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84,分133页显示 上一页 123 124 125 126 127 129 130 131 132 下一页
阎罗王做生意,鬼也没得上门
阎罗王撞著对面鬼
森罗殿
三义──阿罗汉三义
四智──罗汉四智
四生──阿脩罗四生
十种补特伽罗
十七种名──大乘修多罗有十七种名
迦罗时
修多罗藏
分别陀罗尼
名阿难迦罗
阿罗汉所应供养
脩罗道
佛类词典(续上)
病鬼碰著阎罗王阎罗王做生意,鬼也没得上门
阎罗王撞著对面鬼
森罗殿
三义──阿罗汉三义
四智──罗汉四智
四生──阿脩罗四生
十种补特伽罗
十七种名──大乘修多罗有十七种名
迦罗时
修多罗藏
分别陀罗尼
名阿难迦罗
阿罗汉所应供养
脩罗道
病鬼碰著阎罗王
【俗语佛源】
病鬼,指病入膏肓,形容可怕的人。阎罗王,指地狱之主。「病鬼碰著阎罗王」,指必死无疑,毫无生还的可能。如《宋史演义》第五一回:「(耶律乙辛)阴与宫婢单登等定谋,诬后与伶官赵惟一私通。洪基不辨真伪,即将赵惟一系狱,嘱耶律乙辛审问。病鬼碰著阎罗王,还有什么希望?」(李明权)
病鬼,指病入膏肓,形容可怕的人。阎罗王,指地狱之主。「病鬼碰著阎罗王」,指必死无疑,毫无生还的可能。如《宋史演义》第五一回:「(耶律乙辛)阴与宫婢单登等定谋,诬后与伶官赵惟一私通。洪基不辨真伪,即将赵惟一系狱,嘱耶律乙辛审问。病鬼碰著阎罗王,还有什么希望?」(李明权)
阎罗王做生意,鬼也没得上门
【俗语佛源】
阎罗王为地狱主,连鬼都怕他。此俗语比喻没有一个主顾敢登门。如明·吾丘瑞《运甓记》第二三出:「今日早间坐到这个时候,并无一个主顾与我发市。正是:阎罗王做生意,鬼也没得上门。」或作「阎王老子开饭店,鬼都不上门」。多比喻恶人当道,都敬而远之,无人敢惹。如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十一章三:「因为听讲的人,尤其下级军官,一次比一次多,不像以前『阎王老子开饭店,鬼都不上门』。」(李明权)
阎罗王为地狱主,连鬼都怕他。此俗语比喻没有一个主顾敢登门。如明·吾丘瑞《运甓记》第二三出:「今日早间坐到这个时候,并无一个主顾与我发市。正是:阎罗王做生意,鬼也没得上门。」或作「阎王老子开饭店,鬼都不上门」。多比喻恶人当道,都敬而远之,无人敢惹。如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第十一章三:「因为听讲的人,尤其下级军官,一次比一次多,不像以前『阎王老子开饭店,鬼都不上门』。」(李明权)
阎罗王撞著对面鬼
【俗语佛源】
谓小鬼对面撞上阎王。谓人生前作恶多端,死后即受地狱恶报,碰上阎罗王,无法逃脱。这句俗语是用「因果报应」之说,警诫人们不要作恶。免遭「冥谴」。如清·王有光《吴下谚联》卷三:「阎罗王撞著对面鬼。此例句法,实是鬼撞著阎罗王对面。人作恶事多端,罹冥府桁杨刀锯,亦直受无辞耳。独是暧昧隐情,负疚衷曲,不可对人之处,却有甚于桁杨刀锯者。别时犹可遮饰,一到阎罗王处,孽镜照人,纤毫毕露,真无地自容。」(李明权)
谓小鬼对面撞上阎王。谓人生前作恶多端,死后即受地狱恶报,碰上阎罗王,无法逃脱。这句俗语是用「因果报应」之说,警诫人们不要作恶。免遭「冥谴」。如清·王有光《吴下谚联》卷三:「阎罗王撞著对面鬼。此例句法,实是鬼撞著阎罗王对面。人作恶事多端,罹冥府桁杨刀锯,亦直受无辞耳。独是暧昧隐情,负疚衷曲,不可对人之处,却有甚于桁杨刀锯者。别时犹可遮饰,一到阎罗王处,孽镜照人,纤毫毕露,真无地自容。」(李明权)
森罗殿
【俗语佛源】
指主管地狱的阎罗王所处的宝殿,又名森罗宝殿。《历代神仙通鉴》卷十五称十殿阎王为「十殿森罗慈王」。如《古今小说·闹阴司司马貌断狱》:「玉帝准奏,即差金星奉旨,到阴司森罗殿,命阎君即勾司马貌到来,权借王位与坐。」又如《儒林外史》第二八回:「阎王要盖『森罗宝殿』,这四个字的匾,少不的是请我写,至少也得送我一万两银子。」(李明权)
指主管地狱的阎罗王所处的宝殿,又名森罗宝殿。《历代神仙通鉴》卷十五称十殿阎王为「十殿森罗慈王」。如《古今小说·闹阴司司马貌断狱》:「玉帝准奏,即差金星奉旨,到阴司森罗殿,命阎君即勾司马貌到来,权借王位与坐。」又如《儒林外史》第二八回:「阎王要盖『森罗宝殿』,这四个字的匾,少不的是请我写,至少也得送我一万两银子。」(李明权)
三义──阿罗汉三义
【三藏法数】
(出翻译名义)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生,亦云无学。谓三界生死已尽,是为无生;无法可学,是为无学。或言不翻者,名含三义故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杀贼〕,贼即见、思惑也。以其劫人功德之财,夺人智慧之命,故名为贼。阿罗汉能断三界见、思之惑,故名杀贼。
