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粉脸(粉臉)
(1).指妇女搽过粉的脸。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轻匀了粉脸。”红楼梦第六回:“﹝ 龚人 ﹞不觉把个粉脸羞的飞红。” 茅盾 《子夜》十二:“他那尖利的眼光钉住了 刘玉英 的粉脸。”
(2).指戏曲中面涂白粉的脸谱,一般为扮演奸佞的净角。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骂筵》:“ 赵文华 陪着 严嵩 ,抹粉脸席前趋奉,丑腔恶态,演出真《鸣凤》。” 郭沫若 《史学论集·替曹操翻案》:“我们可以预言 曹操 的粉脸也会逐渐被人民翻案的。”
《國語辭典》:三花脸(三花臉)  拼音:sān huā liǎn
戏剧中丑角的俗称,常扮演差役等角色。
《漢語大詞典》:鬼面
扮演神鬼时戴的假面具,或勾勒的鬼形脸谱。 清 屈大均 广东新语·神语·祭厉:“儺用狂夫一人,蒙熊皮,黄金四目,鬼面,玄衣朱裳,执戈扬盾。”
《國語辭典》:黑脸(黑臉)  拼音:hēi liǎn
1.本为戏剧角色中,黑头所钩的脸谱。因其代表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特异点的男性人物,故多用来比喻刚正不阿或严厉的人。如:「不能光宠孩子,总得有一个人扮黑脸啊!」
2.黝黑的面孔。《西游记》第一八回:「那阵狂风过处,只见半空里来了一个妖精,果然生得丑陋:黑脸短毛,长喙大耳。」《三国演义》第七七回:「普静仰面谛视,只见空中一人,骑赤兔马,提青龙刀;左有一白面将军,右有一黑脸虬髯之人相随。」
《国语辞典》:勾眉  拼音:gōu méi
勾勒、描绘国剧脸谱中的眉毛,通常用以表现角色的个性。
《國語辭典》:变脸(變臉)  拼音:biàn liǎn
1.脸上的表情突然改变,表示与对方生气决裂的态度。《西游记》第四一回:「他两个也不论亲情,一齐变脸,各使神通。」
2.川剧表演中的独门绝技。以抹脸、吹脸及扯脸等方法,配合舞蹈动作掩护变换面部脸谱,以表现人物内心情感变化,增加戏剧效果。
《國語辭典》:红净(紅淨)  拼音:hóng jìng
戏剧中扮演关公等红脸的角色。也称为「红生」。
《漢語大詞典》:打脸(打臉)
演员按照脸谱勾脸。 鲁迅 《且介亭杂文·脸谱臆测》:“古代的假面和现在的打脸的关系,好像还没有人研究过。”
《国语辞典》:勾脸谱(勾脸谱)  拼音:gōu liǎn pǔ
描绘脸谱。包括脸堂、勾眉、眼窝、嘴角、脸纹、鼻窝等。
《国语辞典》:打脸子(打脸子)  拼音:dǎ liǎn zi
国剧演员在脸上画出一种脸谱,以确定扮演的角色。也作「抹脸」。
《国语辞典》:大白脸(大白脸)  拼音:dà bái liǎn
一种传统戏剧的脸谱。全脸皆用粉抹白,代表人物性格较为奸险,如曹操、严嵩等皆是。
分类:戏剧脸谱
《国语辞典》:礼髯(礼髯)  拼音:lǐ rán
一种平剧脸谱。为三绺须,但正中的一绺留在颚上,没有盖上嘴。一般为粗野的人所使用。
《国语辞典》:枣核脸(枣核脸)  拼音:zǎo hé liǎn
一种国剧脸谱。只在鼻梁上抹一枣核形粉块,抹此种脸者多为武丑,其人虽不能规行矩步,然却是正人,不过言行滑稽而已。
《国语辞典》:一字髯  拼音:yī zì rán
一字形的胡须。在国剧脸谱中代表角色性格粗暴,共有黑、白、红三色。
《國語辭典》:勾脸(勾臉)  拼音:gōu liǎn
戏剧中净角、丑角等以彩色绘脸,称为「勾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