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48,分50页显示 上一页 35 36 37 38 39 41 42 43 44 下一页
死苦
死苦比丘
安受苦忍
自化作苦经
行苦
行苦行论师
求不得苦
身苦
何苦经
佛为阿支罗迦叶自他作苦经
非常苦空非我
拔苦与乐
拔济苦难陀罗尼经
阿毗昙苦慧经
佛类词典(续上)
老苦死苦
死苦比丘
安受苦忍
自化作苦经
行苦
行苦行论师
求不得苦
身苦
何苦经
佛为阿支罗迦叶自他作苦经
非常苦空非我
拔苦与乐
拔济苦难陀罗尼经
阿毗昙苦慧经
老苦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苦之一。大乘义章三本曰:「衰变名老,老时有苦,就时为目,名为老苦。」
【佛学常见辞汇】
四苦之一。(参见:四苦)
【三藏法数】
老苦有二种:一者,增长。谓从少至壮,从壮至衰,气力羸少,动止不宁。二者,灭坏。谓盛去衰来,精神耗减,其命日促,渐至朽坏,是名老苦。
(术语)四苦之一。大乘义章三本曰:「衰变名老,老时有苦,就时为目,名为老苦。」
【佛学常见辞汇】
四苦之一。(参见:四苦)
【三藏法数】
老苦有二种:一者,增长。谓从少至壮,从壮至衰,气力羸少,动止不宁。二者,灭坏。谓盛去衰来,精神耗减,其命日促,渐至朽坏,是名老苦。
四苦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生苦,果报始起为生,生时有苦,故名生苦。二老苦,身体衰变为老,老时有苦,故名老苦。三病苦,四大增损为病,病时有苦,故名病苦。四死苦,五蕴坏离为死,死时有苦,故名死苦。见大乘义章三本。
【佛学大辞典】
(名数)生老病死也。
【佛学常见辞汇】
生、老、病、死。
(名数)一生苦,果报始起为生,生时有苦,故名生苦。二老苦,身体衰变为老,老时有苦,故名老苦。三病苦,四大增损为病,病时有苦,故名病苦。四死苦,五蕴坏离为死,死时有苦,故名死苦。见大乘义章三本。
【佛学大辞典】
(名数)生老病死也。
【佛学常见辞汇】
生、老、病、死。
死苦
【佛学大辞典】
(杂语)四苦之一。
【三藏法数】
死苦有二种:一者,病死。谓因疾病,寿尽而死。二者,外缘。谓或遇恶缘,或遭水火等难而死,是名死苦。
(杂语)四苦之一。
【三藏法数】
死苦有二种:一者,病死。谓因疾病,寿尽而死。二者,外缘。谓或遇恶缘,或遭水火等难而死,是名死苦。
死苦比丘
【佛学大辞典】
(杂语)生死苦比丘之略,胁尊者也。南山戒疏四下曰:「生死苦比丘六十年。」(六十年在母胎也)。行宗记四下曰:「生死苦比丘者,即胁尊者,生时发已白。」
(杂语)生死苦比丘之略,胁尊者也。南山戒疏四下曰:「生死苦比丘六十年。」(六十年在母胎也)。行宗记四下曰:「生死苦比丘者,即胁尊者,生时发已白。」
安受苦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二忍)
【佛学常见辞汇】
二忍或三忍之一。
【三藏法数】
谓疾病水火刀杖等众苦所逼,即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动,是名安受苦忍。
【三藏法数】
谓疾病水火刀杖等众苦所逼,即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动,是名安受苦忍。
(术语)(参见:二忍)
【佛学常见辞汇】
二忍或三忍之一。
【三藏法数】
谓疾病水火刀杖等众苦所逼,即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动,是名安受苦忍。
【三藏法数】
谓疾病水火刀杖等众苦所逼,即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动,是名安受苦忍。
二忍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众生忍,忍者忍耐也。诸众生以种种恶害加之,我能忍耐不起瞋恚,谓之众生忍。二、无生法忍,忍者安忍也。理原为不生不灭,今但言不生,又名无生,菩萨于无生之法,安忍而不动心,谓之无生法忍。见智度论六。【又】一、安受苦忍,安受诸苦而不动心者,即众生忍也。二、观察法忍,观察诸法深理而安然忍可者,即无生法忍也。见持地经五。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众生忍,于一切众生不瞋不恼,纵使彼加种种之害,我能忍耐于心而不瞋不报也。二无生法忍,安住于无生之法理,而不动心也。见智度论六。【又】一安受苦忍,逼于疾病水火刀杖等众苦,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动,即前之生忍也。二观察法忍,观察法而心安于实相之理,即前之法忍也。见地持经五。【又】一生忍,此有二:一于人之恭敬供养能忍而不执著。二于人之瞋骂打害,能忍而不生瞋恨。二法忍,此亦有二:一于非心法之寒热风雨饥渴老病死等能忍而不恼怨。二于心法之瞋恚忧愁等诸烦恼,能忍而不厌弃。见法界次第下之上。
