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82,分119页显示 上一页 97 98 99 100 101 103 104 105 106 下一页
色心二光
色心不二门
色不异空
色有
色光
色自在地
色身
二种色身
色究竟天
色法
色泡
色味
色具
色空外道
佛类词典(续上)
色心色心二光
色心不二门
色不异空
色有
色光
色自在地
色身
二种色身
色究竟天
色法
色泡
色味
色具
色空外道
色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有形质碍之法,无知觉之用者谓之色,反之而无形质可见,有知觉之用者,谓之心。在于诸法,谓之色心,在于有情,谓之心身。身即色也。仁王经上曰:「色心是众生根本。」
【佛学常见辞汇】
色与心。色是指有形的物质;心是指无形的精神。
(术语)有形质碍之法,无知觉之用者谓之色,反之而无形质可见,有知觉之用者,谓之心。在于诸法,谓之色心,在于有情,谓之心身。身即色也。仁王经上曰:「色心是众生根本。」
【佛学常见辞汇】
色与心。色是指有形的物质;心是指无形的精神。
色心二光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光明有色光心光二种。色光者照一切众生,心光者照仰信者。然此二者,非有差别,实为一体也。
(术语)佛之光明有色光心光二种。色光者照一切众生,心光者照仰信者。然此二者,非有差别,实为一体也。
色心不二门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不二门之一,證色与心不二之法门也。
【三藏法数】
有形质碍之法,而无知觉之用,既异于心,故称为色。虽有知觉之用,而无质碍可见,以能缘虑,名之为心。诸文有云名色者,心不可见,但有其名,名即心也。故智度论云:一切诸法中,但有名与色,更无有一法,出于名色者。然以情见言之,色心二法有异。以理而论,一切诸法唯心本具,即是妙色妙心,心即是色,色即是心;心外无色,色外无心。互具互摄,故名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为门也。
(术语)十不二门之一,證色与心不二之法门也。
【三藏法数】
有形质碍之法,而无知觉之用,既异于心,故称为色。虽有知觉之用,而无质碍可见,以能缘虑,名之为心。诸文有云名色者,心不可见,但有其名,名即心也。故智度论云:一切诸法中,但有名与色,更无有一法,出于名色者。然以情见言之,色心二法有异。以理而论,一切诸法唯心本具,即是妙色妙心,心即是色,色即是心;心外无色,色外无心。互具互摄,故名不二。此之不二,不出一念。故心法妙,所以为门也。
色不异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参见:色即是空)
(术语)(参见:色即是空)
色即是空
【佛学大辞典】
(术语)色者总谓有形之万物。此等万物,为因缘所生者,非本来实有故是空也,是谓之色即是空。即是指事物当体而言。是就五蕴说有空即之理也。般若心经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梵Ru%panis/u%nyata%。
【佛学常见辞汇】
色是指一切有形的物质,这些物质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其当体即空,故说色即是空。
(术语)色者总谓有形之万物。此等万物,为因缘所生者,非本来实有故是空也,是谓之色即是空。即是指事物当体而言。是就五蕴说有空即之理也。般若心经曰:「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梵Ru%panis/u%nyata%。
【佛学常见辞汇】
色是指一切有形的物质,这些物质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的,其当体即空,故说色即是空。
