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148,分77页显示 上一页 50 51 52 53 54 56 57 58 59 下一页
无能胜大明陀罗尼经
无能胜大明心陀罗尼经
无能胜幡王如来庄严陀罗尼经
无为能为
堪能
圣无能胜金刚火陀罗尼经
六相圆能
无表色二功能
慧能
应能
摄一切佛顶能摧一切魔三摩地
惠能
能造大种
能所引生
佛类词典(续上)
无能胜明妃无能胜大明陀罗尼经
无能胜大明心陀罗尼经
无能胜幡王如来庄严陀罗尼经
无为能为
堪能
圣无能胜金刚火陀罗尼经
六相圆能
无表色二功能
慧能
应能
摄一切佛顶能摧一切魔三摩地
惠能
能造大种
能所引生
无能胜明妃
【佛学大辞典】
(菩萨)在胎藏界释迦院与无能胜明王相向。密号曰长生金刚。其三昧与无能胜明王同。(参见:无能胜菩萨)
(菩萨)在胎藏界释迦院与无能胜明王相向。密号曰长生金刚。其三昧与无能胜明王同。(参见:无能胜菩萨)
无能胜大明陀罗尼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赵宋法天译,此咒能破邪法,能破魔军,饶益有情。
(经名)一卷,赵宋法天译,此咒能破邪法,能破魔军,饶益有情。
无能胜大明心陀罗尼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赵宋法天译。此咒能成就一切吉祥之事业,消除众罪。
(经名)一卷,赵宋法天译。此咒能成就一切吉祥之事业,消除众罪。
无能胜幡王如来庄严陀罗尼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赵宋施护译。佛在忉利天宫,帝释与修罗战败,请问于佛,佛为说咒,书此陀罗尼置于旌旗上,一切怨敌无能胜者。
(经名)一卷,赵宋施护译。佛在忉利天宫,帝释与修罗战败,请问于佛,佛为说咒,书此陀罗尼置于旌旗上,一切怨敌无能胜者。
无为能为
【佛学大辞典】
(术语)佛之法身,为无为而能为也。往生论注下曰:「尽夫生者,上失无为能为之身,下三空不空之痼。」
(术语)佛之法身,为无为而能为也。往生论注下曰:「尽夫生者,上失无为能为之身,下三空不空之痼。」
堪能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有力能堪物也。起信论曰:「于一切时一切处,所有众善,随己堪能,不废修学。」止观七下曰:「地持云:得胜堪能,名为力。」
(术语)谓有力能堪物也。起信论曰:「于一切时一切处,所有众善,随己堪能,不废修学。」止观七下曰:「地持云:得胜堪能,名为力。」
圣无能胜金刚火陀罗尼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赵宋法天译。佛在妙高山,敕金刚手菩萨使说咒,以安慰天龙夜叉等。
(经名)一卷,赵宋法天译。佛在妙高山,敕金刚手菩萨使说咒,以安慰天龙夜叉等。
六相圆能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华严经中说凡缘起之法有六种之义相而圆融和会。(参见:六相)
(名数)华严经中说凡缘起之法有六种之义相而圆融和会。(参见:六相)
