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46,分64页显示 上一页 34 35 36 37 38 40 41 42 43 下一页
逻舍
谋道作舍
恋恋不舍
恋恋难舍
离魂舍
庐舍丘墟
八背舍
三十舍堕
三种舍利
千度触犯不舍离印明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顿證毗卢舍那法身字轮瑜伽仪轨
大光明王舍头施婆罗门
大林精舍
词典(续上)
解事舍人逻舍
谋道作舍
恋恋不舍
恋恋难舍
离魂舍
庐舍丘墟
佛类词典
一卢舍八背舍
三十舍堕
三种舍利
千度触犯不舍离印明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顿證毗卢舍那法身字轮瑜伽仪轨
大光明王舍头施婆罗门
大林精舍
《國語辭典》:恋恋难舍(戀戀難捨) 拼音:liàn liàn nán shě
十分留恋、爱慕,舍不得离开。《封神演义》第一五回:「天尊曰:『你命缘如此,必听于天,岂得违拗?』子牙恋恋难舍。」也作「恋恋不舍」。
《漢語大詞典》:离魂舍(離魂舍)
《漢語大詞典》:离魂倩女(離魂倩女)
据《太平广记》卷三五八引 唐 陈玄祐 《离魂记》载: 唐 张镒 居 衡州 ,其幼女名 倩娘 ,“端妍絶伦”。其 甥王 宙“幼聪悟,美容范”, 镒 甚器重,常说:“他时当以 倩娘 妻之。”后 镒 忽以女别字,“女闻而鬱抑。” 宙 亦恚恨,托言赴京,买舟遽行。至山郭数里,夜半 倩娘 忽至,遂絜与俱遁。五年后, 宙 携妻、子归 衡州 。 宙 诣 镒 谢罪。 镒 大惊,以其女 倩娘 卧病在床,数年未离闺阁。使人验之,果见 倩娘 在舟中。“颜色怡畅。”迎女归,与卧床之 倩娘 “翕然相合为一体”。 元 郑光祖 有《倩女离魂》杂剧演此事。后以“离魂倩女”喻指痴情美女。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我为头儿看,看你箇离魂 倩女 ,怎发付掷果 潘安 。” 明 唐寅 《收江南》词:“好似离魂 倩女 ,镇相随。” 嬴宗季女 《六月霜·前提》:“痛离魂 倩女 ,寃同精卫;浮云夫壻,忍甚 秋胡 。”亦省作“ 离魂女 ”。 明 汤显祖 吕硕园 《还魂记·急难》:“俺满意儿待駟马过门,和你离魂女同归气高。”
分類:衡州
《高级汉语词典》:庐舍丘墟
家业败落
一卢舍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一俱卢舍之略。(参见:俱卢舍)
(杂语)一俱卢舍之略。(参见:俱卢舍)
八背舍
【佛学大辞典】
(名数)新曰八解脱。再加八胜处十一切处,谓之三法。此三法为远离三界贪爱一具之出世间禅也。智度论二十一曰:「背舍为初门,胜处为中行,一切处为成就也,三种观足,即是观禅体成就。」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八解脱。(参见:八解脱)
【佛学次第统编】
三藏法数云:「八背舍,亦名八解脱。背谓违背,舍即弃舍,背此净洁五欲,舍此著心,故名背舍。修此观故,发无漏智慧,断三界见思惑,證罗汉果,即转名八解脱也。」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 谓行人先观自己色身相状,坏烂不净,不可爱乐,一心静定。更想皮肉脱落,但见白骨,有八色光明,故云内有色相。又为欲界贪欲难断,虽已自观内色不净,故须复以不净观于他人之色,令生厌恶,以求断除,故又云外观色。此即初背舍,位在初禅天定。
二、内无色相外观色 谓行人为入二禅,已灭内身色相,故云内无色相。又为欲界贪欲难断,故犹观外不净之相,令生厌恶,以求断除,故又云外观色。此即第二背舍,位在二禅天定。
