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一切如来摩诃菩提金刚坚牢不空最胜成就种种事业三昧
【佛学大辞典】
(术语)称北方不空成就佛之三摩地。见摄真实经上。
一生补处菩萨最胜大三昧耶像
【佛学大辞典】
(图像)称三十臂之弥勒菩萨。(参见:弥勒)
七最胜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切布施等之行,不得悉名为波罗蜜多。必具最胜,方成波罗蜜多也。一、安住最胜,安住于菩萨之种性也。二、依止最胜,依止于大菩提心也。三、意果最胜,悲悯一切之有情也。四、事业最胜,具行一切之事业不限于一行也。五、巧便最胜,住于无相智了达一切法如幻而离执著也。六、回向最胜,回向于无上菩提也。七、清净最胜,不为烦恼所知之二障所间杂也。见唯识论九。
七胜事
【佛学大辞典】
(杂语)如来胜于他众生之七种也。身胜,法住胜,智胜,具足胜,行处胜,不可思议胜,解脱胜是也。
八胜处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发胜知胜见以舍贪爱之八种禅定也。是为起胜知胜见之依处,故名胜处。一、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胜处,内心有色想,故云内有色想,又以观道未增长,若观多色,则恐难摄持,故观少色,谓为观外色少。但观内身之不净,或观少许之外色清净也。二、内有色想观外色多胜处,内心有色想之义如上,但以行人之观道渐,熟多观外色亦无妨,谛观一死尸而至于十百千万之死尸,若观一胖胀时悉观一切之胖胀,观广大之外色清净谓为观外色多。三、内无色想观外色少胜处,观道渐为胜妙,虽观外色,而内心不存色想,故曰内无色想,观外色少之义,如第一胜处,又观净不净亦如初。四、内无色想观外色多胜处,内心不留色想,故曰内无色想。观外色多之义,如第二胜处,观净不净如前。以上四者,净不净杂观也(俱舍说唯净观)。五、青胜处,观外之青色,转变自在,使少为多,使多为少,于所见之青相,不起法爱也。六、黄胜处,观黄色而不起法执,如青胜处。七、赤胜处,观赤色如青胜处。八、白胜处,观白色如青胜处(今四色以为胜处者,依智度论俱舍论,若依璎珞经,则以四大为四胜处,以上四者唯净观也,凡观净色,必远离不净色也)此八胜处之相,与八解脱(又名八背舍)同,盖前二胜处,如第一解脱,次二胜处如第二解脱,后四胜处如第三解脱,然则云何重说之?曰:为使八解脱之观心,自在胜妙,对于所缘,不起执惑,进修此八胜处也。譬之人之乘马,能破前阵(八解脱)亦能自制其马(八胜处)也。俱舍论二十九曰:「胜处有八:一内有色想观外色少。(中略)观外青黄赤白为四,足前为八,八中初二如初解脱,次二如第二解脱,后四如第三解脱,前修解脱唯能弃背,后修胜处能制所缘,随所乐观,惑终不起。」法界次第中之下曰:「大智度论作譬云:如人乘马能破前阵,亦能自制其马,故名胜处也,亦名八除入。」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此三者为远离三界贪爱之一具禅定也。(参见:八背舍)
【佛学常见辞汇】
八种能引发胜知胜见以便舍弃贪爱的禅定,因它是引发胜知胜见的依处,所以叫做胜处,即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胜处、内有色想观外色多胜处、内无色想观外色少胜处、内无色想观外色多胜处、青胜处、黄胜处、赤胜处、白胜处。
【佛学常见辞汇】
(参见:八背舍)
【佛学次第统编】
三藏法数云:「八胜处者,谓修八背舍后,观心纯熟,转变自在,若净不净,随意能破也。」禅波罗密云:「初二胜处,位在初禅。第三第四胜处,位在二禅。第五至第八胜处,位在四禅。三禅不立胜处者,以三禅天乐多心钝,故不立也。」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 谓行人先观自己色身相状,坏烂不净,不可爱乐,一心静定。更想皮肉脱落,但见白骨,有八色光明,故云内有色相。又以观道未增,若观多色,恐难摄持,故观少色。是以自观己身不净,亦观所爱之人亦不净,故云外观色少。若好若丑者,谓观外诸色,善业果报,故名好;恶业果报,故名丑。或时系心一处,观欲界中色能生贪欲者,是净色,名为好;能生瞋恚者,是不净色,名为丑。胜知胜见者,谓观心纯熟,于好色中,心不贪爱;于丑色中,心不瞋恚也。