六相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总相,二别相,三同相,四异相,五成相,六坏相也。就凡夫所见之事相上言之,事相各各隔碍,不具六相,若就圣眼所见之诸法体性言之,则于一一事相中,见此六相圆融,以六相圆融之故,诸法即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也。所谓法华之一真法界无尽者,依此六相之圆融而證之。是出于华严经初地十大愿中第四愿之文,华严宗第二祖至相大师所发明,一家之大法门也。晋经二十三曰:「诸地所净生诸助道法,总相别相,有相无相,有成有坏。」唐经三十四曰:「愿一切菩萨行,广大无量摄诸波罗蜜,净治诸地。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所有菩萨行,皆如实说。」十地论一曰:「一切诸说十句中皆有六种差别相门,此言说解释应知除事,事者谓阴界入等。六种相者,谓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法相。」探玄记九曰:「除事者谓阴界入等者,此辨定其义,谓约道理说融通,非是阴等事相中辨故除简之。」大乘义章三曰:「阴界入等使此相望事别隔碍不具斯六,所以除之,若摄事相以从体义阴界入等一一之中皆具无量六相门也。(中略)此六乃是大乘之渊纲,圆通之妙门。」华严传三(至相传)曰:「后遇异僧来谓曰:汝欲得解一乘之义,其十地中六相之义慎而勿轻,可一两月间摄静思之,当自知耳。言讫忽然不现,俨惊惕良久。因则陶研不盈累朔,于焉大启。」一总相者,一含多德,如人身具眼耳等之诸根而成一体。二别相者,多德各各而非一,如身体虽为一,而眼耳等之诸根各各不同。此二相为一身与诸根相对之平等差别二门也。三同相者,多德不乖角,具各各成一总之义,如眼等诸根具各各成一身之义,而非他物。四异相者,多义相望,各异形类也。如眼等之相貌各异。此二相,诸根互相望,而辨平等差别之二义也。五成相者,多义正缘起而成一总也,如诸根缘起而成一身。六坏相者,多义各住自法而不移动也,如诸根住自位而各自为用,此二相依同异之二相而辨总别二相之果,平等差别二门也。大乘义章三曰:「考实论之,说前四门,辨义应足,为约同异,成前二门,故有六也。」又此六相,依体相用之三大,分平等差别之二门也。颂曰:「一即具多名总相,多即非一是别相。多同成于总,各体别异显于同。一多缘起理妙成,坏住自法常不作。唯智境界非事识,以此方便会方便。」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华严经十地品所说,依此而谈法界缘起事事无碍之义。华严宗之至相,大发挥之。一总相,二别相,三同相,四异相,五成相,六坏相。一切缘起之法,必具此六相。不具六相,则不能为缘起。此六相为就体相用论平等差别之二义者。前二相为体上之平等差别,总相者示平等之体,别相者示差别之体。平等之体,谓一体具多体也,差别之体谓多体各别也。例如一舍,一舍中具许多之砖瓦等以砖瓦等多体总造一舍,是为平等之体即总相也,而一舍中,砖瓦等之多体各别,即为差别之体,是别相也。又同异之二相者,为相上之平等差别,如砖瓦等形相虽各别然有同造一舍之相,故云同相,诸相各别,故云异相。又成坏之二相者,为用上之平等差别如砖瓦等以各异之作用合成一舍,谓之成相,彼等各具一一之作用,谓之坏相。此六相互相融和,不离一味,谓之六相圆融。是一切缘起法之自性然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一、总相,谓一尘含藏万法,如综合瓦砖木石等,而成一屋。二、别相,谓万法有色心理事等差别,如一屋中的瓦砖木石等,体性各别。以上总别二相,是就体言。三、同相,谓万法虽别,然能融即成为一体,如瓦砖木石等,能互相和合,成为一屋。四、异相,谓诸法虽能融即为一,但亦不失诸法差别的本质,如砖瓦木石,其形类功用,皆各不同。以上同异二相,是就相言。五、成相,谓诸法虽差别,因融即故,互相而成为一体,如瓦砖木石,有互相成就之性,才能建立为体。六、坏相,谓诸法虽可融即,成为一体,然若各住各位,则仍现诸法之相,而不成一屋,如瓦砖木石,各住本位而不合作,则房屋相坏。以上成坏二相,是就用言。凡夫所见事相各各差别,圣人则六相圆融,因诸法体性平等,没有差别。
