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82,分119页显示 上一页 102 103 104 105 106 108 109 110 111 下一页
法处色
法处所摄色
阿迦色
邻阿迦色
乳色
受所引色
呵色欲法
染色
毗杀社钵利色迦罗
风色
香色
迦叶舍金色妻
迦腻色伽
迦腻色迦王结集三藏
佛类词典(续上)
五部色法处色
法处所摄色
阿迦色
邻阿迦色
乳色
受所引色
呵色欲法
染色
毗杀社钵利色迦罗
风色
香色
迦叶舍金色妻
迦腻色伽
迦腻色迦王结集三藏
五部色
【佛学大辞典】
(名数)佛部为白,金刚部为青,宝部为黄,莲华部为赤,羯磨部为杂。见摄真实经下。
(名数)佛部为白,金刚部为青,宝部为黄,莲华部为赤,羯磨部为杂。见摄真实经下。
法处色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处所摄色之略。
(术语)法处所摄色之略。
法处所摄色
【佛学大辞典】
(术语)总括诸法为十二处,摄属于法处而为意处之所对者,有五种,一极略色,分析色声香味触,眼耳鼻舌身等有质之实色而令至极微者。二极迥色,分析虚空青黄等无质之显色而令至极少者,达见为难,故名极迥色。三受所引色,即无表色也,是为依受戒而引发于身中之色,故名受所引色。四遍计所起色,遍计一切法之意识前所显现之五根五境等影像是也。如空华水月等皆为此所摄。五定所生自在色,禅定所变之色声香味等境也。以胜定力之故,于一切之色变现自在,故名定所生自在色。见义林章五末。
【佛学常见辞汇】
在十二处中,为法处所摄属的色法,名法处所摄色。有五种:一、极略色,即分析五根五尘等有质的实色,令之至极徵者;二、极回色,分析虚空、青、黄等无质的显色,令之至极少者,因至难见,故名极回;三、受所引色,即无表色,是依受戒仪式,而引发于身中之色,故名受所引色,又因外表上看不见,故亦名无表色;四、遍计所起色,遍计一切法的意识前,所显现之五根五境等影像是,乃至空花水月等,皆为此所摄;五、定所生自在色,指由禅定力所变起的色声香味等境。
(术语)总括诸法为十二处,摄属于法处而为意处之所对者,有五种,一极略色,分析色声香味触,眼耳鼻舌身等有质之实色而令至极微者。二极迥色,分析虚空青黄等无质之显色而令至极少者,达见为难,故名极迥色。三受所引色,即无表色也,是为依受戒而引发于身中之色,故名受所引色。四遍计所起色,遍计一切法之意识前所显现之五根五境等影像是也。如空华水月等皆为此所摄。五定所生自在色,禅定所变之色声香味等境也。以胜定力之故,于一切之色变现自在,故名定所生自在色。见义林章五末。
【佛学常见辞汇】
在十二处中,为法处所摄属的色法,名法处所摄色。有五种:一、极略色,即分析五根五尘等有质的实色,令之至极徵者;二、极回色,分析虚空、青、黄等无质的显色,令之至极少者,因至难见,故名极回;三、受所引色,即无表色,是依受戒仪式,而引发于身中之色,故名受所引色,又因外表上看不见,故亦名无表色;四、遍计所起色,遍计一切法的意识前,所显现之五根五境等影像是,乃至空花水月等,皆为此所摄;五、定所生自在色,指由禅定力所变起的色声香味等境。
阿迦色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一义,有形之物质。一义,无形之空界。俱舍论界品曰:「阿伽谓积集色,极能为碍,故名阿伽。有说,阿伽即空界色,此中无碍,故名阿伽。」玄应音义二十四曰:「阿伽色。伽,此云碍。阿有二义,或言无,或云极。犹含两释,故立本名也。」俱舍宝疏一下曰:「阿伽是极碍也,又阿伽为无碍梵语阿伽,通此二义。」梵Agham%。
