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45,分57页显示 上一页 46 47 48 49 50 52 53 54 55 下一页
哑羊僧
屠所羊
触鼻羊
挂羊头,卖狗肉
羚羊挂角
屠羊
陈相公( 妫皋羊 )
屠羊说
羊舌赤(字 伯华 世称 铜鞮伯华 )
羊斟(别称 羊羹 )
羊舌职
夷羊五
羊舌虎(字 叔虎 )
佛类词典(续上)
哑羊外道哑羊僧
屠所羊
触鼻羊
挂羊头,卖狗肉
羚羊挂角
屠羊
其它辞典
干辛(别称 于莘、羊辛 )陈相公( 妫皋羊 )
屠羊说
羊舌赤(字 伯华 世称 铜鞮伯华 )
羊斟(别称 羊羹 )
羊舌职
夷羊五
羊舌虎(字 叔虎 )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或作于莘、羊辛。夏末人。桀之佞臣,惑乱天子,挟威以凌弱诸侯、万民,以致亡国。
人物简介
简介
陈相公(?-前939年),妫姓,名皋羊,为西周诸侯国陈国君主之一,他为陈申公胞弟,承袭陈申公担任该国君主,他是陈国第三位君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春秋时楚国人。郢之屠羊者。柏举之战,楚昭王出奔,说从行。昭王返,赏及说。说谓君失国而返国,我失屠而返屠。不受赏而去。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春秋时晋国人,字伯华,封于铜鞮,世称铜鞮伯华。羊舌职长子。尝佐祁午为中军尉。有贤名,孔子称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一作羊羹。春秋时宋国人。宋右师华元之御者。宋文公四年,郑伐宋,元与乐吕御之。将战,元杀羊飨士而不及斟。及战,斟因私憾而驱车直入郑师,致元被俘。后宋赎元归,斟乃奔鲁。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570 【介绍】: 春秋时晋国人。羊舌突之子。大夫。晋景公七年,命士会将中军,为太傅,于是晋国之盗逃奔于秦。羊舌职以为此与禹举善人则不善人远事相类。后佐祁奚为中军尉。有子四人:长伯华,次叔向、叔鱼、叔虎。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春秋时人。晋厉公宠臣。周简王十二年,晋厉公欲剪灭其卿郤氏之族,乃以五与胥童为军帅,率八百甲士攻郤氏,杀郤至、郤犨、郁锜。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前552 【介绍】: 春秋时晋国人,字叔虎。羊舌肸庶弟。初,羊舌肸之母不欲羊舌虎之母得幸,羊舌肸谏。后羊舌虎之母得幸而生叔虎,美而有勇力,羊舌肸母以为祸将及族。后得栾盈宠,党栾氏与范宣子为恶。招祸被杀,而羊舌氏之族及于难。
哑羊外道
【佛学大辞典】
(流派)天竺有外道,如哑羊不语,以为胜行。见行事钞资持记下三之二。
(流派)天竺有外道,如哑羊不语,以为胜行。见行事钞资持记下三之二。
哑羊僧
【佛学大辞典】
(杂语)四种僧之一。(参见:僧)
【三藏法数】
谓愚痴鲁钝,不能了知根本等罪犯与不犯,及于微小之罪,不能发露忏悔,是名哑羊僧。(根本等罪,即杀盗淫妄也。)
【三藏法数】
谓于三藏教无所了达,譬如哑羊,无辩说用,是名哑羊僧。(三藏教者,经藏、律藏、论藏也。)
(杂语)四种僧之一。(参见:僧)
【三藏法数】
谓愚痴鲁钝,不能了知根本等罪犯与不犯,及于微小之罪,不能发露忏悔,是名哑羊僧。(根本等罪,即杀盗淫妄也。)
【三藏法数】
谓于三藏教无所了达,譬如哑羊,无辩说用,是名哑羊僧。(三藏教者,经藏、律藏、论藏也。)
僧
【佛学大辞典】