【佛学次第统编】
六相者:一总相,二别相,三同相,四异相,五成相,六坏相也。就凡夫所见之事相上言之,事相各各隔碍,不具六相。若就圣眼所见之诸法体性言之,则于一一事相中,见此六相圆融。以六相圆融之故,诸法即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也。
一、总相者 一含多德,如人身具眼耳等之诸根而成一体。
二、别相者 多德各各而非一,如身体虽为一,而眼耳等之诸根,各各不同。
此二相为一身与诸根相对之平等差别二门也。
三、同相者 多德不乖角,具各各成一总之义,如眼等诸根,具各各成一身之义,而非他物。
四、异相者 多义相望,各异形类也,如眼等之相貌各异。
此二相诸根互相望,而辨平等差别之二义也。
五、成相者 多义正缘起而成一总也,如诸根缘起而成一身。
六、坏相者 多义各住自法而不移动也,如诸根住自位而各自为用。
此二相依同异之二相,而辨总别二相之果,平等差别二门也。
又此六相,依体相用之三大,分平等差别之二门也。
┌总相──────┐
┌体┤ │
│ └别相──┐ ├─平等门
│ ┌同相─→↓→──┤
一切诸法┤相┤ │ │
│ └异相──┤ │
│ ┌成相─→↓→──┘
└用┤ └───┬─差别门
└坏相──────┘
【三藏法数】
(出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
六相者,谓一真法界之体,而有六种名义之相也。然法界体同,本无异相,由法入于义,遂有六名;名虽有六,不离一体,交彻融通,一多无碍故也。
〔一、总相〕,一即具多为总。谓一法界之体,能具多种之义也。如人之身能具眼耳等诸根,而为一体,故云总相。
〔二、别相〕,多即非一为别,谓理体虽一,而有种种差别之义也。如身体虽一,而眼耳鼻舌诸根各各不同,故云别相。
〔三、同相〕,义不相违名同,谓义虽有种种差别,而同一法界缘起故也。如眼耳等诸根,虽各不同,而共一身,不相违背,故曰同相。
〔四、异相〕,多异相望为异,谓种种差别之义。虽同一体而各适其宜,不相混滥也。如眼耳等诸根,各得其用,而不杂乱,故云异相。
〔五、成相〕,一多缘起和合为成,谓种种缘起之义,共成法界总相之体也。如眼耳等诸根,共成一身之用,故云成相。
〔六、坏相〕,诸法各住本位为坏。谓诸法之义,各各自住本位,则总相不成也。如眼耳等诸根,各住自位,一体不成,故云坏相。
(名数)一总相,二别相,三同相,四异相,五成相,六坏相也。就凡夫所见之事相上言之,事相各各隔碍,不具六相,若就圣眼所见之诸法体性言之,则于一一事相中,见此六相圆融,以六相圆融之故,诸法即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也。所谓法华之一真法界无尽者,依此六相之圆融而證之。是出于华严经初地十大愿中第四愿之文,华严宗第二祖至相大师所发明,一家之大法门也。晋经二十三曰:「诸地所净生诸助道法,总相别相,有相无相,有成有坏。」唐经三十四曰:「愿一切菩萨行,广大无量摄诸波罗蜜,净治诸地。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所有菩萨行,皆如实说。」十地论一曰:「一切诸说十句中皆有六种差别相门,此言说解释应知除事,事者谓阴界入等。