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46,分64页显示 上一页 55 56 57 58 59 61 62 63 64 下一页
无所有处背舍
非有想非无想处背舍
灭受想背舍
念舍
毗舍阇
诸天舍本形位得作天主故地动
住于大舍化不失时
舍离想受境界智明
舍利弗,智慧第一
舍心相续
弃舍生死
心定成舍
一切舍,不取施想
安住舍心
佛类词典(续上)
识处背舍无所有处背舍
非有想非无想处背舍
灭受想背舍
念舍
毗舍阇
诸天舍本形位得作天主故地动
住于大舍化不失时
舍离想受境界智明
舍利弗,智慧第一
舍心相续
弃舍生死
心定成舍
一切舍,不取施想
安住舍心
识处背舍
【三藏法数】
谓行人若舍虚空处,一心缘识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受著,故云识处背舍。(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无常者,谓五阴之身,终归坏灭也。苦者,谓身有生死逼迫等苦也。空者,谓身由四大假合而成,本来空也。无我者,谓四大各离,谁是我耶?)
谓行人若舍虚空处,一心缘识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受著,故云识处背舍。(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无常者,谓五阴之身,终归坏灭也。苦者,谓身有生死逼迫等苦也。空者,谓身由四大假合而成,本来空也。无我者,谓四大各离,谁是我耶?)
无所有处背舍
【三藏法数】
谓行人若舍识处,一心缘无所有处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受著,故名无所有处背舍。
谓行人若舍识处,一心缘无所有处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受著,故名无所有处背舍。
非有想非无想处背舍
【三藏法数】
谓行人若舍无所有处,一心缘非有想非无想,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爱著,故名非有想非无想背舍。
谓行人若舍无所有处,一心缘非有想非无想,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爱著,故名非有想非无想背舍。
灭受想背舍
【三藏法数】
受,即领纳。想,即思想。即五阴中受、想二心也。谓行人厌患此心散乱,欲入定休息,故背灭受想诸心,是名灭受想背舍。
受,即领纳。想,即思想。即五阴中受、想二心也。谓行人厌患此心散乱,欲入定休息,故背灭受想诸心,是名灭受想背舍。
念舍
【三藏法数】
谓修禅观之人,若遭恐怖之时,应当念舍。舍有二种:一舍施,能生大功德;二舍烦恼,因此得大智慧。如是,一心念念不已,怖障即除也。
谓修禅观之人,若遭恐怖之时,应当念舍。舍有二种:一舍施,能生大功德;二舍烦恼,因此得大智慧。如是,一心念念不已,怖障即除也。
毗舍阇
【三藏法数】
梵语毗舍阇,华言啖精气。谓其啖人精气及五谷之精气也。(五谷者,禾麻黍菽麦也。)
梵语毗舍阇,华言啖精气。谓其啖人精气及五谷之精气也。(五谷者,禾麻黍菽麦也。)
诸天舍本形位得作天主故地动
【三藏法数】
经云:诸天有大神通,神德无量,从彼命终,还生彼处,由佛德力,舍本天形,得作帝释,或作梵主,是时地亦大动。(帝释,梵语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梵主,即梵天主也。)
经云:诸天有大神通,神德无量,从彼命终,还生彼处,由佛德力,舍本天形,得作帝释,或作梵主,是时地亦大动。(帝释,梵语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梵主,即梵天主也。)
住于大舍化不失时
【三藏法数】
谓如来修无著行,具大舍心,随顺时缘,化利一切众生,而不见有能化、所化之想,是为住于大舍化不失时。
谓如来修无著行,具大舍心,随顺时缘,化利一切众生,而不见有能化、所化之想,是为住于大舍化不失时。
舍离想受境界智明
【三藏法数】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于一切想念受用境界,悉能舍离,是名舍离想受境界智明。
谓菩萨以善巧智明,于一切想念受用境界,悉能舍离,是名舍离想受境界智明。
舍利弗,智慧第一
【三藏法数】
梵语舍利弗,华言鹙子。其母眼如鹙鹭,从母立字,故名舍利弗。善解诸法,故称智慧第一。
梵语舍利弗,华言鹙子。其母眼如鹙鹭,从母立字,故名舍利弗。善解诸法,故称智慧第一。
舍心相续
【三藏法数】
谓修菩萨行者,行于布施,财虽匮乏,而喜舍之心,无有间断也。
谓修菩萨行者,行于布施,财虽匮乏,而喜舍之心,无有间断也。
弃舍生死
【三藏法数】
谓修菩萨行者,受持净戒,则无杀盗淫妄等业,而能出离生死,永脱轮回之苦也。
谓修菩萨行者,受持净戒,则无杀盗淫妄等业,而能出离生死,永脱轮回之苦也。
心定成舍
【三藏法数】
谓坐禅之人,欲修禅定,当调伏诸根,如理思惟,安住寂静,而舍一切非正之行,是为心定成舍。
谓坐禅之人,欲修禅定,当调伏诸根,如理思惟,安住寂静,而舍一切非正之行,是为心定成舍。
一切舍,不取施想
【三藏法数】
谓菩萨修行般若,照了万法俱寂,是故虽行布施,而无能施之想,不著所施之物,不见受施之人,是为一切舍,不取施想。
谓菩萨修行般若,照了万法俱寂,是故虽行布施,而无能施之想,不著所施之物,不见受施之人,是为一切舍,不取施想。
安住舍心
【三藏法数】
谓众生若能安住舍离之心,则于一切有情,冤亲平等,无憎无爱,此为有依行也。
谓众生若能安住舍离之心,则于一切有情,冤亲平等,无憎无爱,此为有依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