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徵信
考核证实;取信,凭信。 唐 柳宗元 《徵咎赋》:“再徵信乎策书兮,谓炯然而不惑。” 清 方苞 《台拱冈墓碣》:“豫为铭幽之文,其言视不肖子 苞 为可徵信於后世。” 沈昌直 《〈柳溪竹枝词〉序》:“故大之如二《雅》《颂》,既在在为国故朝章所寄;小之即閭巷歌謡,所陈者不出一乡一里之间,而语本天真,事皆徵信,寥寥短章,亦实为一方志乘之所自出。”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篇:“志怪之作,庄子谓有齐谐,列子则称夷坚,然皆寓言,不足徵信。”
《漢語大詞典》:蒐阅
1.检阅。新唐书·王沛传:“是时新建府,俗獷驁, 沛 明示法制,蒐閲以时,军政大治。”《东周列国志》第五一回:“四时蒐閲,各有常典,三军严肃,百姓无扰。”
2.搜罗考核。 宋 沈括 梦溪笔谈·人事一:“此时西方当有警,公宜预讲边备,蒐閲人材,不然无以应卒。”
《漢語大詞典》:清定
(1).清平安定;使安定。后汉书·张奂传:“ 奂 遣司马 尹端 、 董卓 并击,大破之,斩其酋豪,首虏万餘人,三州清定。”《三国志·魏志·任城威王彰传》:“ 彰 前受命北伐,清定朔土,厥功茂焉。”北齐书·李浑传:“未明,达城下,贼徒惊散,生擒 社客 ,斩首送 洛 。海隅清定。”
(2).指对官吏进行清理考核,决定进退升降。晋书·石季龙载记上:“ 魏 始建九品之制,三年一清定之。”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四编第一章第二节:“这些人任官时,政府按照他们的品第,分别除授;已经入仕的人,也要三年清定一次。”
《漢語大詞典》:勾检(勾檢)
考核检查。北史·于仲文传:“上士 宋谦 奉使勾检, 谦 缘此别求他罪。” 宋 王禹偁 《滁州官舍》诗之二:“勾检簿书寧失俗,逢迎使命亦随时。”明史·方岳贡传:“ 岳贡 本吏材,及为相,务勾检簿书,请覈赦前旧赋,意主搜括,声名甚损。”
分類:考核检查
《漢語大詞典》:较能(較能)
考核贤能。 唐 白居易 《议庶官迁次之迟速策》:“此先王较能之大方,致理之要道也。”
分類:考核贤能
《漢語大詞典》:衡校
谓品评考核。 清 曾国藩 《苗先簏墓志铭》:“督学使者争欲致之幕下,与共衡校。”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四:“令考官於第三场悉心衡校。”
分類:品评考核
《國語辭典》:存照  拼音:cún zhào
1.将契约、文书等保存起来以备后日的查考、核对。《儒林外史》第二五回:「今欲有凭,立此过继文书,永远存照。」
2.保存起来以备查考、核对的文书或契约。
《漢語大詞典》:课事(課事)
考核官吏政绩的事宜。汉书·京房传:“ 房 奏考功课吏法……上召见诸刺史,令 房 晓以课事,刺史復以为不可行。”
《漢語大詞典》:考辞(考辭)
(1).亦作“ 考词 ”。古代考核官吏成绩的评语。旧唐书·穆宗纪:“贬考功员外郎 李渤 为 虔州 刺史,以前书宰相考辞太过,宰相 杜元颖 等奏贬之。” 宋 朱翌 猗觉寮杂记卷下:“ 唐 考功法,虽执政大臣,皆有考词,亦有赐考者,亦有自书其考者。”宋史·职官志三:“旧制,考课院其定殿最皆有考辞。 元丰 官制行,悉罢。”
(2).谓考虑选取恰当的辞句。文选·陆机〈文赋〉:“选义按部,考辞就班。” 吕延济 注:“考摘清浊之词以就班类而缀之。”
《漢語大詞典》:九班
晋 代考核官吏的一种制度。晋书·刘颂传:“久之,转吏部尚书,建九班之制,欲令百官居职希迁,考课能否,明其赏罚。”晋书·孝愍帝纪:“悠悠风尘,皆奔竞之士,列官千百,无让贤之举。 子真 著《崇让》而莫之省; 子雅 制九班而不得用。”
《國語辭典》:搜阅(搜閱)  拼音:sōu yuè
搜索查阅。《红楼梦》第七四回:「我的东西,倒许你们搜阅;要想搜我的丫头,这却不能。」
《漢語大詞典》:稽度
考核衡量。 汉 蔡邕 《光武济阳宫碑》:“稽度乹则,诞有灵姿。”后汉书·孔融传:“稽度前典,以正礼制。” 唐 柳宗元 《湘源二妃庙碑》:“稽度既备,佣役维时。”
分類:考核衡量
《漢語大詞典》:平转(平轉)
唐 代所拟考核官吏的一种办法。政绩在中等者,作内外平级的调迁,以历试其能,谓之平转。新唐书·赵憬传:“四议考课,曰:‘今内庶僚,外刺史,课最尤者,擢以不次,善矣。臣谓黜陟宜责岁限,若任要重未当迁者,加爵或秩。其餘进退,宜示迟速之常。若课在中、考如限者,平转而歷试之,即无苟且之心、滞淹之虑。’”
《漢語大詞典》:考列
(1).考订编排。后汉书·皇后纪序:“故考列行跡,以为《皇后本纪》。”
(2).经考核后列入。 鲁迅 《华盖集续编·马上支日记》:“但我总觉得不能因为他们这么吃,便将 中国 菜考列一等,正如去年虽然出了两三位‘高等华人’,而别的人们也还是‘下等’的一般。”
《漢語大詞典》:校能
(1).比试才艺。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劫比罗伐窣堵国:“是太子与诸释引强校能,弦矢既分,穿鼓过表,至地没羽,因涌清流,时俗相传,谓之 箭泉 。”
(2).考核才能。 唐 元稹 《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吏部罢书判身言之选,设三式以任人,一曰校能之式,每岁以朝右崇重者一人,与吏部郎校天下羣吏之理最在第一至第三者,校定日据其功状而登进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