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84,分133页显示 上一页 122 123 124 125 126 128 129 130 131 下一页
六波罗密
波罗密
波罗木叉
阿修罗战
迦毗罗卫
摩醯首罗天
檀波罗密
羼提波罗密
毗梨耶波罗密
禅波罗密
般若波罗密
九会曼荼罗
十波罗夷即十重戒
罗汉请弥陀
佛类词典(续上)
尸罗波罗密六波罗密
波罗密
波罗木叉
阿修罗战
迦毗罗卫
摩醯首罗天
檀波罗密
羼提波罗密
毗梨耶波罗密
禅波罗密
般若波罗密
九会曼荼罗
十波罗夷即十重戒
罗汉请弥陀
尸罗波罗密
【佛学常见辞汇】
六波罗密之一,亦即六度中之持戒。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尸罗秦言好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罗。」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罗。尸罗略说有二种:
一者、在家尸罗 在家尸罗者,所谓三皈、五戒、八斋戒也。
二者、出家尸罗 出家尸罗者,所谓沙弥沙弥尼十戒,式叉摩那尼六法戒,大比丘、比丘尼具足戒、乃至三千威仪、八万律行。
若菩萨十重四十八轻,则通在家出家共戒也。
若菩萨以质直清净心,持如是等戒,皆名尸罗。
「波罗密」波罗密翻名如前。若菩萨住二种尸罗中,能具修五种心者,是时尸罗名波罗密。何等五?一知尸罗实相罪不可得,而好行善道,不自放逸,馀四如前分别。菩萨若能具修此五种心者,随所持戒行善,因中说果,皆具三义。是以菩萨持戒,各为行尸罗波罗密。若至无上菩提佛果,方是尸罗波罗密具足成就也。
六波罗密之一,亦即六度中之持戒。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尸罗秦言好善,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是名尸罗。」或受戒行善,或不受戒行善,皆名尸罗。尸罗略说有二种:
一者、在家尸罗 在家尸罗者,所谓三皈、五戒、八斋戒也。
二者、出家尸罗 出家尸罗者,所谓沙弥沙弥尼十戒,式叉摩那尼六法戒,大比丘、比丘尼具足戒、乃至三千威仪、八万律行。
若菩萨十重四十八轻,则通在家出家共戒也。
若菩萨以质直清净心,持如是等戒,皆名尸罗。
「波罗密」波罗密翻名如前。若菩萨住二种尸罗中,能具修五种心者,是时尸罗名波罗密。何等五?一知尸罗实相罪不可得,而好行善道,不自放逸,馀四如前分别。菩萨若能具修此五种心者,随所持戒行善,因中说果,皆具三义。是以菩萨持戒,各为行尸罗波罗密。若至无上菩提佛果,方是尸罗波罗密具足成就也。
六波罗密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六度,即檀那(布施)、尸罗(持戒)、羼提(忍辱)、毗离耶(精进)、禅那(禅定)、般若(智慧)。(参见:六度)
华译六度,即檀那(布施)、尸罗(持戒)、羼提(忍辱)、毗离耶(精进)、禅那(禅定)、般若(智慧)。(参见:六度)
六度
【佛学大辞典】
(名数)六波罗蜜也。旧称波罗蜜,译言度。新称波罗蜜多,译言到彼岸。度为度生死海之义,到彼岸为到涅槃岸之义,其意一也。其波罗蜜之行法有六种: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仁王经上曰:「六度四摄一切行。」(参见:波罗蜜)
【佛学大辞典】
