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18 【介绍】: 十六国时汉国国君,匈奴族,字玄明,一名载。刘渊第四子。随渊还左国城,拜鹿蠡王。晋怀帝永嘉四年,杀兄刘和自立。遣刘曜等攻陷洛阳,俘晋怀帝,又鸩杀之。晋悯帝即位于长安,聪遣将攻陷之,俘悯帝。骄奢淫暴,杀戮无已,穷兵黩武,沉湎酒色。宠任太子刘粲,纵刘曜、石勒擅兵于外。身死国乱。在位八年。
王满聪 朝代:后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十六国时后秦人。事姚兴为城门校尉。兴好游畋。从朝门游于文武苑,及昏而还,将自平朔门入,满聪被甲持杖,以天色昏暗,良奸不辨,闭门拒之。兴乃从他门入。明日,召满聪嘉之,进位二等。
叶千韶 朝代:东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洪州建昌人,字鲁聪。少师事许逊、吴猛,有道术。传能辟谷服气,致风雨,驱雷电,救人疾病。后隐于西山。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52—520 【介绍】: 北魏渤海蓨人,字僧智。涉猎经史,颇有文才。得族祖高允引荐,任中书博士,转侍郎,稍为孝文帝所知。太和十七年,官通直散骑常侍。微习弓马,以将才自许。孝文帝南讨,假聪辅国将军援涡阳,躁怯少威,所经淫掠无礼,及与敌战,望风退败,乃黜为民。宣武帝时为散骑常侍,屡依附权佞,谄媚反覆,贿纳彰闻。孝明帝时官终光禄大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河东汾阴人,字延智。薛破胡子。为人方正有理识,终日庄矜,见者莫不礼敬之。孝文帝太和十五年,为著作佐郎,迁治书侍御史,弹劾不避强御,累迁直阁将军,兼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帝每欲进其位,聪苦辞不受。宣武帝即位,除齐州刺史,政尚简静。卒于州。
僧法聪 朝代:北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僧。住五台北寺,独重律部。初姚秦时梵僧佛陀耶舍译出《四分律》后,至北魏孝文帝时,法聪始专宏《四分律》,并口授弟子道覆作《四分律疏》,以传后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姓梅。南阳新野人。八岁出家。长有成立。净施相继悉以回。造经藏三千馀卷。凡言论之可弘赞者。莫不缮集。年二十五。东游嵩岳。西陟武当。所在扬化。惟务燕默。筑室于襄阳伞盖山。以资栖息。晋安王承风来造。马骑将从欲进而却。王怒竟反。夜感恶梦。且夕更往。人马辟易如初。王乃洁斋尽敬至寺。侧但睹谷口猛焰洞然。顷之水波腾涌。少须水灭。始见堂宇而徵其事实。盖聪方入水火定也。聪坐绳床上。旁有二虎如立侍。王却走。聪使虎俯首闭目而进王。因告以境内多虎患。聪为入定。俄致十七大虎。与受归戒且约无伤暴百姓。又命其徒以布故衣。系虎颈。期以七日复来。王偶于所期日。设斋众才集。虎亦群至。遽解去其布。而与之食。由是无虎患。 偕王游白马泉有白龟出泉。取食于聪之手中。曰此雄龙也。又游灵泉有五色鲤。