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道行般若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具名道行般若波罗蜜经,十卷,后汉支娄迦谶译。与大般若第四分同,而有常啼昙无竭二菩萨事,是般若经译本之最古者。
梦行般若
【佛学大辞典】
(传说)舍利弗问须菩提:「若菩萨摩诃萨于梦中入三三昧空无相无作三昧,宁于般若波罗蜜有益耶?」须菩提报舍利弗:「若菩萨于昼日入三三昧,则于般若波罗蜜有益,夜梦中亦当有益。何以故?昼夜梦中,等而无异。」见大品般若经梦行品,智度论七十五。
境界般若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种般若之一,一切诸法为般若所对境界(般若为能缘之智,诸法为所缘之境),故指一切诸法曰境界般若。见三藏法数二十。
【佛学常见辞汇】
五种般若之一。
【三藏法数】
境界即诸法之境界也。谓境无自相,由智显发,以根本、后得二智,照了一切诸法境界,悉本空寂,从境得名,故名境界般若。(根本智者,即菩萨亲證本有之智也。后得智者,谓證根本智后,所起化他之智也。)
摩诃般若
【佛学大辞典】
(术语)Maha%prajn^a%,译曰大慧。涅槃三德之一。照了诸法实相之智慧也。唯识枢要上本曰:「真如上慧本性故名摩诃般若。」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为大智慧,即佛照了诸法实相的智慧。
摩诃般若心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之异名。
摩诃般若波罗蜜
【佛学大辞典】
(术语)Maha%prajn^a%pa%ramita%,译曰大慧到彼岸。六度之一。大慧为到涅槃岸之要法,故曰到彼岸。智度论十八曰:「摩呵,秦言大。般若言慧,波罗蜜言到彼岸。」心经法藏疏曰:「般若是体,此云智慧,即神悟玄奥妙證真净也。波罗蜜多是用,此云到彼岸,即由此妙慧翻生死过尽至真空之际。即简不到彼岸之慧,故以为名。」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有同名二经:一,二十七卷(明本三十卷),罗什译,是与大般若经之第二分同本。一,十卷,同罗什译,是与大般若经之第四分同本。以此二经同名,故分之,二十七卷本称为大品般若经。十卷本称为小品般若经。
摩诃般若波罗蜜多
【佛学大辞典】
(术语)旧称曰摩诃般若波罗蜜,新称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梵语之具略也。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为大智慧度,意谓乘此大智慧则能由生死苦海渡到涅槃彼岸。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论
【佛学大辞典】
(书名)大智度论之异名。
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秦罗什译。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同本。明咒为陀罗尼之异名。
实相般若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般若之一。(参见:般若)
【佛学常见辞汇】
二般若之一。(参见:二般若)
【三藏法数】
实相般若者,谓本觉之理,非寂非照,离虚妄相,名为实相,即一切种智也。(非寂非照者,寂谓寂静,照谓照明。寂照皆言非者,用遮二边,以显中道实相之德也。)
【三藏法数】
谓本觉之体,非寂非照,离虚妄相,名为实相,即一切种智也。(非寂非照者,寂谓寂静,照谓照明,寂照皆言非者,用遮二边,以显中道实相之德也。一切种智者,谓知一切诸佛之道,知一切众生之因种也。)
【三藏法数】
实相即般若体也。谓明了一切诸法皆空,离一切虚妄之相,故名实相般若。(梵语般若,华言智慧。)
般若
【佛学大辞典】
