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典故
断回肠,思故里


《全唐诗》卷二百一十三〈人日寄杜二拾遗〉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梅花满枝堪断肠】。身在远藩无所预【身在南蕃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明年此日知何处】。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典故
腐肠是酒


《吕氏春秋·纪部》卷一〈孟春纪·本生〉~2~
肥肉厚酒,务以自彊,命之曰烂肠之食。
典故
心肝锦绣
 
绣为肠
 
肝肠锦绣
  
锦缠肠胃
 
锦肠珠唾
 
锦肠绣肺


《全唐文》卷三百四十九〈李白三·冬日于龙门送从弟京兆参军令问之淮南觐省序〉~3539~2~
紫云仙季,有英风焉,吾家见之,若众星之有月。贵则天王之令弟,宝则海岳之奇精。游者所谓风生玉林,清明萧洒,真不虚也。常醉目吾曰:「兄心肝五脏,皆锦绣耶!不然,何开口成文,挥翰雾散?」因抚掌大笑,扬眉当之。使王澄再闻,亦复绝倒。观夫笔走群象,思通神明,龙章炳然,可得而见。岁十二月,拜省于淮南,思白华之长吟,眺黄云之晚色。目断心尽,情悬高堂,倾兰醑而送行,赫金鞍而照地,错毂蹲野,朝英满筵。非才名动时,何以及此?日落酒罢,前山阴烟,殷勤惠言吾道东坐。想洛桥春色,先到淮城,见千条之绿柳,折一枝以相赠,则华萼情在,吾无恨焉。群公赋诗,以光荣饯。
典故
宋广平赋梅
 
广平心铁
 
心肠铁石
 
老子心铁
 
肝肠铁石
 
铁做心肠
 
铁心坚
 
相关人物
宋璟


《全唐文》卷七百九十六〈皮日休·桃花赋〉~8346~
余尝慕宋广平之为相,贞姿劲质,刚态毅状,疑其铁肠石心,不鲜吐婉媚辞,然睹其文而有梅花赋,清便富艳,得南朝徐庾体,殊不类其为人也。后苏相公味道得而称之,广平之名遂振。呜呼!以广平之才未为是赋,则苏公果暇知其人?将广平困于穷,厄于踬,然强为是文邪?日体于文尚矣,状花卉,体风物,非有所讽?辄抑而不发,因感广平之所作,复为〈桃花赋〉。
典故
相关人物
檀圭


《南齐书》卷三十三〈王僧虔列传〉~593~
元徽中,迁吏部尚书。高平檀圭罢沅南令,僧虔以为征北板行参军。诉僧虔求禄不得,与僧虔书曰:「五常之始,文武为先,文则经纬天地,武则拨乱定国。仆一门虽谢文通,乃忝武达。群从姑叔,三媾帝室,祖兄二世,糜躯奉国,而致子侄饿死草壤。去冬今春,频荷二敕,既无中人,屡见蹉夺。经涉五朔,踰历四晦,书牍十二,接觐六七,遂不荷润,反更曝鳃。九流绳平,自不宜独苦一物,蝉腹龟肠,为日已久。……」
典故

《汉书》卷六十八《霍光传》
「光薨,上及皇太后亲临光丧。太中大夫任宣与侍御史五人持节护丧事。……赐金钱、缯絮,绣被百领。衣五十箧,璧珠玑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三国魏·苏林注:「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木头皆内向,故曰题凑。」三国魏·如淳注:「《汉仪注》:天子陵中明中高丈二尺四寸,周二丈,内梓宫,次楩椁,柏黄肠题凑。」

例句

壮躯闭幽隧,猛志填黄肠。 柳宗元 咏三良

典故
一杯浇磊块
 
块磊浇胸
 
块磊胸
 
浇块磊
  
磊块浇下
 
磊块著酒浇
 
胸中块垒
 
胸中磊块
 
胸垒块
 
酒浇磊块

相关人物
王恭


《世说新语笺疏》下卷上〈任诞〉~763~
王孝伯问王大:「阮籍何如司马相如?」王大曰:「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

简释

浇块磊:指借酒消愁。金元好问《送钦叔内翰并寄刘达卿郎中白文举编修五首》之三:“我有一樽酒,浇君块磊胸。”