〔二、不生〕,不生,即无生也。谓阿罗汉既断见、思惑尽,更不受三界生,故名不生。
〔三、应供〕,谓阿罗汉智断功德既已具足,应受人天供养,故名应供。(智,谓得漏尽智;断,谓断三界见、思惑尽也。)
(出翻译名义)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生,亦云无学。谓三界生死已尽,是为无生;无法可学,是为无学。或言不翻者,名含三义故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杀贼〕,贼即见、思惑也。以其劫人功德之财,夺人智慧之命,故名为贼。阿罗汉能断三界见、思之惑,故名杀贼。
〔二、不生〕,不生,即无生也。谓阿罗汉既断见、思惑尽,更不受三界生,故名不生。
〔三、应供〕,谓阿罗汉智断功德既已具足,应受人天供养,故名应供。(智,谓得漏尽智;断,谓断三界见、思惑尽也。)
四智──罗汉四智
【三藏法数】
(出涅槃经)
〔一、我生已尽〕,谓阿罗汉断见、思惑尽,更不受三界生死,故云我生已尽。(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见、思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名见惑;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爱,名思惑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梵行已立〕,梵行即净行也。谓阿罗汉由戒定慧之行,成就得證此果,故云梵行已立。
〔三、所作已办〕,谓阿罗汉本求出离三界,修诸梵行,生死既尽,梵行既立,故云所作已办。
〔四、不受后有〕,谓阿罗汉生死惑业既尽,更不受后世之身,故云不受后有。
(出涅槃经)
〔一、我生已尽〕,谓阿罗汉断见、思惑尽,更不受三界生死,故云我生已尽。(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见、思惑者,谓意根对法尘起诸分别,名见惑;眼等五根对色等五尘起诸贪爱,名思惑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梵行已立〕,梵行即净行也。谓阿罗汉由戒定慧之行,成就得證此果,故云梵行已立。
〔三、所作已办〕,谓阿罗汉本求出离三界,修诸梵行,生死既尽,梵行既立,故云所作已办。
〔四、不受后有〕,谓阿罗汉生死惑业既尽,更不受后世之身,故云不受后有。
四生──阿脩罗四生
【三藏法数】
(出楞严经)
梵语阿脩罗,华言非天。以其果报最胜,邻次诸天,而非天也。
〔一、卵生〕,谓若于鬼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阿脩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
〔二、胎生〕,谓若于天中,降德贬坠,生于彼道。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脩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
〔三、湿生〕,谓别有一分下劣脩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脩罗因湿气而有,畜生趣所摄。
〔四、化生〕,谓有阿脩罗,执持世界势力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王争权。此阿脩罗因变化而有,天趣所摄。(四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出楞严经)
梵语阿脩罗,华言非天。以其果报最胜,邻次诸天,而非天也。
〔一、卵生〕,谓若于鬼道,以护法力,乘通入空,此阿脩罗从卵而生,鬼趣所摄。
〔二、胎生〕,谓若于天中,降德贬坠,生于彼道。其所卜居,邻于日月。此阿脩罗从胎而出,人趣所摄。
〔三、湿生〕,谓别有一分下劣脩罗,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虚空,暮归水宿。此阿脩罗因湿气而有,畜生趣所摄。
〔四、化生〕,谓有阿脩罗,执持世界势力无畏,能与梵王及天帝释、四天王争权。此阿脩罗因变化而有,天趣所摄。(四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
十种补特伽罗
【三藏法数】
(出地藏十轮经)
梵语补特伽罗,华言有情,又云人。佛为有情之类罪业深重,轮回生死,难得人身,故说此十种差别也。
