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舍受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受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舍弃报身,即死的别名。
【三藏法数】
谓心于不违不顺之境,而受无苦无乐、无憎无爱之舍,是名舍受。
舍念清净地
【佛学大辞典】
(界名)三界九地之第五,第四禅天也。(参见:九地)
【三藏法数】
舍念清净地者,即色界四禅天也。谓此天舍二禅之喜,及三禅之乐,心无憎爱,一念平等,清净无杂。住于此定,空明寂静,万像皆现也。
九地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又名九有。以欲界为一地,色界及无色界各分为四地也。一欲界五趣地,二离生喜乐地,三定生喜乐地,四离喜妙乐地,五舍念清净地,六空无边处地,七识无边处地,八无所有处地,九非想非非想处地。欲界五趣地者,或名五趣杂居地。即地狱,饿鬼,畜生,人及天之五趣等为散地,并有欲故,合为一地。离生喜乐地者,即色界初禅,与寻伺即觉观相应,已离欲界之苦,而生喜乐,故立为一地。定生喜乐地者,即色界第二禅,已无寻伺,从定生喜乐,故为一地。离喜妙乐地者,即色界第三禅,离前喜贪,心悦安静,有胜妙之乐,故为一地。舍念清净地者,即色界第四禅,离前喜乐等,清净平等,住于舍受正念,故为一地。空无边处地者,为无色界之第一定,厌色而住于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地者,为无色界之第二定,住于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地者,为无色界之第三定,住于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地者,为无色界之第四定,住于非想非非想处定,故各立为一地。其中后四地,乃所谓四无色界,其名称别无所异。前五地,据杂阿含经十七之说,立其名目。彼文曰:「云何食念?谓五欲因缘生念。云何无食念?谓比丘离欲,离恶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初禅具足住,是名无食念。云何无食无食念?谓有觉有观息,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第二禅具足住,是名无食无食念。云何有食乐?谓五欲因缘,生乐生喜,是名有食乐。云何无食乐?谓息有觉有观,内净一心,无觉无观,定生喜乐,是名无食乐。云何无食无食乐?谓比丘离喜贪,舍心住,正念正知,安乐住彼圣说舍,是名无食无食乐。云何有食舍?谓五欲因缘生舍,是名有食舍。云何无食舍?谓彼比丘离喜贪,舍心住,正念正知,安乐住彼圣说舍,第三禅具足住,是名无食舍。云何无食无食舍?谓彼比丘离苦息乐,忧喜先已离,不苦不乐舍,净念一心,第四禅具足住,是名无食无食舍。」亦见大毗婆沙论三十一,俱舍论二十八等。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九有。三界共有九地,其中欲界佔一地,其他色界和无色界各佔四地,即五趣杂居地、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舍念清净地、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以上九地,因皆贪著境界,不肯离去,所以叫做地。又因为是从有漏业因所得来的果报,所以又名九有。
【佛学次第统编】
三界分别说之,可为九地。九地者:谓欲界五趣杂居一地;色界四禅,分为四地;无色界四空,分为四地;共为九也。地有持载之义,众生依之而住。此之九地,从忉利天已下及四趣,皆为地居。夜摩已上以至非非想天,皆为空居。从所依处得名,故皆言地也。
一、五趣杂居地 五趣者,即欲界六天、人、饿鬼、畜生、地狱也。本该六趣,以阿修罗通于诸趣,故但言五。杂居者,五趣虽果报苦乐不同,总居于欲界故也。
二、离生喜乐地 离生喜乐地者,即色界初禅天也。谓此天已离欲界欲恶之法,得觉观禅定,身心凝静,而生喜乐。住于此定,一切苦恼,皆不能逼也。
三、定生喜乐地 定生喜乐地者,即色界二禅天也。谓此天已离初禅觉观动散,摄心在定,澹然凝静,而生胜定喜乐。住于此定,如人从暗室中出,见日月光明,朗然洞彻也。
四、离喜妙乐地 离喜妙乐地者,即色界三禅天也。谓此天已离二禅天喜之踊动,因摄心谛观,泯然入定,而得胜妙之乐。住于此定,乐法增长,遍满身中也。
五、舍念清净地 舍念清净地者,即色界四禅天也。谓此天舍二禅之喜,及三禅之乐,心无憎爱,一念平等,清净无杂。住于此定,空明寂静,万像皆现也。
六、空无边处地 空无边处地者,即无色界第一天也。谓此天厌色界色质为碍,不得自在故,以功用行,灭一切色相,而入虚空处定。住于此定,其心明净,无碍自在也。