例句

数杯浇肠虽暂醉,皎皎万虑醒还新。 韩愈 感春四首

典故 
吴儿木肠
  
小海讴
 
心情同木石
 
扣弦歌
  
扣舷歌
 
扣舷而歌
 
木作肠
  
木石笑吴儿
 
木肠儿
 
脚敲两舷
 
船舷悲唱

相关人物
夏统


《晋书》卷九十四〈隐逸列传·夏统〉
会三月上巳,洛中王公已下并至浮桥,士女骈填,车服烛路。统时在船中曝所市药,诸贵人车乘来者如云,统并不之顾。太尉贾充怪而问之,统初不应,重问,乃徐答曰:「会稽夏仲御也。」充使问其土地风俗,统曰:「其人循循,犹有大禹之遗风,太伯之义让,严遵之抗志,黄公之高节。」又问:「卿居海滨,颇能随水戏乎?」答曰:「可。」统乃操柂正橹,折旋中流,……统曰:「先公惟寓稽山,朝会万国,授化鄙邦,崩殂而葬。恩泽云布,圣化犹存,百姓感咏,遂作慕歌。又孝女曹娥,年甫十四,贞顺之德过越梁宋,其父堕江不得尸,娥仰天哀号,中流悲叹,便投水而死,父子丧尸,后乃俱出,国人哀其孝义,为歌河女之章。伍子胥谏吴王,言不纳用,见戮投海,国人痛其忠烈,为作《小海唱》。今欲歌之。」众人佥曰:「善。」统于是以足叩船,引声喉啭,清激慷慨,大风应至,含水嗽天,云雨响集,叱吒欢呼,雷电昼冥,集气长啸,沙尘烟起。王公已下皆恐,止之乃已。诸人顾相谓曰:「若不游洛水,安见是人!听慕歌之声,便髣髴见大禹之容。闻河女之音,不觉涕泪交流,即谓伯姬高行在目前也。聆小海之唱,谓子胥、屈平立吾左右矣。」充欲耀以文武卤簿,觊其来观,因而谢之,遂命建朱旗,举幡校,分羽骑为队,军伍肃然。须臾,鼓吹乱作,胡葭长鸣,车乘纷错,纵横驰道,又使妓女之徒服袿襡,炫金翠,绕其船三匝。统危坐如故,若无所闻。充等各散曰:「此吴儿是木人石心也。」统归会稽,竟不知所终。

例句

撑舟昆明度云锦,脚敲两舷叫吴歌。 韩愈 奉酬卢给事云夫四兄曲江荷花行见寄并呈上钱七兄阁老张十八助教

典故
相关人物
司马迁


《汉书》卷六十二〈司马迁列传〉~2736~
司马迁〈报任安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例句

画桥春煖清歌夜,肯信愁肠日九回。 崔橹 春日即事

中夜恨火来,焚烧九回肠。 李群玉 自澧浦东游江表途出巴丘投员外从公虞

无奈离肠日九回,强摅离抱立高台。 韩偓 登南神光寺塔院

西游无紫气,一夕九回肠。 高蟾 关中

典故
平白地未伊肠断


《全唐诗》卷一百八十四〈越女词五首〉【案:越中书所见也。】
〈越女词五首〉其四:「东阳素足女,会稽素舸郎。相看月未堕,白地断肝肠。」
典故
三斗烂肠


《金楼子》卷四〈立言篇下〉
殷洪远云:「周旦腹中有三斗烂肠。」
典故
三峡无猿
 
三声断肠
 
三声猿
 
猿三叫
 
猿鸣泪沾裳
 

《水经注疏》卷三十四〈江水〉~2834~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閒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柽柏,悬泉瀑布,飞其閒,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例句

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沾衣。 孟郊 巫山曲

见尽数万里,不闻三声猿。 孟郊 巫山高

猿鸣孤月夜,再使泪沾裳。 张说 和朱使欣道峡似巫山之作

画人心到啼猿破,欲作三声出树难。 徐凝 观钓台画图

闻道建溪肠欲断,的知断著第三声。 戴叔伦 和崔法曹建溪闻猿

猿叫三声断,江流一水通。 戴叔伦 次下牢韵

相思岭上相思泪,不到三声合断肠。 常建 岭猿

唯有夜猿知客恨,峄阳溪路第三声。 李端 送刘侍郎

楚人皆掩泪,闻到第三声。 李端 送客赋得巴江夜猿

三声欲断疑肠断,饶是少年今白头。 杜牧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杜甫 秋兴八首

不及巴山听猿夜,三声中有不愁声。 杜荀鹤 秋夜闻砧

吟苦猿三叫,形枯柏一枝。 杜荀鹤 长安冬日

九江有浪船难济,三峡无猿客有愁。 无名氏诗

悲猿何处发,郢路第三声。 皇甫冉 赋得郢路悲猿

愁多肠易断,不待第三声。 雍裕之 江上闻猿

入耳便能生百恨,断肠何必待三声。 韦庄 黄滕山下闻猿

悲鸣五里无人问,肠断三声谁为续。 骆宾王 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

典故
山割愁肠


《全唐诗》卷三百五十一〈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散作峰头望故乡】。
典故 
双柑


