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胯下  拼音:kuà xià
1.两腿之间。
2.比喻人未显达前,受人鄙视、嘲弄。参见「胯下之辱」条。《初刻拍案惊奇》卷八:「胯下曾酬一饭金,谁知剧盗有情深?」
《國語辭典》:腰胯  拼音:yāo kuà
指人体从腰部到大腿之间的部位。如:「跌得腰胯生疼」。
分類:腰部
《漢語大詞典》:带胯(帶胯)
亦作“ 带銙 ”。 佩带上衔蹀躞之环,用以挂弓矢刀剑。 唐 白居易 《和春深》诗之四:“通犀排带胯,瑞鶻勘袍花。” 宋 沈括 梦溪笔谈·故事一:“带衣所垂蹀躞,盖欲佩带弓剑、帉帨、算囊、刀礪之类。自后虽去蹀躞,而犹存其环,环所以衔蹀躞,如马之鞦根,即今之带銙也。” 宋 杜绾 云林石谱·墨玉石:“ 西蜀 诸山多产墨玉,在深土中,其质如石,色深黑,体甚轻輭,土人鐫治为带胯或器物,极光润。”参见“ 带钩 ”。
《國語辭典》:带钩(帶鉤)  拼音:dài gōu
古代用于扣拢腰带的钩,多用金属制作。《史记。卷三二。齐太公世家》:「鲁闻无知死,亦发兵送公子纠,而使管仲别将兵遮莒道,射中小白带钩。」
《漢語大詞典》:胯下人
指 汉 韩信 。泛指能够忍辱的人。 元 陈基 《淮阴杂兴》诗:“老来易感 山阳 笛,年少休轻胯下人。”参见“ 胯下 ”。
《國語辭典》:胯下  拼音:kuà xià
1.两腿之间。
2.比喻人未显达前,受人鄙视、嘲弄。参见「胯下之辱」条。《初刻拍案惊奇》卷八:「胯下曾酬一饭金,谁知剧盗有情深?」
《骈字类编》:玉胯
元 袁桷 潜昭九日赠龙团次韵 月碾旧裁玉胯,云炉温浴银芽。
《韵府拾遗 遇韵》:袁桷潜昭九月赠龙团诗月碾旧裁玉胯云炉温浴银芽
《分类字锦》:缺胯(缺胯)
见上注
分类:
《骈字类编》:两胯(两胯)
南史梁武帝纪帝生而有异光状貌殊特日角龙颜重岳虎顾舌文八字项有浮光身映日无景两胯骈骨项上隆起有文在右手曰武帝
《漢語大詞典》:犀胯
古时块茶名。 宋 黄庭坚 《阮郎归》词:“ 黔 中桃李可寻芳,摘茶人自忙。月团犀胯鬭圆方,研膏入焙香。”
《骈字类编》:钿胯(钿胯)
唐 白居易 柘枝妓 带垂钿胯花腰重,帽转金铃雪面回。
《骈字类编》:姜胯(姜胯)
元 揭傒斯 病夜 素壁深窗独客身,桃枝姜胯只为邻。
《國語辭典》:胯骨  拼音:kuà gǔ
构成骨盆的大骨。在躯干下部,左右各一,由髂骨、坐骨和耻骨所组成。也称为「髀骨」、「髋骨」。
分類:髋骨
《漢語大詞典》:腿胯
腰以下至大腿的部分。常指奔跑时用力之处。 吉学霈 《洛阳桥上》:“你别看我上四十岁年纪了,腿胯可是挺硬的,要在平常拉个客人,下午五点钟就跑到 西关 了。”
《国语辞典》:胯骨轴儿(胯骨轴儿)  拼音:kuà gǔ zhóu ér
1.腰胯的关节。
2.俗称很疏远的亲戚为胯骨轴儿上的亲戚。
《国语辞典》:胯下之辱  拼音:kuà xià zhī rù
汉淮阴侯韩信于微贱时,曾受淮阴无赖少年的侮辱,迫他由胯下爬出。典出《史记。卷九二。淮阴侯传》。后比喻人未显达时,被人鄙视、讥笑,遭受耻辱。如:「他当年能忍胯下之辱,虚心求进,今天才能有此番成就。」
《國語辭典》:扭腰撒胯  拼音:niǔ yāo sā kuà
扭动腰胯。多形容故作妖娆的丑态。《西游记》第五三回:「八戒扭腰撒胯的哼道:『爷爷啊!要生孩子,我们都是男身,那里开得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