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25,分22页显示 上一页 1 3 4 5 6 下一页
四舍
俱舍四善根
末睇提舍
正直舍方便
出世舍
生身舍利
安陀罗舍婆罗
竹林精舍
全身舍利
多罗夜登陵舍
休舍罗
伊舍那
伊舍那天
伊舍那后
佛类词典(续上)
比吒迦俱舍四舍
俱舍四善根
末睇提舍
正直舍方便
出世舍
生身舍利
安陀罗舍婆罗
竹林精舍
全身舍利
多罗夜登陵舍
休舍罗
伊舍那
伊舍那天
伊舍那后
比吒迦俱舍
【佛学大辞典】
(杂语)Piakakos/a,译曰藏。刀鞘丞椟之类,如三藏之藏是也。演密钞七曰:「梵语比吒迦俱舍,此译为藏,即是鞘韫椟之藏为要,拣异中心之藏故。」
(杂语)Piakakos/a,译曰藏。刀鞘丞椟之类,如三藏之藏是也。演密钞七曰:「梵语比吒迦俱舍,此译为藏,即是鞘韫椟之藏为要,拣异中心之藏故。」
四舍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财舍,以财物舍与人也。二法舍,以法舍与人也。三无畏舍,以无畏舍与人也。四烦恼舍,自己舍弃烦恼也。此四舍皆为檀波罗蜜。智度论十一曰:「四种舍名为檀Da%na,所谓财舍,法舍,无畏舍,烦恼舍。」
(名数)一财舍,以财物舍与人也。二法舍,以法舍与人也。三无畏舍,以无畏舍与人也。四烦恼舍,自己舍弃烦恼也。此四舍皆为檀波罗蜜。智度论十一曰:「四种舍名为檀Da%na,所谓财舍,法舍,无畏舍,烦恼舍。」
俱舍四善根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暖法,总相念住后念所生之善根,名暖法。有下中上三品,皆具观苦集等四圣谛修苦空等十六行相之位也。暖者,圣火之前相,圣火譬见道之无漏智。其圣火将生之前相,略兆暖意之位也。入此位,虽退堕所得之暖法,或断善,造无间之业,堕于恶道,然流转不久,必到涅槃。二顶法,暖法上品后念所生之善根名顶法。亦有下中上三品,皆具观四谛修十六行相也。顶者譬之山顶,山顶在进退之两际,此顶位在进退之中间,或有进而上于忍位者,上于忍,则无毕竟退堕者,愈进而入于见道,或退而下于暖位,或有造无间之业,而堕于地狱者,在如是进退之中间,故譬以山顶,名为顶法。又顶者人之顶也,如人身中最高胜者,以此顶位为退位中最高处故也(忍法已上更无退法)。功德假令退堕而堕于暖位或无间,然毕竟无如暖法之人断善根者。三忍法,生于顶之后念之善根,名为忍法。亦有三品,忍可决定四圣谛,为最殊胜之位,故名忍。其下忍,具观四谛,修十六行相,如前,至此位,则无毕竟堕于三恶趣者。其中忍,由是渐灭所缘之谛,灭能缘之行相,至其极留属于欲界苦谛下苦之一行相,谓之减缘减行。其上忍之位,观前所馀苦谛下苦之一行相也。故上忍之位,仅为一刹那之间。至此忍位,则必无退堕忍法者,又无堕于恶趣者。四世第一法,生于上忍后念之善根也,是为一刹那。故无下中上之三品,与上忍同,观苦谛苦之一行相也。世者以有漏法而名,有漏法中无超于此观智者,以之为最胜之法,故名世第一法。此住亦为一刹那。此位无间,必生无漏智,入于见道,真正證悟胜谛,为圣者而离凡夫之生也。俱舍二十三曰:「暖必至涅槃,顶终不断善,忍不堕恶趣,第一入离生。」