曰此雌龙也。是日王大加施予而旋。其左右有凶贪者。数十人。谋夜劫所施物。而虎咆哮遮道。见钜人倚松树立。树仅至其膝。持金刚杵。忿怒见于色。谋者惧不敢前。恲𢥏达旦。过午乃得反。王诘其故以实告。遂奏闻。诏造禅居寺以邀焉。聪则别以人代。不自往。复诏徐摛就其地。造灵泉寺。白鹿白雀依以栖止。尝行田野。遇屠者驱猪数百入市。聪为三诵解脱首楞严。而猪悉散走无馀。屠怒将驱之。而手足若束缚者。不可动。 有渔于汉水者。见之如前三诵。辄举网无所得。 荆州久旱。长沙寺遣僧诣聪丐雨。果沾洽。诏庐陵王迎至京辇。固辞后游庐阜骠骑威王既禀戒。因欲奉之还台。潜遁至湘东。王躬。师事之。督亲信陈旻白意。谓旻曰。如不允者。于汝乎有罚。聪不得已一觐都邑间适青溪。江陵令江禄来起重阁山中。太清三年。高祖崩。湘东王执政。斥祖所御之宫为寺。而名之天宫。以延聪。王又以巴峡守所致柏木治寝殿。殿放光彻旬日。王亟命。易寺名为宝光。构浮图僧房讲堂。舍玩物作露盘其上。王以暇日于焉。述般若义。述义之夜。每放光照数里。逮宣帝尤加礼敬。末年入道场则涕泗不自胜。大定五年九月无疾而卒。端坐如生。形柔顶暖。手屈二指。异香竟月。寿九十二。
续高僧传·卷第十六 习禅初
释法聪。姓梅。南阳新野人。八岁出家。卓然神秀。正性贞洁身形如玉蔬藿是甘无求滋馔。及长成立风操逾厉。净施厚利相从归给。并回造经藏三千馀卷。备穷记论。有助弘赞者无不缮集。年二十五。东游嵩岳西涉武当。所在通道惟居宴默。因至襄阳伞盖山白马泉。筑室方丈以为栖心之宅。入谷两所置兰若舍。今巡山者。尚识故基焉。初梁晋安王来部襄雍。承风来问将至禅室。马骑将从无故却退。王惭而返。夜感恶梦。后更再往。马退如故。王乃洁斋躬尽虔敬方得进见。初至寺侧。但睹一谷猛火洞燃。良久伫望。忽变为水经停倾仰水灭堂现。以事相询。乃知尔时入水火定也。堂内所坐绳床两边各有一虎。王不敢进。聪乃以手按头著地。闭其两目召王令前。方得展礼。因告境内。多弊虎灾请求救援。聪即入定。须臾有十七大虎来至。便与受三归戒。敕勿犯暴百姓。又命弟子以布系诸虎颈。满七日已当来于此。王至期日设斋。众集诸虎亦至。便与食解布。遂尔无害。其日将王临白马泉。内有白龟。就聪手中取食。谓王曰。此是雄龙。又临灵泉。有五色鲤亦就手食。云此雌龙。王与群吏嗟赏其事大施而旋。有凶党左右数十人。夜来劫所施之物。遇虎哮吼遮遏其道。又见大人倚立禅室。傍有松树止至其膝。执金刚杵将有守护。竟夜回遑日午方返。王怪其来方以事首。遂表奏闻。下敕为造禅居寺。聪不往住度人安之。又敕徐摛。就所住处造灵泉寺。周朝改为静林。隋又改为景空。大唐仍于隋号。初聪住禅堂。每有白鹿白雀。驯伏栖止。行往所及慈救为先。因见屠者驱猪百馀头。聪三告曰。解脱首楞严。猪遂绳解散去。诸屠大怒将事加手。并仡然不动。便归过悔罪。因断杀业。又于汉水渔人牵网。如前三告。引网不得。方复归心。空网而返。又荆州苦旱。长沙寺遣僧至聪所请雨。使还大降陂池皆满。高祖遣庐陵王迎出都。有事不遂。及湘东王作牧荆峡于江陵造天宫寺迎以处之。遂终此寺即梁太清年也。其寺见有碑记。广叙徵异景空。今寺犹有禅堂存焉。
神僧传·卷第四
