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欲色二界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三界中之欲界与色界也,皆为天人之依处。
【佛学常见辞汇】
三界中的欲界和色界。
黄赤色仙人
【佛学大辞典】
(人名)数论鼻祖迦毗罗Kapila之译名。唯识述记一末曰:「有外道名劫比罗,古云迦毗罗,讹也。此云黄赤。鬓发面色,并黄赤故,今西方贵婆罗门种,皆黄赤色也。时世号为黄赤色仙人。」
云门声色
【佛学大辞典】
(公案)「云门示众云:闻声悟道,见色明心,观世音菩萨,将钱来买糊饼,放下手却是馒头。」见从容录八十二则。
普现色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如观音现三十三身,佛菩萨普示现种种之身,济度众生也。大日经疏二曰:「当念我当得门證自然之慧然后普现色身而演说之。」法华经科注八曰:「普现色身形无定准,不可牛羊眼看,不可以凡愚识度。」
普现色身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菩萨得此三昧,则得现种种色身化益众生,故名普现色身三昧。如妙音观音之现诸身,即依此三昧之力用。法华经名曰现一切色身三昧。同经妙音菩萨品曰:「华德菩萨白佛言:世尊是妙菩萨,深种善根,世尊住何三昧,而能如是在所显现度脱众生?佛告华德菩萨:善男子!其三昧名现一切色身,妙音菩萨住是三昧中能如是饶益无量众生。」
华色
【佛学大辞典】
(人名)比丘尼。又名莲华色尼,温钵罗苾刍尼,郁波罗比丘尼。佛由忉利天降时,此比丘尼,化为轮王,最初拜佛。智度论十一曰:「如佛在忉利天夏安居受岁已,下阎浮提。(中略)众人欲求先见佛礼敬。有华色比丘尼,欲除女名之恶,便化为转轮王,众人见避坐,到佛所已,还复本身,最初礼佛。」分别功德论曰:「莲华色尼最前见我。」毗奈耶杂事曰:「温钵罗苾刍尼,身化为轮王。(中略)大众开路,令彼近前。」
华色为提婆所害
【佛学大辞典】
(故事)有华色比丘尼,呵提婆之不法,为彼所害。盖与最初见佛之华色为同人也,何则?彼为见佛化轮王,其活泼之状与呵提婆之势,其行为相似也。智度论十四曰:「提婆达多,便生恶心,推山压佛。金刚力士以金刚杵而遥掷之,碎石迸来,伤佛足。华色比丘尼呵之,复以拳打尼,尼即时眼出而死。」涅槃经十九曰:「如来有弟提婆达多,破坏众僧,出佛身血,害莲华比丘尼,作三逆罪。」摩诃摩耶经下曰:「时郁波罗比丘尼,从王宫出,而于门外见提婆达多,即呵之言:汝令释种不得炽盛,于佛法中作大留碍。时提婆达多,闻此语已,极大忿怒,即以手拳而打其头。彼比丘尼,寻便命终。」此外更有二莲华色女与一莲华女。(参见:莲华色女及莲华女)
菩萨诃色欲法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秦罗什译。诫女色。谓女人言蜜心毒,如龙渊师窟不可近也。
间色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青等之五正色而有绿等之五种中间色,又五间色之外有青,黑,木兰三种之坏色,亦称间色。是为袈裟之常色。五正五间,不可为袈裟。
【佛学常见辞汇】
中间色。缝制袈娑时要选用三种的坏色,即青之间色,黑之间色,和木兰之间色。
间色服
【佛学大辞典】
(衣服)袈裟之异名。袈裟有定之三种坏色。是为一种之间色,故名间色服。非言彼五间色也:一青之间色,二黑之间色,三木兰之间色。六物图曰:「或名间色服,三色成故。」(参见:袈裟)
【佛学常见辞汇】
袈裟的别名。
袈裟
【佛学大辞典】
(衣服)具名迦沙曳Kas!a%ya,译曰不正,坏,浊,染等。又与加沙野之语同。译曰赤色。比丘之法衣有大中小三件,避青黄赤白黑之五正色,而用他之杂色,故从色而云袈裟。其形为长方形,故从形而云敷具,卧具等。其相割截小片,缀合如田畔,故从相而云割截衣,又云田相衣。其他有道服,法衣,忍辱铠,解脱幢相等种种之德名。大中小三枚之别名,其小者曰安陀会,又云五条,其中者曰郁多罗僧,又云七条,其大者云僧伽梨,又云九条大衣等。天竺于此三枚袈裟外无所谓衣者。支那日本气候寒故于里著衣,而挂于表也。天竺于五条上重著七条或大衣,或于五条七条上重著大衣,此方则不必重著,里有衣也。其色有三如法色,其中通常天竺用乾陀,支那用木兰色,日本用香染。即赤而带黑者。唐武后赐僧法朗等紫袈裟。玄应音义十五曰:「袈裟,上举祛切,下所加切。韵集,音加沙,字本从毛,作袈裟二形。