三、净背舍身作證 净即缘于净相也。谓行人于第二背舍后,除弃外色不净之相,但于定中练习八色光明,清净皎洁,犹如妙室之色,故云净背。心既明净,乐渐增长,遍满身中,悉皆怡悦,故又云身作證。此即第三背舍,位在三禅天定。
四、虚空处背舍 谓行人于欲界后已,除弃自身不净之色。初背舍后,又除弃内身白骨之色。第二背舍后,又除弃外身一切不净之色。尚馀八种净色,皆依心住,若心舍色,色即谢灭,一心缘空,与空相应,即入无边虚空处定,故云虚空处背舍。此即第四背舍,位在四禅天定。
五、识处背舍 谓行人若舍虚空处,一心缘识,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爱著,故云识处背舍。
六、无所有处背舍 谓行人若舍识处,一心缘无所有处,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爱著,故名无所有处背舍。
七、非有想非无想处背舍 谓行人若舍无所有处,一心缘非有想非无想,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爱著,故名非有想非无想背舍。
八、灭受想背舍 受即领纳,想即思想,即五阴中受想想心也。谓行人厌患此心散乱,欲入定休息,故背灭受想诸心,是名灭受想背舍。
【三藏法数】
(亦名八解脱,出禅波罗蜜)
背,谓违背。舍,即弃舍。大智度论云:背此净洁五欲,舍此著心,故名背舍。修此观故,发无漏智慧,断三界见、思惑尽,證罗汉果,即转名八解脱也。(净洁五欲者,若欲界,色、声、香、味、触即名粗弊五欲,名为不净;若色界、无色界,色、声、香、味、触,即名净洁五欲也。无漏智慧者,谓二乘等由此智慧断除惑业,不漏落生死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见、思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曰见惑;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爱,曰思惑。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谓行人先观自己色身相状,坏烂不净,不可爱乐,一心静定;更想皮肉脱落,但见白骨,有八色光明,故云内有色相。又为欲界贪欲难断,虽已自观内色不净,故须复以不净观于他人之色,令生厌恶,以求断除,故又云外观色。此即初背舍,位在初禅天定。(八色光明者,谓见地色如黄白净地;见水色如渊中澄清之水;见火色如烟薪清净之火;见风色如无尘清风;见青色如金精山;见黄色如薝卜花;见赤色如春朝霞;见白色如珂雪也。)
〔二、内无色相外观色〕,谓行人为入二禅,已灭内身色相,故云内无色相。又为欲界贪欲难断,故犹观外不净之相,令生厌恶,以求断除,故又云外观色。此即第二背舍,位在二禅天定。
〔三、净背舍身作證〕,净,即缘于净相也。谓行人于第二背舍后,除弃外色不净之相,但于定中练习八色光明,清净皎洁,犹如妙宝之色。故云净背舍。心既明净,乐渐增长,遍满身中,悉皆怡悦,故又云身作證。此即第三背舍,位在三禅天定。
〔四、虚空处背舍〕,谓行人于欲界后,已除弃自身不净之色;初背舍后,又除弃内身白骨之色;第二背舍后,又除弃外身一切不净之色。尚馀八种净色,皆依心住,若心舍色,色即谢灭;一心缘空,与空相应,即入无边虚空处定。故云虚空处背舍。此即第四背舍,位在四禅天定。
〔五、识处背舍〕,谓行人若舍虚空处,一心缘识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受著,故云识处背舍。(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无常者,谓五阴之身,终归坏灭也。苦者,谓身有生死逼迫等苦也。空者,谓身由四大假合而成,本来空也。无我者,谓四大各离,谁是我耶?)