《岁时习俗资料汇编·月令粹编》卷二十二〈补遗(二)·春总补〉~864~
《云仙杂记》戴仲若春携双柑斗酒,人问何之,曰:往听黄鹂声,此俗耳针砭,诗肠鼓吹,汝知之乎?
典故
叔夜刚肠

相关人物
嵇康


《晋书》卷四十九〈嵇康列传〉~369~
嵇康字叔夜,谯国铚人也。其先姓奚,会稽上虞人,以避怨,徙焉。铚有嵇山,家于其侧,因而命氏。兄喜,有当世才,历太仆、宗正。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恬静寡欲,含垢匿瑕,宽简有大量。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于怀。
《昭明文选》卷四十三〈书下·与山巨源绝交书〉~923~
又人伦有礼,朝廷有法,自惟至熟,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卧喜晚起,而当关呼之不置,一不堪也。抱琴行吟,弋钓草野,而吏卒守之,不得妄动,二不堪也。危坐一时,痹不得摇,性复多虱,把搔无已,而当裹以章服,揖拜上官,三不堪也。素不便书,又不喜作书,而人间多事,堆案盈机,不相酬答,则犯教伤义,欲自勉强,则不能久,四不堪也。不喜吊丧,而人道以此为重,己为未见恕者所怨,至欲见中伤者,虽瞿然自责,然性不可化,欲降心顺俗,则诡故不情,亦终不能获无咎无誉如此,五不堪也。不喜俗人,而当与之共事,或宾客盈坐,鸣声聒耳,嚣尘臭处,千变百伎,在人目前,六不堪也。心不耐烦,而官事鞅掌,机务缠其心,世故繁其虑,七不堪也。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在人间不止,此事会显世教所不容,此甚不可一也。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此甚不可二也。以促中小心之性,统此九患,不有外难,当有内病,宁可久处人间邪!又闻道士遗言,饵朮黄精,令人久寿,意甚信之;游山泽,观鸟鱼,心甚乐之。一行作吏,此事便废,安能舍其所乐,而从其所惧哉!
《漢語大詞典》:锦绣肝肠(錦繡肝腸)
谓满腹诗文,善出佳句。语本 唐 李白 《冬日于龙门送从弟京兆参军令问之淮南觐省序》:“﹝ 紫云仙 季﹞常醉目吾曰:‘兄心肝五藏,皆锦绣耶?不然,何开口成文,挥翰雾散?’” 宋 刘过 《沁园春·王汝良自长沙归》词:“还有人争説,鸣琴手段,教儂重吐,锦绣肝肠。”亦作“ 锦綉心肠 ”。 元 鲜于必仁 《折桂令·李翰林》曲:“珠璣咳唾,锦綉心肠。”亦省作“ 锦绣肠 ”。 宋 苏轼 《王晋卿示诗欲夺海石复次前韵》:“平生锦绣肠,蚤岁藜莧腹。”《西湖佳话·六桥才迹》:“珠璣笔墨锦绣肠,谁説无妨却有妨。”
《國語辭典》:铁石心肠(鐵石心腸)  拼音:tiě shí xīn cháng
比喻意志坚定,不为私情所惑。本为赞美之语,后多有贬义。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二八。爇梅花文》:「筠窗月淡,尚疑弄影之时,虽宋广平铁石心肠,忘情未得。」《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我便是铁石心肠,也该知感恩情,诸事听命。」也作「铁打心肠」、「铁心石肠」、「铁肠石心」。
《國語辭典》:铁肠石心(鐵腸石心)  拼音:tiě cháng shí xīn
比喻意志坚毅,不受感情所动摇。《旧唐书。卷九。玄宗本纪下》:「以百口百心之谗谄,蔽两目两耳之聪明,苟非铁肠石心,安得不惑?」唐。皮日休〈桃花赋。序〉:「余尝慕宋广平之为相,贞姿劲质,刚态毅状,疑其铁肠石心,不解吐婉媚辞。」也作「铁石心肠」。
《漢語大詞典》:龟肠(龜腸)
古人以为龟吸气而生,不食一物,因以比喻飢肠。南齐书·王僧虔传:“九流绳平,自不宜独苦一物,蝉腹龟肠,为日已久。” 唐 陆龟蒙 《幽居赋》序:“师道气於龟肠,扣兵鈐於鱼腹。” 宋 范成大 《晓出古岩呈宗伟子文》诗:“持此慰龟肠,搜枯尚能句。”
《國語辭典》:黄肠(黃腸)  拼音:huáng cháng
以柏木中的黄心所做的椁。《后汉书。卷三四。梁统传》:「帝亲临丧,诸子欲从其诲,朝廷不听,赐以东园朱寿器、银镂、黄肠、玉匣、什物二十八种。」
《漢語大詞典》:黄肠题凑(黄腸題湊)