(名数)初五度如前。第六智慧,分别真理也,此六度为万行之总体。前五为福行,后一为智行。以福行助成智行,依智行而断惑證理,渡生死海也。
【佛学常见辞汇】
六种行之可以从生死苦恼此岸得度到涅槃安乐彼岸的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布施能度悭贪,持戒能度毁犯,忍辱能度瞋恚,精进能度懈怠,禅定能度散乱,般若能度愚痴。请参见附表。
六
度
│
┌───────────────────┐
6 5 4 3 2 1
般 禅 精 忍 持 布
若 定 进 辱 戒 施
│ │ │ │ │ │
┌┴┐ ┌┴┐ ┌┴┐ ┌┴┐ ┌┴┐ ┌┴┐
一法生 意口身 求修断 无法生 饶摄律 无法财
切空空 定定定 化精精 生忍忍 益善仪 畏施施
智智智 精进进 法 有法戒 施
智 进 忍 情戒
戒
└┬┘ └┬┘ └┬┘ └┬┘ └┬┘ └┬┘
│ │ │ │ │ │
度 度 度 度 度 度
愚 散 懈 瞋 毁 悭
痴 乱 怠 恚 犯 贪
【佛学次第统编】
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密中。以无所舍法,应具足檀波罗密。施者受者及财物不可得故,罪不罪不可得故,应具足尸罗波罗密。心不动故,应具足羼提波罗密。身心精进不懈怠故,应具足毗梨耶波罗密。不乱不昧故,应具足禅波罗密。于一切法不著故,应具足般若波罗密。」
【三藏法数】
(出六度集经)
〔一、檀那〕,梵语檀那,华言布施。施有二种:一者财施,谓以饮食、衣服、田宅、珍宝及一切资身之具,悉能施之。二者法施,谓从诸佛及善知识,闻说世间、出世间善法,以清净心转为他说也。
〔二、尸罗〕,梵语尸罗,华言性善。谓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此据义而译也。正翻止得,谓止恶得善也。又翻为戒,谓戒能防止身口所作之恶也。
〔三、羼提〕,梵语羼提,华言忍辱。忍辱有二种:一者生忍,谓于恭敬供养中,不生憍逸,于嗔骂打害中,不生怨恨也。二者法忍,谓于寒热风雨饥渴等法,恼害之时,能安能忍,不生嗔恚忧愁也。
〔四、毗梨耶〕,梵语毗梨耶,华言精进。精进有二种:一者身精进,谓若勤修善法,行道礼诵,与夫讲说,不自放逸也。二者心精进,谓若勤行善道,心心相续,不自放逸也。
〔五、禅那〕,梵语禅那,华言静虑。专心歛念,守一不散之谓也。禅有二种:一者世间禅,谓色界、无色界、凡夫所修禅也。二者出世间禅,谓声闻、缘觉、菩萨所修禅也。
〔六、般若〕,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照了一切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达一切无碍,为诸众生种种演说也。
(名数)六波罗蜜也。旧称波罗蜜,译言度。新称波罗蜜多,译言到彼岸。度为度生死海之义,到彼岸为到涅槃岸之义,其意一也。其波罗蜜之行法有六种: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仁王经上曰:「六度四摄一切行。」(参见:波罗蜜)
【佛学大辞典】
(名数)初五度如前。第六智慧,分别真理也,此六度为万行之总体。前五为福行,后一为智行。以福行助成智行,依智行而断惑證理,渡生死海也。
【佛学常见辞汇】
六种行之可以从生死苦恼此岸得度到涅槃安乐彼岸的法门,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布施能度悭贪,持戒能度毁犯,忍辱能度瞋恚,精进能度懈怠,禅定能度散乱,般若能度愚痴。请参见附表。