(名数)一暖法,总相念住后念所生之善根,名暖法。有下中上三品,皆具观苦集等四圣谛修苦空等十六行相之位也。暖者,圣火之前相,圣火譬见道之无漏智。其圣火将生之前相,略兆暖意之位也。入此位,虽退堕所得之暖法,或断善,造无间之业,堕于恶道,然流转不久,必到涅槃。二顶法,暖法上品后念所生之善根名顶法。亦有下中上三品,皆具观四谛修十六行相也。顶者譬之山顶,山顶在进退之两际,此顶位在进退之中间,或有进而上于忍位者,上于忍,则无毕竟退堕者,愈进而入于见道,或退而下于暖位,或有造无间之业,而堕于地狱者,在如是进退之中间,故譬以山顶,名为顶法。又顶者人之顶也,如人身中最高胜者,以此顶位为退位中最高处故也(忍法已上更无退法)。功德假令退堕而堕于暖位或无间,然毕竟无如暖法之人断善根者。三忍法,生于顶之后念之善根,名为忍法。亦有三品,忍可决定四圣谛,为最殊胜之位,故名忍。其下忍,具观四谛,修十六行相,如前,至此位,则无毕竟堕于三恶趣者。其中忍,由是渐灭所缘之谛,灭能缘之行相,至其极留属于欲界苦谛下苦之一行相,谓之减缘减行。其上忍之位,观前所馀苦谛下苦之一行相也。故上忍之位,仅为一刹那之间。至此忍位,则必无退堕忍法者,又无堕于恶趣者。四世第一法,生于上忍后念之善根也,是为一刹那。故无下中上之三品,与上忍同,观苦谛苦之一行相也。世者以有漏法而名,有漏法中无超于此观智者,以之为最胜之法,故名世第一法。此住亦为一刹那。此位无间,必生无漏智,入于见道,真正證悟胜谛,为圣者而离凡夫之生也。俱舍二十三曰:「暖必至涅槃,顶终不断善,忍不堕恶趣,第一入离生。」
末睇提舍
【佛学大辞典】
(杂语)Madhyades/a,译曰中国。寄归传三曰:「或云末睇,是中;提舍是国,百亿之中心,斯其事也。」
(杂语)Madhyades/a,译曰中国。寄归传三曰:「或云末睇,是中;提舍是国,百亿之中心,斯其事也。」
正直舍方便
【佛学大辞典】
(术语)法华经方便品偈曰:「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台家释之曰:正者,对傍而言。直者,对曲而言。非通别二教之偏,非人天五乘之曲,故谓为正直之一道。即圆教之一乘是也。法华文句五曰:「五乘是曲而非正,通别偏傍而非正,今皆舍彼偏曲但说正直一道也。」
(术语)法华经方便品偈曰:「于诸菩萨中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台家释之曰:正者,对傍而言。直者,对曲而言。非通别二教之偏,非人天五乘之曲,故谓为正直之一道。即圆教之一乘是也。法华文句五曰:「五乘是曲而非正,通别偏傍而非正,今皆舍彼偏曲但说正直一道也。」
出世舍
【佛学大辞典】
(术语)寺院十名之一。出离世俗人之住处也。见僧史略上。
(术语)寺院十名之一。出离世俗人之住处也。见僧史略上。
生身舍利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种舍利之一。(参见:舍利)
【三藏法数】
梵语舍利,又云设利罗,华言骨身。谓如来应身灭度,既阇维后,所有舍利,其色有三。骨舍利色白,发舍利色黑,肉舍利色赤。体性坚固,椎击不碎。若菩萨、罗汉者,其色则同,而坚固不及。光明经云:此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故人能起塔供养,则得无量福报也。(梵语阇维,华言焚烧。)
(术语)二种舍利之一。(参见:舍利)
【三藏法数】
梵语舍利,又云设利罗,华言骨身。谓如来应身灭度,既阇维后,所有舍利,其色有三。骨舍利色白,发舍利色黑,肉舍利色赤。体性坚固,椎击不碎。若菩萨、罗汉者,其色则同,而坚固不及。光明经云:此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故人能起塔供养,则得无量福报也。(梵语阇维,华言焚烧。)
舍利
【佛学大辞典】