葛洪后作字苑,始改从衣,案外国通称袈裟,此云不正色也。诸草木中,若皮若叶若花等,不成五味,难以为食者,则名迦沙。此物染衣,其色浊赤,故梵本五浊之浊亦名迦沙。天竺比丘多用此色,或言缁衣者,当是初译之时,见其色浊因以名也。又案如幻三昧经云:晋言无垢衣,又义云离尘服,或云痟瘦衣,或称莲花服,或言间色衣,皆从义立名耳。真谛三藏云:袈裟此云赤血色衣,言外国虽有五部不同,并皆赤色,言青黑木兰者,但点之异耳。」行事钞下一曰:「增一云:如来所著衣名曰袈裟,所食者名为法食,此袈裟衣者,从色得名。下文染作袈裟色,味有袈裟味。若据此土所翻,通名为卧具。四分云:应以刀截成,沙门衣不为怨贼劫,应作安陀会,衬体著。郁多罗僧,僧伽梨,入聚落著。而此三名,诸部无正翻,今以义译。慧上菩萨经,五条名中著衣,七条名上衣,大衣名众聚时衣。(中略)若就条数,便云十九十七乃至九条七条五条等。律中无五七九名,但云安陀会乃至僧伽梨,人名五七九条也。」寄归传一曰:「袈裟乃是梵言,即是乾陀之色。元来不干东语,何劳下底置衣?若,依律文典语,三衣并名支伐罗也。」同二曰:「一僧伽胝,二嗢呾啰僧伽,三安呾婆裟,此之三衣,皆名支伐罗。北方诸国。多名法衣为袈裟。乃是赤色义。非律文典语。」又曰:「凡出家衣服,皆可染作乾陀。或为地黄黄屑,或复荆檗黄等,此皆可以赤土赤石研汁和之。量色浅深,要而省事。」慧苑音义上曰:「袈裟,具正云迦逻沙曳。此云染色衣,西域俗人,皆著白色衣也。」
【佛学常见辞汇】
比丘的法衣,有不正色坏色染色等意义,因为出家比丘所穿的法衣,都要染成浊色,故袈裟是依染色而立名的。又因其形状为许多长方形割截的小布块缝合而成,有如田畔,故又名割截衣或田相衣,亦称福田衣。有大中小三件,大者名僧伽梨又名九条大衣,中者名郁多罗又名七条衣,小者名安陀会又名五条衣。
【俗语佛源】
身披袈裟,是佛教出家人的特征。南朝陈·徐陵《谏仁山深法师罢道书》说:「才脱袈裟,逢人辄称汝我。」《北史·西域传》记载,疏勒国曾遣使赠释迦牟尼佛袈裟一件,入火不燃。「袈裟」是梵语Kasaya的音译,意为不正色,即僧侣的法衣。法衣的用色要避开五正色(青黄赤白黑)和五间色(绯红紫绿碧),故称。因其色浊,亦称「淄衣」、「染衣」等。不过,袈裟传入中国后,用色也不尽一致。也有用鲜艳颜色的,如金缕袈裟、紫袈裟等。正如《中国佛教漫谈·汉族僧服》指出:「在唐宋时代一直都以赐紫衣为沙门的荣誉。因而引起忽视戒律的规定,随意选用袈裟的颜色。」袈裟用小片连缀而成,呈长方形。其制分五条、七条和九条(九条至二十五条为一类,称作袒衣)三种。(李明权)
无色天
【佛学大辞典】
(界名)谓无色界之四处。
无色有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有之一。无色界之果报实在,谓之无色有。
【佛学常见辞汇】
无色界的果报实有,为三有之一。
【三藏法数】
谓无色界四空诸天,由昔修习有漏禅定,报生此天,虽无色质为碍,而亦随其所作之因,受其果报,故名无色有。(四空诸天者,空处天、识处天、无所有处天、非非想处天也。)
无色界
【佛学大辞典】
(界名)三界之一。此界无一可谓为色法之物质,亦无身体,无宫殿,但存识心,而住居于深妙之禅定,故谓之为无色界。此无物质之世界,虽不能定其方处,而姑就果报之胜之义,谓在色界之上。但谓为色体实无者,有部宗之义也,依成实之义,则就无粗色而谓为无色,非谓全无色也。此界中分四地,自下而上言之,则第一为识无边处,第二为空无边处,第三为无所有处,第四为非想非非想处也。既为无质,故不能以居处分之,但依其禅定寿命等之胜劣而立差等。俱舍论八曰:「无色界中都无有处,以无色法无有方所。(中略)俱异熟生,差别有四:一空无边处,二色无边处,三无所有处,四非想非非想处。如是四种,名无色界。此四非由处有上下,但由生故,胜劣有殊。复如何知彼无方处,谓于是处得彼定者,命终即于此处生故。复从彼处没,生欲色时,即于是处中有起故。」又曰:「于彼界中色非有,名为无色。所言色者,是变碍义,或示现义。被体非色,立无色名。」
【佛学常见辞汇】
三界之一。(参见:三界)
【佛学次第统编】
无色四天:
一、空无边处天 谓此天厌于色身系缚,不得自在,心缘虚空,与无色相应,住空处定。故不论人中天上,初二三四禅中,但除无想五不还天。馀修空处定者,若得成就,则命终便生此天。既无色阴,不可说有方隅处所,唯有微细第六意识,所缘无边虚空,为其处也。寿二万大劫。
二、色无边处天 谓此天厌虚空无边,于是即舍虚空,转心缘识,以识为处故。不论欲界色界空处但修识处定成,命终即生此天。唯以微细第六意识,所缘无边心识,为其处也。寿四万大劫。