六
度
│
┌───────────────────┐
6 5 4 3 2 1
般 禅 精 忍 持 布
若 定 进 辱 戒 施
│ │ │ │ │ │
┌┴┐ ┌┴┐ ┌┴┐ ┌┴┐ ┌┴┐ ┌┴┐
一法生 意口身 求修断 无法生 饶摄律 无法财
切空空 定定定 化精精 生忍忍 益善仪 畏施施
智智智 精进进 法 有法戒 施
智 进 忍 情戒
戒
└┬┘ └┬┘ └┬┘ └┬┘ └┬┘ └┬┘
│ │ │ │ │ │
度 度 度 度 度 度
愚 散 懈 瞋 毁 悭
痴 乱 怠 恚 犯 贪
【佛学次第统编】
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以不住法,住般若波罗密中。以无所舍法,应具足檀波罗密。施者受者及财物不可得故,罪不罪不可得故,应具足尸罗波罗密。心不动故,应具足羼提波罗密。身心精进不懈怠故,应具足毗梨耶波罗密。不乱不昧故,应具足禅波罗密。于一切法不著故,应具足般若波罗密。」
【三藏法数】
(出六度集经)
〔一、檀那〕,梵语檀那,华言布施。施有二种:一者财施,谓以饮食、衣服、田宅、珍宝及一切资身之具,悉能施之。二者法施,谓从诸佛及善知识,闻说世间、出世间善法,以清净心转为他说也。
〔二、尸罗〕,梵语尸罗,华言性善。谓好行善道,不自放逸,此据义而译也。正翻止得,谓止恶得善也。又翻为戒,谓戒能防止身口所作之恶也。
〔三、羼提〕,梵语羼提,华言忍辱。忍辱有二种:一者生忍,谓于恭敬供养中,不生憍逸,于嗔骂打害中,不生怨恨也。二者法忍,谓于寒热风雨饥渴等法,恼害之时,能安能忍,不生嗔恚忧愁也。
〔四、毗梨耶〕,梵语毗梨耶,华言精进。精进有二种:一者身精进,谓若勤修善法,行道礼诵,与夫讲说,不自放逸也。二者心精进,谓若勤行善道,心心相续,不自放逸也。
〔五、禅那〕,梵语禅那,华言静虑。专心歛念,守一不散之谓也。禅有二种:一者世间禅,谓色界、无色界、凡夫所修禅也。二者出世间禅,谓声闻、缘觉、菩萨所修禅也。
〔六、般若〕,梵语般若,华言智慧。谓照了一切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达一切无碍,为诸众生种种演说也。
波罗密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到彼岸。行者乘大行之船,由生死苦恼的此岸,度到涅槃安乐的彼岸,叫做到彼岸。
【佛学次第统编】
六波罗密 檀、乃至般若。
十波罗密 施、乃至智。
六度 施、乃至慧。
广六度行 略。
波罗密具五种心 知实相、起慈悲、发愿、回向、具足方便。
波罗密具七相 安住、乃至清净。
檀波罗密二 财、法。
施三 财、法、无畏。
尸罗波罗密二 在家、出家。
戒三 律仪、摄善法、饶益有情。
羼提波罗密二 生忍、法忍。
生忍二 顺、逆。
法忍二 心、非心。
忍三 耐怨害、安受苦、谛察法。
毗梨耶波罗密二 身、心。
精进三 被甲、摄善、利乐。
禅波罗密二 世间、出世间。
出世间禅二 出世间、出世间上上。
静虑三 安住、引发、办事。
般若波罗密三 声闻慧、缘觉慧、佛慧。
声闻慧三 学、无学、非学非无学。
又般若三 生空、法空、俱空。
方便二 回向、拔济。
愿二 求菩提、利乐他。
力二 思择、修习。
智二 受用法乐、成熟有情。
华译到彼岸。行者乘大行之船,由生死苦恼的此岸,度到涅槃安乐的彼岸,叫做到彼岸。
【佛学次第统编】
六波罗密 檀、乃至般若。
十波罗密 施、乃至智。
六度 施、乃至慧。
广六度行 略。
