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國語辭典》:美术(美術)  拼音:měi shù
1.以创造美为主的艺术。包括建筑、雕刻、绘画、诗歌及音乐等。
2.专指绘画、雕刻。
《国语辞典》:美术大师(美术大师)  拼音:měi shù dà shī
美术造诣极高、受人尊崇的人。如:「张大千先生是中国近代有名的美术大师。」
《国语辞典》:美术电影(美术电影)  拼音:měi shù diàn yǐng
不用真人实景,而是运用各种美术技巧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情节的电影。如动画、木偶、剪纸等影片。
《国语辞典》:美术设计(美术设计)  拼音:měi shù shè jì
利用美术知识与技能来对商品或诉求对象所做的设计。不同的需要,产生不同种类的美术设计。如宣传设计、商业设计、展示设计等。
《国语辞典》:洛可可美术(洛可可美术)  拼音:luò kě kě měi shù
十八世纪盛行于欧洲的一种美术风格。其特徵为华丽、纤细、轻巧的装饰;喜用曲线与金碧辉煌的色彩。在美术史上是介于巴洛克与新古典主义之间。
《国语辞典》:伊斯兰美术(伊斯兰美术)  拼音:yī sī lán měi shù
以清真寺的建筑风格为模型,几何学或阿拉伯式图案为特徵,分布于西亚地带的美术风格。范围包括西班牙、伊朗、印度、波斯等地。著名的有华丽的陶瓷、波斯地毯等。
《国语辞典》:泰特美术馆(泰特美术馆)  拼音:tài tè měi shù guǎn
位于英国伦敦,西元一八九七年由企业家亨利泰特所建,馆中收藏有泰纳、拉斐尔、毕卡索、印象派、新印象派及英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
《国语辞典》:台湾新美术运动(台湾新美术运动)  拼音:tái wān xīn měi shù yùn dòng
指在日治时代,因受日本文化殖民政策影响,有一批年轻的美术家在追求台湾意识及民族平等的共同愿望下,所展开的美术运动。也由于美术不若文学敏感,因此美术家得以活跃的参与「帝展」、「台展」、「台阳展」、「府展」,为台湾的近代美术开创一个新的局面。昭和九年(西元1934年),由李梅树与陈澄波、陈清汾、颜水龙、廖继春、杨三郎、李石樵、立石铁臣等八人,在台北成立「台阳美术协会」,正是此运动的新里程碑。
《国语辞典》:乌菲兹美术馆(乌菲兹美术馆)  拼音:wū fēi zī měi shù guǎn
位于义大利佛罗伦斯的美术馆。西元一五八四年兴建完成,收藏甚多义大利文艺复兴期的佳作。列属世界最大的美术馆之一。
《国语辞典》:电影美术(电影美术)  拼音:diàn yǐng měi shù
依电影的种类,由美工师完成服装、布景、道具的设计,其中并包含透过美术的造型来塑造人物。是构成电影的重要元素之一。
《国语辞典》:洞窟美术(洞窟美术)  拼音:dòng kū měi shù
在洞窟壁上作画或雕刻的美术形式,通常指狭义的原始美术,其作品以狩猎为主题,利用单纯的黄、黑、褐等色彩,藉由线描或平涂方式来绘制。今以分布在法国西南部与西班牙北部交界处的堪塔布利亚地区最为著名。
《国语辞典》:美术灯(美术灯)  拼音:měi shù dēng
样式新巧,颜色秀丽的照明灯饰。
《国语辞典》:美术馆(美术馆)  拼音:měi shù guǎn
收藏和展览美术品的场所。
《国语辞典》:美术家(美术家)  拼音:měi shù jiā
以擅长美术而闻名的人。
《国语辞典》:美术节(美术节)  拼音:měi shù jié
庆祝美术活动的节日。民国三十二年十月,政府核定每年三月二十五日为「美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