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82,分119页显示 上一页 107 108 109 110 111 113 114 115 116 下一页
五种护摩色
显色
显色心
显色贪
迦腻色加王
净色根
名色(二)
二种造色
不相离色
色法(二)
五种相──色蕴有五种相
五道──方色喻五道
三十一色
色天难化
佛类词典(续上)
四种色五种护摩色
显色
显色心
显色贪
迦腻色加王
净色根
名色(二)
二种造色
不相离色
色法(二)
五种相──色蕴有五种相
五道──方色喻五道
三十一色
色天难化
四种色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息灾为白,白著水色也。二,增益为黄,黄者金,又为地形也。此二者准上之形可知。三,敬爱为赤,世人爱乐赤色,故用之。四,降伏为黑,降伏所以用黑色者,黑色为风大之色,风为大力之义。水火风三灾之时,风灾力强,故能坏第三禅,如来成道时,亦以风指降伏恶魔。降伏之法,摧破恶人之故,此为相应之色,或又因火依风而增力用,故向于火方而行之法用此色。见秘藏记钞三。
(名数)一,息灾为白,白著水色也。二,增益为黄,黄者金,又为地形也。此二者准上之形可知。三,敬爱为赤,世人爱乐赤色,故用之。四,降伏为黑,降伏所以用黑色者,黑色为风大之色,风为大力之义。水火风三灾之时,风灾力强,故能坏第三禅,如来成道时,亦以风指降伏恶魔。降伏之法,摧破恶人之故,此为相应之色,或又因火依风而增力用,故向于火方而行之法用此色。见秘藏记钞三。
五种护摩色
【佛学大辞典】
(名数)寂灾法(息灾法)白。白是寂灾之色,如来部之义,故为最初。增益法黄。黄是增益之色,莲华部之义,故为第二。降伏法赤。赤是降伏之色,金刚部之义,故为第三。求财法青,青是成办所事,亦出生随类之形,故为第四(青色含五色)。摄召法(钩召法)黑。黑是摄召之义,即诸奉教者忿怒等所为众务,故为第五。
(名数)寂灾法(息灾法)白。白是寂灾之色,如来部之义,故为最初。增益法黄。黄是增益之色,莲华部之义,故为第二。降伏法赤。赤是降伏之色,金刚部之义,故为第三。求财法青,青是成办所事,亦出生随类之形,故为第四(青色含五色)。摄召法(钩召法)黑。黑是摄召之义,即诸奉教者忿怒等所为众务,故为第五。
显色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色之一。青、黄、赤,白、云、烟、尘、雾、影、光、明、闇之十二,显然可见者。此中青黄赤白之四为本色,馀八色为此四色之差别。俱舍论一曰:「言色二者:一显二形。显色有四,青黄赤白,馀显是此四差别。」
【佛学常见辞汇】
显然可见之色,如青、黄、赤、白、云、烟、尘、雾、影、光、明、闇之十二色是。此中青黄赤白四色是本色,其馀八色是此四色的差别色。
【三藏法数】
谓青黄赤白,光影明暗,云烟尘雾等,显然可见,是名显色。
【三藏法数】
显即明显,色即质碍之色,谓青黄赤白、光影明暗、烟云、尘雾、虚空等色,明显可见,故名显色。
(术语)二色之一。青、黄、赤,白、云、烟、尘、雾、影、光、明、闇之十二,显然可见者。此中青黄赤白之四为本色,馀八色为此四色之差别。俱舍论一曰:「言色二者:一显二形。显色有四,青黄赤白,馀显是此四差别。」
【佛学常见辞汇】
显然可见之色,如青、黄、赤、白、云、烟、尘、雾、影、光、明、闇之十二色是。此中青黄赤白四色是本色,其馀八色是此四色的差别色。
【三藏法数】
谓青黄赤白,光影明暗,云烟尘雾等,显然可见,是名显色。
【三藏法数】
显即明显,色即质碍之色,谓青黄赤白、光影明暗、烟云、尘雾、虚空等色,明显可见,故名显色。
显色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六十心)
(术语)(参见:六十心)
