情觉是苦,即苦苦也。
二、乐受 乐坏时生苦,即是坏苦。
三、不苦不乐受 常为无常迁动,即是行苦也。
若通论三苦,则三受通有三苦也,所以然者。
一、三受之心即是苦,通从苦缘生故,通是苦苦。
二、三受之心通为坏相所坏故,通是坏苦也。
三、三受之心通是起役运动不停之相故,通是行苦也。
若三受心,若别若通,无非是苦者,当知苦是审实而有,故名谛也。
苦谛下四行
【佛学次第统编】
苦谛下四行者:
一、无常行 谓观五受阴因缘生,新新生灭,故无常也。
二、苦行 谓观五受阴若无常,即是苦。为无常之所逼也。
三、空行 谓观五受阴一相异相无故空,即是空。
四、无我行 谓观五受阴中我我所法不可得故无相,是为无我行也。
苦谛下四行者:
一、无常行 谓观五受阴因缘生,新新生灭,故无常也。
二、苦行 谓观五受阴若无常,即是苦。为无常之所逼也。
三、空行 谓观五受阴一相异相无故空,即是空。
四、无我行 谓观五受阴中我我所法不可得故无相,是为无我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