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转读般若
【佛学大辞典】
(仪式)转读大般若经六百卷也。(参见:转大般若经)
般若经十喻
【佛学大辞典】
(名数)大乘显诸法之空性有十喻。智度论六曰:「经解了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犍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
释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觉意三昧
【佛学大辞典】
(书名)一卷,智者大师说。说觉意三昧之行法。
观照般若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种般若之一。观照实相之理之智慧,即般若之身体也(般若译曰智慧)。肇论曰:「观照般若,照事照理故。」法藏心经疏曰:「观照能观妙慧。」
【佛学常见辞汇】
观察照见一切实相真理的智慧,是三种般若之一。
【三藏法数】
观照般若者,谓观照之德,非照而照,了法无相,名为观照,即一切智也。(非照而照者,谓理本非照,因观而照,以显观照之德也。)
【三藏法数】
谓观照之德,非照而照,了法无相,名为观照,即一切智也。(非照而照者,照谓照明,谓理本非照,因观而照,以显观照之德也。一切智者,谓能知一切内法内名,一切外法外名也。)
【三藏法数】
观照即般若之智用也。谓因观照明了法无相,悉皆空寂,以显即体之用,故名观照般若。
观想佛母般若菩萨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观想佛母般若波罗蜜多菩萨经之略名。
观想佛母般若波罗蜜多菩萨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佛说观想佛母般若波罗蜜多菩萨经,一卷,宋天息灾译。说般若菩萨之咒与观门者。
二种般若
【佛学常见辞汇】
共般若和不共般若。共般若是三乘行人所共得的我空智;不共般若是大乘行人所独得的法空智。
般若三昧
【佛学常见辞汇】
得到智慧的正定功夫。
二般若(二)
【佛学次第统编】
地藏十轮经明般若二种相:
一、世间般若 谓诸菩萨,唯依读诵书写,为他演说。三乘道教,劝正修行,灭除烦恼惑业,不行寂静真实般若,常行有见有相般若,如是般若,有取有著,是名世间般若。
二、出世间般若 谓诸菩萨精勤修习菩提道时,随力听闻,为他演说三乘正法,而于其中,心如虚空,平等寂静,离诸名相。如是般若,无取无著,是名出世间般若。
二般若(三)
【佛学次第统编】
华严经疏云二般若:
一、实相般若 实相般若者,谓本觉之理,非寂非照,离虚妄相,名为实相,即一切种智也。
二、观照般若 观照般若者,谓观照之德,非照而照,了法无相,名为观照,即一切智也。
三般若(二)
【佛学次第统编】
一、实相般若。
二、观照般若。
三、文字般若 诠上二般若之言教,如五部八部及大般若等之般若经是也。
五般若
【佛学次第统编】
金刚经纂要疏刊定记云五般若:
一、实相般若 实相即般若体也。谓明了一切诸法皆空,离一切虚妄之相,故名实相般若。
二、观照般若 观照即般若之智用也。谓因观照明了诸法无相,悉皆空寂,以显即体之用,故名观照般若。
三、文字般若 文字是能诠之文,般若是所诠之法,能所合成,以语言文字,性本空寂,故名文字般若。
四、境界般若 境界即诸法之境界也。谓境无自相,由智显发,以根本后得二智,照了一切诸法境界,悉本空寂,从境得名,故名境界般若。
五、眷属般若 眷属者,即煖、顶、忍、世第一,及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也。谓此诸法,皆是观照慧性之属,故名眷属般若。
