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780,分52页显示  上一页  1  2  3  4  6  7  8  9 下一页
词典(续上)
附耳
李耳
俚耳
帖耳
左耳
耳也
耳冷
耳剽
騄耳
贯耳
耳生
龙耳
外耳
耳聪
弭耳
《國語辭典》:附耳  拼音:fù ěr
靠近耳边小声说话。《淮南子。说林》:「附耳之言,闻于千里也。」《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七:「只碍著轿夫。吴氏又附耳叮嘱。」
《國語辭典》:李耳  拼音:lǐ ěr
1.人名。生卒年不详。字伯阳,谥曰聃,春秋时楚国苦县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主无为之说,后世以为道家始祖。孔子尝往问礼,著有《道德经》五千馀言。现今社会各行业中,如:铁匠、煤窑匠、碗筷匠、磨刀匠、蹄铁匠等,皆供奉其为祖师爷。也称为「伯阳」、「太上老君」、「老聃」、「老君」、「老子」、「老子道君」、「李伯阳」、「李老君」。
2.老虎的别名。汉。扬雄《方言》卷八:「虎,陈魏宋楚之间或谓之李父,江淮南楚之间谓之李耳。」
分類:李耳
《漢語大詞典》:俚耳
俗人之耳。指没有欣赏音乐能力的人。 宋 欧阳修 《谢石秀才启》:“然而奏磬俚耳,难矣赏音;抱石 荆山 ,终为至寳。” 宋 王安石 《次韵董伯懿松声》:“俚耳纷纷多《郑》《卫》,直须闻此始心清。”
《國語辭典》:帖耳  拼音:tiē ěr
耳朵下垂。形容顺服的样子。唐。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若俛首帖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聊斋志异。卷二。潍水狐》:「倘执束刍而诱之,则帖耳辑首,喜言朅勒矣。」
《骈字类编》:左耳
唐 杜甫 复阴 君不见夔子之国杜陵翁,牙齿半落左耳聋。
唐 韩愈 答道士寄树鸡 烦君自入华阳洞,直割乖龙左耳来。
分类:左耳
《漢語大詞典》:耳也
犹而已。管子·臣乘马:“阴冻释而蓺稷,百日不蓺稷,故春事二十五日之内耳也。”晏子春秋·问上十五:“ 景公 问 晏子 曰:‘寡人持不仁,其无义耳也。’” 清 王引之 经传释词·耳:“‘耳也’者,‘而已也’也。”
分類:而已
《漢語大詞典》:耳冷
听觉不灵敏。类说卷四十引 唐 张鷟 朝野佥载:“ 孟弘微 对 宣宗 曰:‘陛下何以不知有臣,不以文字召用?’帝怒曰:‘朕耳冷不知有卿。’翊日,諭辅臣曰:‘此臣躁妄,欲求内相。’乃黜之。”按, 鷟 为 武后 时人, 宣宗 字或误。 唐 白居易 《城盐州》诗:“东西亘絶数千里,耳冷不闻胡马声。” 明 章懋 《与林亨大书》:“耳冷诲言,阔焉二纪,嚮往之怀,如水东注。”
《漢語大詞典》:耳剽
谓仅凭耳闻所得,犹如窃取。汉书·朱博传:“廷尉本起於武吏,不通法律,幸有众贤,亦何忧!然廷尉治郡断狱以来且二十年,亦独耳剽日久,三尺律令,人事出其中。” 颜师古 注:“剽,劫也,犹言行听也。” 唐 刘禹锡 《楚望赋》:“非耳剽以臆説兮,固幽永而纵观。” 宋 沈作哲 寓简卷六:“今人有蓄书画者,往往耳剽不识真,所藏未必善。” 严复 《救亡决论》:“晚近更有一种自居名流,於西洋格致诸学,仅得诸耳剽之餘,於其实际,从未讨论。”
《國語辭典》:騄耳  拼音:lù ěr
周穆王八骏马之一。《史记。卷五。秦本纪》:「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王,得骥、温骊、骅骝、騄耳之驷。」南朝宋。裴骃。集解:「郭璞曰:『八骏皆因其毛色以为名号。』」也作「绿耳」、「騄駬」。
《國語辭典》:贯耳(貫耳)  拼音:guàn ěr
声音传入耳朵。如:「久闻大名,如雷贯耳。」
《國語辭典》:耳生  拼音:ěr shēng
生疏,不常听到。如:「这个人名,我听著耳生。」
《漢語大詞典》:龙耳(龍耳)
旧时堪舆家称风水特好的葬地。晋书·郭璞传:“ 璞 尝为人葬,帝微服往观之,因问主人何以葬龙角,此法当灭族。主人曰:‘ 郭璞 云此葬龙耳,不出三年当致天子也。’帝曰:‘出天子邪?’答曰:‘能致天子问耳。’”
《國語辭典》:外耳  拼音:wài ěr
为耳的最外部,可分为外耳道及耳壳两部分,以鼓膜和中耳间隔,负责收集声波。真正的外耳只见于哺乳类。
《國語辭典》:耳聪(耳聰)  拼音:ěr cōng
听觉过敏。《晋书。卷八四。殷仲堪传》:「仲堪父尝患耳聪,闻床下蚁动,谓之牛斗。」
《國語辭典》:弭耳  拼音:mǐ ěr
贴垂双耳。《六韬。卷二。武韬。发启》:「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