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48,分50页显示  上一页  37  38  39  40  41  43  44  45  46 下一页
佛类词典(续上)
苦空
苦空曲
苦空无我
苦空无常无我
苦法智
苦法智忍
苦果
苦河
苦性
苦毒
苦受
苦津
苦苦
苦海
苦阴
苦空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有漏果报四相之二。有漏之果报。为三苦八苦之性,故云苦。无男女一异等诸实相,故曰空。
【佛学常见辞汇】
苦与空。(参见:苦空无常无我)
苦空曲
【佛学大辞典】
(杂语)印度马鸣菩萨善歌咏,常诠苦空无常之理,奏曲而化人。曲名赖陀和罗。见赖吒啝罗条。
苦空无我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有漏果报四相之三。苦空如上。无我者,有漏果报中无我之实体,无我所有物之实体也。
苦空无常无我
【佛学大辞典】
(术语)是即有漏果报之四相,谓之苦谛四行相。苦空无常无我者旧译。新译谓之非常苦空非我。俱舍论二十六曰:「苦圣谛有四相:一非常,二苦,三空,四非我。待缘故非常,逼迫性故苦,违我所见故空,违我见故非我。」观无量寿经曰:「八种清风,从光明出。鼓此乐器,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大乘义章三曰:「逼恼名苦,苦法迁流,说为无常。苦非我所,故名为空。苦非我体,名为无我。」
【佛学常见辞汇】
苦是说短暂的人生,有三苦八苦和无量诸苦;空即缘起性空,缘起是说世间诸法众缘和合而生起,性空是说众缘和合的诸法,其性本空,没有真实的自体;无常即诸行无常,是说世间诸法都是变化不停,生灭不断的,没有常住不变的个体;无我即诸法无我,是明五蕴假合的人身,没有真实不变的我体可得。
苦法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八智之一。断三界见惑时,观欲界苦谛,而其断已之解脱道智也。俱舍颂疏二十三曰:「缘苦法故,名苦法智。」大藏法数曰:「因观欲界苦谛,而断见惑之智明发也。」
【佛学常见辞汇】
八智之一。(参见:八智)
【三藏法数】
苦是欲界生死之苦,法是所證真如之理,智是能證之智。谓观欲界生死之苦,真智发而證真如之理,是名苦法智。
八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观欲界及上二界之四谛之真智也。观欲界之四谛有四,是曰四法智。观上二界之四谛有四,是曰四类智。(参见:智)
【佛学大辞典】
(名数)證欲界四谛之智,谓之四法智,證上二界四谛之智,谓之四类智,四法四类,合为八智。即观八谛正断烦恼之无间道位谓之忍,既断烦恼之解脱道位谓之智。总有八忍八智。是无漏智之初也。(参见:道)
【佛学常见辞汇】
四法智与四类智,合称为八智。(参见:四法智)与(参见:四类智)
【三藏法数】
(出四教仪集注)
〔一、苦法智〕,苦是欲界生死之苦,法是所證真如之理,智是能證之智。谓观欲界生死之苦,真智发而證真如之理,是名苦法智。
〔二、苦类智〕,谓观欲界苦谛之后,复观上二界苦谛,真智明发,是欲界苦法智之流类,是名苦类智。(上二界者,谓色界、无色界也。)
〔三、集法智〕,谓观欲界集谛见惑,真智明发,而證真如之理,是名集法智。
〔四、集类智〕,谓观欲界集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集谛,真智明发,是欲界集法智之流类,是名集类智。
〔五、灭法智〕,谓观欲界灭谛灭前苦集,真智明发,而證真如之理,是名灭法智。
〔六、灭类智〕,谓观欲界灭谛之后,复观上二界灭谛,真智明发,是欲界灭法智之流类,是名灭类智。
〔七、道法智〕,谓观欲界道谛,修三十七道品,真智明发,而證真如之理,是名道法智。(三十七道品者,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四念处。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得生,是四正勤。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进如意足、思惟如意足,是四如意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五根。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为五力。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是七觉分。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八正道。已上诸法总为三十七道品也。)
〔八、道类智〕,谓观欲界道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道谛,真智明发,是欲界道法智之流类,是名道类智。
【三藏法数】
智即明了之义。一、苦法智,谓因观欲界苦谛,而断见惑之智明发也。二、苦类智,谓以色界、无色界苦谛,比类欲界苦谛观之,而断上二界见惑之智明发也。三、集法智,谓因观欲界集谛,而断见惑之智明发也。四、集类智,谓以色界、无色界集谛,比类欲界集谛观之,而断上二界见惑之智明发也。五、灭法智,谓因观欲界灭谛,而断见惑之智明发也。六、灭类智,谓以色界、无色界灭谛,比类欲界灭谛观之,而断上二界见惑之智明发也。七、道法智,谓因观欲界道谛,而其断惑之智明发也。八、道类智,谓以色界、无色界道谛,比类欲界道谛观之,而断上二界见惑之智明发也。