(动物)S/a%ri,鸟名。【又】舍利弗比丘之母名舍利。(参见:舍利弗)。【又】(术语)新作设利罗,室利罗,佛之身骨也。又总名死尸,是依戒,定,慧之薰修所成者。元镏绩霏雪录曰:「舍利,按佛书室利罗,或设利罗。此云骨身,又云灵骨。有三种色:白色骨舍利,黑色发舍利,赤色肉舍利。」金光明经舍身品曰:「是舍利者,即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重。」又曰:「舍利是戒定慧所薰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玄应音义六曰:「舍利,正音设利罗,译云身骨。舍利有全身者,有碎身者。」法华玄赞二曰:「梵云设利罗,体也。舍利者,讹也。」俱舍光记八曰:「驮都,即佛身界也,亦名室利罗。唐言体,佛身体也。旧云舍利,讹也。」资持记下四之一曰:「舍利,此翻遗身。即死尸也。」S/ari^ra。
【佛学常见辞汇】
1。鸟名。2。舍利弗母亲的名字。3。佛的身骨。佛、菩萨、罗汉、高僧等,寂后火化,每凝结有舍利,或如珠,或如花,白色为骨舍利,赤色为血肉舍利,黑色为发舍利,也有杂色的,那是综合而成,此是生前依戒定慧薰修而得,无量功德所成,若是佛舍利,世间无物能损坏,菩萨以下,其坚度便相应减少。
【俗语佛源】
梵语sarira,亦称舍利子,意为骨身、遗骨。原来,「所遗骨分,通名舍利」。(《翻译名义集》卷五)实际上,舍利专指佛、高僧的遗骨。舍利可分为骨舍利、发舍利和肉舍利,通常所说是都属于骨舍利。佛家传说,舍利是由修行功德炼就的,多作坚硬珠状,五彩耀目。《魏书·释老志》说:释迦牟尼涅槃后,弟子用「香木焚尸,灵骨分碎,击之不坏,焚亦不焦,或有光明神验,胡言谓之舍利」。经中载有八国国王分取舍利,建塔供养之事。佛的舍利也叫做「佛骨」。唐代朝廷多次迎请凤翔法门寺佛骨舍利入大内供养。其中唐宪宗元和年间迎佛骨时,遭到韩愈的激烈反对,历史上很有名。佛的牙舍利称为「佛牙」,相传帝释曾取佛牙在天上建塔供养,故佛牙备受青睐。法显、玄奘西游时,都见到过佛牙。释迦牟尼留下四枚佛牙,其中一枚在唐代被道宣律师获得,受到历代帝王的供养,今藏北京西山舍利塔中。后来也用舍利泛指僧人火化后的遗骨。入《古今小说·明悟禅师赶五戒》:「荼毗(火化)之次,见火中一道青烟,直透云端……少焉,舍利如雨。」(李明权)
(动物)S/a%ri,鸟名。【又】舍利弗比丘之母名舍利。(参见:舍利弗)。【又】(术语)新作设利罗,室利罗,佛之身骨也。又总名死尸,是依戒,定,慧之薰修所成者。元镏绩霏雪录曰:「舍利,按佛书室利罗,或设利罗。此云骨身,又云灵骨。有三种色:白色骨舍利,黑色发舍利,赤色肉舍利。」金光明经舍身品曰:「是舍利者,即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重。」又曰:「舍利是戒定慧所薰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玄应音义六曰:「舍利,正音设利罗,译云身骨。舍利有全身者,有碎身者。」法华玄赞二曰:「梵云设利罗,体也。舍利者,讹也。」俱舍光记八曰:「驮都,即佛身界也,亦名室利罗。唐言体,佛身体也。旧云舍利,讹也。」资持记下四之一曰:「舍利,此翻遗身。即死尸也。」S/ari^ra。
【佛学常见辞汇】
1。鸟名。2。舍利弗母亲的名字。3。佛的身骨。佛、菩萨、罗汉、高僧等,寂后火化,每凝结有舍利,或如珠,或如花,白色为骨舍利,赤色为血肉舍利,黑色为发舍利,也有杂色的,那是综合而成,此是生前依戒定慧薰修而得,无量功德所成,若是佛舍利,世间无物能损坏,菩萨以下,其坚度便相应减少。
【俗语佛源】