六种相者,谓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法相。」探玄记九曰:「除事者谓阴界入等者,此辨定其义,谓约道理说融通,非是阴等事相中辨故除简之。」大乘义章三曰:「阴界入等使此相望事别隔碍不具斯六,所以除之,若摄事相以从体义阴界入等一一之中皆具无量六相门也。(中略)此六乃是大乘之渊纲,圆通之妙门。」华严传三(至相传)曰:「后遇异僧来谓曰:汝欲得解一乘之义,其十地中六相之义慎而勿轻,可一两月间摄静思之,当自知耳。言讫忽然不现,俨惊惕良久。因则陶研不盈累朔,于焉大启。」一总相者,一含多德,如人身具眼耳等之诸根而成一体。二别相者,多德各各而非一,如身体虽为一,而眼耳等之诸根各各不同。此二相为一身与诸根相对之平等差别二门也。三同相者,多德不乖角,具各各成一总之义,如眼等诸根具各各成一身之义,而非他物。四异相者,多义相望,各异形类也。如眼等之相貌各异。此二相,诸根互相望,而辨平等差别之二义也。五成相者,多义正缘起而成一总也,如诸根缘起而成一身。六坏相者,多义各住自法而不移动也,如诸根住自位而各自为用,此二相依同异之二相而辨总别二相之果,平等差别二门也。大乘义章三曰:「考实论之,说前四门,辨义应足,为约同异,成前二门,故有六也。」又此六相,依体相用之三大,分平等差别之二门也。颂曰:「一即具多名总相,多即非一是别相。多同成于总,各体别异显于同。一多缘起理妙成,坏住自法常不作。唯智境界非事识,以此方便会方便。」
【佛学大辞典】
(名数)华严经十地品所说,依此而谈法界缘起事事无碍之义。华严宗之至相,大发挥之。一总相,二别相,三同相,四异相,五成相,六坏相。一切缘起之法,必具此六相。不具六相,则不能为缘起。此六相为就体相用论平等差别之二义者。前二相为体上之平等差别,总相者示平等之体,别相者示差别之体。平等之体,谓一体具多体也,差别之体谓多体各别也。例如一舍,一舍中具许多之砖瓦等以砖瓦等多体总造一舍,是为平等之体即总相也,而一舍中,砖瓦等之多体各别,即为差别之体,是别相也。又同异之二相者,为相上之平等差别,如砖瓦等形相虽各别然有同造一舍之相,故云同相,诸相各别,故云异相。又成坏之二相者,为用上之平等差别如砖瓦等以各异之作用合成一舍,谓之成相,彼等各具一一之作用,谓之坏相。此六相互相融和,不离一味,谓之六相圆融。是一切缘起法之自性然也。
【佛学常见辞汇】
一、总相,谓一尘含藏万法,如综合瓦砖木石等,而成一屋。二、别相,谓万法有色心理事等差别,如一屋中的瓦砖木石等,体性各别。以上总别二相,是就体言。三、同相,谓万法虽别,然能融即成为一体,如瓦砖木石等,能互相和合,成为一屋。四、异相,谓诸法虽能融即为一,但亦不失诸法差别的本质,如砖瓦木石,其形类功用,皆各不同。以上同异二相,是就相言。五、成相,谓诸法虽差别,因融即故,互相而成为一体,如瓦砖木石,有互相成就之性,才能建立为体。六、坏相,谓诸法虽可融即,成为一体,然若各住各位,则仍现诸法之相,而不成一屋,如瓦砖木石,各住本位而不合作,则房屋相坏。以上成坏二相,是就用言。凡夫所见事相各各差别,圣人则六相圆融,因诸法体性平等,没有差别。
【佛学次第统编】
六相者:一总相,二别相,三同相,四异相,五成相,六坏相也。就凡夫所见之事相上言之,事相各各隔碍,不具六相。若就圣眼所见之诸法体性言之,则于一一事相中,见此六相圆融。以六相圆融之故,诸法即一真法界,无尽缘起也。
一、总相者 一含多德,如人身具眼耳等之诸根而成一体。
二、别相者 多德各各而非一,如身体虽为一,而眼耳等之诸根,各各不同。
此二相为一身与诸根相对之平等差别二门也。
