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漢語大詞典》:耻忿(恥忿)
羞愧怨恨。晋书·邓遐传:“ 枋头 之役, 温 既怀耻忿,且忌惮 遐 之勇果,因免 遐 官。”
分類:羞愧怨恨
《漢語大詞典》:耻恚(恥恚)
羞愧怨恨。晋书·周玘传:“ 玘 自以为不得调,内怀怨望,復为 刁协 轻之,耻恚愈甚。”
分類:羞愧怨恨
《漢語大詞典》:泚颊(泚頰)
汗流脸颊。多表示羞愧。 明 沈德符 野获编·宗藩·庆府前后遭变:“盖前王先赏后罚,后王先贬后褒,虽所被国典不同,总之变起意外,屈节两番,抑扬互见,言之均堪泚颊。”
分類:脸颊羞愧
《國語辭典》:忸忸怩怩  拼音:niǔ niǔ ní ní
含羞,不好意思的样子。如:「这里又没有外人,讲话何必忸忸怩怩呢?」
分類:羞愧
《漢語大詞典》:衄然
亦作“衂然”。 羞愧貌。 唐 皮日休 《三羞》诗序:“ 皮子 闚之,愵然泣,衂然羞。”
分類:羞愧
《國語辭典》:恼羞成怒(惱羞成怒)  拼音:nǎo xiū chéng nù
因羞愧到极点而恼恨发怒。《官场现形记》第六回:「那抚台见是如此,知道王协台有心瞧他不起,恼羞成怒。」也作「老羞变怒」、「老羞成怒」、「恼羞变怒」。
《漢語大詞典》:涊颜(涊顔)
汗颜,羞愧。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典礼·崇祀名贤》:“近来家处素封或身通仕籍,便务虚名,欲躋其先于乡贤之列……而孰知端居几座与先哲同其祼献者,不亦涊颜而思却避乎?”
分類:羞愧
《漢語大詞典》:臊眉耷眼
方言。形容羞愧的样子。 陈建功 《找乐》第四:“唉,混了一辈子,连个窝儿都混没了,还要到人家小老弟门下,难免臊眉耷眼的。”
分類:方言羞愧
《漢語大詞典》:愧悦
羞愧而悦服。资治通鉴·魏邵陵厉公嘉平五年:“ 师 又谢朝士曰:‘此我过也,非 陈雍州 之责!’是以人皆愧悦。” 胡三省 注:“ 司马师 承父懿之后,大臣未附,引咎责躬,所以愧服天下之心而固其权耳。”
分類:羞愧悦服
《漢語大詞典》:愧避
因羞愧而回避。 唐 李朝威 《柳毅》:“然而恨贯肌骨,亦何能媿避,幸一闻焉。”
分類:羞愧回避
《漢語大詞典》:焦辣辣
(1).形容酷热。 艾芜 《海岛上》:“头上虽是晒着焦辣辣的太阳,但因为可以登岸,大家便仍然显得很是快乐的。”
(2).形容难受或羞愧的感觉。如:听他这么一说,不觉脸上焦辣辣的。
《國語辭典》:缅腼(緬靦)  拼音:miǎn tiǎn
心中羞涩、难为情而表现于颜面。也作「腼腆」。
分類:腼腆羞愧
《漢語大詞典》:腼怀(腼懷)
羞愧地怀想。 明 王玉峰《焚香记·议亲》:“腼怀爵禄愧 伊 周 ,碌碌功名早白头。”
分類:羞愧怀想
《漢語大詞典》:腼赧(靦赧)
羞愧脸红。 明 李东阳 《奏为自陈休致事》:“追念先皇帝委任顾托之重,仰荷圣天子优礼眷遇之隆,自度尚可支持,岂敢过为矫亢?因循靦赧,几閲星霜。”
分類:羞愧脸红
《國語辭典》:老羞成怒  拼音:lǎo xiū chéng nù
羞愧到了极限而转变成恼怒。《儿女英雄传》第一六回:「那一个老羞成怒,就假公济私,把他参革。」也作「恼羞成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