〔六、无所有处背舍〕,谓行人若舍识处,一心缘无所有处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受著,故名无所有处背舍。
〔七、非有想非无想处背舍〕,谓行人若舍无所有处,一心缘非有想非无想,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爱著,故名非有想非无想背舍。
〔八、灭受想背舍〕,受,即领纳。想,即思想。即五阴中受、想二心也。谓行人厌患此心散乱,欲入定休息,故背灭受想诸心,是名灭受想背舍。
(名数)新曰八解脱。再加八胜处十一切处,谓之三法。此三法为远离三界贪爱一具之出世间禅也。智度论二十一曰:「背舍为初门,胜处为中行,一切处为成就也,三种观足,即是观禅体成就。」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八解脱。(参见:八解脱)
【佛学次第统编】
三藏法数云:「八背舍,亦名八解脱。背谓违背,舍即弃舍,背此净洁五欲,舍此著心,故名背舍。修此观故,发无漏智慧,断三界见思惑,證罗汉果,即转名八解脱也。」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 谓行人先观自己色身相状,坏烂不净,不可爱乐,一心静定。更想皮肉脱落,但见白骨,有八色光明,故云内有色相。又为欲界贪欲难断,虽已自观内色不净,故须复以不净观于他人之色,令生厌恶,以求断除,故又云外观色。此即初背舍,位在初禅天定。
二、内无色相外观色 谓行人为入二禅,已灭内身色相,故云内无色相。又为欲界贪欲难断,故犹观外不净之相,令生厌恶,以求断除,故又云外观色。此即第二背舍,位在二禅天定。
三、净背舍身作證 净即缘于净相也。谓行人于第二背舍后,除弃外色不净之相,但于定中练习八色光明,清净皎洁,犹如妙室之色,故云净背。心既明净,乐渐增长,遍满身中,悉皆怡悦,故又云身作證。此即第三背舍,位在三禅天定。
四、虚空处背舍 谓行人于欲界后已,除弃自身不净之色。初背舍后,又除弃内身白骨之色。第二背舍后,又除弃外身一切不净之色。尚馀八种净色,皆依心住,若心舍色,色即谢灭,一心缘空,与空相应,即入无边虚空处定,故云虚空处背舍。此即第四背舍,位在四禅天定。
五、识处背舍 谓行人若舍虚空处,一心缘识,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爱著,故云识处背舍。
六、无所有处背舍 谓行人若舍识处,一心缘无所有处,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爱著,故名无所有处背舍。
七、非有想非无想处背舍 谓行人若舍无所有处,一心缘非有想非无想,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爱著,故名非有想非无想背舍。
八、灭受想背舍 受即领纳,想即思想,即五阴中受想想心也。谓行人厌患此心散乱,欲入定休息,故背灭受想诸心,是名灭受想背舍。
【三藏法数】
(亦名八解脱,出禅波罗蜜)
背,谓违背。舍,即弃舍。大智度论云:背此净洁五欲,舍此著心,故名背舍。修此观故,发无漏智慧,断三界见、思惑尽,證罗汉果,即转名八解脱也。(净洁五欲者,若欲界,色、声、香、味、触即名粗弊五欲,名为不净;若色界、无色界,色、声、香、味、触,即名净洁五欲也。无漏智慧者,谓二乘等由此智慧断除惑业,不漏落生死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见、思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曰见惑;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爱,曰思惑。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谓行人先观自己色身相状,坏烂不净,不可爱乐,一心静定;更想皮肉脱落,但见白骨,有八色光明,故云内有色相。又为欲界贪欲难断,虽已自观内色不净,故须复以不净观于他人之色,令生厌恶,以求断除,故又云外观色。此即初背舍,位在初禅天定。(八色光明者,谓见地色如黄白净地;见水色如渊中澄清之水;见火色如烟薪清净之火;见风色如无尘清风;见青色如金精山;见黄色如薝卜花;见赤色如春朝霞;见白色如珂雪也。)
〔二、内无色相外观色〕,谓行人为入二禅,已灭内身色相,故云内无色相。又为欲界贪欲难断,故犹观外不净之相,令生厌恶,以求断除,故又云外观色。此即第二背舍,位在二禅天定。
〔三、净背舍身作證〕,净,即缘于净相也。谓行人于第二背舍后,除弃外色不净之相,但于定中练习八色光明,清净皎洁,犹如妙宝之色。故云净背舍。心既明净,乐渐增长,遍满身中,悉皆怡悦,故又云身作證。此即第三背舍,位在三禅天定。
〔四、虚空处背舍〕,谓行人于欲界后,已除弃自身不净之色;初背舍后,又除弃内身白骨之色;第二背舍后,又除弃外身一切不净之色。尚馀八种净色,皆依心住,若心舍色,色即谢灭;一心缘空,与空相应,即入无边虚空处定。故云虚空处背舍。此即第四背舍,位在四禅天定。
〔五、识处背舍〕,谓行人若舍虚空处,一心缘识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受著,故云识处背舍。(五阴者,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也。无常者,谓五阴之身,终归坏灭也。苦者,谓身有生死逼迫等苦也。空者,谓身由四大假合而成,本来空也。无我者,谓四大各离,谁是我耶?)
