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阴经
【佛学大辞典】
(书名)佛说苦阴经,一卷,失译人名。即中阿含经中苦阴经上之别译。
(书名)佛说苦阴经,一卷,失译人名。即中阿含经中苦阴经上之别译。
苦阴因事经
【佛学大辞典】
(书名)佛说苦阴因事经,一卷,西晋法炬译。即中阿含经中苦阴经下之别译。
(书名)佛说苦阴因事经,一卷,西晋法炬译。即中阿含经中苦阴经下之别译。
苦域
【佛学大辞典】
(譬喻)苦世界也。娑婆满苦痛故名。天台观经疏曰:「夫乐邦之与苦域,金宝之与泥沙。」
(譬喻)苦世界也。娑婆满苦痛故名。天台观经疏曰:「夫乐邦之与苦域,金宝之与泥沙。」
苦集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谛之二。苦者业烦恼之结果生死之苦患,即一切生死之果报也。其集成生死苦果之业烦恼谓之集,即生死之原因也。
(术语)四谛之二。苦者业烦恼之结果生死之苦患,即一切生死之果报也。其集成生死苦果之业烦恼谓之集,即生死之原因也。
苦集灭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即四谛也。苦集二者如上。灭者谓灭生死苦果之涅槃。道者谓可得涅槃果之正道。盖苦集灭道者为世间与出世间,即生死与涅槃之一双因果,苦为生死之果,集为生死之因,灭为涅槃之果,道为涅槃之因也。但先果而后因者,以果显著易知,因幽微难知故也。此四种之理,皆是真实,故云谛。声闻乘之人,观此四谛之理厌生死,乐涅槃,以断烦恼(集谛)而證涅槃(灭谛)也。(参见:四谛)。按法界次第云:苦以逼恼为义。一切有为心行,常为无常患累之所迫恼,故名为苦。集以招聚为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集生死之苦,故名为集。灭以灭无为义。结业既尽,则不为生死之患累,故名为灭。道以能通之义。有二种:一正道。实观三十七道品,三解脱门,缘理慧行,名为正道。二助道。得解观中种种诸对治法及诸禅定,皆是助道。此二相扶,能通涅槃。故名为道。
【佛学常见辞汇】
即四圣谛。(参见:四圣谛)
(术语)即四谛也。苦集二者如上。灭者谓灭生死苦果之涅槃。道者谓可得涅槃果之正道。盖苦集灭道者为世间与出世间,即生死与涅槃之一双因果,苦为生死之果,集为生死之因,灭为涅槃之果,道为涅槃之因也。但先果而后因者,以果显著易知,因幽微难知故也。此四种之理,皆是真实,故云谛。声闻乘之人,观此四谛之理厌生死,乐涅槃,以断烦恼(集谛)而證涅槃(灭谛)也。(参见:四谛)。按法界次第云:苦以逼恼为义。一切有为心行,常为无常患累之所迫恼,故名为苦。集以招聚为义。若心与结业相应,未来定能招集生死之苦,故名为集。灭以灭无为义。结业既尽,则不为生死之患累,故名为灭。道以能通之义。有二种:一正道。实观三十七道品,三解脱门,缘理慧行,名为正道。二助道。得解观中种种诸对治法及诸禅定,皆是助道。此二相扶,能通涅槃。故名为道。
【佛学常见辞汇】
即四圣谛。(参见:四圣谛)
苦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知苦谛之理之智。十一智之一。见大般若经三。
【佛学常见辞汇】
明白苦谛的道理的智慧。
【三藏法数】
苦即逼迫之义。谓观五阴等法,以无常、苦、空、无我得无漏智,故名苦智。(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无常者,谓五阴之身,终坏灭也。苦者,谓此身受生死逼迫等苦也。空者,谓此身由四大假合而成,毕竟不有也。无我者,谓四大各离,何者是我也。)
(术语)知苦谛之理之智。十一智之一。见大般若经三。
【佛学常见辞汇】
明白苦谛的道理的智慧。
【三藏法数】
苦即逼迫之义。谓观五阴等法,以无常、苦、空、无我得无漏智,故名苦智。(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无常者,谓五阴之身,终坏灭也。苦者,谓此身受生死逼迫等苦也。空者,谓此身由四大假合而成,毕竟不有也。无我者,谓四大各离,何者是我也。)
苦恼
【佛学大辞典】
(术语)生死海之法,总为苦我恼我者,一无安稳之自性。无量寿经下曰:「贪恚愚痴,苦恼之患。」
【俗语佛源】
《无量寿经》卷下:「贪恚痴愚,苦恼之患。」这就是佛教说明苦恼的根源,是有贪、嗔、痴三毒所生。《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又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即是佛教解脱苦恼的办法。佛教所说的苦,有如下几种:《大智度论》卷十九说有内苦和外苦。内苦为身苦和心苦。外苦为恶贼虎狼等害和风雨寒热等灾。《俱舍论》卷二说:「自寒热饥渴等苦缘所生之苦为『苦苦』;乐境坏时所生之苦为『坏苦』,一切有为法无常变迁之苦为『行苦』。」《涅槃经》卷十说「八相为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身心所生长的诸苦)。后用以泛称痛苦烦恼。如:大学没考上,他很苦恼。(宽忍)
(术语)生死海之法,总为苦我恼我者,一无安稳之自性。无量寿经下曰:「贪恚愚痴,苦恼之患。」
【俗语佛源】