色有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有之一。总称色界四禅天之果报也。果报之实在,名为有。
【佛学常见辞汇】
三有之一。(参见:三有)
【三藏法数】
谓色界四禅诸天,由昔脩习有漏禅定,报生此天,虽离欲界粗染之身,而有清净之色,故名色有。(四禅诸天者,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也。)
(术语)三有之一。总称色界四禅天之果报也。果报之实在,名为有。
【佛学常见辞汇】
三有之一。(参见:三有)
【三藏法数】
谓色界四禅诸天,由昔脩习有漏禅定,报生此天,虽离欲界粗染之身,而有清净之色,故名色有。(四禅诸天者,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也。)
三有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界之生死。(参见:有)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三界之异名也。生死之境界,有因有果谓之有。三有者,三界之生死也。一欲有。欲界之生死也。二色有。色界之生死也。三无色有。无色界之生死也。新译仁王经中曰:「三有业果,一切皆空。」智度论一曰:「三有爱著心。」颂疏界品一曰:「名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遁麟记一曰:「言三有者,即三界之异名。」【又】一本有,现生之身心。二当有,未来之身心。三中有,本有与当有中间所受之身心。欲界色界之生死,必有中有。
【佛学常见辞汇】
1。三界的生死有因有果,所以叫做三有。一、欲有,即欲界的生死;二、色有,即色界的生死;三、无色有,即无色界的生死。2。本有、当有、中有。本有指现生的身心;当有指未来的身心;中有指本有与当有之间所受的身心。
【三藏法数】
(出菩萨善戒经并大智度论)
三有者,谓欲界、色界、无色界六道众生,各随所作善恶之业,即感善恶之报。因果不亡,故名为有。(六道者,天道、人道、脩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一、欲有〕,谓欲界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各各随其业因而受果报,故名欲有。
〔二、色有〕,谓色界四禅诸天,由昔脩习有漏禅定,报生此天,虽离欲界粗染之身,而有清净之色,故名色有。(四禅诸天者,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也。)
〔三、无色有〕,谓无色界四空诸天,由昔修习有漏禅定,报生此天,虽无色质为碍,而亦随其所作之因,受其果报,故名无色有。(四空诸天者,空处天、识处天、无所有处天、非非想处天也。)
(术语)三界之生死。(参见:有)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三界之异名也。生死之境界,有因有果谓之有。三有者,三界之生死也。一欲有。欲界之生死也。二色有。色界之生死也。三无色有。无色界之生死也。新译仁王经中曰:「三有业果,一切皆空。」智度论一曰:「三有爱著心。」颂疏界品一曰:「名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遁麟记一曰:「言三有者,即三界之异名。」【又】一本有,现生之身心。二当有,未来之身心。三中有,本有与当有中间所受之身心。欲界色界之生死,必有中有。
【佛学常见辞汇】
1。三界的生死有因有果,所以叫做三有。一、欲有,即欲界的生死;二、色有,即色界的生死;三、无色有,即无色界的生死。2。本有、当有、中有。本有指现生的身心;当有指未来的身心;中有指本有与当有之间所受的身心。
【三藏法数】
(出菩萨善戒经并大智度论)
三有者,谓欲界、色界、无色界六道众生,各随所作善恶之业,即感善恶之报。因果不亡,故名为有。(六道者,天道、人道、脩罗道、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也。)
