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阿黎耶识(阿黎耶識)
见“ 阿赖耶识 ”。
《漢語大詞典》:阿赖耶识(阿賴耶識)
亦作“ 阿黎耶识 ”。 梵语的译音。意译为“藏识”。为佛教大乘唯识宗的内在心识的第八识,是世界和众生“自我”的本源,它含藏着一切事物的种子,也是轮回的主体和解脱的依据。 清 龚自珍 《南岳大师〈大乘止观〉科判》:“止观境界分三科:一、真实性,即真如;一、依他性,即第八阿黎耶识;一、分别性,即第六、第七识。”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第二自性,由第八阿赖耶识、第七末那识,与眼、耳、鼻、舌、身等五识虚妄分别而成。” 范文澜 《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末那识意为自我本体的显现,站在自我本体后面的那种自我本体,叫做第八识,即阿赖耶识。”
《漢語大詞典》:阿罗耶(阿羅耶)
见“ 阿罗耶识 ”。
《漢語大詞典》:阿罗耶识(阿羅耶識)
即阿赖耶识。 章炳麟 《国故论衡·明见》:“臧者,瑜伽师所谓阿罗耶识(此从 真諦 译, 真諦 又译阿梨耶。 玄奘 则译阿赖耶。今审其音,以阿罗耶为正),谓其能臧所臧执臧。持诸种,故为能臧矣。受诸熏,故为所臧矣。任诸根,故为执臧矣。” 章炳麟 《国故论衡·明见》:“ 庄周 亦云:‘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外物》。游者,旌旗之流,流虽多,一属於縿,谓之天游。指縿以拟阿罗耶;指流以拟六识。无阿罗耶,则六根、六识相纷拏。斯执臧之説已。”参见“ 阿赖耶识 ”。
《漢語大詞典》:阿罗耶识(阿羅耶識)
即阿赖耶识。 章炳麟 《国故论衡·明见》:“臧者,瑜伽师所谓阿罗耶识(此从 真諦 译, 真諦 又译阿梨耶。 玄奘 则译阿赖耶。今审其音,以阿罗耶为正),谓其能臧所臧执臧。持诸种,故为能臧矣。受诸熏,故为所臧矣。任诸根,故为执臧矣。” 章炳麟 《国故论衡·明见》:“ 庄周 亦云:‘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外物》。游者,旌旗之流,流虽多,一属於縿,谓之天游。指縿以拟阿罗耶;指流以拟六识。无阿罗耶,则六根、六识相纷拏。斯执臧之説已。”参见“ 阿赖耶识 ”。
《漢語大詞典》:阿赖耶识(阿賴耶識)
亦作“ 阿黎耶识 ”。 梵语的译音。意译为“藏识”。为佛教大乘唯识宗的内在心识的第八识,是世界和众生“自我”的本源,它含藏着一切事物的种子,也是轮回的主体和解脱的依据。 清 龚自珍 《南岳大师〈大乘止观〉科判》:“止观境界分三科:一、真实性,即真如;一、依他性,即第八阿黎耶识;一、分别性,即第六、第七识。”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第二自性,由第八阿赖耶识、第七末那识,与眼、耳、鼻、舌、身等五识虚妄分别而成。” 范文澜 《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末那识意为自我本体的显现,站在自我本体后面的那种自我本体,叫做第八识,即阿赖耶识。”
《漢語大詞典》:阿赖耶识(阿賴耶識)
亦作“ 阿黎耶识 ”。 梵语的译音。意译为“藏识”。为佛教大乘唯识宗的内在心识的第八识,是世界和众生“自我”的本源,它含藏着一切事物的种子,也是轮回的主体和解脱的依据。 清 龚自珍 《南岳大师〈大乘止观〉科判》:“止观境界分三科:一、真实性,即真如;一、依他性,即第八阿黎耶识;一、分别性,即第六、第七识。” 章炳麟 《建立宗教论》:“第二自性,由第八阿赖耶识、第七末那识,与眼、耳、鼻、舌、身等五识虚妄分别而成。” 范文澜 《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末那识意为自我本体的显现,站在自我本体后面的那种自我本体,叫做第八识,即阿赖耶识。”