释法聪。姓梅氏。南阳新野人。八岁出家卓然神秀。正性贞洁身形如玉。蔬藿是甘无求滋馔。因至襄阳伞盖山白马泉。筑室方丈。以为栖止之宅。入谷两所置兰若舍。今巡山者尚识故基焉。初梁晋安王来都襄雍。承风来问将至禅室。马骑将从无故却退。王惭而返。夜感恶梦。后更再往马退如故。王乃洁斋。躬尽虔敬方得进见。初至寺侧但睹一谷猛火洞然。良久伫望忽变为水。经停倾仰水灭堂现。以事相询。乃知尔时入水火定也。堂内所坐绳床两边各有一虎。王不敢进。聪乃以手按头著地。闭其两目。召王令前。方得展礼。因告境内多被虎灾请求救援。聪即入定。须臾有十七大虎来至。便与受三归戒。敕勿犯暴百姓。又命弟子以布故衣系诸虎颈。满七日已当来于此。王至期日设斋众集。诸虎亦至。便与食解布。遂尔无害。其日将王临白马泉。内有白龟就聪手中取食。谓王曰。此是雄龙。又临灵泉有五色鲤。亦就手食。云此雌龙。王与群吏嗟赏其事。大施而旋。有凶党左右数十人。夜来劫所施之物。遇虎哮吼遮遏其道。又见大人倚立禅室。傍有松树。止至其膝。执金刚杵将有守护。竟夜回遑日午方返。王怪其来晚。方以事首。遂表奏闻。下敕为造禅居寺。聪不往住。度人安之。聪住禅堂每有白鹿白雀驯伏栖止。行往所及慈救为先。忽遇屠者驱猪百馀头。聪三告曰解脱首楞严。猪遂绳解散去。诸屠大怒将事加手。并屹然不动。便归过悔罪因断杀业。又于汉水渔人牵网所。如前三告。引网不得。方复归心空网而返。又荆州苦旱。长沙寺遣僧至聪所请雨。使还大降。陂池皆满。湘东王承闻驰驾山门伸师襄之礼。频请下都固辞不许。乃舍宫造天宫寺邀延。永住巴峡空晋鸿上。湘东王柏木为寝殿。及感放光旬日不歇。王于傍造浮图僧房讲堂。并王服玩作露盘。立为宝光寺。请聪居之。王述般若义。每明日将竖义。殿则夜放光明。照数里不假灯烛。议者以般若大慧智光幽烛所致。以梁大定五年九月无疾而化。端坐如生形柔顶煖。手屈二指异香不歇。年九十二。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梅。南阳新野人。八岁出家。卓然神秀。正性贞洁身形如玉。蔬藿是甘。无求滋馔。及长成立。风操逾厉净施厚利。相从归给。并回造经藏三千馀卷。备穷记论。年二十五。东游嵩岳。西涉武当。所在通道。惟居宴默。因至襄阳伞盖山。白马泉。筑室方丈。以为栖心之宅。入谷两所置兰若舍。初梁晋安王。来都襄雍。承风来问。将至禅室。马骑将从。无故却退。王惭而返。夜感恶梦。后更再往。马退如故。王乃洁斋。躬尽虔敬。方得进见。初至寺侧。但睹一谷。猛火洞然。良久伫望。忽变为水。经停倾仰。水灭堂现。以事相询。乃知尔时入水火定也。堂内所坐绳床。两边各有一虎。王不敢进。聪乃以手按头著地。闭其两目。召王令前。方得展礼。因告境内多被虎灾。请求救援。聪即入定。须臾有十七大虎来至。便与受三归戒。敕勿犯暴百姓。又命弟子。以故衣系诸虎颈。满七日已。当来于此。王至期日。设斋众集。诸虎亦至。便与食解布。遂尔无害。其日将王临白马泉。内有白龟。就聪手中取食谓王曰。此是雄龙。又临灵泉。有五色鲤。亦就手食。云此雌龙。王与群吏嗟赏其事。大施而旋。有凶党左右数十人。夜来劫所施之物。遇虎哮吼。遮遏其道。又见大人倚立禅室。傍有松树。止至其膝。执金刚杵。将有守护。遂表奏闻。敕徐摛就所住处。造灵泉寺。聪住禅堂。有白鹿白雀。驯伏栖止。行往所及。慈救为先。忽遇屠者。驱猪百馀头。聪三告曰。解脱首楞严。猪遂绳解散去。诸屠大怒。将事加手。并仡然不动。便归过悔罪。因断杀业。又于汉水渔人牵网所。如前三告。引网不得。方复归心。空网而返。又荆川苦旱。长沙寺遣僧至聪所请雨。使还大降。陂池皆满。高祖遣庐陵王重请下都。确乎不许。后至庐阜。骠骑威王。因从受戒。劝请还台。