六十心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大日经住心品大日如来分别瑜伽行者之心相,答金刚手菩萨之问。谓一贪心,随顺染法也。二无贪心,随顺无染法也。三瞋心,随顺怒法也。四慈心,随顺慈法修行也。五痴心,不观法之是非善恶,遇便信受也。六智心,顺修殊胜增上法也。七决定心,尊教命如说修行也。八疑心,随所闻常生不决定心也。九闇心,于无疑虑之法生疑虑也。十明心,于不疑虑之法无疑虑修行也。十一积聚心,以无量为一为性也。十二斗心,互相是非为性也。十三诤心,于自己而生是非也。十四无诤心,是非俱舍也。十五天心,心思随念成就也。十六阿修罗心,乐处生死也。十七龙心,思念广大之资财也。十八人心,思念利他也。十九女心,随顺欲情也。二十自在心,思惟欲我一切如意也。二十一商人心,顺修初收聚后分析法也。二十二农夫心,须随顺初广闻而后求法也。二十三河心,顺修依因二边法也。二十四陂池心,随顺渴无厌足法也。二十五井心,如是思惟深复甚深也。二十六守护心。唯此心实,馀心不实也。二十七悭心,随顺为己,不与他法也。二十八狸心,顺修徐进法也。二十九狗心,得少分以为喜足也。三十迦楼罗心,随顺朋党羽翼法也。三十一鼠心,思惟断诸系缚也。三十二歌咏心,三十三舞心,修行如是法,我当上升种种神变也。三十四击鼓心,顺修是法,我常击法鼓也。三十五室宅心,顺修自护身法也。三十六师子心,修行一切无怯弱法也。三十七鸺鹠心,常暗夜思念也。三十八乌心,一切处惊怖思念也。三十九罗刹心,于善中发起不善也。四十刺心,一切处发起恶作为性也。四十一窟心,顺修为入窟法也。四十二风心,遍一切处发起为性也。四十三水心,顺修洗濯一切不善法也。四十四火心,炽盛炎势为性也。四十五泥心,四十六显色心,类彼为性也。四十七板心,顺修随量法,舍弃馀善故也。四十八迷心,所执异所思异也。四十九毒药心,顺修无生分法也。五十罥索心,一切处住于我缚为性也。五十一械心,二足止住为性也。五十二云心,常作降雨思念也。五十三田心,常如是修事自身也。五十四盐心,所思念彼复增加思念也。五十五剃刀心,唯如是依止剃除法也。五十六弥卢等心,常思惟心高举为性也。五十七海等心,常如是受用自身而住也。五十八穴等心,先决定彼后复变改为性也。五十九受生心,诸有修习行业彼生也,六十心,梵本缺文,阿阇梨言缺一猿猴心,行者之心散乱不住一处也。大日经疏二曰:「然此六十心。或时行者本性偏多。或由行道用心。发动先习。或一时杂起。或次第而生。当于一切时留心觉察。自然得顺净菩提心。」
(名数)大日经住心品大日如来分别瑜伽行者之心相,答金刚手菩萨之问。谓一贪心,随顺染法也。二无贪心,随顺无染法也。三瞋心,随顺怒法也。四慈心,随顺慈法修行也。五痴心,不观法之是非善恶,遇便信受也。六智心,顺修殊胜增上法也。七决定心,尊教命如说修行也。八疑心,随所闻常生不决定心也。九闇心,于无疑虑之法生疑虑也。十明心,于不疑虑之法无疑虑修行也。十一积聚心,以无量为一为性也。十二斗心,互相是非为性也。十三诤心,于自己而生是非也。十四无诤心,是非俱舍也。十五天心,心思随念成就也。十六阿修罗心,乐处生死也。十七龙心,思念广大之资财也。十八人心,思念利他也。十九女心,随顺欲情也。二十自在心,思惟欲我一切如意也。二十一商人心,顺修初收聚后分析法也。二十二农夫心,须随顺初广闻而后求法也。二十三河心,顺修依因二边法也。二十四陂池心,随顺渴无厌足法也。二十五井心,如是思惟深复甚深也。二十六守护心。唯此心实,馀心不实也。二十七悭心,随顺为己,不与他法也。二十八狸心,顺修徐进法也。二十九狗心,得少分以为喜足也。三十迦楼罗心,随顺朋党羽翼法也。三十一鼠心,思惟断诸系缚也。三十二歌咏心,三十三舞心,修行如是法,我当上升种种神变也。三十四击鼓心,顺修是法,我常击法鼓也。三十五室宅心,顺修自护身法也。三十六师子心,修行一切无怯弱法也。三十七鸺鹠心,常暗夜思念也。三十八乌心,一切处惊怖思念也。三十九罗刹心,于善中发起不善也。四十刺心,一切处发起恶作为性也。四十一窟心,顺修为入窟法也。四十二风心,遍一切处发起为性也。