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84,分133页显示 上一页 5 6 7 8 9 11 12 13 14 下一页
支那提婆瞿怛罗
五十颂圣般若罗波蜜经
五百罗汉
五字陀罗尼颂
五佛顶三昧陀罗尼经
五波罗蜜
五秘密曼荼罗
五部净居炎摩罗
波颇蜜多罗三藏五教
五种陀罗尼
五阐提罗
太子辟罗经
陀罗尼
不动陀罗尼
佛类词典(续上)
支伐罗支那提婆瞿怛罗
五十颂圣般若罗波蜜经
五百罗汉
五字陀罗尼颂
五佛顶三昧陀罗尼经
五波罗蜜
五秘密曼荼罗
五部净居炎摩罗
波颇蜜多罗三藏五教
五种陀罗尼
五阐提罗
太子辟罗经
陀罗尼
不动陀罗尼
支伐罗
【佛学大辞典】
(物名)Civara,又曰至缚罗。译言衣。寄归传一曰:「袈裟乃事梵言,即是乾陀之色。元来不干东语,何劳下底置衣?若依律文典语,三衣并名支伐罗。」饰宗记五末曰:「支伐罗译之为衣。」
(物名)Civara,又曰至缚罗。译言衣。寄归传一曰:「袈裟乃事梵言,即是乾陀之色。元来不干东语,何劳下底置衣?若依律文典语,三衣并名支伐罗。」饰宗记五末曰:「支伐罗译之为衣。」
支那提婆瞿怛罗
【佛学大辞典】
(杂名)Cina-deva-gotra,译曰汉天种。见西域记十二。
(杂名)Cina-deva-gotra,译曰汉天种。见西域记十二。
五十颂圣般若罗波蜜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赵宋施护译。有五十偈,说般若波罗蜜经于三乘法,皆当摄受。
(经名)一卷,赵宋施护译。有五十偈,说般若波罗蜜经于三乘法,皆当摄受。
五百罗汉
【佛学大辞典】
(杂语)法苑珠林,记过去九十一劫有一婆罗门,好学广博。常教五百豪族童子,今五百罗汉是。又,尔时贾客五百众者,则五百罗汉是。今佛寺中每有五百罗汉。考之佛经,其说不一。盖佛既累次转生,此五百人者。亦累次转生,故所(参见:非一也。馀见罗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像器笺十四曰:「五百罗汉名,莫闻藏乘说。近有南宗江阴军乾明院罗汉尊号碑一卷刊布,亦不载本据矣。」案殆因佛灭后第一结集之五百罗汉或毗婆沙论结集之五百罗汉等数目而私举其名号耳。
【俗语佛源】
我们常常可以在许多名山大寺是见到五百罗汉的形象,或雕塑、或绘画,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充满佛教特色和异邦风貌。罗汉是梵语「阿罗汉」的略称,是小乘圣者的果位。关于五百罗汉,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参加第一次结集或第四次结集的五百比丘。二是常随释迦听法传道的五百弟子。《十诵律》卷四:「今日世尊与五百罗汉入首波城。」《法苑珠林·奢弥跋谚佛缘》:「过去久远九十一劫,有婆罗门名延如达,好学广博,常教五百豪族童子,今五百罗汉是。」不过诸经典均未说明具体的名字事迹。在佛经中,「五百」往往作为众多的约数,未必有具体的指称。《大明续藏经》收有南宋高道素所录《江阴军乾明院五百罗汉名号碑》一卷,列举第一罗汉阿若憍陈如到第五百罗汉愿事众。今佛寺中所塑五百罗汉像,多依之列名。关于五百罗汉的民间传说不少,亦常见之于文艺作品中。如《西游记》第五八回:「如来见他走时,即下令大众动手,早有四菩萨、八金刚、五百阿罗(汉)、三千揭谛、比丘僧、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观音、木叉一齐围绕。」(常正)
(杂语)法苑珠林,记过去九十一劫有一婆罗门,好学广博。常教五百豪族童子,今五百罗汉是。又,尔时贾客五百众者,则五百罗汉是。今佛寺中每有五百罗汉。考之佛经,其说不一。盖佛既累次转生,此五百人者。亦累次转生,故所(参见:非一也。馀见罗汉)
【佛学大辞典】
(名数)像器笺十四曰:「五百罗汉名,莫闻藏乘说。近有南宗江阴军乾明院罗汉尊号碑一卷刊布,亦不载本据矣。」案殆因佛灭后第一结集之五百罗汉或毗婆沙论结集之五百罗汉等数目而私举其名号耳。
【俗语佛源】