(术语)僧伽Sam%gha之略。译曰和或众。四人已上之比丘和而为众。新译家以为三人已上。智度论三曰:「僧伽,秦言众。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僧非可名一人之上。寄归传三曰:「凡有书疏往还,题云求寂某乙、小苾刍某乙,(中略)不可言僧某乙。僧是僧伽,目乎大众,宁容一己辄道四人,西方无此法也。」虽然,僧之一分,则言僧亦无害。僧史略下曰:「若单曰僧,则四人已上方得称之。今谓分称为僧,理亦无爽。如万二千五百人为军,或单己一人亦称军也,僧亦同之。」大乘义章十曰:「僧者外国正音名曰僧伽,此方翻译名和合,众行德不乖名之为和,和者非人目之为众。」行事钞曰:「四人已上,能御圣法办得前事名之为僧。僧以和合为义,言和合者有二义:一理和谓證择灭故。二事和。此别有六义:一戒和同修,二见和同解,三身和同住,四利和同均(均供养之利),五口和无诤,六意和同悦。」行事钞资持记上一之四曰:「和有六:戒见利三名体和,身口意三名相和。又初果以后名理和,所證同故。内凡以还名事和,即六和也。」义林章六本曰:「三人已上是僧体也,从多论议故。彼国之法:一名为一,二名为身,自三已上皆名为多。如办法事,四人方成。一人白言,大德僧听,所和三人得名僧故。若四是僧,岂能白者而自白耶?欲显和合从多人故,自三已上皆得名僧。」僧伽之比丘最少数,得为羯磨之最少限僧数也。
【佛学常见辞汇】
僧伽的简称,于义为众。集受具足戒的比丘,三人或四人以上,方得称僧。(参见:僧伽)
【俗语佛源】
全称为僧伽Sangha音译「合」、「众」、「和和众」、「法众」,即僧团,一般四人以上方可称为「僧伽」。普通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为「出家四众」(四僧伽);广义上也包括在家男女居士,称「七众」(七僧伽。包括式叉摩罗尼,即学法女)。据《南山钞》,构成僧伽有两个条件:一、「理和」:遵循佛教教义,以涅槃解脱为目的;二、「事和」,有六个方面: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口和无诤、义和同悦、利和同均。僧为弘扬、住持佛教者,故被尊为「三宝」(佛、法、僧)之一,谓之「僧宝」。与僧相关联之词语甚多,如与僧人住处相关者有僧寺、僧房、僧坊、僧宇、僧户、僧籍、僧庵、僧庐、僧院、僧舍、僧窗;与僧人服侍相关者有僧衣、僧袍、僧巾、僧鞋、僧帽;与僧人职位相关者有僧官、僧正、僧统、僧纲、僧主、僧王;与僧人称呼相关者有僧徒、僧侣、僧众、僧衲、僧家、贫僧。可见僧已成为佛教出家人统称。各别的僧人亦称为僧。有时为了与女性出家人相区别,俗称比丘、沙弥为僧或大僧,比丘尼、沙弥尼为尼或二僧。随著「僧」词的广泛运用,它也常被用来泛指宗教职业者。(常正)
(术语)僧伽Sam%gha之略。译曰和或众。四人已上之比丘和而为众。新译家以为三人已上。智度论三曰:「僧伽,秦言众。多比丘一处和合,是名僧伽。」僧非可名一人之上。寄归传三曰:「凡有书疏往还,题云求寂某乙、小苾刍某乙,(中略)不可言僧某乙。僧是僧伽,目乎大众,宁容一己辄道四人,西方无此法也。」虽然,僧之一分,则言僧亦无害。僧史略下曰:「若单曰僧,则四人已上方得称之。今谓分称为僧,理亦无爽。如万二千五百人为军,或单己一人亦称军也,僧亦同之。」大乘义章十曰:「僧者外国正音名曰僧伽,此方翻译名和合,众行德不乖名之为和,和者非人目之为众。」行事钞曰:「四人已上,能御圣法办得前事名之为僧。僧以和合为义,言和合者有二义:一理和谓證择灭故。二事和。此别有六义:一戒和同修,二见和同解,三身和同住,四利和同均(均供养之利),五口和无诤,六意和同悦。」行事钞资持记上一之四曰:「和有六:戒见利三名体和,身口意三名相和。又初果以后名理和,所證同故。内凡以还名事和,即六和也。」义林章六本曰:「三人已上是僧体也,从多论议故。彼国之法:一名为一,二名为身,自三已上皆名为多。如办法事,四人方成。一人白言,大德僧听,所和三人得名僧故。若四是僧,岂能白者而自白耶?欲显和合从多人故,自三已上皆得名僧。」僧伽之比丘最少数,得为羯磨之最少限僧数也。