四十三水心,顺修洗濯一切不善法也。四十四火心,炽盛炎势为性也。四十五泥心,四十六显色心,类彼为性也。四十七板心,顺修随量法,舍弃馀善故也。四十八迷心,所执异所思异也。四十九毒药心,顺修无生分法也。五十罥索心,一切处住于我缚为性也。五十一械心,二足止住为性也。五十二云心,常作降雨思念也。五十三田心,常如是修事自身也。五十四盐心,所思念彼复增加思念也。五十五剃刀心,唯如是依止剃除法也。五十六弥卢等心,常思惟心高举为性也。五十七海等心,常如是受用自身而住也。五十八穴等心,先决定彼后复变改为性也。五十九受生心,诸有修习行业彼生也,六十心,梵本缺文,阿阇梨言缺一猿猴心,行者之心散乱不住一处也。大日经疏二曰:「然此六十心。或时行者本性偏多。或由行道用心。发动先习。或一时杂起。或次第而生。当于一切时留心觉察。自然得顺净菩提心。」
显色贪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种贪之一。见显色而起之贪欲也。例如见女人之肤而起之贪是也。
【三藏法数】
谓于他人身分及青黄赤白等显现之色,而起贪著也。修行之人观色作青瘀胖胀等想,而生厌离,令心清净。
(术语)四种贪之一。见显色而起之贪欲也。例如见女人之肤而起之贪是也。
【三藏法数】
谓于他人身分及青黄赤白等显现之色,而起贪著也。修行之人观色作青瘀胖胀等想,而生厌离,令心清净。
迦腻色加王
【佛学常见辞汇】
原为大月氏人,征服印度北部,自立为王。他初不信佛教,到晚年信奉佛教,召集举行第四次结集,造寺造塔,保藏三藏经典,或刻于赤铜鍱中,其功绩与阿育王并称。
原为大月氏人,征服印度北部,自立为王。他初不信佛教,到晚年信奉佛教,召集举行第四次结集,造寺造塔,保藏三藏经典,或刻于赤铜鍱中,其功绩与阿育王并称。
净色根
【佛学常见辞汇】
又叫做胜义根,乃五根的实体,依之则有发识取境的作用,为四大种所成,今所谓之神经,彷佛似之。
又叫做胜义根,乃五根的实体,依之则有发识取境的作用,为四大种所成,今所谓之神经,彷佛似之。
名色(二)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行者初受一期妄报,歌罗逻时,但有名色二法。当知名色,即是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之根本。能生一切法,普摄一切法,即是一切法。若诸大圣,说一切法门,皆约名色而分别之。无有一法,出于名色故。」智度论偈云:「一切诸法中,但有名与色,若欲如实观,但当观名色。虽痴心多想,分别于异事。更无有一法,出于名色者。」
云何为名?即是心及相应数法。虽有能缘之用,而无质碍可寻。既异于色而有心意识及诸数法,种种之别名,故谓之名也。
云何为色?即是十入及一入少分。皆是有形质碍之法,并无知觉之用,既异于心意识法,故称为色也。
由此名色,开为蕴处界三科。
法界次第云:「行者初受一期妄报,歌罗逻时,但有名色二法。当知名色,即是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之根本。能生一切法,普摄一切法,即是一切法。若诸大圣,说一切法门,皆约名色而分别之。无有一法,出于名色故。」智度论偈云:「一切诸法中,但有名与色,若欲如实观,但当观名色。虽痴心多想,分别于异事。更无有一法,出于名色者。」
云何为名?即是心及相应数法。虽有能缘之用,而无质碍可寻。既异于色而有心意识及诸数法,种种之别名,故谓之名也。
云何为色?即是十入及一入少分。皆是有形质碍之法,并无知觉之用,既异于心意识法,故称为色也。
由此名色,开为蕴处界三科。
二种造色
【佛学次第统编】
大种能生二种造色:
一、自类差别 谓诸大种造涩滑等,由如是因如是缘故,此诸大种各各变异而生。以涩滑等是触分位,名曰自类差别。
二、异类差别 诸眼耳等五内色处,四外色处,法处一分,唯除触处,谓之异类差别也。
大种能生二种造色:
一、自类差别 谓诸大种造涩滑等,由如是因如是缘故,此诸大种各各变异而生。以涩滑等是触分位,名曰自类差别。
二、异类差别 诸眼耳等五内色处,四外色处,法处一分,唯除触处,谓之异类差别也。
不相离色
【佛学次第统编】
不相离色,有其三种:
一、一处不相离 谓诸大种及造色同住一处,能造所造,更互相望。大小量等,互相涉入,不相障碍,处所无异,名为同处。无别极微,一处而住,名不相离。
二、相杂不相离 如一眼根,有多极微。一根微处,七物同住。以此七物,对彼七物,虽非同处,然相和杂。邻近而住,名之为和。七七各别,名之为杂。无间隔故,名不相离。
三、和合不相离 如多豆等,虽以密等之所摄持,和合一聚,然不相涉入。复是异大所造,异聚相望,故名和合。无间隔故,名不相离。
不相离色,有其三种:
一、一处不相离 谓诸大种及造色同住一处,能造所造,更互相望。大小量等,互相涉入,不相障碍,处所无异,名为同处。无别极微,一处而住,名不相离。
二、相杂不相离 如一眼根,有多极微。一根微处,七物同住。以此七物,对彼七物,虽非同处,然相和杂。邻近而住,名之为和。七七各别,名之为杂。无间隔故,名不相离。
三、和合不相离 如多豆等,虽以密等之所摄持,和合一聚,然不相涉入。复是异大所造,异聚相望,故名和合。无间隔故,名不相离。
色法(二)
【佛学次第统编】
色法十一 五根、五境、无表色。
又色法十一 五根、六尘。
五根 眼、耳、鼻、舌、身。
六根 五根加意。
五净色根 略。
五尘 色声、香、味、触。
六尘 五尘加法。
四大 地、水、火、风。
色五种 极略、极迥、受所引、遍计所起、自在所生。
二种造色 自类差别、异类差别。
不相应色三 一处不相离、相杂不相离、和合不相离。
四大五种因力 生、依、立、持、养。
色变异三因缘 士夫用、业所作、由胜定。
共不共四相 共相二(共中共、共中不共)不共相二,(不共中不共、不共中共。)
共变不障 略。
受用细辨 略。
三种成就 种子、自在、现行。
色法十一 五根、五境、无表色。
又色法十一 五根、六尘。
五根 眼、耳、鼻、舌、身。
六根 五根加意。
五净色根 略。
五尘 色声、香、味、触。
六尘 五尘加法。
四大 地、水、火、风。
色五种 极略、极迥、受所引、遍计所起、自在所生。
二种造色 自类差别、异类差别。
不相应色三 一处不相离、相杂不相离、和合不相离。
四大五种因力 生、依、立、持、养。
色变异三因缘 士夫用、业所作、由胜定。
共不共四相 共相二(共中共、共中不共)不共相二,(不共中不共、不共中共。)
共变不障 略。
受用细辨 略。
三种成就 种子、自在、现行。
五种相──色蕴有五种相
【三藏法数】
(出显扬圣教论)
〔一、自相〕,自相者,即色身诸法自相,谓坚是地相,湿是水相,煖是火相,动是风相,各别不同故也。
〔二、共相〕,共相者,即色身诸法和合之相也。谓此色身皆从地、水、火、风,和合为相也。
〔三、所依能依相〕,所依能依相者,谓色身。四大种子是所依相,四大造色是能依相也。(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造色者,即眼、耳、鼻、舌、身诸根也。)
〔四、受用相〕,受用相者,谓眼等诸根,有增上力故,而外诸色尘境界得生,即有苦、乐、逆、顺受用之相也。
〔五、业相〕,业相者即业行之相,谓色身能作种种业行之相,故一切业行,皆依色身摄受增长也。
(出显扬圣教论)
〔一、自相〕,自相者,即色身诸法自相,谓坚是地相,湿是水相,煖是火相,动是风相,各别不同故也。
〔二、共相〕,共相者,即色身诸法和合之相也。谓此色身皆从地、水、火、风,和合为相也。
〔三、所依能依相〕,所依能依相者,谓色身。四大种子是所依相,四大造色是能依相也。(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造色者,即眼、耳、鼻、舌、身诸根也。)
〔四、受用相〕,受用相者,谓眼等诸根,有增上力故,而外诸色尘境界得生,即有苦、乐、逆、顺受用之相也。