【佛学常见辞汇】
1。众生忍和无生法忍。众生忍是忍受众生的种种加害而不起瞋恚的心;无生法忍是安住于无生的法理而不动心。2。安受苦忍和观察法忍。安受苦忍就是众生忍;观察法忍就是无生法忍。3。生忍和法忍。生忍是忍受有情的瞋骂捶打等凌辱;法忍是忍受寒热风雨饥渴老病等非情的祸害。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众生忍〕,忍即忍耐,亦安忍也。谓菩萨于一切众生不瞋不恼,如慈母爱子。又若一切众生以种种恶而加于我,心不瞋恚;以种种恭敬供养于我,心亦不喜,是名众生忍。
〔二、无生法忍〕,理本不生不灭,今但言不生,故名无生。谓菩萨于无生之法,忍可忍乐,不动不退,是名无生法忍。
【三藏法数】
(出地持经)
〔一、安受苦忍〕,谓疾病水火刀杖等众苦所逼,即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动,是名安受苦忍。
〔二、观察法忍〕,谓观察诸法体性虚幻,本无生灭,信解真实,心无妄动,安然忍可,是名观察法忍。
(名数)一、众生忍,忍者忍耐也。诸众生以种种恶害加之,我能忍耐不起瞋恚,谓之众生忍。二、无生法忍,忍者安忍也。理原为不生不灭,今但言不生,又名无生,菩萨于无生之法,安忍而不动心,谓之无生法忍。见智度论六。【又】一、安受苦忍,安受诸苦而不动心者,即众生忍也。二、观察法忍,观察诸法深理而安然忍可者,即无生法忍也。见持地经五。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众生忍,于一切众生不瞋不恼,纵使彼加种种之害,我能忍耐于心而不瞋不报也。二无生法忍,安住于无生之法理,而不动心也。见智度论六。【又】一安受苦忍,逼于疾病水火刀杖等众苦,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动,即前之生忍也。二观察法忍,观察法而心安于实相之理,即前之法忍也。见地持经五。【又】一生忍,此有二:一于人之恭敬供养能忍而不执著。二于人之瞋骂打害,能忍而不生瞋恨。二法忍,此亦有二:一于非心法之寒热风雨饥渴老病死等能忍而不恼怨。二于心法之瞋恚忧愁等诸烦恼,能忍而不厌弃。见法界次第下之上。
【佛学常见辞汇】
1。众生忍和无生法忍。众生忍是忍受众生的种种加害而不起瞋恚的心;无生法忍是安住于无生的法理而不动心。2。安受苦忍和观察法忍。安受苦忍就是众生忍;观察法忍就是无生法忍。3。生忍和法忍。生忍是忍受有情的瞋骂捶打等凌辱;法忍是忍受寒热风雨饥渴老病等非情的祸害。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一、众生忍〕,忍即忍耐,亦安忍也。谓菩萨于一切众生不瞋不恼,如慈母爱子。又若一切众生以种种恶而加于我,心不瞋恚;以种种恭敬供养于我,心亦不喜,是名众生忍。
〔二、无生法忍〕,理本不生不灭,今但言不生,故名无生。谓菩萨于无生之法,忍可忍乐,不动不退,是名无生法忍。
【三藏法数】
(出地持经)
〔一、安受苦忍〕,谓疾病水火刀杖等众苦所逼,即能安心忍受,恬然不动,是名安受苦忍。
〔二、观察法忍〕,谓观察诸法体性虚幻,本无生灭,信解真实,心无妄动,安然忍可,是名观察法忍。
自化作苦经
【佛学大辞典】
(物名)佛为阿支罗迦叶自化作苦经之略名。
(物名)佛为阿支罗迦叶自化作苦经之略名。
行苦
【佛学大辞典】
(术语)行者迁流之义,一切有为法,迁流三世,无刹那常住安稳之苦,谓之行苦。三苦之一。法界次第中之下曰:「常为无常迁动,即是行苦也。」止观七上曰:「念念流炎,是为行苦。」
【佛学常见辞汇】
三苦之一。(参见:三苦)
【三藏法数】
行苦者,即有漏之法,四相迁流,常不安隐故也。(四相者,生相、住相、异相、灭相也。)
(术语)行者迁流之义,一切有为法,迁流三世,无刹那常住安稳之苦,谓之行苦。三苦之一。法界次第中之下曰:「常为无常迁动,即是行苦也。」止观七上曰:「念念流炎,是为行苦。」
【佛学常见辞汇】
三苦之一。(参见:三苦)
【三藏法数】
行苦者,即有漏之法,四相迁流,常不安隐故也。(四相者,生相、住相、异相、灭相也。)