我们常常可以在许多名山大寺是见到五百罗汉的形象,或雕塑、或绘画,千姿百态,栩栩如生,充满佛教特色和异邦风貌。罗汉是梵语「阿罗汉」的略称,是小乘圣者的果位。关于五百罗汉,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参加第一次结集或第四次结集的五百比丘。二是常随释迦听法传道的五百弟子。《十诵律》卷四:「今日世尊与五百罗汉入首波城。」《法苑珠林·奢弥跋谚佛缘》:「过去久远九十一劫,有婆罗门名延如达,好学广博,常教五百豪族童子,今五百罗汉是。」不过诸经典均未说明具体的名字事迹。在佛经中,「五百」往往作为众多的约数,未必有具体的指称。《大明续藏经》收有南宋高道素所录《江阴军乾明院五百罗汉名号碑》一卷,列举第一罗汉阿若憍陈如到第五百罗汉愿事众。今佛寺中所塑五百罗汉像,多依之列名。关于五百罗汉的民间传说不少,亦常见之于文艺作品中。如《西游记》第五八回:「如来见他走时,即下令大众动手,早有四菩萨、八金刚、五百阿罗(汉)、三千揭谛、比丘僧、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观音、木叉一齐围绕。」(常正)
五字陀罗尼颂
【佛学大辞典】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略颂五字真言之秘法。
(经名)一卷,唐不空译。略颂五字真言之秘法。
五佛顶三昧陀罗尼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四卷,唐菩提流志译,说五佛顶尊之陀罗尼。
(经名)四卷,唐菩提流志译,说五佛顶尊之陀罗尼。
五波罗蜜
【佛学大辞典】
(术语)于六波罗蜜中除般若波罗蜜者。般若为主,他五者为从,得他种之波罗蜜者。般若之功德也。法华经分别功德品曰:「善男子善女人,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于八十万亿那由陀劫行五波罗蜜、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除般若波罗蜜。」智度论二十八曰:「复次,馀诸波罗蜜,不得般若波罗蜜,不得波罗蜜名字,亦如群盲无导,不能有所至。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导五波罗蜜令至萨波若。」
(术语)于六波罗蜜中除般若波罗蜜者。般若为主,他五者为从,得他种之波罗蜜者。般若之功德也。法华经分别功德品曰:「善男子善女人,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于八十万亿那由陀劫行五波罗蜜、檀波罗蜜、尸罗波罗蜜、羼提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禅波罗蜜、除般若波罗蜜。」智度论二十八曰:「复次,馀诸波罗蜜,不得般若波罗蜜,不得波罗蜜名字,亦如群盲无导,不能有所至。般若波罗蜜亦复如是,导五波罗蜜令至萨波若。」
五秘密曼荼罗
【佛学大辞典】
(图像)又名十七尊曼荼罗。于金刚萨埵欲触爱慢之五秘密,加八供四摄而成,故有此称。金刚界九会中之理趣会,即与此曼荼罗相当。普通流布之像,中央画金刚萨埵,右边安欲触二尊,左边安爱慢二尊。而宗睿所传之曼荼罗,欲金刚画于萨埵之左后,触金刚安于右后,爱金刚安于左侧,慢金刚安于右侧。又有以欲触爱慢四菩萨顺次安于前右后左者。若依深秘之义,则欲菩萨为金刚界大圆智镜,故为大慧,触菩萨为宝部平等性智,故为大定,爱菩萨为莲华部妙观察智,故为大悲,慢菩萨为羯磨部成所作智,故为大精进,乃摄定于慧,摄进于悲,合此四菩萨为悲智二德,合悲智二德为一金刚萨埵,是即为爱染明王也。
(图像)又名十七尊曼荼罗。于金刚萨埵欲触爱慢之五秘密,加八供四摄而成,故有此称。金刚界九会中之理趣会,即与此曼荼罗相当。普通流布之像,中央画金刚萨埵,右边安欲触二尊,左边安爱慢二尊。而宗睿所传之曼荼罗,欲金刚画于萨埵之左后,触金刚安于右后,爱金刚安于左侧,慢金刚安于右侧。又有以欲触爱慢四菩萨顺次安于前右后左者。若依深秘之义,则欲菩萨为金刚界大圆智镜,故为大慧,触菩萨为宝部平等性智,故为大定,爱菩萨为莲华部妙观察智,故为大悲,慢菩萨为羯磨部成所作智,故为大精进,乃摄定于慧,摄进于悲,合此四菩萨为悲智二德,合悲智二德为一金刚萨埵,是即为爱染明王也。