〔一、欲有〕,谓欲界天、人、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各各随其业因而受果报,故名欲有。
〔二、色有〕,谓色界四禅诸天,由昔脩习有漏禅定,报生此天,虽离欲界粗染之身,而有清净之色,故名色有。(四禅诸天者,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四禅天也。)
〔三、无色有〕,谓无色界四空诸天,由昔修习有漏禅定,报生此天,虽无色质为碍,而亦随其所作之因,受其果报,故名无色有。(四空诸天者,空处天、识处天、无所有处天、非非想处天也。)
色光
【佛学大辞典】
(杂语)诸佛之光明有色光智慧光之二种。(参见:光明)附录。
(杂语)诸佛之光明有色光智慧光之二种。(参见:光明)附录。
光明
【佛学大辞典】
(术语)自莹谓之光,照物谓之明。有二用:一者破闇,二者现法。佛之光明者,智慧之相也。探玄记三曰:「光明亦二义:一是照闇义,二是现法义。」往生论注下曰:「佛光明,是智慧相也。」
(术语)自莹谓之光,照物谓之明。有二用:一者破闇,二者现法。佛之光明者,智慧之相也。探玄记三曰:「光明亦二义:一是照闇义,二是现法义。」往生论注下曰:「佛光明,是智慧相也。」
色自在地
【佛学大辞典】
(术语)十地中第八位地之名。色性自在而无有碍,故名。
(术语)十地中第八位地之名。色性自在而无有碍,故名。
色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种身之一,自四大五尘等色法而成之身,谓之色身。楞严经十曰:「由汝念虑,使汝色身。」
【佛学常见辞汇】
由四大等色法所组成的肉身。
(术语)三种身之一,自四大五尘等色法而成之身,谓之色身。楞严经十曰:「由汝念虑,使汝色身。」
【佛学常见辞汇】
由四大等色法所组成的肉身。
二种色身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实色身,诸佛如来因中修无量之德,至于果感无量之相好庄严,是为实色身。二化色身,诸佛如来由大悲愿力为众生变化种种之身形,是名化色身。见佛地经论七。
【三藏法数】
(出佛地经论)
〔一、实色身〕,实即实有。谓诸如来因中于无数劫所修相好等业,至于果成,感得无量相好庄严,其身周遍法界,是名实色身。
〔二、化色身〕,化即变化,谓诸如来,由大悲愿力,为大菩萨众现种种身,种种相好,种种言音,随时随处,随众所宜,所现身形,其量不定,是名化色身。
(名数)一实色身,诸佛如来因中修无量之德,至于果感无量之相好庄严,是为实色身。二化色身,诸佛如来由大悲愿力为众生变化种种之身形,是名化色身。见佛地经论七。
【三藏法数】
(出佛地经论)
〔一、实色身〕,实即实有。谓诸如来因中于无数劫所修相好等业,至于果成,感得无量相好庄严,其身周遍法界,是名实色身。
〔二、化色身〕,化即变化,谓诸如来,由大悲愿力,为大菩萨众现种种身,种种相好,种种言音,随时随处,随众所宜,所现身形,其量不定,是名化色身。
色究竟天
【佛学大辞典】
(界名)梵名阿迦尼吒天Akanis!t!ha,色界十八天之一。为色界天之最顶,故名色究竟。(参见:三界)
【三藏法数】
谓此天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故名色究竟天也。(究竟群几者,几谓几微,言究尽诸色几微之处也。穷色性性入无边际者,色性所依之性,故云性性,性本无边,若研穷之,则入于无边际矣。)
(界名)梵名阿迦尼吒天Akanis!t!ha,色界十八天之一。为色界天之最顶,故名色究竟。(参见:三界)
【三藏法数】
谓此天究竟群几,穷色性性入无边际,故名色究竟天也。(究竟群几者,几谓几微,言究尽诸色几微之处也。穷色性性入无边际者,色性所依之性,故云性性,性本无边,若研穷之,则入于无边际矣。)