〔一、不种善根〕,谓诸有情,于宿世中,及现在世,不种菩提善根,惟作恶行,所以轮回诸趣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未修福业〕,谓诸有情,于宿世中,及现在世,未曾修习布施、持戒等福德之业,多诸恶行,所以轮回诸趣也。
〔三、杂染相续〕,谓诸有情,于宿世中,及现在世,为贪瞋痴等杂乱染污,相续不绝,由此恶行,所以轮回诸趣也。
〔四、随恶友行〕,谓诸有情,于宿世中,及现在世,随顺恶友,习诸不善恶行,所以轮回诸趣也。
〔五、不畏后世苦果〕,谓诸有情,于现在世,但造恶业,不畏未来生死苦报,由此恶行,所以轮回诸趣也。
〔六、猛利贪欲〕,谓诸有情,不知世间诸欲,是众苦之本,但勇猛贪求无有厌足。由此恶行,所以轮回诸趣也。
〔七、猛利瞋恚〕,谓诸有情,于世间一切违逆之境,不能安心忍受,而但忿怒瞋恚,不知止息。由此恶行,所以轮回诸趣也。
〔八、猛利愚痴〕,谓诸有情,于一切境,迷惑不了,起诸邪见,蔑裂正法。由此恶行,所以轮回诸趣也。
〔九、其心迷乱〕,谓诸有情,心无所主,迷惑狂乱,纵身口意,作不善业。由此恶行,所以轮回诸趣也。
〔十、守恶邪见〕,谓诸有情,不信如来正教,坚执外道邪见。由此恶行,所以轮回诸趣也。
(出地藏十轮经)
梵语补特伽罗,华言有情,又云人。佛为有情之类罪业深重,轮回生死,难得人身,故说此十种差别也。
〔一、不种善根〕,谓诸有情,于宿世中,及现在世,不种菩提善根,惟作恶行,所以轮回诸趣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未修福业〕,谓诸有情,于宿世中,及现在世,未曾修习布施、持戒等福德之业,多诸恶行,所以轮回诸趣也。
〔三、杂染相续〕,谓诸有情,于宿世中,及现在世,为贪瞋痴等杂乱染污,相续不绝,由此恶行,所以轮回诸趣也。
〔四、随恶友行〕,谓诸有情,于宿世中,及现在世,随顺恶友,习诸不善恶行,所以轮回诸趣也。
〔五、不畏后世苦果〕,谓诸有情,于现在世,但造恶业,不畏未来生死苦报,由此恶行,所以轮回诸趣也。
〔六、猛利贪欲〕,谓诸有情,不知世间诸欲,是众苦之本,但勇猛贪求无有厌足。由此恶行,所以轮回诸趣也。
〔七、猛利瞋恚〕,谓诸有情,于世间一切违逆之境,不能安心忍受,而但忿怒瞋恚,不知止息。由此恶行,所以轮回诸趣也。
〔八、猛利愚痴〕,谓诸有情,于一切境,迷惑不了,起诸邪见,蔑裂正法。由此恶行,所以轮回诸趣也。
〔九、其心迷乱〕,谓诸有情,心无所主,迷惑狂乱,纵身口意,作不善业。由此恶行,所以轮回诸趣也。
〔十、守恶邪见〕,谓诸有情,不信如来正教,坚执外道邪见。由此恶行,所以轮回诸趣也。
十七种名──大乘修多罗有十七种名
【三藏法数】
(出妙法莲华经论)
大乘即佛乘也。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法华文句云:论列十七种者,皆法华之异名,所以显示此经,甚深微妙之理,不可思议也。
〔一、无量义经〕,谓佛欲说法华一实相理故,先说此无量义处,盖将以无量之义,会归于一实相之理。实相之中,妙义无穷,故名无量义经。
〔二、最胜修多罗〕,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于三藏中,最胜极妙,更无有比,故名最胜修多罗。(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也。)
〔三、大方广〕,无外曰大,正理曰方,包富曰广,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具此三义,故名大方广。
〔四、教菩萨法〕,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如来以此教化一切善根成熟菩萨,随顺法器,令其得證佛果,故名教菩萨法。(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五、佛所护念〕,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是佛自所證得;虽欲开示,但为众生根钝,久默斯要,不务速说,故名佛所护念。
〔六、诸佛秘密法〕,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此法甚深,唯佛能知,故名诸佛秘密法。
〔七、一切佛藏〕,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一切如来功德三昧,无不含摄,故名一切佛藏。(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八、诸佛秘密处〕,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佛以善根未熟众生,非是受法之器,不即为其演说,故名诸佛秘密处。