苦法智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八忍之一。观欲界苦谛而正断其见惑之无间道智也。忍者信也。信理而不疑之智,是为得苦法智之因,故名苦法智忍。智者果,忍者因也。俱舍慧晖钞下末曰:「忍谓信,光无始来,于苦谛执我我所等。今得无漏智,知苦谛无我我所,信唯有苦理名忍。」
【佛学常见辞汇】
八忍之一。(参见:八忍)
八忍
【佛学大辞典】
(名数)于欲界与上二界四谛之理忍可印證之智也,忍可印證欲界之四谛谓之四法忍:一苦法忍,二集法忍,三灭法忍,四道法忍也。忍可印證色界无色界之四谛,谓之四类忍,一苦类忍,二集类忍,三灭类忍,四道类忍也。以此八忍正断三界之见惑也。既断见惑已,而观照明了,则为八智,盖八忍是无间道,八智是解脱道,忍为智之因,智为忍之果也。合此八忍八智,称为见道之十六心。止观辅行六曰:「忍者因也。」
【佛学常见辞汇】
四法忍与四类忍,合称为八忍。四法忍是苦法忍、集法忍、灭法忍、道法忍,这四法忍,忍可印證欲界的四谛。四类忍是苦类忍、集类忍、灭类忍、道类忍,这四类忍,忍可印證色界无色界的四谛。以上八忍可以正确地断除三界内的见惑。
【三藏法数】
(出四教仪集注)
〔一、苦法忍〕,苦,即欲界生死之苦。法,即真如之理。忍,即忍可,亦印證之义也。谓于四善根位中,因观欲界生死之苦,至世第一后心,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苦法忍。(四善根者,即四加行,暖位、顶位、忍位、世第一位也。无漏者,谓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二、苦类忍〕,苦,即色界、无色界、生死之苦。类,即流类。谓观欲界苦谛之后,复观上二界苦谛,亦生无漏法忍,是欲界苦法忍之流类,是名苦类忍。(上二界者,即色界、无色界也。)
〔三、集法忍〕,集,即招集之义。谓观欲界集谛,见、思之惑,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集法忍。(见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爱思惑者,谓曰思惑也。)
〔四、集类忍〕,谓观欲界集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集谛,生无漏法忍,是欲界集法忍之流类,是名集类忍。
〔五、灭法忍〕,灭,即灭无之义。谓观欲界灭谛,灭前苦集,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灭法忍。
〔六、灭类忍〕,谓观欲界灭谛之后,复观上二界灭谛,生无漏法忍,是欲界灭法忍之流类,是名灭类忍。
〔七、道法忍〕,道,即三十七道品。谓观欲界道谛,修此道品,真如理显,生无漏法忍,是名道法忍。(三十七道品者,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四念处。已生恶,令永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得生,是四正勤。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进如意足、思惟如意足,是四如意足。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是五根。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是为五力。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除觉分、定觉分、舍觉分,是七觉分。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是八正道。已上诸法总为三十七道品也。)
〔八、道类忍〕,谓观欲界道谛之后,复观上二界道谛,生无漏法忍,是欲界道法忍之流类,是名道类忍。
【三藏法数】
忍即忍可印證之义。一、苦法忍,谓观欲界苦谛之法,而能忍可也。二、苦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苦谛之法,比类欲界苦谛观之,而能忍可也。三、集法忍,谓观欲界集谛烦恼之法,而能忍可也。四、集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集谛烦恼之法,比类欲界集谛观之,而能忍可也。五、灭法忍,谓观欲界灭谛之法,而能忍可也。六、灭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灭谛之法,比类欲界灭谛观之,而能忍可也。七、道法忍,谓观欲界道谛之法,而能忍可也。八、道类忍,谓以色界、无色界道谛之法,比类欲界道谛观之,而能忍可也。
苦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使身心苦之果报。从恶业而生者。总言之,则生死之果报皆苦也。就中分别之,则如天上者乐果,如地狱者苦果。如人界者苦乐互立也。
【佛学常见辞汇】
痛苦的果报。
苦河
【佛学大辞典】
(譬喻)苦之深,譬如河。大集经十九曰:「善作诸行,能乾苦河。」
苦性
【佛学大辞典】
(术语)苦之性体也。俱舍论二十二曰:「有三苦性:一苦苦性,二行苦性,三坏苦性。诸有漏行,如其所应,与此三种苦性合。」(参见:三苦)
【佛学常见辞汇】
