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国语辞典》:蓝调(蓝调)  拼音:lán diào
Blues
1.乐曲形式的一种。源于十九世纪末美国南部,慢速含有几许忧郁气氛的爵士音乐、歌曲。也称为「布鲁斯」、「勃露斯」。
2.一种舞蹈。节奏为四四拍,每一慢步二拍,一快步一拍。主要步法为前进走步、后退走步及并步。也称为「四步舞」。
《國語辭典》:扇舞  拼音:shàn wǔ
一种持羽毛扇、配合节奏、动作优美柔和的舞蹈。
《國語辭典》:舞剧(舞劇)  拼音:wǔ jù
以舞蹈表现内容和情节的戏剧形式。
《国语辞典》:兰花指(兰花指)  拼音:lán huā zhǐ
一种舞蹈的手式。拇指与中指虚捻,馀三指微曲,像兰花开放时的样子。如:「妹妹的手指修长,捻起兰花指来,真是好看。」也称为「兰花手」。
《国语辞典》:舞娘(舞娘)  拼音:wǔ niáng
以表演舞蹈为业的女郎。
《國語辭典》:高跷(高蹺)  拼音:gāo qiāo
双足缚于直立的木棍上行走的游戏,旧称为踏跷。也作「高趫」。
《國語辭典》:狐步舞  拼音:hú bù wǔ
一种四拍子或二拍子的交际舞。为英语foxtrot的意译。据说源自喜剧演员福克斯(Harry Fox)在西元一九一三年演出齐格飞歌舞剧中所表演的一种小跑步。音乐受繁音拍子(ragtime)的影响,有切分节奏;步伐速度则随音乐而变化。主要包括走步、快滑步、四分之一旋转,曾流行于欧美。
《國語辭典》:伴奏  拼音:bàn zòu
以一种乐器或人声为主,而以其他乐器配合。为英语accompainment的意译。一般常用的伴奏乐器有钢琴、吉他、鲁特琴等。
《国语辞典》:半蹲  拼音:bàn dūn
较全蹲为高的姿势,一般舞蹈、拳术等运动常用。也称为「骑马式」。
《國語辭典》:排演  拼音:pái yǎn
戏剧正式上演前的练习。如:「今天的排演绝对不能出错。」《儿女英雄传》第十六回:「但是这事不是三句五句话了事的,再也定法不是法,我们今日须得先排演一番。」
《漢語大詞典》:摩跌
踢踏。舞蹈的一种动作。文选·傅毅〈舞赋〉:“浮腾累跪,跗蹋摩跌。” 李善 注:“跗蹋摩跌,或反足跗以象蹈,或以足摩地而扬跌也。”
分類:舞蹈
《漢語大詞典》:师子舞(師子舞)
狮子舞。汉民族的一种民间舞蹈。自 汉 代起流行于 中国 很多地区。今一般由两人扮演大狮子,一人扮演小狮子,另一人扮演武士以彩球逗引。旧唐书·音乐志二:“太平乐,亦谓之五方师子舞……缀毛为之,人居其中,像其俛仰驯狎之容,二人持绳秉拂,为习弄之状。”
《國語辭典》:舞艺(舞藝)  拼音:wǔ yì
舞蹈的技艺。如:「她曾下功夫苦练多年,所以舞艺高超。」
《漢語大詞典》:雅鼓
打击乐器,舞蹈时用以打出节拍。《宋史·乐志四》:“以舞者迅疾,以雅节之,故曰雅鼓。”宋史·乐志五:“按大礼用乐,凡三十有四色……雅鼓二十四。”
《漢語大詞典》:狮子舞(獅子舞)
我国民间舞蹈形式之一。通常由两人合作扮成狮子的样子,另一人持彩球,逗引狮子舞蹈。在表演上有“文狮”、“武狮”两种:“文狮”主要刻划狮子温驯的神态,有搔痒、舔毛、打滚、抖毛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勇猛的性格,有跳跃、跌扑、登高、腾转、踩球等动作。二者动作技艺性都很高,深受人民喜爱。参见“ 狮子滚绣球 ”。
《漢語大詞典》:狮子滚绣球(獅子滚繡球)
亦作“狮子滚绣毬”。一种民间舞蹈。通常是两人合扮狮子,一人扮武士;武士手持彩球,逗弄狮子。 孙锦标 《通俗常言疏证·仙佛》:“《江西大志》:﹝ 明 ﹞ 嘉靖 时,烧造瓷器,所画有抢龙珠、狮子滚绣毬、八仙过海等名。” 朱剑 《青石堡》引子:“另外,还有舞龙灯,挑花担,狮子滚绣球;那场景,那气派,真不亚于城里的大戏院。” 冰心 《我的学生》:“以后的三年里,她如同狮子滚绣球一般,无一时不活动,无一时不是使出浑身解数的在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