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80,分52页显示  上一页  4  5  6  7  8  10  11  12  13 下一页
词典(续上)
竹耳
幽耳
四耳
注耳
禾耳
驴耳
妙耳
耳际
虎耳
右耳
耳珰
养耳
直耳
静耳
金耳
《骈字类编》:竹耳
冯奖翁金马门赋见兰筋下花钱文量俵马诗竹耳风蹄起玉
《骈字类编》:幽耳
唐 韩愈 送石洪处士赴河阳幕得起字 风云入壮怀,泉石别幽耳。
《骈字类编》:四耳
元史五行志至元十六年四月益都乐安县朱五十家牛生牸犊两头四耳三尾其色黄 山海经南山经又东三百里曰基山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佩之不畏
又东南四百五十里曰长右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禺而四耳其名长右其音如吟
《漢語大詞典》:注耳
倾耳。文选·马融〈长笛赋〉:“攒乎下风,收精注耳。” 李善 注:“注耳专听。”《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巡街歷巷,注耳倾心。”
《漢語大詞典》:禾耳
指禾头上的耳状芽蘖。 宋 司马光 《和安之久雨》:“秋霖逢甲子,禾耳恐须生。”参见“ 禾头生耳 ”。
《漢語大詞典》:禾头生耳(禾頭生耳)
亦称“ 禾生耳 ”。 谓庄稼遭雨后禾头长出卷曲如耳形的芽蘖。古谚有所谓“秋雨甲子,禾头生耳。”见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一。禾生耳,预示收成不好。 唐 杜甫 《秋雨叹》诗之一:“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 南唐 李建勋 《闲出书怀》:“溪田雨涨禾生耳,原野鶯啼黍熟时。” 宋 杨万里 《明发石山》:“便恐禾生耳,寧论客断魂。”一说,“禾头生耳”之“禾”,乃“木”字之误。参阅 明 陈士元 《俚语解》卷二及九家集注杜诗卷一。
《骈字类编》:驴耳(驴耳)
北史司马楚之传车驾往征蠕蠕楚之督运以继大军时镇北将军封沓亡入蠕蠕说令击之以绝运蠕蠕乃潜遣觇楚之军截驴耳而去有告失驴耳者楚之曰必觇贼截之为验耳贼将至矣乃伐柳为城水灌令冻城立而贼至不可攻逼乃走散
《骈字类编》:妙耳
宋 苏轼 九月十五日,观月听琴西湖示坐客 哀弹奏旧曲,妙耳非昔闻。
《韵府拾遗 纸韵》:苏轼诗妙耳非昔闻
《國語辭典》:耳际(耳際)  拼音:ěr jì
耳边。如:「蚊子在耳际嗡嗡飞绕,吵得我无法入睡。」
《骈字类编》:虎耳
酉阳杂俎猬见虎则跳入虎耳亦又本草虎耳草集解时珍曰虎耳生阴湿处人 栽于石山上茎高五六寸有细毛一茎一叶如荷盖状人呼为石荷叶叶大如钱状似初生小葵叶及虎之耳形夏开小花淡红色时又茅亭客话虎耳先生大名府有道之士 呼为李八百云已八百岁如五十许
《漢語大詞典》:右耳
汉字偏旁,其形为“阝”,如“邦”、“郊”、“部”等字的右边部分。
《國語辭典》:耳珰(耳璫)  拼音:ěr dāng
1.耳朵上的饰物。《续汉书志。第三○。舆服志下》:「簪珥。珥,耳珰垂珠也。」也作「明珰」、「珥珰」。
2.卷耳的别名。参见「卷耳」条。
《漢語大詞典》:养耳(養耳)
调养听觉,满足耳朵对美好声音的需要。荀子·正论:“和鸞之声,步中《武》《象》,騶中《韶》《护》以养耳。”吕氏春秋·孝行:“正六律,龢五声,杂八音,养耳之道也。”史记·礼书:“鐘鼓管弦,所以养耳也。”
《韵府拾遗 纸韵》:直耳
金涓诗冻鸟缩身依雪立饥驴直耳望人来
《漢語大詞典》:静耳
使耳根清静。 北齐 刘昼 新论·清神:“圣人清目而不视,静耳而不听。”
分類:清静
《骈字类编》:金耳
梁德裕 宝鼎赋 玉铉金耳之饰,巽木离火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