三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凡夫生死往来之世界分为三:一、欲界,有淫欲与食欲二欲之有情住所也。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界之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谓之欲界。二、色界,色为质碍之义,有形之物质也。此界在欲界之上,离淫食二欲之有情住所也。谓为身体,谓为宫殿,物质的物,总殊妙精好。故名色界。此色界由禅定之浅深粗妙分四级,称为四禅天,新曰静虑。此中或立十六天,或立十七天,或立十八天((参见:四禅天))。三、无色界,此界无一色,无一物质的物,无身体,亦无宫殿国土,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故谓之无色。此既为无物质之世界。则其方所,非可定。但就果报胜之义,谓在色界之上。是有四天。名为四无色。又曰四空处((参见:四空处)),说出俱舍论世间品,三界义。图表三界则如图。
【佛学常见辞汇】
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皆属之;色界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属之;无色界是色相俱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属之。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为目的。
【佛学次第统编】
凡夫心行,虽千差万别,溯其本根,不外一爱二见。有情业力,虽千差万别,究其实际,不外一恶二善三定。众生种类,虽千差万别,区其大别,不外一欲二色三无色。
【三藏法数】
(出华严孔目)
界,限也、别也。谓三界分限各别不同,故名界也。
〔一、欲界〕,欲有四种:一者情欲,二者色欲,三者食欲,四者淫欲。下极阿鼻地狱,上至第六他化天,男女相参,多诸染欲,故名欲界。(梵语阿鼻,华言无间。第六他化天者,假他所化而自娱乐也。
〔二、色界〕,色即色质,谓虽离欲界秽恶之色,而有清净之色,始从初禅梵天,终至阿迦腻吒天,凡有一十八天,并无女形,亦无欲染,皆是化生,尚有色质,故名色界。(梵语阿迦腻吒,华言质碍究竟。一十八天者,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也。)
〔三、无色界〕,谓但有心识而无色质也。始从空处,终至非非想处,凡有四天。但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形质,故名无色界。(四天者,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非想处天也。)
(术语)凡夫生死往来之世界分为三:一、欲界,有淫欲与食欲二欲之有情住所也。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界之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谓之欲界。二、色界,色为质碍之义,有形之物质也。此界在欲界之上,离淫食二欲之有情住所也。谓为身体,谓为宫殿,物质的物,总殊妙精好。故名色界。此色界由禅定之浅深粗妙分四级,称为四禅天,新曰静虑。此中或立十六天,或立十七天,或立十八天((参见:四禅天))。三、无色界,此界无一色,无一物质的物,无身体,亦无宫殿国土,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故谓之无色。此既为无物质之世界。则其方所,非可定。但就果报胜之义,谓在色界之上。是有四天。名为四无色。又曰四空处((参见:四空处)),说出俱舍论世间品,三界义。图表三界则如图。
【佛学常见辞汇】
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是有淫食二欲的众生所住的世界,上自六欲天,中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无间地狱皆属之;色界是无淫食二欲但还有色相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禅十八天皆属之;无色界是色相俱无但住心识于深妙禅定的众生所住的世界,四空天属之。此三界都是凡夫生死往来的境界,所以佛教行者是以跳出三界为目的。