〔九、能生一切诸佛经〕,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三世诸佛,莫不由此而得成就大菩提果,故名能生一切诸佛经。(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十、一切诸佛之道场〕,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闻此法者,则能成就佛果菩提,故名一切诸佛之道场。
〔十一、诸佛所转法轮〕,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诸佛出世,无不以此法门,摧破一切众生烦恼障碍,令得解脱,故名诸佛所转法轮。
〔十二、诸佛坚固舍利经〕,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乃是诸佛真如法身舍利,亘古亘今,不迁不变,无有败坏,故名诸佛坚固舍利经。(梵语舍利,华言骨身,谓生身舍利;此云舍利,乃法身舍利也。)
〔十三、诸佛大巧方便经〕,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诸佛由此法门,既成大菩提果已,复以广大善巧方便,为诸众生演说天人声闻缘觉诸菩萨法,令其悟入佛之境界,故名诸佛大巧方便经。
〔十四、说一乘经〕,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显示诸佛菩提究竟之体,非彼声闻、缘觉之所能證,故名说一乘经。
〔十五、第一义住〕,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即是如来法身究竟所住之处,故名第一义住。
〔十六、妙法莲华〕,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此之妙法,而独以莲华为喻者,盖妙法则权、实一体,莲华乃华、果同时,故名妙法莲华。(权、实者,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为权;一佛乘即实也。华、果同时者,世间之华,先华后果;唯莲华,华果同时,果即莲实也。)
〔十七、最上法门〕,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一切无量名句所诠法义,无不含摄,于诸经中,最胜最上,故名最上法门。
(出妙法莲华经论)
大乘即佛乘也。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法华文句云:论列十七种者,皆法华之异名,所以显示此经,甚深微妙之理,不可思议也。
〔一、无量义经〕,谓佛欲说法华一实相理故,先说此无量义处,盖将以无量之义,会归于一实相之理。实相之中,妙义无穷,故名无量义经。
〔二、最胜修多罗〕,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于三藏中,最胜极妙,更无有比,故名最胜修多罗。(三藏者,经藏、律藏、论藏也。)
〔三、大方广〕,无外曰大,正理曰方,包富曰广,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具此三义,故名大方广。
〔四、教菩萨法〕,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如来以此教化一切善根成熟菩萨,随顺法器,令其得證佛果,故名教菩萨法。(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五、佛所护念〕,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是佛自所證得;虽欲开示,但为众生根钝,久默斯要,不务速说,故名佛所护念。
〔六、诸佛秘密法〕,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此法甚深,唯佛能知,故名诸佛秘密法。
〔七、一切佛藏〕,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一切如来功德三昧,无不含摄,故名一切佛藏。(梵语三昧,华言正定。)
〔八、诸佛秘密处〕,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佛以善根未熟众生,非是受法之器,不即为其演说,故名诸佛秘密处。
〔九、能生一切诸佛经〕,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三世诸佛,莫不由此而得成就大菩提果,故名能生一切诸佛经。(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也。梵语菩提,华言道。)