五部净居炎摩罗
【佛学大辞典】
(神名)二十八部众之一,略曰五部净。为千手观音之眷属,常随逐行者而拥护之善神也。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曰:「我遣梵摩三钵罗,五部净居炎摩罗,常当拥护受持者。」即是。
(神名)二十八部众之一,略曰五部净。为千手观音之眷属,常随逐行者而拥护之善神也。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曰:「我遣梵摩三钵罗,五部净居炎摩罗,常当拥护受持者。」即是。
波颇蜜多罗三藏五教
【佛学大辞典】
(名数)一、四谛教,阿含经也。二、无相教,般若经也。三、观行教,华严经也。四、安乐教,涅槃经也,谓说常乐。五、守护教,大集经也,谓说守护正法。见华严玄谈四。
(名数)一、四谛教,阿含经也。二、无相教,般若经也。三、观行教,华严经也。四、安乐教,涅槃经也,谓说常乐。五、守护教,大集经也,谓说守护正法。见华严玄谈四。
五种陀罗尼
【佛学大辞典】
(名数)(参见:陀罗尼)
(名数)(参见:陀罗尼)
五阐提罗
【佛学大辞典】
(杂语)又作五扇提罗。有沙门五人死堕地狱。后生人间而为阐提罗。(参见:扇提罗)
(杂语)又作五扇提罗。有沙门五人死堕地狱。后生人间而为阐提罗。(参见:扇提罗)
太子辟罗经
【佛学大辞典】
(经名)天王太子辟罗经之略名。
(经名)天王太子辟罗经之略名。
陀罗尼
【佛学大辞典】
(真言)此尊之真言最重要者有三种:火界咒,慈救咒,心咒也。如其次序,不动之大咒与中咒与心咒也。大咒即火界咒。咒曰:南谟(归命)萨缚(一切)怛他檗帝弊(如来等)萨缚目契弊(一切门苦)萨缚他(一切处)怛罗吒(叱呵)战拿(暴恶)摩诃路洒拿(大忿怒)欠(空)祛祛(啖食啖食)萨缚尾觐南(一切障)吽(恐怖)怛罗吒(叱呵)憾(种子)。次中咒,即慈救咒。咒曰:南谟(归命)三曼多(普遍)缚曰罗赧(诸金刚)战拿(暴恶)摩诃路洒拿(大忿怒)萨破吒也(破坏)吽(恐怖)恒罗他(坚固)憾(种子)Namas sarva-tatha%gatebhyas sarvamukhebhyas sarvata%tra%t!a can!d!a maha%ros!an!a kham% kha%ddhi’ kha%ddhi’ sarvavighnam% hu%m% trat!a ham% mam%。慈救咒者,曩莫三曼多缚曰罗,赦战拿(极恶谓暴恶之中又甚暴恶也)摩诃路,洒拿(二大忿怒也)娑破吒也(三破坏也)吽(恐怖也)怛罗吒(四坚固也)悍(引)(引)(二字种子。已上句义出青龙轨中卷)。Namas samanta-vajra%na%m%can!d!a maha%ros!an!a sa pat!aya hu%m% tra%t!a ham% mam%。小咒即心咒,咒曰:南谟三曼多(归命普遍)缚曰罗赧(诸金刚)憾(种子)Namas samantavajra%na%m% ham%。
【佛学大辞典】
(术语)Dha%ran!i,又曰陀罗那,陀邻尼。译作持,总持,能持能遮。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恶法不使起之力用。分之为四种:一法陀罗尼,于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也,又名闻陀罗尼。二义陀罗尼,于诸法之义总持而不忘也。三咒陀罗尼,依禅定发秘密语,有不测之神验,谓之咒,咒陀罗尼者,于咒总持而不失也。四忍陀罗尼,于法之实相安住,谓之忍,持忍名为忍陀罗尼。闻义咒忍之四者为所持之法也。由能持之体言之,法义之二者以念与慧为体,咒以定为体,忍以无分别智为体。大乘义章十一末曰:「陀罗尼者,是外国语,此翻为持。念法不失,故名为持。」佛地论五曰:「陀罗尼者,增上念慧,能总任持无量佛法,令不忘失。」智度论五曰:「陀罗尼者,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能遮者,恶不善心生,能遮不令生。若欲作恶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罗尼。」