梵语sarira,亦称舍利子,意为骨身、遗骨。原来,「所遗骨分,通名舍利」。(《翻译名义集》卷五)实际上,舍利专指佛、高僧的遗骨。舍利可分为骨舍利、发舍利和肉舍利,通常所说是都属于骨舍利。佛家传说,舍利是由修行功德炼就的,多作坚硬珠状,五彩耀目。《魏书·释老志》说:释迦牟尼涅槃后,弟子用「香木焚尸,灵骨分碎,击之不坏,焚亦不焦,或有光明神验,胡言谓之舍利」。经中载有八国国王分取舍利,建塔供养之事。佛的舍利也叫做「佛骨」。唐代朝廷多次迎请凤翔法门寺佛骨舍利入大内供养。其中唐宪宗元和年间迎佛骨时,遭到韩愈的激烈反对,历史上很有名。佛的牙舍利称为「佛牙」,相传帝释曾取佛牙在天上建塔供养,故佛牙备受青睐。法显、玄奘西游时,都见到过佛牙。释迦牟尼留下四枚佛牙,其中一枚在唐代被道宣律师获得,受到历代帝王的供养,今藏北京西山舍利塔中。后来也用舍利泛指僧人火化后的遗骨。入《古今小说·明悟禅师赶五戒》:「荼毗(火化)之次,见火中一道青烟,直透云端……少焉,舍利如雨。」(李明权)
安陀罗舍婆罗
【佛学大辞典】
(地名)国名。裸国也。见智度论二十五注。
(地名)国名。裸国也。见智度论二十五注。
竹林精舍
【佛学大辞典】
(堂塔)梵名Ven!uvana天竺五精舍之一。迦兰陀竹林之精舍也。在王舍城之傍。迦兰陀长者归佛以竹园奉佛而立精舍,是为印度僧园之嚆矢。(参见:迦兰陀)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竹园,为频婆娑罗王建筑以供佛说法的道场,在王舍城,也是佛教史上的第一座寺庙。
【三藏法数】
大智度论云:竹林精舍在耆阇崛山中,其地平坦,严净胜于馀处。佛曾于中说法,故有精舍,或云迦兰陀竹园。是也。(梵语耆阇崛,华言灵鹫。迦兰陀,无翻。)
(堂塔)梵名Ven!uvana天竺五精舍之一。迦兰陀竹林之精舍也。在王舍城之傍。迦兰陀长者归佛以竹园奉佛而立精舍,是为印度僧园之嚆矢。(参见:迦兰陀)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竹园,为频婆娑罗王建筑以供佛说法的道场,在王舍城,也是佛教史上的第一座寺庙。
【三藏法数】
大智度论云:竹林精舍在耆阇崛山中,其地平坦,严净胜于馀处。佛曾于中说法,故有精舍,或云迦兰陀竹园。是也。(梵语耆阇崛,华言灵鹫。迦兰陀,无翻。)
全身舍利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舍利有全身碎身之二种。(参见:舍利)
(术语)佛舍利有全身碎身之二种。(参见:舍利)
舍利
【佛学大辞典】
(动物)S/a%ri,鸟名。【又】舍利弗比丘之母名舍利。(参见:舍利弗)。【又】(术语)新作设利罗,室利罗,佛之身骨也。又总名死尸,是依戒,定,慧之薰修所成者。元镏绩霏雪录曰:「舍利,按佛书室利罗,或设利罗。此云骨身,又云灵骨。有三种色:白色骨舍利,黑色发舍利,赤色肉舍利。」金光明经舍身品曰:「是舍利者,即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重。」又曰:「舍利是戒定慧所薰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玄应音义六曰:「舍利,正音设利罗,译云身骨。舍利有全身者,有碎身者。」法华玄赞二曰:「梵云设利罗,体也。舍利者,讹也。」俱舍光记八曰:「驮都,即佛身界也,亦名室利罗。唐言体,佛身体也。旧云舍利,讹也。」资持记下四之一曰:「舍利,此翻遗身。即死尸也。」S/ari^ra。
【佛学常见辞汇】
1。鸟名。2。舍利弗母亲的名字。3。佛的身骨。佛、菩萨、罗汉、高僧等,寂后火化,每凝结有舍利,或如珠,或如花,白色为骨舍利,赤色为血肉舍利,黑色为发舍利,也有杂色的,那是综合而成,此是生前依戒定慧薰修而得,无量功德所成,若是佛舍利,世间无物能损坏,菩萨以下,其坚度便相应减少。