七、识无边处地 识无边处地者,即无色界第二天也。谓此天厌空处无边,转心缘识,与识相应,心定不动,三世之识,悉现定中。住于此定,清净寂静也。
八、无所有处地 无所有处地者,即无色界第三天也。谓此天厌空处无边,识处三世,流转无际,舍此二处而入无所有处。住于此定,怡然寂静,诸想不起也。
九、非非想处地 非非想处地者,非前识处之有想,非无所有处之无想,即无色界第四天也。谓此天厌无所有处如痴,故舍之而入非非想处定。住于此定,不见有无相貌,泯然寂绝,清净无为也。
舍家弃欲
【佛学大辞典】
(术语)出家沙门之行法也。即离妻子眷属之爱著五欲之色味,而出家发心也。无量寿经下曰:「其上辈者,舍家弃欲,而作沙门。」
舍无量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无量心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四无量心之一。(参见:四无量心)
【三藏法数】
谓菩萨于所缘众生,无憎爱心,名之为舍;复念一切众生,同得无憎、无爱、无瞋、无恨、无怨、无恼,故名舍无量心。
舍筏
【佛学大辞典】
(譬喻)正法譬之筏,教佛筏之应舍,言正法尚应舍,况非法乎。释门归敬仪中曰:「经有舍筏之喻。」(参见:筏喻)
筏喻
【佛学大辞典】
(譬喻)佛之教法如筏,渡河既了,则筏当舍,到涅槃之岸,则正法尚当舍,因之一切所说之法,名为筏喻之法。示不执著于法也。五大品阿梨吒经曰:「山水甚深,无有船桥,有人欲从此到彼岸,结筏乘之而度,至岸讫,作此念,此筏益我,不可舍此,当担戴去。于意云何?为筏有何益?比丘曰:无益。佛言彼人更以此筏还水中,或于岸边舍去云何?比丘曰:有益。佛言如是,我为汝等长夜说筏喻法,欲使弃舍不欲使受,若汝等知我长夜说筏喻法尚可以舍是法,况非法耶?」金刚经曰:「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舍置记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记之一。
舍圣归净
【佛学大辞典】
(术语)舍圣道门而归于净土门也。
舍堕
【佛学大辞典】
(术语)梵云尼萨耆波逸提。八聚藏之一。(参见:篇聚)。梵音Naih!sargikapra%yas/oittika。
篇聚
【佛学大辞典】
(术语)类比丘比丘尼具足戒之称目也。此有篇门与聚门之别,篇门者,依结成之罪果及急要之义而区别为五篇,聚门者,类聚其罪性及因罪(犯波罗夷僧残二罪而未成者曰偷兰遮),而为六聚七聚八聚也。
舍德处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德处之一。
【三藏法数】
谓见真空,即得离诸烦恼,故名舍德处。
舍滥留纯识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五重唯识之一。(参见:唯识观)
舍罗
【佛学大辞典】
(杂语)译日长被。(参见:舍勒)
舍勒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舍吒迦。又云涅槃僧。译作内衣,裙。玄应音义十五曰:「舍勒,此译云衣,或言内衣也。」所量轻重仪下曰:「舍勒,四分云涅槃僧,此名内衣,即舍勒也。」资持记中二之三曰:「舍勒,梵语。旧记云:短裙之类。鼻奈耶云:泥洹僧也。」梵语杂名曰:「裙,舍吒迦。」
舍觉支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七觉支之一。
【佛学常见辞汇】
七觉支之一。(参见:七觉支)
舍啰梵
【佛学大辞典】
(物名)译曰瓦碗。大日经二曰:「依于嚩廋方,阖以舍啰梵。」慧琳音义三十六曰:「舍啰梵,唐云瓦碗也。于西北隅风神王位作法,止风雨,以瓦碗合之。」梵S/ara%va。
舍攞驮
【佛学大辞典】
(术语)S/raddha%,译曰深信。大日经疏三曰:「有大信解者,此信解梵音阿毗目底,谓明见是理。心无疑虑,如凿井已渐至泥,虽未见水,必知在近,故名信解也。下云深信者,此信梵音舍攞驮,是依事依人之信。如闻长者之言,或出常情之表,但以是人未曾欺诳故,即便谛受依行,亦名为信。与上文信诸佛菩萨义同。梵语本是两名,唐音无以甄别,故同名言信耳。」
深摩舍那
【佛学大辞典】
(杂名)译曰弃死尸处。即尸陀林也。毗那耶杂事十四曰:「于一切时,常用深摩舍那处钵。」注曰:「谓是弃死尸处。旧言尸陀者,讹也。」(参见:尸陀林)。梵S/itavana又S/ma%s/ana。
尸陀林
【佛学大辞典】
(地名)又作尸陀林,尸多婆那Slta-vana,尸多译曰寒,婆那者林也。弃死尸之处是曰寒林。玄应音义七曰:「尸陀林,正音言尸多婆那,此名寒林。其林幽邃而寒,因以名也。在王舍城侧,死人多送其中。今总指弃尸之处名尸陀林者,取彼名之也。」同十八曰:「尸陀林。」有部毗奈耶杂事十四曰:「深摩舍那,是弃死尸处,云尸陀者讹也。」亦名恐畏林、安陀林、昼暗林,西域记谓如来在日,葬比丘于尸陀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