三苦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苦苦,由苦事之成而生苦恼者。二、坏苦,由乐事之去而生苦恼者。三、行苦,行者迁流之义,由一切法之迁流无常而生苦恼者。欲界有三苦。色界有坏苦行苦。无色界有行苦。无量寿经上曰:「以诸法药救疗三苦。」法华经信解品曰:「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苦苦,自寒热饥渴等苦缘所生之苦。二坏苦,乐境坏时所生之苦。三行苦,为一切有为法无常迁动之苦。见俱舍论二十二,三藏法数十二。【又】数论三苦,依内,依外,依天也。依内者,身心之苦。依外者,由人物害来之苦。依天者,由风雪等来之苦。见金七十论上。
【佛学常见辞汇】
苦苦、坏苦、行苦。苦苦是心身受苦时所生的苦;坏苦是偶现之乐境失去时所感受的苦;行苦是诸行无常迁流不息不得安定的苦。欲界三苦俱全,色界只有坏行二苦,无色界则只有行苦。
【三藏法数】
(出析玄记)
〔一、苦苦〕,谓有漏五阴之身,性常逼迫,名苦。又与苦受相应,即苦上加苦,故名苦苦。(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二、坏苦〕,谓乐相坏时,苦相即至,名为坏苦。即乐极悲生是也。
〔三、行苦〕,行苦者,即有漏之法,四相迁流,常不安隐故也。(四相者,生相、住相、异相、灭相也。)
(名数)一、苦苦,由苦事之成而生苦恼者。二、坏苦,由乐事之去而生苦恼者。三、行苦,行者迁流之义,由一切法之迁流无常而生苦恼者。欲界有三苦。色界有坏苦行苦。无色界有行苦。无量寿经上曰:「以诸法药救疗三苦。」法华经信解品曰:「以三苦故,于生死中,受诸热恼。」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苦苦,自寒热饥渴等苦缘所生之苦。二坏苦,乐境坏时所生之苦。三行苦,为一切有为法无常迁动之苦。见俱舍论二十二,三藏法数十二。【又】数论三苦,依内,依外,依天也。依内者,身心之苦。依外者,由人物害来之苦。依天者,由风雪等来之苦。见金七十论上。
【佛学常见辞汇】
苦苦、坏苦、行苦。苦苦是心身受苦时所生的苦;坏苦是偶现之乐境失去时所感受的苦;行苦是诸行无常迁流不息不得安定的苦。欲界三苦俱全,色界只有坏行二苦,无色界则只有行苦。
【三藏法数】
(出析玄记)
〔一、苦苦〕,谓有漏五阴之身,性常逼迫,名苦。又与苦受相应,即苦上加苦,故名苦苦。(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
〔二、坏苦〕,谓乐相坏时,苦相即至,名为坏苦。即乐极悲生是也。
〔三、行苦〕,行苦者,即有漏之法,四相迁流,常不安隐故也。(四相者,生相、住相、异相、灭相也。)
行苦行论师
【佛学大辞典】
(流派)(参见:外道)附录二十种外道项。
(流派)(参见:外道)附录二十种外道项。
外道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资持记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称外道。」三论玄义上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圆觉经集注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法华经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圆觉经曰:「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身心。」外道之种类不一。百论有「二天三仙」,四宗论及入大乘论有「四外道」,维摩经,涅槃经等有「六师」,唯识论有「十三外道」,瑜伽论有「十六外论师」,外道小乘涅槃论有「二十种」,大日经有「三十种」,涅槃经,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种」,华严经,智度论等有「九十六种」。以下逐项详说之。
【佛学常见辞汇】
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术语)于佛教外立道者。为邪法而在真理之外者。资持记上之一曰:「言外道者,不受佛化,别行邪法。」天台净名疏一之本曰:「法外妄解,斯称外道。」三论玄义上曰:「至妙虚通,目之为道。心游道外,故名外道。」圆觉经集注中曰:「心行理外,故名外道。」梵网经上曰:「天魔外道,相视如父母。」法华经譬喻品曰:「未曾念外道典籍。」圆觉经曰:「汝善男子,当护末世是修行者,无令恶魔及诸外道恼身心。」外道之种类不一。百论有「二天三仙」,四宗论及入大乘论有「四外道」,维摩经,涅槃经等有「六师」,唯识论有「十三外道」,瑜伽论有「十六外论师」,外道小乘涅槃论有「二十种」,大日经有「三十种」,涅槃经,僧祇律等有「九十五种」,华严经,智度论等有「九十六种」。以下逐项详说之。