三、无所有处天 谓此天厌于识处无边,于是舍识,入无所有处。谓不用前空处识处故,不论欲界、色界、空处、识处,但修无所有处定成,命终即生此天。唯以微细第六意识,所缘非空非色境界,为其处也。其王三昧,名之为乐。寿六万大劫。
四、非想非非想处天 谓此天居无色界之极顶,非无所有处之无想,非识处之有想。唯以极微细第六识,所缘非有非无境界。为其处也,不论欲色二界,空等三处,但修非非想处定成,命终即生此天。寿八万大劫,居三有极顶,更无可进。
钝根阿那含 按经论中,三果圣人,断下四地思尽,得第四禅。于中有二根性,一者乐慧,则修夹熏禅,生五净居(即无烦等五不还天)。二者乐定,则修四空定,生无色界。乐慧根利,即于色界,速出生死。乐定根钝,故于无色界,迟出生死也。此即四空界摄,无别处所,不同净居,别为一有。然虽在无色界,不同凡夫外道,乃受轮回,是故须别明之。
无色界(二十八天阶次)
┌非想处
│无有处
┌────无色四天┤
│        │识处
│        └空处
│        ┌色究竟
│        │善现
│        │善见
│        │无热
│     ┌四禅┤无烦
│     │  │无想
│     │  │广果
│     │  │福生
二十八天┤     │  └无云
│     │  ┌遍净
│色界十八天┤三禅┤无量净
│     │  └少净
│     │  ┌光音
│     │二禅┤无量光
│     │  └少光
│     │  ┌大梵
│     └初禅┤梵辅
│        └梵众
│        ┌他化
│        │化乐
│        │兜率
└────欲界六天┤
│夜摩
│忉利
└四王
(三界系统)
┌一、按部陀     ┐
│二、厢裂      │
│三、阿吒吒     │
│四、阿波波     │
┌一、八寒─┤五、呕喉      │
│     │六、青莲花     │
│     │七、红莲花     │
│     └八、白莲花     │
│     ┌一、等活      │
│     │二、黑绳      │
│     │三、众合      │
│     │四、号叫      │
│二、八热─┤五、大号叫     │
│     │六、炎热      │
│     │七、极炎热     │
│     └八、阿鼻      │
│     ┌一、黑沙      │
│     │二、沸屎      │
│     │三、铁钉      │
┌地狱┤     │四、焦渴      │
│  │     │五、饥饿      │
│  │     │六、铜镬      │
│  │     │七、多铜镬     │
│  │     │八、石磨      │
│  │三、十六 │九、脓血      │
│  │  游增─┤十、量火      │三
│  │     │十一、灰河     ├恶┐
│  │     │十二、铁丸     │道│
│  │     │十三、釿斧     │ │
│  │     │十四、豺狼     │ │
│  │     │十五、剑树     │ │
│  │     └十六、寒冰     │ │
│  └四、孤独、鬲子、轻系等     │ │
│  ┌一、就形言 羽毛鳞介等     │ │
┌一、四恶趣┤  │二、就依处言 水陆空等     │ │
│     │  │三、就陆地言 有土内山林    │ │
│     │  │       人所畜养等    │ │
│     │  │四、就昼夜言 有昼行夜行等   │ │
│     │畜生┤五、就强弱言 差别甚远     │ │
│     │  │六、就寿命言 长短无定     │ │
│     │  │七、就胜劣言 罪福迥殊     │ │
│     │  │八、就生出言 胎卵湿化     │ │
│     │  └九、就趣报言 遍五道中     │ │
│     │  ┌一、无财 一、炬口       │ │
│     │  │     二、针咽       │ │
│     │  │     三、臭口       │ │
│     │  │二、少财 一、针毛       │ │
│     │  │     二、臭毛       │ │
│     │  │     三、大瘿       │ │
│     │饿鬼┤三、多财 一、得弃       │ │
