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芦雪(蘆雪)
即芦花。因芦花色白如雪,故称。 唐 陆龟蒙 《奉和袭美吴中言情见寄次韵》:“菰烟芦雪是儂乡,钓线随身好坐忘。” 金 王良臣 《九月七日饮》诗:“风雁飞来更瀟洒,一枝芦雪印波心。”
《漢語大詞典》:雪霜
(1).雪和霜。礼记·月令:“﹝孟冬之月﹞行秋令,则雪霜不时,小兵时起,土地侵削。” 唐 李绅 《发寿阳分司敕到又遇新正感怀书事》诗:“渐喜雪霜消解尽,得随风水到天津。” 宋 程大昌 《感皇恩》词:“周遭松竹,任是雪霜长緑。”
(2).比喻一尘不染。 南朝 梁 陶弘景 《授陆敬游十赉文》:“涤荡纷秽,表里雪霜。”
(3).比喻白色。 唐 刘禹锡 《望夫山》诗:“肌肤销尽雪霜色,罗綺点成苔蘚斑。” 唐 杜牧 《寄李播评事》诗:“春来烟渚上,几浄雪霜毫。”
(4).借指某些白色事物。(1)白发。 唐 白居易 《同微之赠别郭虚舟炼师五十韵》:“雪霜各满鬢,朱紫徒为衣。” 宋 苏轼 《次韵子由种杉竹》:“糟麴有神熏不醉,雪霜夸健巧相沾。”(2)芦花。 唐 黄滔 《题山居逸人》诗:“十亩餘芦苇,新秋看雪霜。”(3)盐。 宋 龚鼎臣 东原录:“ 王钦若 三司勾当,来 亳州 散食盐钱。知州有诗一句云:‘雪霜散处民心悦。’ 钦若 对曰:‘鼎鼐调时众口知。’”
《漢語大詞典》:芦衣(蘆衣)
用芦花代棉絮的冬衣。语出太平御览卷八一九引 南朝 宋 师觉授 《孝子传》:“ 閔子騫 幼时为后母所苦,冬月以芦花衣之以代絮。其父后知之,欲出后母。 子騫 跪曰:‘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父遂止。”后遂以“芦衣”为孝子的典故。
《國語辭典》:吹腔  拼音:chuī qiāng
传统戏曲中的一种腔调。明末清初在安徽枞阳县一带形成,为弋腔的变体,是徽剧的一种腔调。今亦泛称以笛类伴奏的腔调为「吹腔」。
《漢語大詞典》:蒲草毛窝(蒲草毛窩)
一种蒲草编成的深帮圆头鞋子,里面杂有鸡毛、芦花等物,宜于雪地行走。《老残游记》第八回:“好在我们穿的都是蒲草毛窝,脚下很把滑的,不怕他。”
《國語辭典》:毛窝(毛窩)  拼音:máo wō
1.俗称棉制的鞋。如:「毛窝穿著既轻便又保暖。」也称为「毛窝鞋」、「毛窝子」。
2.穷人以稻草编装草鞋时,夹以鸡鸭毛,以增加保暖效果,外表看起来全是毛,故称为「毛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