(术语)一义,有形之物质。一义,无形之空界。俱舍论界品曰:「阿伽谓积集色,极能为碍,故名阿伽。有说,阿伽即空界色,此中无碍,故名阿伽。」玄应音义二十四曰:「阿伽色。伽,此云碍。阿有二义,或言无,或云极。犹含两释,故立本名也。」俱舍宝疏一下曰:「阿伽是极碍也,又阿伽为无碍梵语阿伽,通此二义。」梵Agham%。
邻阿迦色
【佛学大辞典】
(术语)虚空之色也。虚空是无碍,与「有碍之物质」即阿伽相邻,故名邻阿伽色(视阿伽为物质之义)。又「无碍之空处」即阿伽与其馀有碍之物质相邻,故名邻阿伽色(视阿伽为空界之义)。见俱舍论界品。梵Agha-sa%mantakam%。
(术语)虚空之色也。虚空是无碍,与「有碍之物质」即阿伽相邻,故名邻阿伽色(视阿伽为物质之义)。又「无碍之空处」即阿伽与其馀有碍之物质相邻,故名邻阿伽色(视阿伽为空界之义)。见俱舍论界品。梵Agha-sa%mantakam%。
乳色
【佛学大辞典】
(譬喻)生盲人说乳色也。涅槃经十四曰:「如生盲人不识乳色,便问他言:乳色何似?他人答言:色白如贝。盲人复问:是乳色者如贝声耶?答言不也。复问贝色为何似耶?答言犹稻米末。盲人复问:乳色柔软如稻米末耶?稻米末者,复何所似?答言:犹如雨雪。盲人复言彼稻米末,冷如雪耶?雪复何似?答言犹如白鹤。是生盲人虽闻如是四种譬喻,终不能复识乳真色。是诸外道,亦复如是,终不能识常乐我净。」止观五曰:「若为盲人说乳,若贝若粖若雪若鹄,若盲闻诸说即得解乳,即世谛是第一谛义。」
(譬喻)生盲人说乳色也。涅槃经十四曰:「如生盲人不识乳色,便问他言:乳色何似?他人答言:色白如贝。盲人复问:是乳色者如贝声耶?答言不也。复问贝色为何似耶?答言犹稻米末。盲人复问:乳色柔软如稻米末耶?稻米末者,复何所似?答言:犹如雨雪。盲人复言彼稻米末,冷如雪耶?雪复何似?答言犹如白鹤。是生盲人虽闻如是四种譬喻,终不能复识乳真色。是诸外道,亦复如是,终不能识常乐我净。」止观五曰:「若为盲人说乳,若贝若粖若雪若鹄,若盲闻诸说即得解乳,即世谛是第一谛义。」
受所引色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处所摄色五种之一。(参见:法处所摄色)
【三藏法数】
受即领受,引即引取。如受诸戒品,戒是色法,所受之戒,即是受所引色。又如意识领纳声香味触等法,乃至忆念过去曾见境界,皆名受所引色。
(术语)法处所摄色五种之一。(参见:法处所摄色)
【三藏法数】
受即领受,引即引取。如受诸戒品,戒是色法,所受之戒,即是受所引色。又如意识领纳声香味触等法,乃至忆念过去曾见境界,皆名受所引色。
呵色欲法
【佛学大辞典】
(经名)菩萨呵色法经之略称。
(经名)菩萨呵色法经之略称。
染色
【佛学大辞典】
(杂语)谓僧衣之色也。以青,黑,木兰三种之坏色染之故也。(参见:袈裟)
(杂语)谓僧衣之色也。以青,黑,木兰三种之坏色染之故也。(参见:袈裟)
袈裟
【佛学大辞典】
(衣服)具名迦沙曳Kas!a%ya,译曰不正,坏,浊,染等。又与加沙野之语同。译曰赤色。比丘之法衣有大中小三件,避青黄赤白黑之五正色,而用他之杂色,故从色而云袈裟。其形为长方形,故从形而云敷具,卧具等。其相割截小片,缀合如田畔,故从相而云割截衣,又云田相衣。其他有道服,法衣,忍辱铠,解脱幢相等种种之德名。大中小三枚之别名,其小者曰安陀会,又云五条,其中者曰郁多罗僧,又云七条,其大者云僧伽梨,又云九条大衣等。天竺于此三枚袈裟外无所谓衣者。支那日本气候寒故于里著衣,而挂于表也。天竺于五条上重著七条或大衣,或于五条七条上重著大衣,此方则不必重著,里有衣也。其色有三如法色,其中通常天竺用乾陀,支那用木兰色,日本用香染。