(人名)Prajn^a%,又曰般赖若。三藏法师名。译曰智慧。见宋高僧传二。【又】(术语)Prajn^a%,又作班若、波若、钵若、般罗若、钵剌若、钵罗枳娘、般赖若、波赖若、钵贤禳、波罗娘。译曰慧、智慧、明。智度论四十三曰:「般若者,秦言智慧。一切诸智慧中,最为第一,无上无比无等,更无胜者。」同八十四曰:「般若名慧,波罗蜜,名到彼岸。」大乘义章十二曰:「言般若者,此方名慧,于法观达,故称为慧。」往生论注下曰:「般若者,达如之慧名。」法华义疏四曰:「无境不照,名为波若。」慧琳音义十二曰:「般罗若,正云钵罗枳娘,唐云慧或云智慧。」慧苑音义上曰:「般若,此云慧也。西域慧有二名:一名般若。二名末底。智唯一名,谓之诺般,即是第十智度名也。」瑜伽伦记九曰:「梵云般若,此名为慧,当知第六度。梵云若那,此名为智,当知第十度。」楞严经四曰:「钵剌若。」慧琳音义四十七曰:「钵罗贤禳,唐言智慧。」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为智慧,即通达真理的无上妙慧。
【三藏法数】
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照了一切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达一切无碍,为诸众生种种演说也。
二般若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共般若,即台宗之通教也。通声缘菩三乘说之,三乘共修證之,故曰共般若。二不共般若,台宗之别圆二教也。唯对于别圆之二菩萨说之,不共于声缘之二众,故曰不共般若。见智度论百。【又】一世间般若,未行寂静真实之般若,常行有见有相之般若也。二出世间般若,于其中心如虚空,平等寂灭而离诸名相也。见地藏经十。【又】一实相般若,二观照般若。此三般若中之前二者也。见华严大疏一。
【佛学常见辞汇】
1。共般若和不共般若。共般若是天台宗所说的通教,对声闻缘觉菩萨三乘而说,亦为三乘所共同修證,故名共般若;不共般若是天台宗所说的别圆二教,只对别圆之二菩萨说,不共于声闻缘觉二小乘,故名不共般若。2。实相般若和观照般若。实相般若就是窥见心性,彻證实相的智慧;观照般若就是观照实相的智慧。
【佛学次第统编】
大智度论云二种般若: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佛于般若会上,说通别圆三教之法,故有共不共之名也。
一、共般若 共般若者,即通教也。通即通共之义,谓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之人,共依此教而修證也。
二、不共般若 不共般若者,即别圆二教也。谓此别圆二教,惟谈菩萨修行之法,不与声闻缘觉之所共也。
【三藏法数】
(出大智度论)
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佛于般若会上,说通别圆三教之法,故有共不共般若之名也。
〔一、共般若〕,共般若者,即通教也。通即通共之义,谓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之人,共依此教而修證也。
〔二、不共般若〕,不共般若者,即别、圆二教也,谓此别、圆二教,唯谈菩萨修行之法,不与声闻、缘觉之所共也。
【三藏法数】
(出华严经疏)
〔一、实相般若〕,实相般若者,谓本觉之理,非寂非照,离虚妄相,名为实相,即一切种智也。(非寂非照者,寂谓寂静,照谓照明。寂照皆言非者,用遮二边,以显中道实相之德也。)
〔二、观照般若〕,观照般若者,谓观照之德,非照而照,了法无相,名为观照,即一切智也。(非照而照者,谓理本非照,因观而照,以显观照之德也。)
实相般若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实相般若波罗蜜经之略名。
实相般若波罗蜜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菩提流支译。与不空译之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昧耶般若波罗蜜多理趣经同本。
瞿昙般若流支
【佛学大辞典】
(人名)Gautamaprajn^a%-ruci,瞿昙姓。般若流支名。译曰智希。中印度之婆罗门也。元魏孝明帝熙平元年至洛阳,译诸经论。见续高僧传一(菩萨流支传附),开元释教录六。
转大般若经
【佛学大辞典】
(仪式)转读大般若经六百卷也。转读者,唯读每卷之初中后数行。若言读大般若经,即每行通读,因此对于转读而谓之真读。此转读般若之本据,为苏悉地经成就具支法品所谓:「犹不成者,当作是法,决定成就。所谓乞食精勤念诵,发大恭敬,巡八圣迹,礼拜行道。或复转读大般若经七遍,或一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