二、内有色相,外观色多,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 谓行人先观自己色身相状,坏烂不净,不可爱乐,一心静定。更想皮肉脱落,但见白骨,有八色光明,故云内有色相。观于内身色相既熟,则观外色,虽多亦无妨碍。所谓谛观一死尸至十百千万等死尸,若观一胖胀时悉见一切胖胀,乃至坏烂、青瘀、剥落,亦复如是,故云外观色多。若好若丑者,谓观外诸色,善业果报故名好;恶业果报故名丑。或时系心一处,观欲界中色,能生贪欲者是净色,名为好;能生瞋恚者是不净色,名为丑。胜知胜见者,谓观心纯熟,于好色中心不贪爱,于丑色中心不瞋恚也。
三、内无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 谓行人入二禅,已灭内身色相,故云内无色相。又以观道未增,若观多色,恐难摄持,故观少色。是以自观己身不净,亦观所爱之人,身亦不净,故云外观色少。若好若丑者,谓观外诸色善业果报故名好;恶业果报故名丑。或时系心一处,云云(同前)。
四、内无色相,外观色多,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 谓行人入三禅,已灭内身色相,故云内无色相。观内身色相既无,则外观色相虽多,亦无妨碍。所谓谛观一死尸,至千万死尸,若观一胖胀,悉见一切胖胀,乃至坏烂剥落,亦复如是。若好若丑者,谓观外诸色,善业果报故名好;恶业果报故名丑。或时系心一处,乃至于丑色中,心不瞋恚,等文(同前)。
盖行人为欲界烦恼难破,故于第二禅中,重修第三第四胜处。除灭欲界烦恼,令无遗馀,亦令观道增进,牢固不失,二力转胜也。
五、青胜处 谓行人观青色照耀,胜于背舍八色光明中所见青色,不起法爱,故名胜处。
六、黄胜处 谓行人观黄色照耀,胜于背舍八色光明中所见黄色,亦不起法爱,故名胜处。
七、赤胜处 谓行人观赤色照耀,胜于背舍八色光明中所见赤色,亦不起法爱,故名胜处。
八、白胜处 谓行人观白色照耀,胜于背舍八色光明中所见白色,亦不起法爱,故名胜处。
【三藏法数】
(出禅波罗蜜)
八胜处者,谓修八背舍后,观心纯熟,转变自在,若净若不净,随意能破也。禅波罗蜜云:初、二胜处,位在初禅;第三、第四胜处,位在二禅;第五至第八胜处,位在四禅。三禅不立胜处者,以三禅天乐多心钝,故不立也。
〔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谓行人先观自己色身相状,坏烂不净,不可爱乐,一心静定;更想皮肉脱落,但见白骨,有八色光明,故云内有色相;又以观道未增,若观多色,恐难摄持,故观少色,是以自观己身不净,亦观所爱之人身亦不净,故云外观色少。若好若丑者,谓观外诸色善业果报,故名好;恶业果报,故名丑。或时系心一处,观欲界中色,能生贪欲者,是净色,名为好;能生瞋恚者,是不净色,名为丑。胜知胜见者,谓观心纯熟,于好色中,心不贪爱;于丑色中,心不瞋恚也。(八色光明者,谓见地色如黄白净地;见水色如渊中澄清之水;见火色如无烟薪清净之火;见风色如无尘清风;见青色如金精山;见黄色如薝卜华;见赤色如春朝霞;见白色如珂雪也。)
〔二、内有色相,外观色多,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谓行人先观自己色身相状,坏烂不净,不可爱乐,一心静定;更想皮肉脱落,但见白骨,有八色光明,故云内有色相。观于内身色相既熟,则观外色虽多,亦无妨碍。所谓谛观一死尸至十百千万等死尸。若观一胖胀时,悉见一切胖胀,乃至坏烂青瘀剥落亦复如是。故云外观色多,若好若丑者。谓观外诸色善业果报,故名好;恶业果报,故名丑。或时系心一处,观欲界中色,能生贪欲者,是净色,名为好;能生瞋恚者,是不净色,名为丑。胜知胜见者,谓观心纯熟,于好色中,心不贪爱,于丑色中,心不瞋恚也。