即赤而带黑者。唐武后赐僧法朗等紫袈裟。玄应音义十五曰:「袈裟,上举祛切,下所加切。韵集,音加沙,字本从毛,作袈裟二形。葛洪后作字苑,始改从衣,案外国通称袈裟,此云不正色也。诸草木中,若皮若叶若花等,不成五味,难以为食者,则名迦沙。此物染衣,其色浊赤,故梵本五浊之浊亦名迦沙。天竺比丘多用此色,或言缁衣者,当是初译之时,见其色浊因以名也。又案如幻三昧经云:晋言无垢衣,又义云离尘服,或云痟瘦衣,或称莲花服,或言间色衣,皆从义立名耳。真谛三藏云:袈裟此云赤血色衣,言外国虽有五部不同,并皆赤色,言青黑木兰者,但点之异耳。」行事钞下一曰:「增一云:如来所著衣名曰袈裟,所食者名为法食,此袈裟衣者,从色得名。下文染作袈裟色,味有袈裟味。若据此土所翻,通名为卧具。四分云:应以刀截成,沙门衣不为怨贼劫,应作安陀会,衬体著。郁多罗僧,僧伽梨,入聚落著。而此三名,诸部无正翻,今以义译。慧上菩萨经,五条名中著衣,七条名上衣,大衣名众聚时衣。(中略)若就条数,便云十九十七乃至九条七条五条等。律中无五七九名,但云安陀会乃至僧伽梨,人名五七九条也。」寄归传一曰:「袈裟乃是梵言,即是乾陀之色。元来不干东语,何劳下底置衣?若,依律文典语,三衣并名支伐罗也。」同二曰:「一僧伽胝,二嗢呾啰僧伽,三安呾婆裟,此之三衣,皆名支伐罗。北方诸国。多名法衣为袈裟。乃是赤色义。非律文典语。」又曰:「凡出家衣服,皆可染作乾陀。或为地黄黄屑,或复荆檗黄等,此皆可以赤土赤石研汁和之。量色浅深,要而省事。」慧苑音义上曰:「袈裟,具正云迦逻沙曳。此云染色衣,西域俗人,皆著白色衣也。」
【佛学常见辞汇】
比丘的法衣,有不正色坏色染色等意义,因为出家比丘所穿的法衣,都要染成浊色,故袈裟是依染色而立名的。又因其形状为许多长方形割截的小布块缝合而成,有如田畔,故又名割截衣或田相衣,亦称福田衣。有大中小三件,大者名僧伽梨又名九条大衣,中者名郁多罗又名七条衣,小者名安陀会又名五条衣。
【俗语佛源】
身披袈裟,是佛教出家人的特征。南朝陈·徐陵《谏仁山深法师罢道书》说:「才脱袈裟,逢人辄称汝我。」《北史·西域传》记载,疏勒国曾遣使赠释迦牟尼佛袈裟一件,入火不燃。「袈裟」是梵语Kasaya的音译,意为不正色,即僧侣的法衣。法衣的用色要避开五正色(青黄赤白黑)和五间色(绯红紫绿碧),故称。因其色浊,亦称「淄衣」、「染衣」等。不过,袈裟传入中国后,用色也不尽一致。也有用鲜艳颜色的,如金缕袈裟、紫袈裟等。正如《中国佛教漫谈·汉族僧服》指出:「在唐宋时代一直都以赐紫衣为沙门的荣誉。因而引起忽视戒律的规定,随意选用袈裟的颜色。」袈裟用小片连缀而成,呈长方形。其制分五条、七条和九条(九条至二十五条为一类,称作袒衣)三种。(李明权)
(衣服)具名迦沙曳Kas!a%ya,译曰不正,坏,浊,染等。又与加沙野之语同。译曰赤色。比丘之法衣有大中小三件,避青黄赤白黑之五正色,而用他之杂色,故从色而云袈裟。其形为长方形,故从形而云敷具,卧具等。其相割截小片,缀合如田畔,故从相而云割截衣,又云田相衣。其他有道服,法衣,忍辱铠,解脱幢相等种种之德名。大中小三枚之别名,其小者曰安陀会,又云五条,其中者曰郁多罗僧,又云七条,其大者云僧伽梨,又云九条大衣等。天竺于此三枚袈裟外无所谓衣者。支那日本气候寒故于里著衣,而挂于表也。天竺于五条上重著七条或大衣,或于五条七条上重著大衣,此方则不必重著,里有衣也。其色有三如法色,其中通常天竺用乾陀,支那用木兰色,日本用香染。即赤而带黑者。唐武后赐僧法朗等紫袈裟。玄应音义十五曰:「袈裟,上举祛切,下所加切。韵集,音加沙,字本从毛,作袈裟二形。葛洪后作字苑,始改从衣,案外国通称袈裟,此云不正色也。诸草木中,若皮若叶若花等,不成五味,难以为食者,则名迦沙。