【佛学次第统编】
凡夫心行,虽千差万别,溯其本根,不外一爱二见。有情业力,虽千差万别,究其实际,不外一恶二善三定。众生种类,虽千差万别,区其大别,不外一欲二色三无色。
【三藏法数】
(出华严孔目)
界,限也、别也。谓三界分限各别不同,故名界也。
〔一、欲界〕,欲有四种:一者情欲,二者色欲,三者食欲,四者淫欲。下极阿鼻地狱,上至第六他化天,男女相参,多诸染欲,故名欲界。(梵语阿鼻,华言无间。第六他化天者,假他所化而自娱乐也。
〔二、色界〕,色即色质,谓虽离欲界秽恶之色,而有清净之色,始从初禅梵天,终至阿迦腻吒天,凡有一十八天,并无女形,亦无欲染,皆是化生,尚有色质,故名色界。(梵语阿迦腻吒,华言质碍究竟。一十八天者,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少光天、无量光天、光音天、少净天、无量净天、遍净天、无云天、福生天、广果天、无想天、无烦天、无热天、善见天、善现天、色究竟天也。)
〔三、无色界〕,谓但有心识而无色质也。始从空处,终至非非想处,凡有四天。但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形质,故名无色界。(四天者,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非想处天也。)
色法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对于心法之称,(参见:心)
【佛学常见辞汇】
指一切有形的物质。
【佛学次第统编】
第三、色法,略有十一种: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声、八香、九味、十触、十一法处所摄色。心心所所变相分,皆名为色。今且约内五根外六尘故,但略有十一种也。
一、眼、耳、鼻、舌、身五根,皆第八识相分,而各有二:
一者胜义五根 胜义五根,即八识上色之功能,以能发识,比知是有,非他人所能见知。
二者浮尘五根 浮尘五根,即胜义五根所依托处。乃四大之所合成,众生妄计以为我身,实与外之地水火风,无二无别,均是第八识相分耳。
二、就此第八识所变依正二报之相,眼色缘之,即名为色。此色即是眼识相分,乃托第八识之相分以为本质,自于识上变相而缘,喻如镜中之影,未尝亲缘本质色也。
三、依正二报,动则有声,耳识缘之,自变声相。
四、依正二报,具香臭气,鼻识缘之,自变香相。
五、依正二报,具甜淡等六味,舌识缘之,自变味相。
六、依正二报,具冷暖坚润等触,身识缘之,自变触相。
七、五尘落谢影子,并及表、无表色、定果色等,惟是意识所缘相分,名法处所摄色。盖法处所摄有二:一者心法,即五十一心所是也。二者色法,即意识所变相分是也。然五十一个心所,亦各自变相分。其所变相,随于心王,摄入六尘,故除此十一色法,更无他色可得,则知色惟心王心所二者所现之影明矣。
(术语)对于心法之称,(参见:心)
【佛学常见辞汇】
指一切有形的物质。
【佛学次第统编】
第三、色法,略有十一种: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声、八香、九味、十触、十一法处所摄色。心心所所变相分,皆名为色。今且约内五根外六尘故,但略有十一种也。
一、眼、耳、鼻、舌、身五根,皆第八识相分,而各有二:
一者胜义五根 胜义五根,即八识上色之功能,以能发识,比知是有,非他人所能见知。
二者浮尘五根 浮尘五根,即胜义五根所依托处。乃四大之所合成,众生妄计以为我身,实与外之地水火风,无二无别,均是第八识相分耳。
二、就此第八识所变依正二报之相,眼色缘之,即名为色。此色即是眼识相分,乃托第八识之相分以为本质,自于识上变相而缘,喻如镜中之影,未尝亲缘本质色也。
三、依正二报,动则有声,耳识缘之,自变声相。