聪志存虚静。潜溯西上。遁隐荆部神山。湘东王承闻。驰驾山门。伸师襄之礼。频请下都。固辞不许。武陵上蜀。从受归戒。及宣帝末临。亦同前敬。聪每入道场。必涕泗翘。仰普贤授记。天花异香。音乐冥发。以梁大定五年九月。无疾而化。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未详何许人。善三论。始住杨州白马寺。后住止观寺。陈氏平北。度江。住安乐寺。大业之乱。南归。道涂梗沮。匿芦苇中。诵法华经七日。不得食。有四虎绕其旁。忽作人语曰。吾不食已十日矣。总谓虎必食我。否则我命亦且非久。徒皆饿死尔。虎辞以为终无此理。方是时。忽一八十老翁者。挟船腋下愿载曰。栖霞幽胜可住。请即上船。以度。四虎俱泪下。若莫足以为别者。聪于是请与四虎偕既济。竟失老翁所在。自尔聪居栖霞之舍利塔西。相与坐禅而不卧者八十人。四虎依之。有凶事辄预报。众因之戒惧焉。且山中尤艰粒食。又郡率土之清信者。三百家。使曰。馈一石以给周岁。贞观二十三年四月八日。小食后。礼智者影像于止观寺复礼兴皇墓乃还坐逝于栖霞房中。丹阳一城。咸闻异香。道俗受戒弟子三千人。奔走恸哭。时年九十九矣。
续高僧传·卷第二十 习禅五
释智聪。未详何人。昔住杨都白马寺。后住止观专听三论。陈平后度江住杨州安乐寺。大业既崩思归无计。隐江荻中诵法华经七日不饥。恒有四虎绕之而已。不食已来经今十日。聪曰。吾命须臾。卿须可食。虎曰。造天立地无有此理。忽有一翁年可八十。掖下挟船曰。师欲度江栖霞住者。可即上船。四虎一时目中泪出。聪曰。救危拔难正在今日可迎四虎。于是利涉往达南岸。船及老人不知何在。聪领四虎同至栖霞舍利塔西。经行坐禅誓不寝卧。众徒八十咸不出院。若有凶事一虎入寺大声告众。由此惊悟每以为式。聪以山林幽远粮粒艰阻。乃合率杨州三百清信以为米社人别一石年一送之。由此山粮供给。道俗乃至禽兽通皆济给。至贞观二十二年四月八日。小食讫往止观寺。礼大师影像执炉遍礼。又往兴皇墓所礼拜。还归本房安坐而卒。异香充溢。丹阳一郭受戒道俗三千馀人。奔走山服哀恸林野。时年九十九矣。
神僧传·卷第五
僧智聪。住扬州白马寺专习三论。寻渡江住安乐寺。值隋国亡思归无计。隐江荻中诵法华经。七日不饥。恒有四虎驯绕。聪曰。吾已十日不食命在呼吸间。卿可食之。虎作人语曰。造立天地无有此理。忽见一老翁腋下挟一小船。来曰。师欲渡江即上船。其四虎见而泪出。聪曰。持危拔难正在今日。即同四虎利涉南岸。船及老人忽然不见。聪领四虎止栖霞塔西。径行禅诵誓不寝卧。安众八十馀人。若有凶事虎来大吼。由此警觉。贞观中年九十九。于佛生日熏炉遍礼圣像还归静室端坐而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35 【介绍】: 唐人,字子聪。南朝陈宣帝第十六子。少封义阳王,历侍中、丹阳尹、都官尚书。入隋久不得官。炀帝大业中拜内史舍人,出为绛郡通守。李渊起兵,叔达以郡降,授丞相府主簿,掌机秘。入唐,授黄门侍郎、拜侍中,封江国公。太宗贞观初,累擢礼部尚书。卒谥忠。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35 字子聪,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人。陈宣帝陈顼第十六子。在陈封义阳王。