【佛学常见辞汇】
于佛教以外立道,或道外之道,称为外道,亦即真理以外的邪教。
求不得苦
【佛学大辞典】
(术语)八苦之一,求物而不能得之苦也。涅槃经十二曰:「何等名为求不得苦?求不得苦,复有二种:一者所悕望处,求不能得。二者多役功力,不得果报。如是则名求不得苦。」
【三藏法数】
谓于世间色声之境,及一切利养,种种可爱乐者,心欲而不能得,是为求不得苦。
【三藏法数】
谓世间一切事物,心所爱乐者,求之而不能得,是名求不得苦。
(术语)八苦之一,求物而不能得之苦也。涅槃经十二曰:「何等名为求不得苦?求不得苦,复有二种:一者所悕望处,求不能得。二者多役功力,不得果报。如是则名求不得苦。」
【三藏法数】
谓于世间色声之境,及一切利养,种种可爱乐者,心欲而不能得,是为求不得苦。
【三藏法数】
谓世间一切事物,心所爱乐者,求之而不能得,是名求不得苦。
身苦
【佛学大辞典】
(术语)苦有二种:一身苦,二心苦。诸圣人以智慧力故,无忧愁嫉妒瞋恚等心苦。已受先世业因缘之四大造身故,有老病饥渴寒热等身苦,于身苦中亦薄少也。如人若了了知负他之债,即偿之,因不为苦;若不忆负人债,而债主强夺之,则瞋恼而生苦。见智度论二十三。
【佛学常见辞汇】
由地水火风四大所构成的身体,有老病饥渴寒热等的痛苦。
(术语)苦有二种:一身苦,二心苦。诸圣人以智慧力故,无忧愁嫉妒瞋恚等心苦。已受先世业因缘之四大造身故,有老病饥渴寒热等身苦,于身苦中亦薄少也。如人若了了知负他之债,即偿之,因不为苦;若不忆负人债,而债主强夺之,则瞋恼而生苦。见智度论二十三。
【佛学常见辞汇】
由地水火风四大所构成的身体,有老病饥渴寒热等的痛苦。
何苦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答出家在家苦乐之问者。摄于中阿含三十六。
(经名)答出家在家苦乐之问者。摄于中阿含三十六。
佛为阿支罗迦叶自他作苦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佛为阿支罗迦叶说苦非自作、非他作、非共作、非无因作,迦叶因而见谛得道,触于牛而死,入灭。
(经名)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佛为阿支罗迦叶说苦非自作、非他作、非共作、非无因作,迦叶因而见谛得道,触于牛而死,入灭。
非常苦空非我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六行相中之四行相。观苦谛之境,而起四种之观解。即苦谛为三界迷妄之果报,而一切世间之法也。此世间之法,为由众缘和合而存在者,因缘散亦随而忽灭,故为非常,又逼迫恼害有情之心身,故为苦,又诸法自我心身至于妻子眷族,无一可定为我有者,故为空,又诸法无常住之义,亦无常一主宰之义,无可执而为我者,故观为非我也。
(术语)十六行相中之四行相。观苦谛之境,而起四种之观解。即苦谛为三界迷妄之果报,而一切世间之法也。此世间之法,为由众缘和合而存在者,因缘散亦随而忽灭,故为非常,又逼迫恼害有情之心身,故为苦,又诸法自我心身至于妻子眷族,无一可定为我有者,故为空,又诸法无常住之义,亦无常一主宰之义,无可执而为我者,故观为非我也。
拔苦与乐
【佛学大辞典】
(术语)拔苦为悲之德,与乐为慈之德。智度论二十七曰:「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术语)拔苦为悲之德,与乐为慈之德。智度论二十七曰:「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
拔济苦难陀罗尼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一名胜福往生净土经,唐玄奘译。依不可说庄严菩萨之请问,说不动如来与灭恶趣王如来之二咒。
(经名)一卷,一名胜福往生净土经,唐玄奘译。依不可说庄严菩萨之请问,说不动如来与灭恶趣王如来之二咒。
阿毗昙苦慧经
【佛学大辞典】
(书名)阿毗昙五法行经之异名。
(书名)阿毗昙五法行经之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