〔十、一切诸佛之道场〕,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闻此法者,则能成就佛果菩提,故名一切诸佛之道场。
〔十一、诸佛所转法轮〕,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诸佛出世,无不以此法门,摧破一切众生烦恼障碍,令得解脱,故名诸佛所转法轮。
〔十二、诸佛坚固舍利经〕,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乃是诸佛真如法身舍利,亘古亘今,不迁不变,无有败坏,故名诸佛坚固舍利经。(梵语舍利,华言骨身,谓生身舍利;此云舍利,乃法身舍利也。)
〔十三、诸佛大巧方便经〕,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诸佛由此法门,既成大菩提果已,复以广大善巧方便,为诸众生演说天人声闻缘觉诸菩萨法,令其悟入佛之境界,故名诸佛大巧方便经。
〔十四、说一乘经〕,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显示诸佛菩提究竟之体,非彼声闻、缘觉之所能證,故名说一乘经。
〔十五、第一义住〕,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即是如来法身究竟所住之处,故名第一义住。
〔十六、妙法莲华〕,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此之妙法,而独以莲华为喻者,盖妙法则权、实一体,莲华乃华、果同时,故名妙法莲华。(权、实者,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为权;一佛乘即实也。华、果同时者,世间之华,先华后果;唯莲华,华果同时,果即莲实也。)
〔十七、最上法门〕,谓法华经唯谈一乘实相之理,一切无量名句所诠法义,无不含摄,于诸经中,最胜最上,故名最上法门。
迦罗时
【三藏法数】
梵语迦罗,华言实时。谓佛于律中诫诸弟子听时食,遮非时食,实有其时,故名实时。论云:毗尼结戒,是世界中实,非第一义中实。是也。(梵语毗尼,华言善治。)
梵语迦罗,华言实时。谓佛于律中诫诸弟子听时食,遮非时食,实有其时,故名实时。论云:毗尼结戒,是世界中实,非第一义中实。是也。(梵语毗尼,华言善治。)
修多罗藏
【三藏法数】
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契,合也。谓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故名契经也。
梵语修多罗,华言契经。契,合也。谓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故名契经也。
分别陀罗尼
【三藏法数】
谓得此陀罗尼者,于一切众生,一切诸法,分别不错,是名分别陀罗尼。
谓得此陀罗尼者,于一切众生,一切诸法,分别不错,是名分别陀罗尼。
名阿难迦罗
【三藏法数】
梵语阿难迦罗,华言喜海。以其解了如来说法,无说而说,说即无说;所谓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即传持菩萨藏也。
梵语阿难迦罗,华言喜海。以其解了如来说法,无说而说,说即无说;所谓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难心。即传持菩萨藏也。
阿罗汉所应供养
【三藏法数】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阿罗汉生死已尽,梵行已立,而能利益有情,为世福田,以是因缘,一切天人所应供养。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学。谓阿罗汉生死已尽,梵行已立,而能利益有情,为世福田,以是因缘,一切天人所应供养。
脩罗道
【三藏法数】
梵语阿脩罗,华言无酒。谓虽行五常,欲胜他故,行下品十善,得生其中,是名脩罗道;亦名仙道者,以脩罗一道摄属不定故也。(无酒者,脩罗于四天下采花酝于大海,鱼龙业力,其味不变,遂瞋妒,誓断酒,故名无酒。)
梵语阿脩罗,华言无酒。谓虽行五常,欲胜他故,行下品十善,得生其中,是名脩罗道;亦名仙道者,以脩罗一道摄属不定故也。(无酒者,脩罗于四天下采花酝于大海,鱼龙业力,其味不变,遂瞋妒,誓断酒,故名无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