四、依正二报,具香臭气,鼻识缘之,自变香相。
五、依正二报,具甜淡等六味,舌识缘之,自变味相。
六、依正二报,具冷暖坚润等触,身识缘之,自变触相。
七、五尘落谢影子,并及表、无表色、定果色等,惟是意识所缘相分,名法处所摄色。盖法处所摄有二:一者心法,即五十一心所是也。二者色法,即意识所变相分是也。然五十一个心所,亦各自变相分。其所变相,随于心王,摄入六尘,故除此十一色法,更无他色可得,则知色惟心王心所二者所现之影明矣。
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Citta,四卷楞伽经注举汗栗太Hr!d Hr!daya(自性清净心)、质多心(虑知心)之二心。止观举质多心、汗栗驮心(草木心)、矣栗驮心(精集精要心)之三心。大日经疏举质多心与干栗驮心之二心。干栗驮心附肉团心与真实心之二义。法相宗于唯识述记与唯识枢要举质多(心)、末那(意)、毗若底(识)之三心。宗镜录举纥利陀心(肉团心)、缘虑心、质多心、乾栗驮心(坚实心)之四心。三藏法数十九举肉团心、缘虑心、积聚精要心、坚实心之四心,今总證之为六种心:一肉团心,梵语旧曰千栗驮,新曰纪哩驮耶。肉团心即吾人之心脏,密家所谓八叶之心合莲华也。又草木之心也,此为物之中心,故又曰处中心。是止观之第二心,大日经疏干栗驮心之第一义,宗镜录,三藏法数之第一心也。大日经疏三曰:「阿阇梨云:凡人汗栗驮心是古译梵语讹也。正梵音云纪哩驮耶,此云心,状如莲华合而未敷之像,有筋脉约之以成八分。男子上向,女子下向。」大日经义释三曰:「汗栗驮心者,此是古译梵语讹也。正梵音云纥哩乃耶,此云心,状如莲华合而未敷之像。」大日疏十一曰:「行者于此处(指肉团心),思莲华形。(中略)汗栗陀,讫栗陀,一名转耳。」同十二曰:「干栗驮者,是处中心也。」又曰:「此心之处即是凡夫肉心,最在于中,是汗栗驮心也。将学观者亦于是处思莲华形。」止观一曰:「汗(本文作污误)栗驮,此方称是草木之心也。」宗镜录四曰:「一纥利陀耶,此云肉团心,身中五藏心也,如黄庭经所明。」二集起心,为第八阿赖耶识。以集诸种子,又能生诸现行法故也。梵曰质多。法相宗之万法唯识,依此而定。是唯识述记之第一心,宗镜录之第三心也。唯识论三曰:「杂染清净,诸法种子之所集起故名为心。(中略)彼心即是此第八识。」唯识述记三末曰:「梵云质多,此云心也。(中略)集起义是心义,以能集生多种子故,或能薰种,此识中既积果已后起诸法故说此心名为心。」宗镜录四曰:「三质多耶,此云集起心,唯第八识积聚种子生起现行。」法相宗心意识三者,有通别二门,其通门虽许三名互通,而其别门则其体各别,故以此质多心唯为第八识之特名也。三思量心,梵名末那。译言意。为思虑之义,第七识之特名也。是亦限于法相宗。唯识论四曰:「是识(第七识)圣教别名末那,恒审思量胜馀识故。」同述记四末曰:「末那是意。」四缘虑心,又曰虑知心,了别心。梵语与上集起心同。此为通于八识之能缘作用也。但常就意识而言。台家所谓介尔阴妄之心者,一心三观之一心是也。止观一曰:「质多者天竺音,此方言心,即虑知之心也。」同二曰:「对境量知,异乎木石名为心。」大日经疏十二曰:「梵云只多,是虑知心也。」大乘义章二曰:「虑知曰心。」宗镜录四曰:「二缘虑心,此是八识,俱能缘虑白分境界。」是楞伽经注之第二心,止观,大日经疏之第一心,宗镜录之第三心,三藏法数之第一心也。但法相宗以此梵语毗若底,译为识,为了别之义,唯为意等六识之特称。唯识述要上本曰:「梵云毗若底(丁你反,识也)。」五坚实心,坚固真实之不生不灭心。即自性清净心,如来藏心,真如之异名也。华严所谓总该万有之一,起信论一心二门之一心,楞伽经注之第二心,宗镜录,三藏法数之第四心也。但宗镜录以其梵语乾栗驮为纥栗驮,干栗驮之同一转声。楞伽经一曰:「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注:「此心,梵音汗栗驮,汗栗太宋言心。谓如树木心,非念虑心,念虑心梵音云质多也。」宗镜录四曰:「四乾栗陀耶,此云坚实心,亦云贞实心,此是真心也。」六积聚精要心。积聚诸经中一切之要义者。言如般若心经积聚大般若六百卷之精要。是止观之第三心,大日经疏干栗驮之第二义也。