痛苦的本性,俱舍论说有三种,即苦苦性、行苦性、坏苦性。
三苦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苦苦,由苦事之成而生苦恼者。二、坏苦,由乐事之去而生苦恼者。三、行苦,行者迁流之义,由一切法之迁流无常而生苦恼者。欲界有三苦。色界有坏苦行苦。无色界有行苦。无量寿经上曰:「以诸法药救疗三苦。」法华经信解品曰:「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苦苦,自寒热饥渴等苦缘所生之苦。二坏苦,乐境坏时所生之苦。三行苦,为一切有为法无常迁动之苦。见俱舍论二十二,三藏法数十二。【又】数论三苦,依内,依外,依天也。依内者,身心之苦。依外者,由人物害来之苦。依天者,由风雪等来之苦。见金七十论上。
【佛学常见辞汇】
苦苦、坏苦、行苦。苦苦是心身受苦时所生的苦;坏苦是偶现之乐境失去时所感受的苦;行苦是诸行无常迁流不息不得安定的苦。欲界三苦俱全,色界只有坏行二苦,无色界则只有行苦。
【三藏法数】
(出析玄记)
〔一、苦苦〕,谓有漏五阴之身,性常逼迫,名苦。又与苦受相应,即苦上加苦,故名苦苦。(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二、坏苦〕,谓乐相坏时,苦相即至,名为坏苦。即乐极悲生是也。
〔三、行苦〕,行苦者,即有漏之法,四相迁流,常不安隐故也。(四相者,生相、住相、异相、灭相也。)
苦毒
【佛学大辞典】
(术语)苦身毒身者。法华经方便品曰:「以诸欲因缘,坠堕三恶道。轮回六趣中,备受诸苦毒。」
苦受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受之一。对于违情之境而领受逼迫之苦于心也。唯识论九曰:「领违境相,逼迫身心,说名苦受。」
【三藏法数】
谓于六尘违情之境而有逼迫之苦,是名苦受。
【三藏法数】
谓身于违情之境,而受逼迫之苦,是名苦受。
苦津
【佛学大辞典】
(譬喻)苦患之深譬之河津。智度论十一曰:「万物无常,唯福可恃。将人出苦津,通大道。」法华玄赞一曰:「庶令毕离苦津,终登觉岸。」
苦苦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语Duh!kha-duh!khata%之译。三苦之一。苦众生身心之苦,从饥饿疾病风雨寒热鞭打劳役等苦缘而生之苦也。大乘义章三曰:「从彼苦缘逼而生恼,名为苦苦。刀杖等缘能生内恼,说之为苦。从苦生苦,故曰苦苦。」法界次第中之下曰:「苦受从苦缘生,情觉是苦,即苦苦也。」【又】有情之心身,本来是苦,更加刀杖等之苦,故云苦苦。大乘义章三曰:「心性是苦,依彼苦上。加以事恼,苦上加苦,故云苦苦。」止观七上曰:「四大成身,(中略)如箧盛四蛇。痈疮刺箭,常自是苦。有何可乐?加以饥渴寒热鞭打系缚生老病死,是为苦苦。」三藏法数十二曰:「有漏五阴之身,性常逼迫名苦。又与苦受相应,即苦上加苦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三苦之一。(参见:三苦)
【三藏法数】
谓有漏五阴之身,性常逼迫,名苦。又与苦受相应,即苦上加苦,故名苦苦。(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三苦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苦苦,由苦事之成而生苦恼者。二、坏苦,由乐事之去而生苦恼者。三、行苦,行者迁流之义,由一切法之迁流无常而生苦恼者。欲界有三苦。色界有坏苦行苦。无色界有行苦。无量寿经上曰:「以诸法药救疗三苦。」法华经信解品曰:「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苦苦,自寒热饥渴等苦缘所生之苦。二坏苦,乐境坏时所生之苦。三行苦,为一切有为法无常迁动之苦。见俱舍论二十二,三藏法数十二。【又】数论三苦,依内,依外,依天也。依内者,身心之苦。依外者,由人物害来之苦。依天者,由风雪等来之苦。见金七十论上。
【佛学常见辞汇】
苦苦、坏苦、行苦。苦苦是心身受苦时所生的苦;坏苦是偶现之乐境失去时所感受的苦;行苦是诸行无常迁流不息不得安定的苦。欲界三苦俱全,色界只有坏行二苦,无色界则只有行苦。
【三藏法数】
(出析玄记)
〔一、苦苦〕,谓有漏五阴之身,性常逼迫,名苦。又与苦受相应,即苦上加苦,故名苦苦。(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二、坏苦〕,谓乐相坏时,苦相即至,名为坏苦。即乐极悲生是也。
〔三、行苦〕,行苦者,即有漏之法,四相迁流,常不安隐故也。(四相者,生相、住相、异相、灭相也。)
苦海
【佛学大辞典】
(譬喻)苦无际限,譬之以海也。法华经寿量品曰:「我见诸众生,没在于苦海。」楞严经四曰:「引诸沈冥,出于苦海。」心地观经二曰:「常于生死苦海中,作大船师济群生。」千手陀罗尼经曰:「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超苦海。」止观四上曰:「苦海悠深,船筏安寄。」
【佛学常见辞汇】
(喻)众生在六道之中生死轮回,备受种种的痛苦,好像沉溺于无边无际的大海之中一样。
苦阴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新译曰蕴。旧译曰阴。构造有情之身心者也。人身有苦,故云苦阴。(参见:阴)。释门归敬仪上曰:「形则缚于俗习,苦阴常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