波罗密具五种心 知实相、起慈悲、发愿、回向、具足方便。
波罗密具七相 安住、乃至清净。
檀波罗密二 财、法。
施三 财、法、无畏。
尸罗波罗密二 在家、出家。
戒三 律仪、摄善法、饶益有情。
羼提波罗密二 生忍、法忍。
生忍二 顺、逆。
法忍二 心、非心。
忍三 耐怨害、安受苦、谛察法。
毗梨耶波罗密二 身、心。
精进三 被甲、摄善、利乐。
禅波罗密二 世间、出世间。
出世间禅二 出世间、出世间上上。
静虑三 安住、引发、办事。
般若波罗密三 声闻慧、缘觉慧、佛慧。
声闻慧三 学、无学、非学非无学。
又般若三 生空、法空、俱空。
方便二 回向、拔济。
愿二 求菩提、利乐他。
力二 思择、修习。
智二 受用法乐、成熟有情。
波罗木叉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为别解脱,是戒律的别名,因受戒能使身口意恶业,别别解脱。
华译为别解脱,是戒律的别名,因受戒能使身口意恶业,别别解脱。
阿修罗战
【佛学常见辞汇】
阿修罗王与帝释的战斗。修罗有美女,无好食,诸天有好食,无美女,于是互相憎嫉,时常战斗。
阿修罗王与帝释的战斗。修罗有美女,无好食,诸天有好食,无美女,于是互相憎嫉,时常战斗。
迦毗罗卫
【佛学常见辞汇】
国名,即释迦佛所出生的国家,现在尼泊尔的西部。
国名,即释迦佛所出生的国家,现在尼泊尔的西部。
摩醯首罗天
【佛学常见辞汇】
华译为大自在天,在色界的最高处。
【三藏法数】
梵语摩醯首罗,华言大自在,又翻威灵,或云三目,故为三界尊极之主。辅行记云:色界天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有大威力,居菩萨住处;能知大千世界雨滴之数,统摄大千世界,于色界中此天独尊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华译为大自在天,在色界的最高处。
【三藏法数】
梵语摩醯首罗,华言大自在,又翻威灵,或云三目,故为三界尊极之主。辅行记云:色界天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有大威力,居菩萨住处;能知大千世界雨滴之数,统摄大千世界,于色界中此天独尊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檀波罗密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檀那秦言布施。若内有信心,外有福田,家有财物,三事和合时,心生舍法,能破悭贪,是名为檀。」施有二种,一者财施,二者法施。
一、财施 财施者,所谓饮食衣服田宅六畜奴婢珍宝一切己之所有资身之具,及妻子乃至身命,随有所须者,悉能施与,皆名财施。
二、法施 法施者,若从诸佛及善知识边,闻说世间出世间善法,若从经论中闻,若自以观行故知,以清净心,为人演说,皆名法施。
菩萨以质直清净心,行此二种施故,名为檀。
「波罗密」波罗密有三翻,或翻云事究竟,或翻云到彼岸,或翻云度无极。
菩萨修此六法,能究竟通别二种因果,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云事究竟。
乘此六法,能从二种生死此岸,到二种涅槃彼岸,谓之到彼岸。
因此六法,能度通别二种事理诸法之旷远,故云度无极。
此约六波罗密通说也。
若别说者,菩萨行布施时,具修五种心,乃名为波罗密。何等五?一、知施实相,二、起慈悲心,三、发愿,四、回向,五、具足方便。