〔三、内无色相,外观色少,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谓行人入二禅已,灭内心色相,故云内无色相。又以观道未增,若观多色,恐难摄持,故观少色,是以自观己身不净,亦观所爱之人身亦不净。故云外观色少。若好若丑者,谓观外诸色善业果报,故名好;恶业果报,故名丑。或时系心一处,观欲界中色,能生贪欲者,是净色,名为好;能生瞋恚者,是不净色,名为丑。胜知胜见者,谓观心纯熟,于好色中,心不贪爱,于丑色中,心不瞋恚也。
〔四、内无色相,外观色多,若好若丑,是名胜知胜见〕,谓行人入二禅已,灭内身色相,故云内无色相。观内身色相既无,则外观色相虽多,亦无妨碍,所谓谛观一死尸至千万死尸;若观一胖胀,悉见一切胖胀,乃至坏烂剥落亦复如是。若好若丑者,谓观外诸色善业果报,故名好;恶业果报,故名丑。或时系心一处,观欲界中色,能生贪欲者,是净色,名为好;能生瞋恚者,是不净色,名为丑。胜知胜见者,谓观心纯熟,于好色中,心不贪爱,于丑色中,心不瞋恚也。盖行人为欲界烦恼难破,故于第二禅中重修第三、第四胜处,除灭欲界烦恼,令无遗馀,亦令观道增进牢固,不失工力转胜也。
〔五、青胜处〕,谓行人观青色照耀,胜于背舍八色光明中所见青相,不起法爱,故名胜处。
〔六、黄胜处〕,谓行人观黄色照耀,胜于背舍八色光明中所见黄相,亦不起法爱,故名胜处。
〔七、赤胜处〕,谓行人观赤色照耀,胜于背舍八色光明中所见赤相,亦不起法爱,故名胜处。
〔八、白胜处〕,谓行人观白色照耀,胜于背舍八色光明中所见白相,亦不起法爱,故名胜处。
八种胜法
【佛学大辞典】
(名数)谓受持八斋戒者得八种之胜功德也。一不堕狱、二不堕鬼、三不堕畜、四不堕须罗、五常生人中出家得道、六生欲天上、七恒生梵天值佛请法、八得菩提。见十善戒经。
【佛学常见辞汇】
受持八关斋戒的人可以获得八种殊胜的功德,即不堕地狱、不堕饿鬼、不堕畜生、不堕修罗、常生人中出家得道、生欲天之上、恒生梵天、值佛请法、得菩提。
十二胜劣
【佛学大辞典】
(名数)怀感禅师就兜率与西方净土,立十二胜劣。
十六特胜
【佛学大辞典】
(名数)特胜于四念处等之观,始自调心,终至悲想地,地地有观照,能发无漏善业,厌恶自害之失,故名特胜。十六者:一、知息入,二、知息出,三、知息长短,四、知息遍身,五、除诸身行,六、受喜,七、受乐,八、受诸心行,九、心作喜,十、心作摄,十一、心作解脱,十二、观无常,十三、观出散,十四、观离欲,十五、观灭,十六、观弃舍也。
【佛学常见辞汇】
观察四念处有十六种的特胜,即知息入、知息出、知息长短、知息遍身、除诸身行、受喜、受乐、受诸心行、心作喜、心作摄、心作解脱、观无常、观出散、观离欲、观灭、观弃舍。
【佛学次第统编】
十六特胜,亦名阿那波那念,此翻遣来遣去。言特胜者,从因缘得名。如外道等,并能修得四禅四空,而无对治观行,故不出生死。此十六法,有定有观,具足诸禅,能发无漏,故名特胜也。又十六法,对四念处,每念处有四法,共成十六特胜。于四念处之观,又修此十六特胜,始于调心,终至非想地。地地观照,能照无漏善业,而无厌恶自害之失者也。解有多般,兹录其一。
一、知息入 观入息至于气灭。
二、知息出 观出息止至于鼻端。
三、知息长短 观息长短,若身不安,心多散乱,则出入息俱短,若身安心静,则出入息俱长。
四、知息遍身 息遍身者,形心既安,则气道无壅,如似饮气既,统遍身中。
五、除诸身行 想受为心行,觉观为口行,出入息为身行。既息遍身中,患彼觉动粗念,除诸粗故,名除诸身行。
六、受喜
七、受乐 虽有微喜,乐能遍满。身识既满,内心喜悦,故名乐。
八、受诸心行 既受乐在怀,必有数法相随,倚心乐境故。
九、心作喜 既止心一境,未有慧解,必为沉心所覆没,以喜举之,令不沉没,故名作喜。
十、心作摄 喜心动散,则发越过常,摄之令还,不使驰散诸缘,故名作摄。
十一、心作解脱 心不掉散,均等无累,故名解脱。