《漢語大詞典》:郎耶草
狼把草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五·狼把草
一切如来普贤摩诃菩提萨埵三昧耶
【佛学大辞典】
(术语)大日如来东方金刚手菩萨出生之三昧耶也。见略出经注一。
一切如来入三昧耶遍一切无能障碍力无等三昧力明妃
【佛学大辞典】
(真言)入佛三昧耶真言之德名也。
一生补处菩萨最胜大三昧耶像
【佛学大辞典】
(图像)称三十臂之弥勒菩萨。(参见:弥勒)
三牟提耶
【佛学大辞典】
(杂语)Samudaya,译曰集。四谛中之集谛。说见贤愚经十二。
三昧耶
【佛学大辞典】
(术语)Samaya,三昧耶之义甚多,时(一时佛在),会(大曾经),宗(显宗论),平等,誓愿,惊觉,除垢障也。秘藏记曰:「佛知众生身中本来自性之理,与佛等无差别,而众生不知己之本有本始两觉与佛等,恒覆蔽于六尘烦恼而不能显出,是故佛发悲愿,垂我拔济众生如我之誓愿。若有众生归依,则住于法界定自受法乐之如来惊觉,而不敢违越本愿。影向行者之所以,真言印契加持护念。譬如国王自造法令不敢违犯,使他行之。众生蒙佛之加持力,突破六尘之游泥,出现自心之觉理,如赖春雷之响而蛰虫出地。知与佛等无差别者,是平等之义也。使如我而无异者。是誓愿之义也,如来惊觉者,是惊觉之义也,众生蒙佛之加持力而得益者,是除垢障之义也。如佛部,馀部亦同。如一佛,诸佛亦同。」
【佛学常见辞汇】
1。平等的意思。2。内德外相平等的意思。3。本誓的意思。
三昧耶身
【佛学大辞典】
(术语)与三昧耶形同。但从佛身谓为身。法报应之三身。密教如其次第谓为种子,三昧耶,尊形之三身。塔婆,宝,珠,莲华,五钴等为大日之三昧耶身。当于显教之报身。依通门,则一切之事物,尽为大日之三昧耶身,依别门,则以塔婆为大日之三昧耶身,乃至以莲华为弥陀之三昧耶身等,各有别个之标帜。杂谈集九曰:「密教之意,佛有三身:种子,三昧耶,尊形也。如次第为法报应三身。」
三昧耶形
【佛学大辞典】
(术语)以佛菩萨内證之本誓为标帜者。不动明王之刀剑,观音菩萨之莲华,及诸尊之印相等。是四种曼陀罗之一也。
三昧耶戒
【佛学大辞典】
(术语)授传法灌顶以前所授之作法也。三昧耶有不违越之义,故于通戒,初上座,次惊觉铃作法,归命,运心忏悔,归依,发心遮难,请师,羯磨及杨枝打,涂香,花鬘,烧香灯明,齿木,金刚线,金刚水是也。诸仪轨诀影一曰:「密教修行,先三摩耶戒,初门也。今修四度加行终,传法灌顶之时,初受三摩耶戒者,末世也。何则?所谓三摩耶戒者,以三种之菩提心为戒也。住于根本三摩地之心,而非三平等则之心,则行法不成就故也。」
三昧耶界
【佛学大辞典】
(术语)言三昧耶之法门也。密教之总称。
三昧耶智
【佛学大辞典】
(术语)在密教为佛智之称,此有总别二者:一、总名五佛之智,而解之则金刚智以平等之义而译为平等性智。不空译理趣经之三昧耶智,金刚智译理趣经以为平等性智也。又不空取本誓之义,译为誓智。谓此智如显教不许自得自證,必就灌顶佛受之。是佛之本誓也。不空译之理趣经曰:「薄伽梵,成就特胜一切如来金刚加持三昧耶智,已得一切如来灌顶宝冠,为三界主。」金刚智之理趣经曰:「薄伽梵,妙善成就如来金刚住持平等性智种种希有殊胜功德,已能善获一切如来无上法王灌顶宝冠,过三界。」不空之理趣释上曰:「三昧耶智者誓也,亦曼荼罗也。勿令将来最上胜者不从师受,而专意自受者也。是故得知修最上乘必须师受三昧耶,然后可修行也。」二、别名于五智中之第三平等性智。金刚顶经一序:「一切如来平等智三昧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