但止观以其梵语为矣栗驮,与彼干栗驮之肉团心殊别。大日经疏十七曰:「此中真言心者,此心梵音汗栗驮之心,即是真实心也。」止观二曰:「又称矣栗驮,此方是积集精要者为心也。」心经幽赞上曰:「心者坚实妙寂之称。」显教于肉团心与质多心之外,建立自性清净心之坚实心。而密教于其胎藏界直观凡夫之干栗驮即肉团心之八分为八叶之莲华。上开九佛,是名自性清净心,又于金刚界约于干栗驮处中心之义,名质多心为干栗驮,故于此二心外,不安立别之坚实心也。秘藏记钞十曰:「汗栗驮,肉团心也。是凡夫所见可破坏法也,于此处开佛心,是名自性清净心也。(中略)以自性清净心直名汗栗驮,从所说处立名也。(中略)约处中边质多心名汗栗驮名也。不空心要云:夫修行者初发信心,即大圆镜智纥哩娜耶心。(中略)而大圆镜智发菩提心真言名冒地质多,以知大圆镜智纥俚娜耶心者,质多名纥哩娜野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赖耶识之别名。心有积集,集起二义。阿赖耶识为集诸法种子又生起诸法者,故名曰心。唯识论三曰:「或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述记三末曰:「梵云质多,此名心也。即积集义,是心义,集起义,是心义。以能集生多种子故,说此识以为心。」唯识论三,述记三末,了义灯四本,揭数多之异名也。
【佛学常见辞汇】
指无形的精神作用,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八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术语)Citta,四卷楞伽经注举汗栗太Hr!d Hr!daya(自性清净心)、质多心(虑知心)之二心。止观举质多心、汗栗驮心(草木心)、矣栗驮心(精集精要心)之三心。大日经疏举质多心与干栗驮心之二心。干栗驮心附肉团心与真实心之二义。法相宗于唯识述记与唯识枢要举质多(心)、末那(意)、毗若底(识)之三心。宗镜录举纥利陀心(肉团心)、缘虑心、质多心、乾栗驮心(坚实心)之四心。三藏法数十九举肉团心、缘虑心、积聚精要心、坚实心之四心,今总證之为六种心:一肉团心,梵语旧曰千栗驮,新曰纪哩驮耶。肉团心即吾人之心脏,密家所谓八叶之心合莲华也。又草木之心也,此为物之中心,故又曰处中心。是止观之第二心,大日经疏干栗驮心之第一义,宗镜录,三藏法数之第一心也。大日经疏三曰:「阿阇梨云:凡人汗栗驮心是古译梵语讹也。正梵音云纪哩驮耶,此云心,状如莲华合而未敷之像,有筋脉约之以成八分。男子上向,女子下向。」大日经义释三曰:「汗栗驮心者,此是古译梵语讹也。正梵音云纥哩乃耶,此云心,状如莲华合而未敷之像。」大日疏十一曰:「行者于此处(指肉团心),思莲华形。(中略)汗栗陀,讫栗陀,一名转耳。」同十二曰:「干栗驮者,是处中心也。」又曰:「此心之处即是凡夫肉心,最在于中,是汗栗驮心也。将学观者亦于是处思莲华形。」止观一曰:「汗(本文作污误)栗驮,此方称是草木之心也。」宗镜录四曰:「一纥利陀耶,此云肉团心,身中五藏心也,如黄庭经所明。」二集起心,为第八阿赖耶识。以集诸种子,又能生诸现行法故也。梵曰质多。法相宗之万法唯识,依此而定。是唯识述记之第一心,宗镜录之第三心也。唯识论三曰:「杂染清净,诸法种子之所集起故名为心。(中略)彼心即是此第八识。」唯识述记三末曰:「梵云质多,此云心也。(中略)集起义是心义,以能集生多种子故,或能薰种,此识中既积果已后起诸法故说此心名为心。」宗镜录四曰:「三质多耶,此云集起心,唯第八识积聚种子生起现行。」法相宗心意识三者,有通别二门,其通门虽许三名互通,而其别门则其体各别,故以此质多心唯为第八识之特名也。三思量心,梵名末那。译言意。为思虑之义,第七识之特名也。是亦限于法相宗。唯识论四曰:「是识(第七识)圣教别名末那,恒审思量胜馀识故。」同述记四末曰:「末那是意。」四缘虑心,又曰虑知心,了别心。梵语与上集起心同。此为通于八识之能缘作用也。但常就意识而言。台家所谓介尔阴妄之心者,一心三观之一心是也。止观一曰:「质多者天竺音,此方言心,即虑知之心也。」同二曰:「对境量知,异乎木石名为心。」