〔六、无所有处背舍〕,谓行人若舍识处,一心缘无所有处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受著,故名无所有处背舍。
〔七、非有想非无想处背舍〕,谓行人若舍无所有处,一心缘非有想非无想,入定时即观此定,依五阴等悉皆无常、苦、空、无我、虚诳不实,心生厌背,而不爱著,故名非有想非无想背舍。
〔八、灭受想背舍〕,受,即领纳。想,即思想。即五阴中受、想二心也。谓行人厌患此心散乱,欲入定休息,故背灭受想诸心,是名灭受想背舍。
三十舍堕
【佛学大辞典】
(名数)尼萨菩波逸提也。(参见:该)下。
(名数)尼萨菩波逸提也。(参见:该)下。
三种舍利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佛舍利之三种:如骨为白舍利,发为黑舍利,肉为赤舍利是也。(参见:舍利)
(术语)谓佛舍利之三种:如骨为白舍利,发为黑舍利,肉为赤舍利是也。(参见:舍利)
舍利
【佛学大辞典】
(动物)S/a%ri,鸟名。【又】舍利弗比丘之母名舍利。(参见:舍利弗)。【又】(术语)新作设利罗,室利罗,佛之身骨也。又总名死尸,是依戒,定,慧之薰修所成者。元镏绩霏雪录曰:「舍利,按佛书室利罗,或设利罗。此云骨身,又云灵骨。有三种色:白色骨舍利,黑色发舍利,赤色肉舍利。」金光明经舍身品曰:「是舍利者,即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重。」又曰:「舍利是戒定慧所薰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玄应音义六曰:「舍利,正音设利罗,译云身骨。舍利有全身者,有碎身者。」法华玄赞二曰:「梵云设利罗,体也。舍利者,讹也。」俱舍光记八曰:「驮都,即佛身界也,亦名室利罗。唐言体,佛身体也。旧云舍利,讹也。」资持记下四之一曰:「舍利,此翻遗身。即死尸也。」S/ari^ra。
【佛学常见辞汇】
1。鸟名。2。舍利弗母亲的名字。3。佛的身骨。佛、菩萨、罗汉、高僧等,寂后火化,每凝结有舍利,或如珠,或如花,白色为骨舍利,赤色为血肉舍利,黑色为发舍利,也有杂色的,那是综合而成,此是生前依戒定慧薰修而得,无量功德所成,若是佛舍利,世间无物能损坏,菩萨以下,其坚度便相应减少。
【俗语佛源】
梵语sarira,亦称舍利子,意为骨身、遗骨。原来,「所遗骨分,通名舍利」。(《翻译名义集》卷五)实际上,舍利专指佛、高僧的遗骨。舍利可分为骨舍利、发舍利和肉舍利,通常所说是都属于骨舍利。佛家传说,舍利是由修行功德炼就的,多作坚硬珠状,五彩耀目。《魏书·释老志》说:释迦牟尼涅槃后,弟子用「香木焚尸,灵骨分碎,击之不坏,焚亦不焦,或有光明神验,胡言谓之舍利」。经中载有八国国王分取舍利,建塔供养之事。佛的舍利也叫做「佛骨」。唐代朝廷多次迎请凤翔法门寺佛骨舍利入大内供养。其中唐宪宗元和年间迎佛骨时,遭到韩愈的激烈反对,历史上很有名。佛的牙舍利称为「佛牙」,相传帝释曾取佛牙在天上建塔供养,故佛牙备受青睐。法显、玄奘西游时,都见到过佛牙。释迦牟尼留下四枚佛牙,其中一枚在唐代被道宣律师获得,受到历代帝王的供养,今藏北京西山舍利塔中。后来也用舍利泛指僧人火化后的遗骨。入《古今小说·明悟禅师赶五戒》:「荼毗(火化)之次,见火中一道青烟,直透云端……少焉,舍利如雨。」(李明权)
(动物)S/a%ri,鸟名。【又】舍利弗比丘之母名舍利。(参见:舍利弗)。【又】(术语)新作设利罗,室利罗,佛之身骨也。又总名死尸,是依戒,定,慧之薰修所成者。元镏绩霏雪录曰:「舍利,按佛书室利罗,或设利罗。此云骨身,又云灵骨。有三种色:白色骨舍利,黑色发舍利,赤色肉舍利。」金光明经舍身品曰:「是舍利者,即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重。」又曰:「舍利是戒定慧所薰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玄应音义六曰:「舍利,正音设利罗,译云身骨。舍利有全身者,有碎身者。」法华玄赞二曰:「梵云设利罗,体也。舍利者,讹也。」俱舍光记八曰:「驮都,即佛身界也,亦名室利罗。唐言体,佛身体也。旧云舍利,讹也。」资持记下四之一曰:「舍利,此翻遗身。即死尸也。」S/ari^ra。