十余岁侍宴,赋诗十韵,援笔便就,徐陵甚奇之。历都官尚书。隋大业中,授内史舍人,出为绛郡通守。归唐,授丞相府主簿。高祖武德中,进黄门侍郎,判纳言,拜侍中,封江国公。太宗贞观中,拜礼部尚书。九年(635)卒,谥曰缪。后赠户部尚书,改谥曰忠。生平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叔达为太宗朝宫廷诗人,与王绩有交往。《新唐书·艺文志四》载文集15卷(《旧唐书·经籍志下》作5卷,疑误),已佚。《全唐诗》存其诗10首,《全唐诗续拾》补收诗1首。
唐诗汇评
陈叔达(约573—635〕,字子聪,吴兴长城(今浙江长兴)人。陈宣帝第十七子,封义阳王,官丹阳尹。年十馀岁,尝侍宴赋十韵诗,援笔而成,徐陵奇之。入隋,为内史舍人、绛郡通守。唐高祖起兵,叔达以郡降,授丞相府主簿,掌机密。武德初,授黄门侍郎,判纳言,封江国公。贞观中,官至礼部尚书,卒。有《陈叔达集》十五卷,已佚。《全唐诗》存诗九首。
全唐文·卷一百三十三
叔达字子聪。陈宣帝第十六子。封义阳王。历都官尚书。入隋授绛州通守。高祖义师至绛。以郡归款。累官侍中。封江国公。贞观中拜礼部尚书。九年卒。谥曰缪。后赠户部尚书。改谥忠。
释法聪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六 感通科
姓陈氏。始出家。住苏之常乐寺。后于摄山栖霞寺获薙染焉。俾诵大品不久。便通。又造会稽一音慧敏二法师席。以听其讲。心累荡然。得无挂碍。贞观十五年。开导于苏杭等州。受其道者。三百人。自尔华严涅槃。轮环阐演。至二十馀过。十九年嘉兴县高王之神降其祠之史曰。为我请聪法师受菩萨戒。既受戒。又降其史曰。继自今可悉断酒肉五辛。有祈福者必请僧。到祠下设斋。行道。 二十一年。海盐县鄱阳府君因斋会。神降其史曰。为我请聪法师讲涅槃经。讲馀数纸。而又降曰。神道业障多。诸苦恼此身。每为鳞甲细虫之所啖啮。兹蒙法师讲说。餐禀之益。遂获轻升。可更启请讲大品也。显庆元年。冬语诸弟子曰。吾舍报之后。即以施诸禽鸟。然亦恒讲不辍。一日忽见麈尾从座堕地。视之则端坐而终。年七十一。
续高僧传·卷第三十五 感通篇中
释法聪。姓陈。住苏州常乐寺。初负帙周游法席参诣。随闻虽晓然未本意。意在息言。然言为理诠。事须博览。不著为本无得虚延。如灰除垢。灰亦须净。后往金陵摄山栖霞寺观顾泉石僧众清严。一见发心思从解发。时遇善友依言度脱。遂诵大品不久便通。又往会稽。听一音慧敏法师讲。得自于心荡然无累。贞观十五年。还杭苏等州。开导集众。受道者三百馀人。自尔华严涅槃相续二十馀遍。贞观十九年。嘉兴县高王神。降其祝曰。为我请聪法师受菩萨戒。依言为授。又降祝曰。自今以往酒肉五辛一切悉断。后若祈福可请众僧。在庙设斋行道。又二十一年。海盐县鄱阳府君神。因常祭会。降祝曰。为我请聪法师讲涅槃经。道俗奉迎幡花相接。遂往就讲。馀数纸在。又降祝曰。蒙法师讲说。得禀法言。神道业障多有苦恼。自听法来。身鳞甲内细虫啖苦已得轻升。愿道俗为我稽请法师。更讲大品一遍乃不违之。显庆元年冬。谓弟子曰。吾不久舍报。可施诸禽鸟。而恒讲不辍。后讲于高座上。麈尾忽堕而终。春秋七十一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姓王氏。住益州福化寺。素业讲诵。手不释卷。自云法华经常不轻菩萨不专读诵经典。但行礼拜四众。尚得六根清净。我何为于诸佛世尊而不礼敬哉。即于别院。闭门依经唱礼万五千佛。寺僧尝于壁隙。窥之。见聪方拜西龙天八部皆环立卫侍随其俯仰。数数非一。或入其院。莫不心战而出。恒闻异香蔚然。贞观中卒。院自尔绝人来往迹。而夜则每有礼拜行道弹指声。