│     │  │     二、得失┌一、夜叉  │ │
│     │  └     三、势力┤二、罗刹  │ │
│     │            └三、毗舍阇 ┘ │
│     └修罗┬一、天修罗  二、人修罗    ┐ ├六道
│        └三、鬼修罗  四、畜修罗    │ │
│          ┌一、北俱卢洲        │ │
│     ┌一、四洲┤二、西牛货洲        │ │
│     │    │三、东胜神洲        │ │
│     │    └四、南瞻部洲        │ │
│二、人 ─┤    ┌一、地行  二、飞行    │ │
│     │    │三、游行  四、空行    │ │
┌欲│     └二、十仙┤五、天行  六、通行    │ │
│界┤          │七、道行  八、照行    │ │
│ │          └九、精行  十、绝行    │ │
│ │          ┌一、东方持国      ┐ │ │
│ │     ┌一、四王┤二、南方增长      │ │ │
│ │     │    │三、西方广目      │ │ │
│ │     │    └四、北方多闻      │ │ │
│ │     │    ┌一、善法堂天      │ │ │
│ │     │    │     ┌一、山峰  │ │三│
│ │     │    │     │二、山顶  │ ├善┘
│ │     │    │     │三、善见城 │ │道
│ │     │    │     │四、钵私他 │ │
│ │     │    │二、南八天┤五、俱吒  │ │
│ │     │    │     │六、杂殿  │ │
│ │     │    │     │七、欢喜园 │ │
│ │     │    │     └八、光明  │ │
│ │     │    │     ┌一、波利耶多│ │
│ │     │    │     │二、离险岸 │ │
│ │     │    │     │三、谷崖岸 │ │
│ │     │    │     │四、摩尼藏 │ │
│ │     │    │三、西八天┤五、旋行  │ │
│ │     │二、忉利┤     │六、金殿  │ │
│ │     │    │     │七、鬘形  │ │
│ └三、六欲天┤    │     └八、柔软  │ │
三界┤       │    │     ┌一、杂庄严 │ │
│       │    │     │二、如意  │二│
│       │    │     │三、微细行 │十┘
│       │    │     │四、歌音乐 ├八
│       │    │四、北八天┤五、威德轮 │天
│       │    │     │六、日行  │
│       │    │     │七、阎摩婆罗│
│       │    │     └八、速行  │
│       │    │     ┌一、影照  │
│       │    │     │二、智慧行 │
│       │    │     │三、众分  │
│       │    │     │四、曼陀罗 │
│       │    └五、东八天┤五、上行  │
│       │          │六、威德颜 │
│       │          │七、威德轮 │
│       │          └八、清净  │
│       │三、夜摩             │
│       │四、兜率             │
│       │五、化乐             │
│       └六、他化             │
│ ┌一、初禅  一、梵众  二、梵辅  三、大梵 │
│色│二、二禅  一、少光  二、无量光 三、光音 │
│界┤三、三禅  一、少净  二、无量净 三、遍净 │
│ │     ┌一、无云  二、福生  三、广果 │
│ └四、四禅 ┤四、无想  五、无烦  六、无热 │
│       └七、善见  八、善现  九、色究竟│
└无色界┬一、空无边处  二、识无边处       │
└三、无所有处  四、非想非非想处     ┘
(九地表)
┌五趣杂居地─欲界 ┐
│离生喜乐地┐   │
│定生喜乐地│   │
│离喜妙乐地├色界 ├ 三  界