〔五、业相〕,业相者即业行之相,谓色身能作种种业行之相,故一切业行,皆依色身摄受增长也。
五道──方色喻五道
【三藏法数】
(出圆觉经略疏钞)
经云: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以其体性莹净,绝无瑕颣。以喻圆觉净性,在于五道,随类各应。故以方色喻五道也。(梵语摩尼,华言如意。)
〔一、白色喻天〕,谓天因纯善白业所感,乃得为天,故以西方白色而喻之也。
〔二、黄色喻人〕,谓人由持五戒功德所感,乃得为人,以人不在四趣之苦,不在诸天之乐,处得其中。故取中方黄色,以喻之也。(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四趣者,脩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三、黑色喻地狱〕,谓地狱由上品十恶黑业所感,乃获斯报,故取北方黑色以喻之也。(十恶者,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言、五绮语、六两舌、七恶口、八贪欲、九瞋恚、十邪见也。十恶分上中下三品者,谓欲作、正作、作已。此三时心无悔者,名上品;作已能悔者,名中品;正作能悔者,名下品也。)
〔四、青色喻饿鬼〕,谓饿鬼由中品十恶之业所感,身常饥瘦,面多青色,故取东方青色以喻之也。
〔五、赤色喻畜生〕,谓畜生由下品十恶之业所感,常为刀杖之所伤害,受报血涂,故取南方赤色以喻之也。
(出圆觉经略疏钞)
经云:譬如清净摩尼宝珠,映于五色,随方各现。以其体性莹净,绝无瑕颣。以喻圆觉净性,在于五道,随类各应。故以方色喻五道也。(梵语摩尼,华言如意。)
〔一、白色喻天〕,谓天因纯善白业所感,乃得为天,故以西方白色而喻之也。
〔二、黄色喻人〕,谓人由持五戒功德所感,乃得为人,以人不在四趣之苦,不在诸天之乐,处得其中。故取中方黄色,以喻之也。(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也。四趣者,脩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三、黑色喻地狱〕,谓地狱由上品十恶黑业所感,乃获斯报,故取北方黑色以喻之也。(十恶者,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言、五绮语、六两舌、七恶口、八贪欲、九瞋恚、十邪见也。十恶分上中下三品者,谓欲作、正作、作已。此三时心无悔者,名上品;作已能悔者,名中品;正作能悔者,名下品也。)
〔四、青色喻饿鬼〕,谓饿鬼由中品十恶之业所感,身常饥瘦,面多青色,故取东方青色以喻之也。
〔五、赤色喻畜生〕,谓畜生由下品十恶之业所感,常为刀杖之所伤害,受报血涂,故取南方赤色以喻之也。
三十一色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三十一色者:谓青、黄、赤、白、光、影、明、闇、烟、云、尘、雾、空,此十三种,名为显色,以其显现为色故也;长、短、方、圆、粗、细、高、下、正与不正,此十种,名为形色,以其形量为色故也;取、舍、屈、伸、行、住、坐、卧,此八种,名为表色,以其表彰为色故也。
(出翻译名义)
三十一色者:谓青、黄、赤、白、光、影、明、闇、烟、云、尘、雾、空,此十三种,名为显色,以其显现为色故也;长、短、方、圆、粗、细、高、下、正与不正,此十种,名为形色,以其形量为色故也;取、舍、屈、伸、行、住、坐、卧,此八种,名为表色,以其表彰为色故也。
色天难化
【三藏法数】
谓色界诸天,多味著世间禅定之乐,无厌恶心,不求出离,难以教化,是名色天难化。
谓色界诸天,多味著世间禅定之乐,无厌恶心,不求出离,难以教化,是名色天难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