大日经疏十二曰:「梵云只多,是虑知心也。」大乘义章二曰:「虑知曰心。」宗镜录四曰:「二缘虑心,此是八识,俱能缘虑白分境界。」是楞伽经注之第二心,止观,大日经疏之第一心,宗镜录之第三心,三藏法数之第一心也。但法相宗以此梵语毗若底,译为识,为了别之义,唯为意等六识之特称。唯识述要上本曰:「梵云毗若底(丁你反,识也)。」五坚实心,坚固真实之不生不灭心。即自性清净心,如来藏心,真如之异名也。华严所谓总该万有之一,起信论一心二门之一心,楞伽经注之第二心,宗镜录,三藏法数之第四心也。但宗镜录以其梵语乾栗驮为纥栗驮,干栗驮之同一转声。楞伽经一曰:「此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自性第一义心。」注:「此心,梵音汗栗驮,汗栗太宋言心。谓如树木心,非念虑心,念虑心梵音云质多也。」宗镜录四曰:「四乾栗陀耶,此云坚实心,亦云贞实心,此是真心也。」六积聚精要心。积聚诸经中一切之要义者。言如般若心经积聚大般若六百卷之精要。是止观之第三心,大日经疏干栗驮之第二义也。但止观以其梵语为矣栗驮,与彼干栗驮之肉团心殊别。大日经疏十七曰:「此中真言心者,此心梵音汗栗驮之心,即是真实心也。」止观二曰:「又称矣栗驮,此方是积集精要者为心也。」心经幽赞上曰:「心者坚实妙寂之称。」显教于肉团心与质多心之外,建立自性清净心之坚实心。而密教于其胎藏界直观凡夫之干栗驮即肉团心之八分为八叶之莲华。上开九佛,是名自性清净心,又于金刚界约于干栗驮处中心之义,名质多心为干栗驮,故于此二心外,不安立别之坚实心也。秘藏记钞十曰:「汗栗驮,肉团心也。是凡夫所见可破坏法也,于此处开佛心,是名自性清净心也。(中略)以自性清净心直名汗栗驮,从所说处立名也。(中略)约处中边质多心名汗栗驮名也。不空心要云:夫修行者初发信心,即大圆镜智纥哩娜耶心。(中略)而大圆镜智发菩提心真言名冒地质多,以知大圆镜智纥俚娜耶心者,质多名纥哩娜野也。」
【佛学大辞典】
(术语)阿赖耶识之别名。心有积集,集起二义。阿赖耶识为集诸法种子又生起诸法者,故名曰心。唯识论三曰:「或名心,由种种法,熏习种子所积集故。」述记三末曰:「梵云质多,此名心也。即积集义,是心义,集起义,是心义。以能集生多种子故,说此识以为心。」唯识论三,述记三末,了义灯四本,揭数多之异名也。
【佛学常见辞汇】
指无形的精神作用,也就是佛教所说的八个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色泡
【佛学大辞典】
(比喻)色之不实,犹如泡沫。止观一曰:「色,泡。受,沫。想,焰。行,城。识,幻。」
(比喻)色之不实,犹如泡沫。止观一曰:「色,泡。受,沫。想,焰。行,城。识,幻。」
色味
【佛学大辞典】
(杂语)色者女色,味者爱味也。无量寿经上曰:「处宫中色味之间。」
(杂语)色者女色,味者爱味也。无量寿经上曰:「处宫中色味之间。」
色具
【佛学大辞典】
(术语)色心本为不二,故如心具三千之诸法,色亦具三千之诸法,所谓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也。此谓之色具。台家至极之法门也。
【佛学常见辞汇】
色与心本来是不二的,若说心具有三千诸法,则色亦具有三千诸法,所谓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这里所说的色具,是天台宗至极的法门。
(术语)色心本为不二,故如心具三千之诸法,色亦具三千之诸法,所谓一色一香无非中道也。此谓之色具。台家至极之法门也。
【佛学常见辞汇】
色与心本来是不二的,若说心具有三千诸法,则色亦具有三千诸法,所谓一色一香,无非中道,这里所说的色具,是天台宗至极的法门。
色空外道
【佛学大辞典】
(流派)十种外道之一,计无色界之色空为涅槃也。行事钞下四之二曰:「色空外道,用色破欲有,以空破色有,谓空至极。」
(流派)十种外道之一,计无色界之色空为涅槃也。行事钞下四之二曰:「色空外道,用色破欲有,以空破色有,谓空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