三、同相者 多德不乖角,具各各成一总之义,如眼等诸根,具各各成一身之义,而非他物。
四、异相者 多义相望,各异形类也,如眼等之相貌各异。
此二相诸根互相望,而辨平等差别之二义也。
五、成相者 多义正缘起而成一总也,如诸根缘起而成一身。
六、坏相者 多义各住自法而不移动也,如诸根住自位而各自为用。
此二相依同异之二相,而辨总别二相之果,平等差别二门也。
又此六相,依体相用之三大,分平等差别之二门也。
┌总相──────┐
┌体┤ │
│ └别相──┐ ├─平等门
│ ┌同相─→↓→──┤
一切诸法┤相┤ │ │
│ └异相──┤ │
│ ┌成相─→↓→──┘
└用┤ └───┬─差别门
└坏相──────┘
【三藏法数】
(出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
六相者,谓一真法界之体,而有六种名义之相也。然法界体同,本无异相,由法入于义,遂有六名;名虽有六,不离一体,交彻融通,一多无碍故也。
〔一、总相〕,一即具多为总。谓一法界之体,能具多种之义也。如人之身能具眼耳等诸根,而为一体,故云总相。
〔二、别相〕,多即非一为别,谓理体虽一,而有种种差别之义也。如身体虽一,而眼耳鼻舌诸根各各不同,故云别相。
〔三、同相〕,义不相违名同,谓义虽有种种差别,而同一法界缘起故也。如眼耳等诸根,虽各不同,而共一身,不相违背,故曰同相。
〔四、异相〕,多异相望为异,谓种种差别之义。虽同一体而各适其宜,不相混滥也。如眼耳等诸根,各得其用,而不杂乱,故云异相。
〔五、成相〕,一多缘起和合为成,谓种种缘起之义,共成法界总相之体也。如眼耳等诸根,共成一身之用,故云成相。
〔六、坏相〕,诸法各住本位为坏。谓诸法之义,各各自住本位,则总相不成也。如眼耳等诸根,各住自位,一体不成,故云坏相。
无表色二功能
【佛学大辞典】
(名数)表色即表业之善性恶性,唯有成大业道为感未来异熟果之异熟因之一功能。无表色即无表业之功能,一成业道,二别有防非止恶之功能,此功能自未舍戒以来,其功能念念倍增。故若舍戒时,失其念念倍增之防非止恶功能,而不失感异熟之业道功能也。
(名数)表色即表业之善性恶性,唯有成大业道为感未来异熟果之异熟因之一功能。无表色即无表业之功能,一成业道,二别有防非止恶之功能,此功能自未舍戒以来,其功能念念倍增。故若舍戒时,失其念念倍增之防非止恶功能,而不失感异熟之业道功能也。
慧能
【佛学大辞典】
(术语)智慧之功能也。高僧传六曰:「藉慧能于前因,发胜心于旷劫。」【又】(人名)禅宗东土第六祖也。姓卢氏,三岁丧父。及长,家益贫。采薪贩卖养母。一日入市,闻人读金刚经。问其所得,谒蕲州黄梅山五祖弘忍禅师。五祖问曰:汝从何处来?答曰:岭南。师曰:岭南人无佛性。能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岂然?师知其为异人,使入碓房舂米,因称为卢行者。经八月,五祖知付授时至,使众徒各书得法之偈。时上座神秀书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能闻之曰:如吾所得,则不然。窃雇童子夜于壁间书一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知之,潜入碓房,问曰:米白否?答曰:白未经筛。五祖以杖三打碓而去,能即以三更入室。祖乃授衣法。去隐南方渔村者数年,仪凤元年正月至南海,遇印宗法师于法性寺。印宗闻禅要,取弟子礼。其月十五日,会诸名德为之剃发。二月八日,就法性寺智光律师,受具足戒。后居曹溪,大注甘雨。神龙元年,帝召之不起。唐玄宗开元元年八月三日,俄然示寂,寿七十六。元和十年谥敕大鉴禅师。」见六祖坛经,宋高僧传八,传灯录五。