续高僧传·卷第三十五 感通篇中
释慧聪。姓王。出家已后游行斋讲。手不释卷。寻经旨趣心自欣跃。苦形节食行知足行。自云。法华经。常不轻菩萨。不专读诵经典。但行礼拜四众。尚得六根清净。我何为不礼诸佛世尊。即于别院闭门。常礼万五千佛。依经自唱。一一礼之。寺僧怪其所作。于壁隙伺之。见礼拜头下天龙八部等亦头下。数数非一。诸人来其院者。无不心战走出。恒闻异香蔚蔚尔。及死在。贞观年中院绝人往。每夜常闻弹指礼拜行道等相。

人物简介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平无考。《全唐诗》收诗1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唐人。制举擢第,授雍丘尉。好学强记。尝公宴,有客草序五百言,奉古览后援笔倒疏之,列座抚掌,由是知名。姚珽莅汴州,持《厩目令》示之,奉古一览便讽千余言,珽惊称为“聪明尉”。玄宗开元初,迁给事中,与苏颋等删定格式令,成《开元前格》十卷上之。官终兵部侍郎。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制举擢第,授雍丘尉。善强记,一览便讽,人称“聪明尉”。历任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左司员外郎、左司郎中、户部郎中、给事中、吏部侍郎等职,约玄宗开元八年(720)后,官终兵部侍郎。事迹散见《大唐新语》卷八,《新唐书·艺文志四》,《唐诗纪事》卷一四,《郎官石柱题名考》卷一、二、一一,《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卷二。《全唐诗》录其与韦嗣立唱和诗1首,《全唐诗外编》补诗1首。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810—859 【介绍】: 唐朝皇帝。初名怡,后改现名。宪宗第十三子。武宗会昌六年,宦官马元贽等拥立为皇太叔。及即帝位,罢斥李德裕党,重用牛僧孺党。大中三年,吐蕃以秦、原、安乐三州及石门等七关归唐,自肃宗、代宗以后,河西陇右尽没吐蕃,至是,河、湟克复。曾与宰相令狐绹谋诛宦官,未成。以服长生药致死。在位十三年,谥圣武献文孝皇帝。
全唐文·卷七十九
帝讳忱。宪宗第十三子。元和五年生。长庆元年三月封光王。名怡。会昌六年三月立为皇太叔。翌日即位。改今名。大中二年正月。上尊号圣敬文思和武光孝皇帝。在位十三年。年五十。谥曰圣武献文孝皇帝。咸通十三年。加谥元圣至明成武献文睿智章仁神聪懿道大孝皇帝。庙号宣宗。
聪明憍如鹊
【三藏法数】
谓人恃己聪利明达,凌慢于他,如鹊性至聪,能报人吉凶,故名聪明憍如鹊。
世智辩聪难
【三藏法数】
谓世间之人,邪智聪利者,唯务耽习外道经书,不信出世正法,故名世智辩聪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