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乃至
【佛学大辞典】
(杂语)超越中间之辞。摄多少之辞。穷边际之辞也。乃至之梵语有二:一为Antas/as,此为示最少之语。善导所谓下至者是也。二为Ya%vat,此为中略之义。一英语译为at least,二译为as far as。胜鬘经宝窟中本曰:「乃至者,还是穷到之辞。」辅行二之三曰:「越却中间,故云乃至。」教行信證行卷曰:「乃至者,一多包容之言。」同信卷末曰:「言乃至者,摄多少之言也。」
乃至一念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举极少之念而摄多念也。无量寿经下曰:「诸有众生,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至心回向,愿生彼国,即得往生。」
乃至十念
【佛学大辞典】
(杂语)举十念而上摄多念下摄一念也。无量寿经上曰:「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大势至
【佛学大辞典】
(菩萨)观无量寿经曰:「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亦略称大势。隋炀帝文曰:「踵武观音,连衡大势。」又作势至。

【佛学常见辞汇】
菩萨名,为西方三圣之一。观无量寿经说:「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得无上力,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未至定
【佛学大辞典】
(术语)又云未到定。上界八地各有根本定与近分定,断欲界修惑所发之禅定,为初禅之根本定,乃至断无所有处修惑所得之禅定,为非想处之根本定。又伏欲界烦恼,发近似初禅根本定之禅定,为初禅之近分定,乃至伏无所有处烦恼,发近似非想处根本定之禅定,为非想处之近分定,如此八根本定八近分定中,初禅之近分定有与他之近分定相异之点,故立别名,谓之未至定。言未至根本定之义也。近分之义亦同此。
必至灭度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弥陀四十八愿中之第十一愿,又名證大涅槃之愿。往生净土,即誓必到达涅槃之大果也。
必至补处愿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四十八愿中第二十二愿。使欲往生净土者,必至一生补处位之愿也。无量寿经上曰:「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中略)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至人
【佛学大辞典】
(杂名)释迦如来之尊号也。资持记上一之一曰:「释迦如来,道成积劫,德超三圣。化于人道,示相同之。是以且就人中美为尊极,故曰至人。」
至心
【佛学大辞典】
(术语)至诚之心也,又至极之心也,心源彻到也。晋书王嘉传曰:「候之者,至心则见之,不至心则隐形不见。」按,道经云至心朝礼,本此。无量寿经上曰:「至心信乐,欲生我国。」金光明经上曰:「至心念佛。」同文句二曰:「至心者彻到心源,尽心实际,故言至心。」同文句记曰:「至犹极也。」
至那你
【佛学大辞典】
(杂名)译曰汉持来。桃也。见西域记四。梵Ci^na%n!i。
至那罗阇弗咀罗
【佛学大辞典】
(杂名)Cinara%japutra,译曰汉王子,梨也。见西域记四。
至言
【佛学大辞典】
(杂语)至理至极之言也。俱舍论三十曰:「佛至言真法性。」
至相尊者
【佛学大辞典】
(人名)即华严第二祖智俨也。(参见:智俨)
至教
【佛学大辞典】
(杂语)至实之教,至极之教也。唯识述记一末曰:「言至教者至实教也。」
【三藏法数】
谓如来说经,为诸众生指示罪福,令知作如是因,得如是果。未有作善得罪,作恶得福,其事明白,至为易晓,是为至教。
至教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因明用语,三量之一,又曰圣教量,正教量,声量。以圣教之至言量邪正也。俱舍光记五曰:「至极之教,故名至教,亦名圣教量。」(参见:量)
【佛学常见辞汇】
又名圣教量、正教量、声量等,为三量之一。(参见:三量)
【佛学大辞典】
(术语)宗因喻之三支为比量,因明之作法为立量。
三量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三量有二种:一、因明之三量:即现,比,圣教,之三也。(参见:量)。二、就心心所量知所缘之境,而立三量之不同:一、现量,如镜之对于物体。能缘之心,不为些之分别计度,量知现在之境者。如耳识之对于声,眼识之向于色,是也。二、比量,于不现显之境。比知分别而量知者。如见烟知有火。凡因明依第六意识之比量智而成也。三、非量,于现在之境与非现在之境,以逆乱之心错分别取不实之事者。即以似现量似比量,而为非量也。就八识所知而分之,则第八识与眼等之五识唯为现量,第七识唯为非量,第六识通于三量。说见百法问答抄二。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现量,二比量,三圣教量,又曰至教量声量正教量。尚有现量比量非量之三量。(参见:三字部三量)
【佛学常见辞汇】
1。现量、比量、圣教量。现量是在根境相对时,用不著意识思索就能够直觉亲證到的,如眼耳鼻舌身前五识去了别色声香味触五尘的时候是;比量是比度而知,如远见烟就知道彼处有火,听到隔壁有说话的声音,就知道里面有人是;圣教量又名圣言量,是因为有圣人的文教才知道的意思。2。现量、比量、非量。现量和比量如前所说,非量谓心心所缘境时,判断错误,如见绳以为蛇,见月明以为天亮等是。
【佛学次第统编】
三量者:
一、现量 谓无分别,若有正智,于色等境,离名种等所有分别,现现别转,故名现量。
二、比量 谓于所比义,有正智生,了知有火,或无常等,是名比量。
三、非量 谓似现似比,总名非量。
一、似现量 有分别智,于境异转,名似现量。谓诸有智,了瓶衣等分别而生,由彼于义,不以自相为境界故,名似现量。
二、似比量 若似因智为先,所起诸似义智,名似比量。如于雾等,妄谓为烟,邪證有火,由彼邪因,妄起邪智,不能正解,是真之流而非真故,名似比量。
【三藏法数】
(出宗镜录)
〔一、现量〕,现即显现,量即量度,是楷定之义也。谓眼识乃至身识,对于显现五尘之境,而能度量楷定法之自相,不错谬故,是名现量。(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二、比量〕,比即比类,谓以比类量度,而知有故。如远见烟,知彼有火,是名比量。
〔三、圣教量〕,谓于圣人所说现量、比量之言教,皆不相违,定可信受,是名圣教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