【俗语佛源】
梵语sarira,亦称舍利子,意为骨身、遗骨。原来,「所遗骨分,通名舍利」。(《翻译名义集》卷五)实际上,舍利专指佛、高僧的遗骨。舍利可分为骨舍利、发舍利和肉舍利,通常所说是都属于骨舍利。佛家传说,舍利是由修行功德炼就的,多作坚硬珠状,五彩耀目。《魏书·释老志》说:释迦牟尼涅槃后,弟子用「香木焚尸,灵骨分碎,击之不坏,焚亦不焦,或有光明神验,胡言谓之舍利」。经中载有八国国王分取舍利,建塔供养之事。佛的舍利也叫做「佛骨」。唐代朝廷多次迎请凤翔法门寺佛骨舍利入大内供养。其中唐宪宗元和年间迎佛骨时,遭到韩愈的激烈反对,历史上很有名。佛的牙舍利称为「佛牙」,相传帝释曾取佛牙在天上建塔供养,故佛牙备受青睐。法显、玄奘西游时,都见到过佛牙。释迦牟尼留下四枚佛牙,其中一枚在唐代被道宣律师获得,受到历代帝王的供养,今藏北京西山舍利塔中。后来也用舍利泛指僧人火化后的遗骨。入《古今小说·明悟禅师赶五戒》:「荼毗(火化)之次,见火中一道青烟,直透云端……少焉,舍利如雨。」(李明权)
(动物)S/a%ri,鸟名。【又】舍利弗比丘之母名舍利。(参见:舍利弗)。【又】(术语)新作设利罗,室利罗,佛之身骨也。又总名死尸,是依戒,定,慧之薰修所成者。元镏绩霏雪录曰:「舍利,按佛书室利罗,或设利罗。此云骨身,又云灵骨。有三种色:白色骨舍利,黑色发舍利,赤色肉舍利。」金光明经舍身品曰:「是舍利者,即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重。」又曰:「舍利是戒定慧所薰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玄应音义六曰:「舍利,正音设利罗,译云身骨。舍利有全身者,有碎身者。」法华玄赞二曰:「梵云设利罗,体也。舍利者,讹也。」俱舍光记八曰:「驮都,即佛身界也,亦名室利罗。唐言体,佛身体也。旧云舍利,讹也。」资持记下四之一曰:「舍利,此翻遗身。即死尸也。」S/ari^ra。
【佛学常见辞汇】
1。鸟名。2。舍利弗母亲的名字。3。佛的身骨。佛、菩萨、罗汉、高僧等,寂后火化,每凝结有舍利,或如珠,或如花,白色为骨舍利,赤色为血肉舍利,黑色为发舍利,也有杂色的,那是综合而成,此是生前依戒定慧薰修而得,无量功德所成,若是佛舍利,世间无物能损坏,菩萨以下,其坚度便相应减少。
【俗语佛源】
梵语sarira,亦称舍利子,意为骨身、遗骨。原来,「所遗骨分,通名舍利」。(《翻译名义集》卷五)实际上,舍利专指佛、高僧的遗骨。舍利可分为骨舍利、发舍利和肉舍利,通常所说是都属于骨舍利。佛家传说,舍利是由修行功德炼就的,多作坚硬珠状,五彩耀目。《魏书·释老志》说:释迦牟尼涅槃后,弟子用「香木焚尸,灵骨分碎,击之不坏,焚亦不焦,或有光明神验,胡言谓之舍利」。经中载有八国国王分取舍利,建塔供养之事。佛的舍利也叫做「佛骨」。唐代朝廷多次迎请凤翔法门寺佛骨舍利入大内供养。其中唐宪宗元和年间迎佛骨时,遭到韩愈的激烈反对,历史上很有名。佛的牙舍利称为「佛牙」,相传帝释曾取佛牙在天上建塔供养,故佛牙备受青睐。法显、玄奘西游时,都见到过佛牙。释迦牟尼留下四枚佛牙,其中一枚在唐代被道宣律师获得,受到历代帝王的供养,今藏北京西山舍利塔中。后来也用舍利泛指僧人火化后的遗骨。入《古今小说·明悟禅师赶五戒》:「荼毗(火化)之次,见火中一道青烟,直透云端……少焉,舍利如雨。」(李明权)
多罗夜登陵舍
【佛学大辞典】
(界名)译曰三十三。天名。
(界名)译曰三十三。天名。
休舍罗
【佛学大辞典】
(地名)优婆夷之名。译曰怖望。见慧苑音义下。
(地名)优婆夷之名。译曰怖望。见慧苑音义下。
伊舍那