十二、观无常 已得自在,不为沉浮所败,故能观诸法无常,念念生灭,不可乐也。
十三、观出散 此身不久当散坏,磨灭之法,非真实有。
十四、观离欲 此身唯是苦本,心欲离之,故名离欲。
十五、观灭 是心住灭,多诸过患,不欲住故。
十六、观弃舍 观此诸法,皆是过患,故名弃舍。
【三藏法数】
(出法界次第)
十六特胜者,胜于四念处等诸禅观也。始从调心,终至非想。地地皆有观照,能发无漏善业,而无厌恶、自害之失,故受特胜之名也。(四念处者,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也。无漏者,不漏落三界生死也。)
〔一、知息入特胜〕,息即鼻中气息,谓数息调心之法。若闇心而数,则观慧不明;今既觉知息入,则照息分明,故解慧易发,是为特胜。
〔二、知息出特胜〕,谓数息调心之法,若闇心而数,则观慧不明,今既觉知息出,则照息分明,故解慧易发,是为特胜。
〔三、知息长短特胜〕,谓调心既静,而照了渐明,即便觉息入出长短之相,是为特胜。
〔四、知息遍身特胜〕,谓从欲界定證未到地定时,即觉身及定法悉皆虚假,息之入出,遍身微微,如有如无,是为特胜。(未到地定者,谓于欲界修色界定,身虽未到于彼,而心已先證彼定也。)
〔五、除诸身行特胜〕,谓从未到地,若发初禅觉观之法,则身心豁然开朗,所證境界,悉皆虚假,空无我人;既无我人,谁作诸事?谁受禅定?是则颠倒所起身业,皆悉坏灭,是为特胜。(觉观者,谓初心在缘曰觉,细心分别禅味曰观。)
〔六、受喜特胜〕,谓既与观慧相应,若證初禅喜支,即能照了,而此喜支,则无过失,是为特胜。(支,分也。)
〔七、受乐特胜〕,谓既与观慧相应,若證初禅得乐支时,即能觉了,便于乐支,不起见著,以无所受而受乐触,是为特胜。
〔八、受诸心行特胜〕,谓既与观慧相扶,若證初禅一心支时,即能照了一心,不起颠倒;于一心中,获得正受,是为特胜。
〔九、心作喜特胜〕,谓离初禅,入二禅时,常自照了,若发二禅内净之喜,则此心真喜,从观慧而生,是为特胜。
〔十、心作摄特胜〕,谓既因观慧得二禅一心支,即照了一心,摄诸乱想,颠倒不起,是为特胜。
〔十一、心作解脱特胜〕,谓离二禅,入三禅时,常有观慧,即能照了;虽得妙乐,心不耽著,无累自在,是为特胜。
〔十二、观无常特胜〕,谓离三禅,入四禅时,常修观慧,发不动定,了达定中心识虚诳,念念生灭,是为特胜。
〔十三、观出散特胜〕,谓从四禅入虚空处时,加修观慧,内外照了,而證空定,能离色界缘空之识,自在消散,即能了达空定虚诳不实,心不爱著,是为特胜。
〔十四、观离欲特胜〕,谓离虚空处定,入识处时,常以观慧,内自推捡,离虚空处离欲之心,于是发识处定,即能了达识定虚诳不实,心不爱著,是为特胜。
〔十五、观灭特胜〕,谓离识处,入无所有处时,常以观慧,照了所修之境,能修之心,于是发无所有处定,即能了达无所有处虚诳不实,心不爱著,是为特胜。
〔十六、观弃舍特胜〕,谓离无所有处,修非有想非无想定时,常以观慧,观察所修之法,能修之心,于是发非想处定,即能了达非想处犹有细想,虚诳不实,非是涅槃安乐之法,心不爱著,是为特胜。(梵语涅槃,华言灭度。)
十殊胜语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所知依殊胜殊胜语,阿赖耶识也。是为所知之本体,故名所知依。二、所知相殊胜殊胜语。阿赖耶识三种之自相,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也。是为所知之相。故名所知相。三、入所知相殊胜殊胜语,唯识性也。是为行者證入之所,故名入所智相。四、彼入因果殊胜殊胜语,世出世之六波罗蜜也。地前世间之六波罗蜜,谓之因。地上出世间之六波罗蜜。谓之果。是为彼行者修入之所,故名彼入因果。五、彼因果修差别殊胜殊胜语,十地之行法也。修者修习之义,是为彼行者所宜修习之因果差别,故名彼因果修差别。六、增上戒殊胜殊胜语,即于十地之修差别中,特依戒而学之,一切之不善不复作也。七、增上心殊胜殊胜语,于十地之修差别中,特依心而学之,发诸三摩地也。八、增上慧殊胜殊胜语,于十地之修差别中,特依慧而学之,发无分别智也。九、彼果断殊胜殊胜语。断烦恼所智二障所證之无住涅槃也。是为彼行人断二障所得之證果,故名彼果断。十、彼果智殊胜殊胜语,三身所依之大圆镜智等四智也。又无分别智也。彼十地中之无分别智。有所对治。今此佛智,已离一切之障,则究竟解脱之无分别智也。是为彼行人离一切障所生之智德,故名彼果智。此十法通名殊胜殊胜语者,以十法之体殊胜,故名殊胜。因此体之殊胜,而其所说之语言亦殊胜,故名殊胜语。说殊胜法之殊胜语。故名殊胜殊胜语。此十种殊胜语。为大乘之教体。见玄奘译世亲摄论释一。
