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共927,分62页显示  上一页  7  8  9  10  11  13  14  15  16 下一页
词典(续上)
无胫而来
无胫而行
无胫而至
无德而称
无功而禄
随寓而安
随遇而安
随踵而至
探口而出
堂而皇之
四方而高
四月而生
死而不朽
死而复生
死而后已
《漢語大詞典》:无胫而来(無脛而來)
见“ 无脛而至 ”。
《漢語大詞典》:无胫而至(無脛而至)
犹无胫而行。常以喻良才不招而自至爱贤者之门。 汉 孔融 《论盛孝章书》:“珠玉无脛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亦作“ 无脛而来 ”。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珠玉:“珠雄于此,玉峙于彼,无脛而来,以宠爱人寰之中。”
《國語辭典》:无胫而行(無脛而行)  拼音:wú jìng ér xíng
没有脚也能走路。后比喻事物传播的迅速。北齐。刘昼《刘子。卷四。荐贤》:「玉无翼而飞,珠无胫而行。」也作「不胫而走」、「无胫而走」、「无足而走」。
《漢語大詞典》:无胫而至(無脛而至)
犹无胫而行。常以喻良才不招而自至爱贤者之门。 汉 孔融 《论盛孝章书》:“珠玉无脛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亦作“ 无脛而来 ”。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珠玉:“珠雄于此,玉峙于彼,无脛而来,以宠爱人寰之中。”
《漢語大詞典》:无德而称(無德而稱)
(1).无何恩德可以称道。论语·季氏:“ 齐景公 有马千駟,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
(2).谓德高不可言状。后汉书·黄宪传论:“士君子见之者,靡不服深远、去玼吝。将以道周性全,无德而称乎?” 李贤 注:“道周备,性全一。无德而称,言其德大无能名焉。”
分類:恩德称道
《國語辭典》:无功而禄(無功而祿)  拼音:wú gōng ér lù
没有功劳而接受报酬。《三国志。卷三。魏书。明帝纪》:「朗引军还。」裴松之注引《魏略》:「而佞倖之徒,但姑息人主,至乃无德而荣,无功而禄。」
《國語辭典》:无功受禄(無功受祿)  拼音:wú gōng shòu lù
没有功劳而接受赏赐。《诗经。魏风。伐檀。序》:「在位贪鄙,无功而受禄,君子不得进仕尔。」《红楼梦》第二八回:「琪官接了,笑道:『无功受禄,何以克当!』」
《國語辭典》:随寓而安(隨寓而安)  拼音:suí yù ér ān
能安于所处的环境。《朱子语类。卷一四。大学。经上》:「安,谓随所寓而安,盖深于静也。」也作「随遇而安」。
《國語辭典》:随遇而安(隨遇而安)  拼音:suí yù ér ān
能安于所处的环境。《三侠五义》第六七回:「出家人随遇而安,并无庵观寺院,随方居住。」《七侠五义》第七七回:「你我读书人,接物待人理宜从权达变,不过随遇而安,行云流水。」也作「随寓而安」。
《國語辭典》:随遇而安(隨遇而安)  拼音:suí yù ér ān
能安于所处的环境。《三侠五义》第六七回:「出家人随遇而安,并无庵观寺院,随方居住。」《七侠五义》第七七回:「你我读书人,接物待人理宜从权达变,不过随遇而安,行云流水。」也作「随寓而安」。
《國語辭典》:随踵而至(隨踵而至)  拼音:suí zhǒng ér zhì
踵,足跟。一个足跟接著一个足跟而来。形容人来得很多,接连不断。《战国策。齐策三》:「王曰:『子来,寡人闻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随踵而至也,今子一朝而见七士,则士不亦众乎!』」
《漢語大詞典》:探口而出
犹言脱口而出。 清 陈其元 《庸闲斋笔记·难博学》:“廿四史、十三经、诸子百家,探口而出,问之不能穷。”
分類:脱口而出
《國語辭典》:堂而皇之  拼音:táng ér huáng zhī
1.光明正大,理直气壮。如:「这些话讲得堂而皇之,令人无法辩驳。」
2.引申为不遮掩,公开大方的意思。如:「你如此作法,不更叫对方有理由堂而皇之地质疑你吗?」
《分类字锦》:四方而高(四方而高)
尔雅:四方而高曰台。
《分类字锦》:四月而生
家语:六九五十四,四主时,时主豕,故豕四月而生。
分类:
《國語辭典》:死而不朽  拼音:sǐ ér bù xiǔ
身虽死而声名长存。《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三国志。卷一五。魏书。贾逵传》:「逵存有忠勋,没而见思,可谓死而不朽者矣!」也作「殁而不朽」、「殁而无朽」。
《国语辞典》:死而复生(死而复生)  拼音:sǐ ér fù shēng
死去后又苏醒过来。三国魏。曹植〈辩道论〉:「方士有董仲君,有罪系狱,佯死数日,目陷虫出,死而复生,然后竟死。」《红楼梦》第八二回:「好容易熬了一天,这会子瞧见你们,竟如死而复生的一样。」也作「死而复苏」。
《國語辭典》:死而后已(死而後已)  拼音:sǐ ér hòu yǐ
竭尽所能从事,到死方才停止。《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也作「死而后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