般若波罗密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般若秦言智慧,照了一切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达一切无碍,名为智慧。」智慧有三种:一者、声闻智慧。二者、辟支佛智慧,三者,佛智慧。
一、求声闻智慧有三种:学、无学、非学非无学。
「一」非学非无学智慧 非学非无学智慧者,如乾慧地、不净观、安那般那、欲界系、四念处、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等。
「二」学智 学智者,苦法忍慧,乃至阿罗汉第九无间中金刚三昧慧。
「三」无学智 无学智者,阿罗汉第九解脱智,从是已后,一切无学无尽智,无生智等。
是为声闻智慧。
二、求辟支佛智慧亦如是。但以是人无漏善根纯熟,虽生无佛之世,不从他闻,自然觉悟得禅定,三界漏尽。所得三明六通等,为德小胜声闻,是为辟支佛智慧。又以观十二因缘智慧深利,能侵除习气,胜于声闻,从四谛观门断结,此为异也。
三、求佛道智慧者,菩萨从初发心已来,行六波罗密,破魔军众,及诸烦恼,得一切智,成佛道,乃至入无馀涅槃。随本愿力,从是中间,所有智慧,总相别相,一切尽知,是为佛智。
若菩萨以质直清净心,修此三种智慧,故名为般若。
「波罗密」波罗密者,翻名如前。若菩萨随所修智慧中,能具足五种心者,是时般若名波罗密也。何等五?一者了知智慧实相,非境非智,心无所得,而能遍学三乘智慧,及一切世间知见。馀四心如檀中分别。菩萨能如是,于所修智慧中,具此五心者,随所得智慧,因中说果,皆具三义。是以菩萨所修智慧,皆名行般若波罗密。若至无上菩提道果,方是般若波罗密具足成就。
今六波罗密,即菩萨正行之本,是以法华经云:「为求菩萨道,应说六波罗密。」
般若十种利益
【佛学次第统编】
般若十种利益: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菩萨由此智慧,通达无碍,故获十种利益也。
一、一切舍不取施想 谓菩萨修行般若,照了万法俱寂,是故虽行布施,而无能施之想,不著所施之物,不见受施之人,是为一切舍不取施想。
二、持戒不缺而不依戒 谓菩萨修行般若,虽坚持净戒,无所毁缺,然以空慧照之,则不见有能持能犯之相,是为持戒不缺而不依戒。
三、住于忍力而不住众生想 谓菩萨修行般若,安住忍力,度诸众生,然以空慧照之,而终不起众生得度之想,是为住于忍力而不住众生想。
四、行于精进而离身心 谓菩萨修行般若,于诸梵行,虽勇猛精进,然以空慧照之,而不见有身,心精进之相,是为行于精进而离身心。
五、修禅而无所住 谓菩萨修行般若,虽在禅定,然以空慧照之,而于一切诸禅功德,不生味著,是为修禅而无所住。
六、魔不能扰 谓菩萨修行般若,能以空慧,照了诸法本性空寂,复知魔佛体元不异,魔虽发现,即无所怖,是为魔不能扰。
七、于他言论其心不动 谓菩萨修行般若,于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无不通达明了,故于他人言论,悉能辩其邪正是非,不为所惑,是为于他言论其心不动。
八、达生死海底 谓菩萨修行般若,照了诸法,洞彻生死渊源,不为轮转所溺,是为达生死海底。
九、起增上悲 谓菩萨修行般若,虽观一切性空,常以广大悲悯之心,誓拔一切众生之苦,令得解脱,是为起增上悲。
十、不乐二乘道 谓菩萨修行般若,而能了知声闻缘觉小乘之法,沉滞空寂,未为究竟,而不欣乐,惟求大乘无上之道,而得解脱,是为不乐二乘道。
二种般若──般若二种相
【三藏法数】
(出地藏十轮经)
〔一、世间般若〕,谓诸菩萨,唯依读诵书写,为他演说三乘道教,劝正修行,灭除烦恼惑业,不行寂静真实般若,常行有见有相般若。如是般若,有取有著,是名世间般若。(有见有相般若,即世间之智。如劬宾大臣分阎浮提七分而能息诤,智满祖师云:正取世间之智,为般若也。)
〔二、出世间般若〕,谓诸菩萨,精勤修习菩提道时,随力听闻,为他演说三乘正法,而于其中,心如虚空,平等寂灭,离诸名相,如是般若,无取无著,是名出世间般若。(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