十胜行
【佛学大辞典】
(名数)菩萨十地所修之十波罗蜜也。(参见:波罗蜜)。又小乘以梵福为四种胜行((参见:梵福)),加以六种为十种胜行:一、因救母之命而舍自身之命,二、因救父之命而舍自身之命,三、因救如来之命而舍自身之命,四、于正法之中出家,五、教他出家,六、未转法轮,能请转法轮。见俱舍光记十八。
【佛学常见辞汇】
即菩萨于十地时所修的十波罗蜜。(参见:十波罗蜜)
梵福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二福之一。大梵天之福德也。增一阿含经二十一曰:「全阎浮大洲人福,不如轮王一人福。全阎浮提洲与轮王总不如西瞿耶尼一人福,前二大洲总不如东弗于逮一人福,前三大洲总不如郁单越一人福,前四大洲总不如四天王福,如此次第至欲界六天及色界初禅之梵天梵辅天,总前人天及梵辅天之福不如大梵天王。」
【佛学常见辞汇】
大梵天的福德,为二福之一。
人天胜妙善果
【佛学大辞典】
(术语)谓六趣中人天二趣之果报也。对于他四恶趣而言,故曰胜妙之善果。
三世最胜心明王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金刚恐怖集会方广仪轨观自在菩萨三世最胜心明王经之略名。
大日金轮觉胜印明
【佛学大辞典】
(印相)时处仪轨曰:「智拳印者,所谓中小名之三指握拇指,柱头指大背,金刚拳乃成。右拳握左头指一节,面当于心,是名智拳印。当诵此密言:勃噜唵,三密才相应,则自身同本尊,能遍入佛智,成佛犹不难。获智寿力年,得一切遍行,现證大菩提,故名觉胜印。」
大通智胜
【佛学大辞典】
(佛名)三千尘点劫昔出世之如来名。此佛在世。有十六王子,出家为沙弥,从佛闻法华经,佛入定后,十六沙弥。各升法座,为大众覆讲法华经。其第九沙弥。今已成佛,为阿弥陀。第十六沙弥成佛为今之释迦如来。而其闻第十六沙弥之说法者。为今之一座大众云:盖今之大众在大通智胜佛时,于第十六沙弥结缘,故在今日释迦如来之下,闻法华而入證得果也。法华经化城喻品曰:「乃往过去,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尔时有佛名大通智胜如来。(中略)尔时所化,无量恒河沙等众生者汝等诸比丘是。」此种熟脱之教理所以出也。(参见:种熟脱)
大胜金刚
【佛学大辞典】
(菩萨)又名大转轮王。又名金刚手。大日所变之十二臂金刚萨埵也。是为大妙经所说之摄一切佛顶轮王,即金轮佛顶也。瑜祇经一切如来大胜金刚最胜真实三昧耶品曰:「尔时遍照薄伽梵,复现种种光明,于顶上放金刚威怒光明,照诸菩萨。金刚手等皆各默然(表果界之言语道断),复现身手具十二臂,持智拳印。复持五峰、金刚、莲华摩尼、羯磨、钩、索、锁、铃、智剑、法轮十二大印,身住千叶大白莲华,身色如日,五髻有光明,其光无主,遍照十方。面门微笑,即说大胜金刚顶最胜真实大三昧耶真言:唵摩诃(大),缚日罗(金刚),瑟抳洒(是云顶是大金刚顶),吽怛罗纥哩恶吽(是五佛种子)。说此明已,复说颂曰:十方净妙国,三世及三界。最尊独无比,此大转轮王。能摧诸佛顶,能摄诸等觉。亲近为眷属,速成大悉地。若末法世人,长诵此真言。刀兵不能害,水火不能漂。莲华金刚手,翼从为侍卫。若诵一百八,则能灭百劫罪。若诵一千遍,则能成满意愿。若诵一洛叉,则得大金刚身。若诵一俱胝,则得成遍照尊。千佛来守护,决定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