【佛学常见辞汇】
唐朝高僧,系中国禅宗之第六祖。(参见:惠能)
(术语)智慧之功能也。高僧传六曰:「藉慧能于前因,发胜心于旷劫。」【又】(人名)禅宗东土第六祖也。姓卢氏,三岁丧父。及长,家益贫。采薪贩卖养母。一日入市,闻人读金刚经。问其所得,谒蕲州黄梅山五祖弘忍禅师。五祖问曰:汝从何处来?答曰:岭南。师曰:岭南人无佛性。能曰:人即有南北,佛性岂然?师知其为异人,使入碓房舂米,因称为卢行者。经八月,五祖知付授时至,使众徒各书得法之偈。时上座神秀书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能闻之曰:如吾所得,则不然。窃雇童子夜于壁间书一偈曰:『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知之,潜入碓房,问曰:米白否?答曰:白未经筛。五祖以杖三打碓而去,能即以三更入室。祖乃授衣法。去隐南方渔村者数年,仪凤元年正月至南海,遇印宗法师于法性寺。印宗闻禅要,取弟子礼。其月十五日,会诸名德为之剃发。二月八日,就法性寺智光律师,受具足戒。后居曹溪,大注甘雨。神龙元年,帝召之不起。唐玄宗开元元年八月三日,俄然示寂,寿七十六。元和十年谥敕大鉴禅师。」见六祖坛经,宋高僧传八,传灯录五。
【佛学常见辞汇】
唐朝高僧,系中国禅宗之第六祖。(参见:惠能)
惠能
【佛学常见辞汇】
人名,为禅宗第六祖。六祖降生时,有异僧到他家中拜访说:「夜来生儿,可名惠能!」惠能的父亲叩问其义,僧说:「惠者,惠施众生;能者,能作佛事。」言毕,飘然而去,此是六祖得名的由来。
人名,为禅宗第六祖。六祖降生时,有异僧到他家中拜访说:「夜来生儿,可名惠能!」惠能的父亲叩问其义,僧说:「惠者,惠施众生;能者,能作佛事。」言毕,飘然而去,此是六祖得名的由来。
应能
【佛学大辞典】
(人名)(参见:应文)
(人名)(参见:应文)
摄一切佛顶能摧一切魔三摩地
【佛学大辞典】
(术语)破一切恶魔之一字佛顶轮王三摩地。也一字奇特佛顶经下。
(术语)破一切恶魔之一字佛顶轮王三摩地。也一字奇特佛顶经下。
惠能
【佛学常见辞汇】
人名,为禅宗第六祖。六祖降生时,有异僧到他家中拜访说:「夜来生儿,可名惠能!」惠能的父亲叩问其义,僧说:「惠者,惠施众生;能者,能作佛事。」言毕,飘然而去,此是六祖得名的由来。
人名,为禅宗第六祖。六祖降生时,有异僧到他家中拜访说:「夜来生儿,可名惠能!」惠能的父亲叩问其义,僧说:「惠者,惠施众生;能者,能作佛事。」言毕,飘然而去,此是六祖得名的由来。
能造大种
【佛学次第统编】
有四大种能造诸色,地、水、火、风,种是类义,其性广大能生诸色,故名大种。
一、地 谓坚劲性。
二、水 谓流湿性。
三、火 谓温热性。
四、风 谓动性。
有四大种能造诸色,地、水、火、风,种是类义,其性广大能生诸色,故名大种。
一、地 谓坚劲性。
二、水 谓流湿性。
三、火 谓温热性。
四、风 谓动性。
能所引生
【佛学次第统编】
能所引生者:
一、无明及行,名能引支,能引识等五果种故。
二、识等五种,名所引支,是前二支所引发故。
三、爱取及有,名能生支,近生当来生老死故。
四、生及老死,名所生支,是爱取有近所生故。
能所引生者:
一、无明及行,名能引支,能引识等五果种故。
二、识等五种,名所引支,是前二支所引发故。
三、爱取及有,名能生支,近生当来生老死故。
四、生及老死,名所生支,是爱取有近所生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