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风障(風障)  拼音:fēng zhàng
用竹子、高粱秆或塑胶等材料编成的屏障,设在农田或菜畦旁边,用来挡风,保护秧苗。
《漢語大詞典》:芦箔(蘆箔)
用芦苇编织成的席子或筛子。 宋 王安石 《郊行》诗:“柔桑採尽緑阴稀,芦箔蚕成密茧肥。” 宋 杨万里 《过临平莲荡》诗之一:“角头一一张芦箔,不遣鱼鰕过别塘。”
《國語辭典》:吐絮  拼音:tǔ xù
棉花成熟裂开后,露出白色的棉絮,称为「吐絮」。
《國語辭典》:席子  拼音:xí zi
铺垫于地上或床上,以供坐卧的平面片状用具。多由竹篾、苇篾或草编织而成。
《國語辭典》:折子  拼音:zhé zi
以白纸折叠而成的册子,分全折五开半及半折三开半两种。封面和封底加贴厚纸,外加硬套。多用于记帐或开列清单等。也作「摺子」。
《國語辭典》:摺子  拼音:zhé zi
1.将纸张摺叠成页的册子。用以记事或开列清单。《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回:「抄了一张清单,一齐开了个白摺子,连这信封在一起,打发人来投递。」也作「折子」。
2.清代官员对皇帝所上的奏章。《文明小史》第四二回:「后来制台又为他特地上了一个摺子,拿他奏派了全省学务总办一席。」
3.吴语。指米店中卷成筒形用以存米的芦席。《儒林外史》第二二回:「第二日清早,卜诚起来,扫了客堂里的地,把囤米的摺子搬在窗外廊檐下。」
《漢語大詞典》:芦扉(蘆扉)
(1).芦草编织的门扇。 清 方文 《夜泊牛渚》诗之一:“客来争貰酒,灯火乱芦扉。” 苏曼殊 《遯迹记》:“板桥垂柳,半露芦扉。”
(2).亦作“ 芦菲 ”。用芦苇编成的席子。 高晓声 《陈奂生转业》二:“困在芦扉上,还怕滚到地下去吗?”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三章第一节:“许多木桩排列成长方形,中间架设横梁,上面铺垫几层竹席和芦菲。”
《漢語大詞典》:倚障
障子。用芦苇或秫秸等编成,靠在物体上以作屏障。亦比喻推托或遮掩的借口。 刘绍棠 《青枝绿叶》:“ 满囤 拧着脖子喊:‘你是想躲懒,拿孩子当倚障。’”
《國語辭典》:纸浆(紙漿)  拼音:zhǐ jiāng
制纸的原料。将木材、破布等物品,经过蒸煮、漂白等手续处理后所得的糊状纤维素,摊平烘乾后就成为纸。
《漢語大詞典》:冬灰
(1).占冬至节的葭灰。葭即芦苇。古人将芦苇膜烧成灰放入不同的律管中以占节候,某律管中葭灰飞出,即知某节候到。冬至节到,则相应之黄钟律管内的葭灰飞动。《初学记》卷二八引 南朝 梁简文帝 《梅花赋》:“层城之宫,灵苑之中,奇木万品,庶草千丛,光分影杂,条繁干通,寒圭变节,冬灰徙筩,并皆枯悴,色落摧风。”
(2).指冬天烧成的草木灰。中医入药。 明 李时珍本草纲目·土·冬灰:“冬灰,乃冬月灶中所烧薪柴之灰也。专指作蒿藜之灰,亦未必然。原本一名藜灰,生方谷川泽,殊为不通。此灰即不当言川泽,又岂独方谷乃有耶?今人以灰淋汁,取礆浣衣发麫令晳,治疮蚀恶肉,浸蓝靛染青色。”
《漢語大詞典》:黄荻
黄色的荻,形状像芦苇。 唐 元稹 《江边四十韵》:“金琯排黄荻,琅玕褭翠梢。”
分類:黄色芦苇
《漢語大詞典》:菇芦
1.菰和芦苇。
2.借指隐者所居之处;民间。
《漢語大詞典》:索苇(索葦)
即苇索。以芦苇所作之绳索。旧俗,元旦悬苇索于门,谓可以御凶邪。《文选·张衡〈东京赋〉》:“ 度朔 作梗,守以 鬱垒 , 神荼 副焉,对操索苇。” 薛综 注:“东海中 度朔山 有二神,一曰 神荼 ,二曰 鬱垒 ,领众鬼之恶害者,执以苇索而用食虎。” 李善 注引《风俗通》:“ 黄帝 书,上古时有 神荼 、 鬱垒 昆弟二人,性能执鬼。 度朔山 上有桃树,下常简閲百鬼,鬼无道理者, 神荼 与 鬱垒 持以苇索,执以饲虎。是故县官常以腊祭夕,饰桃人垂苇索,画虎於门,以御凶也。”
《国语辞典》:皮皮  拼音:pí pí
乐器名,吹管乐器。流行于维吾尔族,管身用芦苇制作,上端由两块木片将苇管压扁,与管身成十字形,再将吹嘴修制成簧片,管身正面开八个方形按音孔,流行于新疆南部的和阗、麦盖提地区,音色沉厚优美。
《漢語大詞典》:晒席(曬席)
晒谷物等用的席子。多用竹篾或芦苇等编成。《人民文学》1981年第2期:“石子的街面上洒满了包谷壳,铺满了晒席。”
《國語辭典》:栅子(柵子)  拼音:zhà zi
用芦苇、竹子做成形似篱笆的围栏,多用来圈住家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