一、云何名知施实相 若布施时,施者受者及财物三事,皆不可得,入实相正观,以无所舍法,而随他有所须者,能舍不吝,是为知施实相。
二、云何名起慈悲心 菩萨虽知布施实相无所有,而起大慈大悲,欲因此施,与一切乐,拔一切苦,是为起慈悲心。
三、云何名发愿 行布施时,愿因此施,得无上佛果,不求凡夫三乘果报,是为发愿。
四、云何各回向 随所施时,回此施功德,向萨婆若,及施一切众生,是为回向。
五、云何名具足方便 所谓能于布施一法,施转通达一切佛法,遍修诸行,是为具足方便。
菩萨若能具此五心者,是时随有布施,因中说果,亦名事究竟,亦名到彼岸,亦名度无极也。是以菩萨所行布施者,名为行檀波罗密,若至无上菩提佛果,方是檀波罗密具足成就。
法界次第云:「檀那秦言布施。若内有信心,外有福田,家有财物,三事和合时,心生舍法,能破悭贪,是名为檀。」施有二种,一者财施,二者法施。
一、财施 财施者,所谓饮食衣服田宅六畜奴婢珍宝一切己之所有资身之具,及妻子乃至身命,随有所须者,悉能施与,皆名财施。
二、法施 法施者,若从诸佛及善知识边,闻说世间出世间善法,若从经论中闻,若自以观行故知,以清净心,为人演说,皆名法施。
菩萨以质直清净心,行此二种施故,名为檀。
「波罗密」波罗密有三翻,或翻云事究竟,或翻云到彼岸,或翻云度无极。
菩萨修此六法,能究竟通别二种因果,一切自行化他之事,故云事究竟。
乘此六法,能从二种生死此岸,到二种涅槃彼岸,谓之到彼岸。
因此六法,能度通别二种事理诸法之旷远,故云度无极。
此约六波罗密通说也。
若别说者,菩萨行布施时,具修五种心,乃名为波罗密。何等五?一、知施实相,二、起慈悲心,三、发愿,四、回向,五、具足方便。
一、云何名知施实相 若布施时,施者受者及财物三事,皆不可得,入实相正观,以无所舍法,而随他有所须者,能舍不吝,是为知施实相。
二、云何名起慈悲心 菩萨虽知布施实相无所有,而起大慈大悲,欲因此施,与一切乐,拔一切苦,是为起慈悲心。
三、云何名发愿 行布施时,愿因此施,得无上佛果,不求凡夫三乘果报,是为发愿。
四、云何各回向 随所施时,回此施功德,向萨婆若,及施一切众生,是为回向。
五、云何名具足方便 所谓能于布施一法,施转通达一切佛法,遍修诸行,是为具足方便。
菩萨若能具此五心者,是时随有布施,因中说果,亦名事究竟,亦名到彼岸,亦名度无极也。是以菩萨所行布施者,名为行檀波罗密,若至无上菩提佛果,方是檀波罗密具足成就。
羼提波罗密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羼提秦言忍辱,内心能安忍外所辱境,故名忍辱。」忍辱有二种:一者生忍,二者法忍。
云何名生忍?生忍有二种:
一、于恭敬供养中,能忍不著不生憍逸。
二、于瞋骂打害中,能忍不生瞋恨怨恼。
是为生忍。
法忍有二种:
一者、非心法 谓寒、热、风、雨、饥、渴、老、病、死等。
二者、心法 谓瞋、恚、忧、愁、疑、淫欲、憍慢、诸邪见等。
菩萨于此二法,能忍不动,是名法忍。
菩萨以质直清净心,修此二忍,名为羼提。
「波罗密」波罗密者,翻名如前。若菩萨住羼提中,能具修五种心,是时羼提名波罗密。何等五?一知忍实相,虽不得能忍之心,所辱之事,而随对生法二种所辱之境,心能安忍不动。馀四心如檀中分别。菩萨若能具修此五种心,随所忍事,因中说果,皆具三义。是以菩萨修忍,名为行羼提波罗密。若至无上菩提佛果,方是羼提波罗密具足成就。
法界次第云:「羼提秦言忍辱,内心能安忍外所辱境,故名忍辱。」忍辱有二种:一者生忍,二者法忍。
云何名生忍?生忍有二种:
一、于恭敬供养中,能忍不著不生憍逸。
二、于瞋骂打害中,能忍不生瞋恨怨恼。
是为生忍。
法忍有二种:
一者、非心法 谓寒、热、风、雨、饥、渴、老、病、死等。
二者、心法 谓瞋、恚、忧、愁、疑、淫欲、憍慢、诸邪见等。
菩萨于此二法,能忍不动,是名法忍。
菩萨以质直清净心,修此二忍,名为羼提。
「波罗密」波罗密者,翻名如前。若菩萨住羼提中,能具修五种心,是时羼提名波罗密。何等五?一知忍实相,虽不得能忍之心,所辱之事,而随对生法二种所辱之境,心能安忍不动。馀四心如檀中分别。菩萨若能具修此五种心,随所忍事,因中说果,皆具三义。是以菩萨修忍,名为行羼提波罗密。若至无上菩提佛果,方是羼提波罗密具足成就。
毗梨耶波罗密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毗梨耶秦言精进,欲乐勤行善法,不自放逸,谓之精进。」精进有二种:一者身精进,二者心精进。
一、若身勤修善法,行道礼诵讲说劝助开化,是为身精进。
二、若心勤行善道,心心相续,是为心精进。
复次:
一、勤修施戒善法,是为身精进。
二、勤修忍辱禅定智慧,是为心精进。
如是等种种分别身心精进之相不同,今不具辩,若菩萨以质直清净心,修是二种精进,故名为毗梨耶,「波罗密」波罗密翻名如前。若菩萨能于精进具足修五种心者,是时毗梨耶名波罗密。何等五?一者菩萨知精进实相,身心虽不可得,而能勤修一切善法。馀四心如檀中分别。菩萨若能于精进中,具此五心者,随所勤修善法,因中说果,皆具三义。是以菩萨精进,名为行毗梨耶波罗密。若至无上菩提佛果,方是毗梨耶波罗密具足成就。
法界次第云:「毗梨耶秦言精进,欲乐勤行善法,不自放逸,谓之精进。」精进有二种:一者身精进,二者心精进。
一、若身勤修善法,行道礼诵讲说劝助开化,是为身精进。
二、若心勤行善道,心心相续,是为心精进。
复次:
一、勤修施戒善法,是为身精进。
二、勤修忍辱禅定智慧,是为心精进。
如是等种种分别身心精进之相不同,今不具辩,若菩萨以质直清净心,修是二种精进,故名为毗梨耶,「波罗密」波罗密翻名如前。若菩萨能于精进具足修五种心者,是时毗梨耶名波罗密。何等五?一者菩萨知精进实相,身心虽不可得,而能勤修一切善法。馀四心如檀中分别。菩萨若能于精进中,具此五心者,随所勤修善法,因中说果,皆具三义。是以菩萨精进,名为行毗梨耶波罗密。若至无上菩提佛果,方是毗梨耶波罗密具足成就。
禅波罗密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禅秦言思惟修,一切摄心系念,学诸三昧,皆名思惟修也。」禅有二种:一者世间禅,二者出世间禅。
世间禅 世间禅者,谓根本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即是凡夫所行禅。
出世间禅 出世间禅者,复有二种:一出世间禅,二出世间上上禅。
一、出世间禅 出世间禅者,谓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练禅、十四变化,愿智顶禅、无诤三昧、三三昧、师子奋迅三昧、乃至三明、六通、如是等禅,皆是出世间禅,亦名二乘共禅。
二、出世间上上禅 出世间上上禅者,谓自性等九种大禅,首楞严等百八三昧,诸佛不动等百二十三昧,皆出世间上上禅,一名不共禅,不与凡夫二乘共也。
若菩萨以质直清净心,修如是等禅,名之为禅。
「波罗密」波罗密者,翻名如前。若菩萨能于诸禅中,具修五种心,是时禅定名波罗密。何等五?一者知禅实相,不乱不昧,而能遍修诸禅。馀四心如檀中分别。菩萨若能如是,于所得禅中,具修此五心者,随所入禅,因中说果,皆具三义。是以菩萨所修禅定,皆名行禅波罗密。若至无上菩提佛果,方是禅波罗密具足成就。