《无量寿经》卷下:「贪恚痴愚,苦恼之患。」这就是佛教说明苦恼的根源,是有贪、嗔、痴三毒所生。《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又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即是佛教解脱苦恼的办法。佛教所说的苦,有如下几种:《大智度论》卷十九说有内苦和外苦。内苦为身苦和心苦。外苦为恶贼虎狼等害和风雨寒热等灾。《俱舍论》卷二说:「自寒热饥渴等苦缘所生之苦为『苦苦』;乐境坏时所生之苦为『坏苦』,一切有为法无常变迁之苦为『行苦』。」《涅槃经》卷十说「八相为苦」:即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身心所生长的诸苦)。后用以泛称痛苦烦恼。如:大学没考上,他很苦恼。(宽忍)
苦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道之一。道者能通之义。惑业苦互相通,从惑起业,从业感苦,从苦复起惑,故云苦道。即三界生死之果报也。见三藏法数十二。
【三藏法数】
苦即生死之苦也。谓三界六道众生,生而复死,死已还生,故名苦道,(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术语)三道之一。道者能通之义。惑业苦互相通,从惑起业,从业感苦,从苦复起惑,故云苦道。即三界生死之果报也。见三藏法数十二。
【三藏法数】
苦即生死之苦也。谓三界六道众生,生而复死,死已还生,故名苦道,(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六道者,天道、人道、修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苦业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烦恼之业缘也。净住子曰:「众等此生由于身意,造诸苦业。」
(术语)谓烦恼之业缘也。净住子曰:「众等此生由于身意,造诸苦业。」
苦想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想之一。五阴之身,常为诸苦所逼迫。为此想,则智慧生而众苦得灭,谓之苦想。见智度论二十三。
【三藏法数】
谓观五阴之身,一切有为之法,常为诸苦之所逼迫。作是想者,智慧相应,得灭众苦,是名苦想。(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术语)十想之一。五阴之身,常为诸苦所逼迫。为此想,则智慧生而众苦得灭,谓之苦想。见智度论二十三。
【三藏法数】
谓观五阴之身,一切有为之法,常为诸苦之所逼迫。作是想者,智慧相应,得灭众苦,是名苦想。(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苦圣谛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圣谛之一。常略云苦谛。此苦集灭道四谛之理,唯为圣智所知,非凡夫所知,故云圣谛。大乘义章三曰:「涅槃云圣者,所谓诸佛菩萨一切圣人,就圣辨谛,故云圣谛。何故就圣辨谛乎?良以谛实唯圣所知,非凡能觉。圣所知者,方名谛故,就圣辨之。」梵Duh!kha-a%rya%n!isatya%n!i。
【佛学常见辞汇】
简称苦谛。(参见:四圣谛)
(术语)四圣谛之一。常略云苦谛。此苦集灭道四谛之理,唯为圣智所知,非凡夫所知,故云圣谛。大乘义章三曰:「涅槃云圣者,所谓诸佛菩萨一切圣人,就圣辨谛,故云圣谛。何故就圣辨谛乎?良以谛实唯圣所知,非凡能觉。圣所知者,方名谛故,就圣辨之。」梵Duh!kha-a%rya%n!isatya%n!i。
【佛学常见辞汇】
简称苦谛。(参见:四圣谛)
苦际
【佛学大辞典】
(术语)苦之最终。受生死苦最后之身也。法华经序品曰:「若人遭苦,厌老病死。为说涅槃,尽诸苦际。」大部补注六曰:「婆沙云:或有说者,阿罗汉最后阴,是苦际。」
【佛学常见辞汇】
苦报的终点,亦即最后一次受生死的身体。
(术语)苦之最终。受生死苦最后之身也。法华经序品曰:「若人遭苦,厌老病死。为说涅槃,尽诸苦际。」大部补注六曰:「婆沙云:或有说者,阿罗汉最后阴,是苦际。」
【佛学常见辞汇】
苦报的终点,亦即最后一次受生死的身体。
苦网
【佛学大辞典】
(譬喻)苦之缠绵于人譬如网。最胜王经六曰:「汝能破裂一切众生贫穷苦网,令得富乐。」
(譬喻)苦之缠绵于人譬如网。最胜王经六曰:「汝能破裂一切众生贫穷苦网,令得富乐。」
苦轮
【佛学大辞典】
(术语)生死之苦果轮转不止,故云轮。胜天王般若经一曰:「众生长夜,流转六道。苦轮不息,皆由贪爱。」仁王经曰:「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同良贲疏四曰:「苦轮海者,苦通三界,谓三苦也。依苦乐舍,立为苦故,往返不息,回转如轮。升沈出没,深大如海。」
【佛学常见辞汇】
(喻)生死的苦果好像车轮一样旋转。
(术语)生死之苦果轮转不止,故云轮。胜天王般若经一曰:「众生长夜,流转六道。苦轮不息,皆由贪爱。」仁王经曰:「十善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同良贲疏四曰:「苦轮海者,苦通三界,谓三苦也。依苦乐舍,立为苦故,往返不息,回转如轮。升沈出没,深大如海。」
【佛学常见辞汇】
(喻)生死的苦果好像车轮一样旋转。
苦轮海
【佛学大辞典】
(术语)略云苦轮。(参见:苦轮)
(术语)略云苦轮。(参见:苦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