【佛学常见辞汇】
僧伽的简称,于义为众。集受具足戒的比丘,三人或四人以上,方得称僧。(参见:僧伽)
【俗语佛源】
全称为僧伽Sangha音译「合」、「众」、「和和众」、「法众」,即僧团,一般四人以上方可称为「僧伽」。普通称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为「出家四众」(四僧伽);广义上也包括在家男女居士,称「七众」(七僧伽。包括式叉摩罗尼,即学法女)。据《南山钞》,构成僧伽有两个条件:一、「理和」:遵循佛教教义,以涅槃解脱为目的;二、「事和」,有六个方面: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口和无诤、义和同悦、利和同均。僧为弘扬、住持佛教者,故被尊为「三宝」(佛、法、僧)之一,谓之「僧宝」。与僧相关联之词语甚多,如与僧人住处相关者有僧寺、僧房、僧坊、僧宇、僧户、僧籍、僧庵、僧庐、僧院、僧舍、僧窗;与僧人服侍相关者有僧衣、僧袍、僧巾、僧鞋、僧帽;与僧人职位相关者有僧官、僧正、僧统、僧纲、僧主、僧王;与僧人称呼相关者有僧徒、僧侣、僧众、僧衲、僧家、贫僧。可见僧已成为佛教出家人统称。各别的僧人亦称为僧。有时为了与女性出家人相区别,俗称比丘、沙弥为僧或大僧,比丘尼、沙弥尼为尼或二僧。随著「僧」词的广泛运用,它也常被用来泛指宗教职业者。(常正)
屠所羊
【佛学大辞典】
(譬喻)以譬人之寿命,时时剋剋近于死也。涅槃经三十八曰:「观是寿命,常为无量怨敌所绕。(中略)亦如朝露势不久停,如囚趣市步步近死,如牵牛羊诣于屠所。」摩诃摩耶经上曰:「譬如旃陀罗,驱牛就屠所,步步近死地,人命疾于是。」
(譬喻)以譬人之寿命,时时剋剋近于死也。涅槃经三十八曰:「观是寿命,常为无量怨敌所绕。(中略)亦如朝露势不久停,如囚趣市步步近死,如牵牛羊诣于屠所。」摩诃摩耶经上曰:「譬如旃陀罗,驱牛就屠所,步步近死地,人命疾于是。」
触鼻羊
【佛学大辞典】
(杂语)羊目不能辨物,凡有触于鼻者,即食,故云。临济录曰:「今时学者总不识法,犹如触鼻羊逢著物安在口里。」
(杂语)羊目不能辨物,凡有触于鼻者,即食,故云。临济录曰:「今时学者总不识法,犹如触鼻羊逢著物安在口里。」
挂羊头,卖狗肉
【俗语佛源】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曾说道:「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头于门外而卖马肉于内(市)也。」但形成现代流行的这则(挂羊头,卖狗肉)谚语,则是佛教禅宗。《五灯会元·卫州元丰院清满禅师》说:「又般名利之徒为人天师,悬羊头,卖狗肉,坏后进初机,灭先圣洪范。你等诸人,闻恁么事,岂不寒心?」后来用「挂羊头,卖狗肉」比喻用好的名义做招牌来兜售低劣的货色。(无名氏)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曾说道:「君使服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悬牛头于门外而卖马肉于内(市)也。」但形成现代流行的这则(挂羊头,卖狗肉)谚语,则是佛教禅宗。《五灯会元·卫州元丰院清满禅师》说:「又般名利之徒为人天师,悬羊头,卖狗肉,坏后进初机,灭先圣洪范。你等诸人,闻恁么事,岂不寒心?」后来用「挂羊头,卖狗肉」比喻用好的名义做招牌来兜售低劣的货色。(无名氏)
屠羊
【三藏法数】
屠者,杀也。谓人或以自食,而常宰杀;或因取利贩卖,而常宰杀,是为恶律仪。
屠者,杀也。谓人或以自食,而常宰杀;或因取利贩卖,而常宰杀,是为恶律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