【佛学大辞典】
(天名)I^s/a%na又作伊邪那,伊赊那。居于欲界第六天之天神名。胎藏界曼陀罗位于外金刚院之上首。十二天供仪轨曰:「伊舍那天,旧云摩醯首罗天,亦言大自在天也。乘黄丰牛,左手持劫波杯盛血,右手持三戟鎗,浅青肉色,三目忿怒,二牙上出,髑髅为璎珞,头冠中有二仰月,二天女持花。印相者:右手作拳,安腰右,左手五指,直竖相著,地水二指屈中节,火风空三指,各少相去。」智度论五十六曰:「伊馀那是大自在天王。」秘藏记下曰:「伊舍那天,黑青色,面上三目,系髑髅璎珞,左手持器盘,右手矛镴。」胎藏界曼陀罗钞六详释之。瑜伽伦记九曰:「伊舍那者,此云自在,即大自在天。」玄应音义三曰:「伊沙天,此云众生主。」案,摩醯首罗天居色界之顶,即第四禅,伊舍那天为其化身,居欲界之顶,即第六天。

(天名)I^s/a%na又作伊邪那,伊赊那。居于欲界第六天之天神名。胎藏界曼陀罗位于外金刚院之上首。十二天供仪轨曰:「伊舍那天,旧云摩醯首罗天,亦言大自在天也。乘黄丰牛,左手持劫波杯盛血,右手持三戟鎗,浅青肉色,三目忿怒,二牙上出,髑髅为璎珞,头冠中有二仰月,二天女持花。印相者:右手作拳,安腰右,左手五指,直竖相著,地水二指屈中节,火风空三指,各少相去。」智度论五十六曰:「伊馀那是大自在天王。」秘藏记下曰:「伊舍那天,黑青色,面上三目,系髑髅璎珞,左手持器盘,右手矛镴。」胎藏界曼陀罗钞六详释之。瑜伽伦记九曰:「伊舍那者,此云自在,即大自在天。」玄应音义三曰:「伊沙天,此云众生主。」案,摩醯首罗天居色界之顶,即第四禅,伊舍那天为其化身,居欲界之顶,即第六天。
伊舍那天
【佛学大辞典】
(天名)(参见:伊舍那)

(天名)(参见:伊舍那)
伊舍那
【佛学大辞典】
(天名)I^s/a%na又作伊邪那,伊赊那。居于欲界第六天之天神名。胎藏界曼陀罗位于外金刚院之上首。十二天供仪轨曰:「伊舍那天,旧云摩醯首罗天,亦言大自在天也。乘黄丰牛,左手持劫波杯盛血,右手持三戟鎗,浅青肉色,三目忿怒,二牙上出,髑髅为璎珞,头冠中有二仰月,二天女持花。印相者:右手作拳,安腰右,左手五指,直竖相著,地水二指屈中节,火风空三指,各少相去。」智度论五十六曰:「伊馀那是大自在天王。」秘藏记下曰:「伊舍那天,黑青色,面上三目,系髑髅璎珞,左手持器盘,右手矛镴。」胎藏界曼陀罗钞六详释之。瑜伽伦记九曰:「伊舍那者,此云自在,即大自在天。」玄应音义三曰:「伊沙天,此云众生主。」案,摩醯首罗天居色界之顶,即第四禅,伊舍那天为其化身,居欲界之顶,即第六天。

(天名)I^s/a%na又作伊邪那,伊赊那。居于欲界第六天之天神名。胎藏界曼陀罗位于外金刚院之上首。十二天供仪轨曰:「伊舍那天,旧云摩醯首罗天,亦言大自在天也。乘黄丰牛,左手持劫波杯盛血,右手持三戟鎗,浅青肉色,三目忿怒,二牙上出,髑髅为璎珞,头冠中有二仰月,二天女持花。印相者:右手作拳,安腰右,左手五指,直竖相著,地水二指屈中节,火风空三指,各少相去。」智度论五十六曰:「伊馀那是大自在天王。」秘藏记下曰:「伊舍那天,黑青色,面上三目,系髑髅璎珞,左手持器盘,右手矛镴。」胎藏界曼陀罗钞六详释之。瑜伽伦记九曰:「伊舍那者,此云自在,即大自在天。」玄应音义三曰:「伊沙天,此云众生主。」案,摩醯首罗天居色界之顶,即第四禅,伊舍那天为其化身,居欲界之顶,即第六天。
伊舍那后
【佛学大辞典】
(天名)I^s/a%na%伊舍那天之后妃。秘藏记下曰:「伊舍那天后,白肉色,持矛。」胎藏界曼陀罗钞六详释之。
(天名)I^s/a%na%伊舍那天之后妃。秘藏记下曰:「伊舍那天后,白肉色,持矛。」胎藏界曼陀罗钞六详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