九  地 ┤舍念清净地┘   │(亦名三有)
(亦名九有)│空无边处地┐   │
│识无边处地│   │
│无所有处地├无色界┘
└非非想处地┘
(二十五有表)
┌四恶趣…………四有┐
┌欲界┤四洲……………四有├十四有┐
│  └六欲天…………六有┘   │
│  ┌初禅┬前二天┐      │
三界┤  │  └大梵─┴二有┐   │
│  │二禅……………一有│   │
│色界┤三禅……………一有├七有 ├二十五有
│  │  ┌前三天┐  │   │
│  └四禅┤无想 ├三有┘   │
│     └那含 ┘      │
└无色界……四无色……………四有 ┘
【三藏法数】
谓但有心识而无色质也。始从空处,终至非非想处,凡有四天。但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形质,故名无色界。(四天者,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非想处天也。)
三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凡夫生死往来之世界分为三:一、欲界,有淫欲与食欲二欲之有情住所也。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界之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谓之欲界。二、色界,色为质碍之义,有形之物质也。此界在欲界之上,离淫食二欲之有情住所也。谓为身体,谓为宫殿,物质的物,总殊妙精好。故名色界。此色界由禅定之浅深粗妙分四级,称为四禅天,新曰静虑。此中或立十六天,或立十七天,或立十八天((参见:四禅天))。三、无色界,此界无一色,无一物质的物,无身体,亦无宫殿国土,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故谓之无色。此既为无物质之世界。则其方所,非可定。但就果报胜之义,谓在色界之上。是有四天。名为四无色。又曰四空处((参见:四空处)),说出俱舍论世间品,三界义。图表三界则如图。



【佛学常见辞汇】
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皆属之;色界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属之;无色界是色相俱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属之。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为目的。
【佛学次第统编】
凡夫心行,虽千差万别,溯其本根,不外一爱二见。有情业力,虽千差万别,究其实际,不外一恶二善三定。众生种类,虽千差万别,区其大别,不外一欲二色三无色。
【三藏法数】
(出华严孔目)
界,限也、别也。谓三界分限各别不同,故名界也。
〔一、欲界〕,欲有四种:一者情欲,二者色欲,三者食欲,四者淫欲。下极阿鼻地狱,上至第六他化天,男女相参,多诸染欲,故名欲界。(梵语阿鼻,华言无间。第六他化天者,假他所化而自娱乐也。
〔二、色界〕,色即色质,谓虽离欲界秽恶之色,而有清净之色,始从初禅梵天,终至阿迦腻吒天,凡有一十八天,并无女形,亦无欲染,皆是化生,尚有色质,故名色界。(梵语阿迦腻吒,华言质碍究竟。一十八天者,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也。)
〔三、无色界〕,谓但有心识而无色质也。始从空处,终至非非想处,凡有四天。但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形质,故名无色界。(四天者,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非想处天也。)
无色贪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上分结之一。(参见:结)附录。
【三藏法数】
谓于无色界,识处等定,爱乐可意,心生味著也。
无作色
【佛学大辞典】
(术语)新云无表色,旧云无作色。(参见:无表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