【佛学常见辞汇】
1。鸟名。2。舍利弗母亲的名字。3。佛的身骨。佛、菩萨、罗汉、高僧等,寂后火化,每凝结有舍利,或如珠,或如花,白色为骨舍利,赤色为血肉舍利,黑色为发舍利,也有杂色的,那是综合而成,此是生前依戒定慧薰修而得,无量功德所成,若是佛舍利,世间无物能损坏,菩萨以下,其坚度便相应减少。
【俗语佛源】
梵语sarira,亦称舍利子,意为骨身、遗骨。原来,「所遗骨分,通名舍利」。(《翻译名义集》卷五)实际上,舍利专指佛、高僧的遗骨。舍利可分为骨舍利、发舍利和肉舍利,通常所说是都属于骨舍利。佛家传说,舍利是由修行功德炼就的,多作坚硬珠状,五彩耀目。《魏书·释老志》说:释迦牟尼涅槃后,弟子用「香木焚尸,灵骨分碎,击之不坏,焚亦不焦,或有光明神验,胡言谓之舍利」。经中载有八国国王分取舍利,建塔供养之事。佛的舍利也叫做「佛骨」。唐代朝廷多次迎请凤翔法门寺佛骨舍利入大内供养。其中唐宪宗元和年间迎佛骨时,遭到韩愈的激烈反对,历史上很有名。佛的牙舍利称为「佛牙」,相传帝释曾取佛牙在天上建塔供养,故佛牙备受青睐。法显、玄奘西游时,都见到过佛牙。释迦牟尼留下四枚佛牙,其中一枚在唐代被道宣律师获得,受到历代帝王的供养,今藏北京西山舍利塔中。后来也用舍利泛指僧人火化后的遗骨。入《古今小说·明悟禅师赶五戒》:「荼毗(火化)之次,见火中一道青烟,直透云端……少焉,舍利如雨。」(李明权)
千度触犯不舍离印明
【佛学大辞典】
(真言)不动尊之印明也。(参见:不动明王)
(真言)不动尊之印明也。(参见:不动明王)
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顿證毗卢舍那法身字轮瑜伽仪轨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四十二字之字轮观。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说四十二字之字轮观。
大光明王舍头施婆罗门
【佛学大辞典】
(本生)大方便佛报恩经四说:「释迦如来于过去为波罗奈国王,称为大光明。惠施一切,不逆人意。敌国之王闻之,使婆罗门来乞王之头。王许之,群臣谏,不听。使婆罗门捉刀斫头,以果其慈心。」经律异相二十五曰:「大光明王舍头施婆罗门。」
(本生)大方便佛报恩经四说:「释迦如来于过去为波罗奈国王,称为大光明。惠施一切,不逆人意。敌国之王闻之,使婆罗门来乞王之头。王许之,群臣谏,不听。使婆罗门捉刀斫头,以果其慈心。」经律异相二十五曰:「大光明王舍头施婆罗门。」
大林精舍
【佛学大辞典】
(寺名)大竹林精舍之略称。(参见:竹林精舍)
(寺名)大竹林精舍之略称。(参见:竹林精舍)
竹林精舍
【佛学大辞典】
(堂塔)梵名Ven!uvana天竺五精舍之一。迦兰陀竹林之精舍也。在王舍城之傍。迦兰陀长者归佛以竹园奉佛而立精舍,是为印度僧园之嚆矢。(参见:迦兰陀)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竹园,为频婆娑罗王建筑以供佛说法的道场,在王舍城,也是佛教史上的第一座寺庙。
【三藏法数】
大智度论云:竹林精舍在耆阇崛山中,其地平坦,严净胜于馀处。佛曾于中说法,故有精舍,或云迦兰陀竹园。是也。(梵语耆阇崛,华言灵鹫。迦兰陀,无翻。)
(堂塔)梵名Ven!uvana天竺五精舍之一。迦兰陀竹林之精舍也。在王舍城之傍。迦兰陀长者归佛以竹园奉佛而立精舍,是为印度僧园之嚆矢。(参见:迦兰陀)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竹园,为频婆娑罗王建筑以供佛说法的道场,在王舍城,也是佛教史上的第一座寺庙。
【三藏法数】
大智度论云:竹林精舍在耆阇崛山中,其地平坦,严净胜于馀处。佛曾于中说法,故有精舍,或云迦兰陀竹园。是也。(梵语耆阇崛,华言灵鹫。迦兰陀,无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