法界次第下之下曰:「陀罗尼,是西土之音,此土翻云能持,或言能遮。(中略)又翻为总持。随有若名若义,若行地功德,皆悉能持,故名总持。」瑜伽略纂十二曰:「论云:陀罗尼有四种:一法二义三咒四能得忍。(中略)法陀罗尼以法为境,即能诠名言,以念慧为体。义陀罗尼其体同法,唯境界异。其异者何?所诠义为境,谓无量义意越等,即唯在意地。咒陀罗尼以定为体,依定持咒令不忘故,以咒为境也。能得忍陀罗尼者,以无分别智为忍体,即證真如。」可洪音义一下曰:「陀邻尼,此云总持。」今日常指咒陀罗尼曰陀罗尼。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为总持,即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原有四种,咒陀罗尼,不过是其中一种,但通常皆以咒为陀罗尼。
(真言)此尊之真言最重要者有三种:火界咒,慈救咒,心咒也。如其次序,不动之大咒与中咒与心咒也。大咒即火界咒。咒曰:南谟(归命)萨缚(一切)怛他檗帝弊(如来等)萨缚目契弊(一切门苦)萨缚他(一切处)怛罗吒(叱呵)战拿(暴恶)摩诃路洒拿(大忿怒)欠(空)祛祛(啖食啖食)萨缚尾觐南(一切障)吽(恐怖)怛罗吒(叱呵)憾(种子)。次中咒,即慈救咒。咒曰:南谟(归命)三曼多(普遍)缚曰罗赧(诸金刚)战拿(暴恶)摩诃路洒拿(大忿怒)萨破吒也(破坏)吽(恐怖)恒罗他(坚固)憾(种子)Namas sarva-tatha%gatebhyas sarvamukhebhyas sarvata%tra%t!a can!d!a maha%ros!an!a kham% kha%ddhi’ kha%ddhi’ sarvavighnam% hu%m% trat!a ham% mam%。慈救咒者,曩莫三曼多缚曰罗,赦战拿(极恶谓暴恶之中又甚暴恶也)摩诃路,洒拿(二大忿怒也)娑破吒也(三破坏也)吽(恐怖也)怛罗吒(四坚固也)悍(引)(引)(二字种子。已上句义出青龙轨中卷)。Namas samanta-vajra%na%m%can!d!a maha%ros!an!a sa pat!aya hu%m% tra%t!a ham% mam%。小咒即心咒,咒曰:南谟三曼多(归命普遍)缚曰罗赧(诸金刚)憾(种子)Namas samantavajra%na%m% ham%。
【佛学大辞典】
(术语)Dha%ran!i,又曰陀罗那,陀邻尼。译作持,总持,能持能遮。以名持善法不使散,持恶法不使起之力用。分之为四种:一法陀罗尼,于佛之教法闻持而不忘也,又名闻陀罗尼。二义陀罗尼,于诸法之义总持而不忘也。三咒陀罗尼,依禅定发秘密语,有不测之神验,谓之咒,咒陀罗尼者,于咒总持而不失也。四忍陀罗尼,于法之实相安住,谓之忍,持忍名为忍陀罗尼。闻义咒忍之四者为所持之法也。由能持之体言之,法义之二者以念与慧为体,咒以定为体,忍以无分别智为体。大乘义章十一末曰:「陀罗尼者,是外国语,此翻为持。念法不失,故名为持。」佛地论五曰:「陀罗尼者,增上念慧,能总任持无量佛法,令不忘失。」智度论五曰:「陀罗尼者,秦言能持,或言能遮。能持集种种善法,能持令不散不失。譬如完器盛水,水不漏散。能遮者,恶不善心生,能遮不令生。若欲作恶罪,持令不作,是名陀罗尼。」法界次第下之下曰:「陀罗尼,是西土之音,此土翻云能持,或言能遮。(中略)又翻为总持。随有若名若义,若行地功德,皆悉能持,故名总持。」瑜伽略纂十二曰:「论云:陀罗尼有四种:一法二义三咒四能得忍。(中略)法陀罗尼以法为境,即能诠名言,以念慧为体。义陀罗尼其体同法,唯境界异。其异者何?所诠义为境,谓无量义意越等,即唯在意地。咒陀罗尼以定为体,依定持咒令不忘故,以咒为境也。能得忍陀罗尼者,以无分别智为忍体,即證真如。」可洪音义一下曰:「陀邻尼,此云总持。」今日常指咒陀罗尼曰陀罗尼。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为总持,即总一切法,持无量义。原有四种,咒陀罗尼,不过是其中一种,但通常皆以咒为陀罗尼。
不动陀罗尼
【佛学大辞典】
(真言)慈救咒也。
(真言)慈救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