此物染衣,其色浊赤,故梵本五浊之浊亦名迦沙。天竺比丘多用此色,或言缁衣者,当是初译之时,见其色浊因以名也。又案如幻三昧经云:晋言无垢衣,又义云离尘服,或云痟瘦衣,或称莲花服,或言间色衣,皆从义立名耳。真谛三藏云:袈裟此云赤血色衣,言外国虽有五部不同,并皆赤色,言青黑木兰者,但点之异耳。」行事钞下一曰:「增一云:如来所著衣名曰袈裟,所食者名为法食,此袈裟衣者,从色得名。下文染作袈裟色,味有袈裟味。若据此土所翻,通名为卧具。四分云:应以刀截成,沙门衣不为怨贼劫,应作安陀会,衬体著。郁多罗僧,僧伽梨,入聚落著。而此三名,诸部无正翻,今以义译。慧上菩萨经,五条名中著衣,七条名上衣,大衣名众聚时衣。(中略)若就条数,便云十九十七乃至九条七条五条等。律中无五七九名,但云安陀会乃至僧伽梨,人名五七九条也。」寄归传一曰:「袈裟乃是梵言,即是乾陀之色。元来不干东语,何劳下底置衣?若,依律文典语,三衣并名支伐罗也。」同二曰:「一僧伽胝,二嗢呾啰僧伽,三安呾婆裟,此之三衣,皆名支伐罗。北方诸国。多名法衣为袈裟。乃是赤色义。非律文典语。」又曰:「凡出家衣服,皆可染作乾陀。或为地黄黄屑,或复荆檗黄等,此皆可以赤土赤石研汁和之。量色浅深,要而省事。」慧苑音义上曰:「袈裟,具正云迦逻沙曳。此云染色衣,西域俗人,皆著白色衣也。」
【佛学常见辞汇】
比丘的法衣,有不正色坏色染色等意义,因为出家比丘所穿的法衣,都要染成浊色,故袈裟是依染色而立名的。又因其形状为许多长方形割截的小布块缝合而成,有如田畔,故又名割截衣或田相衣,亦称福田衣。有大中小三件,大者名僧伽梨又名九条大衣,中者名郁多罗又名七条衣,小者名安陀会又名五条衣。
【俗语佛源】
身披袈裟,是佛教出家人的特征。南朝陈·徐陵《谏仁山深法师罢道书》说:「才脱袈裟,逢人辄称汝我。」《北史·西域传》记载,疏勒国曾遣使赠释迦牟尼佛袈裟一件,入火不燃。「袈裟」是梵语Kasaya的音译,意为不正色,即僧侣的法衣。法衣的用色要避开五正色(青黄赤白黑)和五间色(绯红紫绿碧),故称。因其色浊,亦称「淄衣」、「染衣」等。不过,袈裟传入中国后,用色也不尽一致。也有用鲜艳颜色的,如金缕袈裟、紫袈裟等。正如《中国佛教漫谈·汉族僧服》指出:「在唐宋时代一直都以赐紫衣为沙门的荣誉。因而引起忽视戒律的规定,随意选用袈裟的颜色。」袈裟用小片连缀而成,呈长方形。其制分五条、七条和九条(九条至二十五条为一类,称作袒衣)三种。(李明权)
毗杀社钵利色迦罗
【佛学大辞典】
(衣服)Bhais!ajya-paris!ka%ra,比丘十三资具衣之一。百一羯磨十曰:「毗杀社钵利色迦罗,药资具衣也。」
(衣服)Bhais!ajya-paris!ka%ra,比丘十三资具衣之一。百一羯磨十曰:「毗杀社钵利色迦罗,药资具衣也。」
风色
【佛学大辞典】
(譬喻)以风无色,譬物之无也。成实论二曰:「世间事中,兔角龟毛盐香风色等,是名无。」
【佛学常见辞汇】
(喻)物之空无犹如风之无色。
(譬喻)以风无色,譬物之无也。成实论二曰:「世间事中,兔角龟毛盐香风色等,是名无。」
【佛学常见辞汇】
(喻)物之空无犹如风之无色。
香色
【佛学大辞典】
(杂语)香染之色。(参见:香染)
(杂语)香染之色。(参见:香染)
香染
【佛学大辞典】
(术语)茶褐色,即黄带黑之色,袈裟之本色。同于木兰色。此名香染者,以取乾陀罗香树之汁染之也。谷响集五曰:「宝楼阁经中云:若以乾陀罗树香和白芥子油,伏一切龙。自注云乾陀罗树香,安息香也。翻译名义集三云:乾陀罗耶,正言犍达,此言香。金刚顶念诵经四云:若出家人,合著乾陀色衣。大日经不思仪疏云:袈裟者,乾陀色也。立印仪轨云:乾陀,褐色也。按字书云:褐,黄黑色。俗谓之茶褐色。一谓犍陀罗,黄色,梵名也。见名义集。」按名义集三曰:「犍陀罗,或劫宾那,此云黄色。」则香染为袈裟之本色明矣。