汉 时帝王陵寝椁室四周用柏木枋堆垒成的框形结构。黄肠本谓柏木之心。柏木心黄,故称。汉书·霍光传:“ 光 薨……赐金钱、繒絮,绣被百领,衣五十篋,璧珠璣玉衣,梓宫、便房、黄肠题凑各一具。樅木外臧椁十五具。东园温明,皆如乘舆制度。” 颜师古 注引 苏林 曰:“以柏木黄心致累棺外,故曰黄肠。”亦省作“ 黄肠 ”。 唐 吴兢 贞观政要·俭约:“黄肠再开,同暴骸於中野。” 清 惜秋 旅生 《维新梦·授职》:“只是小臣抱黄肠之慟,衔白首之悲,呵壁不能问天,拔剑祗堪斫地。”
《漢語大詞典》:浇肠(澆腸)
谓饮酒。 清 曹寅 《质公饷药酿甚佳》诗:“愁逢白堕与乌巾,老至浇肠渐喜醇。”
分類:饮酒
《漢語大詞典》:吴儿(吴兒)
(1). 吴 地少年。晋书·隐逸传·夏统:“ 充 ( 贾充 )等各散曰:‘此 吴 儿是木人石心也。’” 宋 梅尧臣 《陪泛西湖》诗:“船学 吴 儿刺,吟稀 楚 老新。” 元 萨都剌 《和王本中直台书事》诗之二:“近曾夜直南臺上,学得 吴 儿《白苧歌》。” 清 陈裴之 《香畹楼忆语》:“弦絶阳春之音,金迷长夜之饮,而木石 吴 儿,且将以不入耳之言,来劝勉。”
(2).对 吴 人的蔑称。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景宁寺:“时朝廷方欲招怀荒服,待 吴 儿甚厚,褰裳渡於 江 者,皆居不次之位。”一本作“ 吴人 ”。参见“ 吴子 ”。
分類:地少少年
《國語辭典》:吴子(吳子)  拼音:wú zǐ
书名。战国卫吴起著。一卷,或作三卷。为古兵书之一。分为说国、料敌、治兵、论将、变化、励士六篇。
《漢語大詞典》:小海唱
古代 吴 人悼念 伍子胥 的歌曲。晋书·隐逸传·夏统:“ 伍子胥 諫 吴王 ,言不纳用,见戮投海。国人痛其忠烈,为作《小海唱》。”亦省称“ 小海 ”。 宋 苏轼 《复次放鱼前韵答赵承议陈教授》:“为君更唤木肠儿,脚扣两舷歌《小海》。” 清 王士禛 《与董苍水彭骏孙小饮叶子吉学士斋同限箇字寄诸乾一进士》诗:“未须木石笑 吴 儿,《小海》歌成我当和。”
《國語辭典》:扣舷  拼音:kòu xián
敲打船边。宋。苏轼〈赤壁赋〉:「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分類:歌吟节拍
《漢語大詞典》:叩舷
谓以桨击船舷以为歌咏的节拍。 晋 郭璞 《江赋》:“忽忘夕而宵归,咏採菱以叩舷。” 唐 韩愈 《湘中》诗:“苹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叩舷歌。”
《國語辭典》:木石心肠(木石心腸)  拼音:mù shí xīn cháng
像木石一般的心肠。比喻心肠冷硬无情。如:「看到这样舍身救人的情事,即使是木石心肠的人,也深受感动。」清。洪楝园《后南柯。辞职》:「虽木石心肠,亦为之动。」
《國語辭典》:九回肠(九迴腸)  拼音:jiǔ huí cháng
语本《文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愁肠回转旋绕。比喻忧思到了极点。南朝梁。简文帝〈应令〉诗:「望邦畿兮千里旷,悲遥夜兮九回肠。」
《漢語大詞典》:第三声(第三聲)
(1).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二:“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絶,故渔者歌曰:‘ 巴 东 三峡 巫峡 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因以“第三声”指令人凄切的猿鸣声。 唐 戴叔伦 《和崔法曹建溪闻猿》:“闻道 建溪 肠欲断,的知断著第三声。” 唐 李端 《送客赋得巴江夜猿》:“ 楚 人皆掩泪,闻到第三声。”
(2).指普通话阴平、阳平、上、去四类字调中的上声。如“板”“此”“鬼”“也”等字调为第三声。
《國語辭典》:诗肠鼓吹(詩腸鼓吹)  拼音:shī cháng gǔ chuì
听见黄鹂的叫声,可以清净俗耳,引发诗情。唐。冯贽《云仙杂记。卷二。俗耳针砭诗肠鼓吹》:「往听黄鹂声,此俗耳针砭,诗肠鼓吹,汝知之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