(术语)茶褐色,即黄带黑之色,袈裟之本色。同于木兰色。此名香染者,以取乾陀罗香树之汁染之也。谷响集五曰:「宝楼阁经中云:若以乾陀罗树香和白芥子油,伏一切龙。自注云乾陀罗树香,安息香也。翻译名义集三云:乾陀罗耶,正言犍达,此言香。金刚顶念诵经四云:若出家人,合著乾陀色衣。大日经不思仪疏云:袈裟者,乾陀色也。立印仪轨云:乾陀,褐色也。按字书云:褐,黄黑色。俗谓之茶褐色。一谓犍陀罗,黄色,梵名也。见名义集。」按名义集三曰:「犍陀罗,或劫宾那,此云黄色。」则香染为袈裟之本色明矣。
迦叶舍金色妻
【佛学大辞典】
(传说)智度论四十五曰:「如摩诃迦叶,娶金色女为妻,心不爱乐,弃舍出家。」
(传说)智度论四十五曰:「如摩诃迦叶,娶金色女为妻,心不爱乐,弃舍出家。」
迦腻色伽
【佛学大辞典】
(人名)Kanis!ka,属于月氏族。基祖于中央亚细亚领富强之国土,至王势威更张,新创建健驮罗王国,领地,西自大夏Bactra之境,东殆达于恒河,北总岭,南及信度Shindu河口,占阿育王以后不见其例之广大领土。其初不信罪福,轻侮佛法,后发正信深归依于佛法,注其全力,弘宣佛教,为古来外护者,与阿育王并称,其功之显著者,结集佛典也。王出世年代古来有种种异论,而非一致,今尚模糊。众说彷徨于纪元前一世纪至后一世纪之间,而无越之者,今暂以西域记佛国记所传从佛灭四百年顷之出世说(王归佛有由释尊悬记之传说,出西域记二)。
(人名)Kanis!ka,属于月氏族。基祖于中央亚细亚领富强之国土,至王势威更张,新创建健驮罗王国,领地,西自大夏Bactra之境,东殆达于恒河,北总岭,南及信度Shindu河口,占阿育王以后不见其例之广大领土。其初不信罪福,轻侮佛法,后发正信深归依于佛法,注其全力,弘宣佛教,为古来外护者,与阿育王并称,其功之显著者,结集佛典也。王出世年代古来有种种异论,而非一致,今尚模糊。众说彷徨于纪元前一世纪至后一世纪之间,而无越之者,今暂以西域记佛国记所传从佛灭四百年顷之出世说(王归佛有由释尊悬记之传说,出西域记二)。
迦腻色迦王结集三藏
【佛学大辞典】
(故事)王以如来涅槃后第四百年应期抚运,王风远被,殊俗内附,机务馀暇,每习佛经,日请一僧,入宫说法。诸师各异其说,王颇惑于去就,以问胁尊者。尊者曰:如来去世岁月逾邈,师资部执,自致矛盾,不如及今随自宗而结集三藏。王听之,精选其人,得四百九十九人,皆阿罗汉也。后得世友菩萨以为上座,充为五百人。以迦湿弥罗国四周皆山为要害之地,物产丰饶,迦腻色迦王,率诸阿罗汉至此国,建立伽蓝,使结集三藏。三藏各十万颂,总为三十万颂,称九百六十万言,是大毗婆沙论也。王遂以赤铜为鍱,镂写论文,以石函缄封,建塔而藏于其中,命药叉神守卫其国,不使外出,求习学者,使就中受业。见西域记三。
(故事)王以如来涅槃后第四百年应期抚运,王风远被,殊俗内附,机务馀暇,每习佛经,日请一僧,入宫说法。诸师各异其说,王颇惑于去就,以问胁尊者。尊者曰:如来去世岁月逾邈,师资部执,自致矛盾,不如及今随自宗而结集三藏。王听之,精选其人,得四百九十九人,皆阿罗汉也。后得世友菩萨以为上座,充为五百人。以迦湿弥罗国四周皆山为要害之地,物产丰饶,迦腻色迦王,率诸阿罗汉至此国,建立伽蓝,使结集三藏。三藏各十万颂,总为三十万颂,称九百六十万言,是大毗婆沙论也。王遂以赤铜为鍱,镂写论文,以石函缄封,建塔而藏于其中,命药叉神守卫其国,不使外出,求习学者,使就中受业。见西域记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