法界次第云:「禅秦言思惟修,一切摄心系念,学诸三昧,皆名思惟修也。」禅有二种:一者世间禅,二者出世间禅。
世间禅 世间禅者,谓根本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即是凡夫所行禅。
出世间禅 出世间禅者,复有二种:一出世间禅,二出世间上上禅。
一、出世间禅 出世间禅者,谓六妙门、十六特胜、通明、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练禅、十四变化,愿智顶禅、无诤三昧、三三昧、师子奋迅三昧、乃至三明、六通、如是等禅,皆是出世间禅,亦名二乘共禅。
二、出世间上上禅 出世间上上禅者,谓自性等九种大禅,首楞严等百八三昧,诸佛不动等百二十三昧,皆出世间上上禅,一名不共禅,不与凡夫二乘共也。
若菩萨以质直清净心,修如是等禅,名之为禅。
「波罗密」波罗密者,翻名如前。若菩萨能于诸禅中,具修五种心,是时禅定名波罗密。何等五?一者知禅实相,不乱不昧,而能遍修诸禅。馀四心如檀中分别。菩萨若能如是,于所得禅中,具修此五心者,随所入禅,因中说果,皆具三义。是以菩萨所修禅定,皆名行禅波罗密。若至无上菩提佛果,方是禅波罗密具足成就。
般若波罗密
【佛学次第统编】
法界次第云:「般若秦言智慧,照了一切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达一切无碍,名为智慧。」智慧有三种:一者、声闻智慧。二者、辟支佛智慧,三者,佛智慧。
一、求声闻智慧有三种:学、无学、非学非无学。
「一」非学非无学智慧 非学非无学智慧者,如乾慧地、不净观、安那般那、欲界系、四念处、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等。
「二」学智 学智者,苦法忍慧,乃至阿罗汉第九无间中金刚三昧慧。
「三」无学智 无学智者,阿罗汉第九解脱智,从是已后,一切无学无尽智,无生智等。
是为声闻智慧。
二、求辟支佛智慧亦如是。但以是人无漏善根纯熟,虽生无佛之世,不从他闻,自然觉悟得禅定,三界漏尽。所得三明六通等,为德小胜声闻,是为辟支佛智慧。又以观十二因缘智慧深利,能侵除习气,胜于声闻,从四谛观门断结,此为异也。
三、求佛道智慧者,菩萨从初发心已来,行六波罗密,破魔军众,及诸烦恼,得一切智,成佛道,乃至入无馀涅槃。随本愿力,从是中间,所有智慧,总相别相,一切尽知,是为佛智。
若菩萨以质直清净心,修此三种智慧,故名为般若。
「波罗密」波罗密者,翻名如前。若菩萨随所修智慧中,能具足五种心者,是时般若名波罗密也。何等五?一者了知智慧实相,非境非智,心无所得,而能遍学三乘智慧,及一切世间知见。馀四心如檀中分别。菩萨能如是,于所修智慧中,具此五心者,随所得智慧,因中说果,皆具三义。是以菩萨所修智慧,皆名行般若波罗密。若至无上菩提道果,方是般若波罗密具足成就。
今六波罗密,即菩萨正行之本,是以法华经云:「为求菩萨道,应说六波罗密。」
法界次第云:「般若秦言智慧,照了一切诸法,皆不可得,而能通达一切无碍,名为智慧。」智慧有三种:一者、声闻智慧。二者、辟支佛智慧,三者,佛智慧。
一、求声闻智慧有三种:学、无学、非学非无学。
「一」非学非无学智慧 非学非无学智慧者,如乾慧地、不净观、安那般那、欲界系、四念处、煖法、顶法、忍法、世第一法等。
「二」学智 学智者,苦法忍慧,乃至阿罗汉第九无间中金刚三昧慧。
「三」无学智 无学智者,阿罗汉第九解脱智,从是已后,一切无学无尽智,无生智等。
是为声闻智慧。
二、求辟支佛智慧亦如是。但以是人无漏善根纯熟,虽生无佛之世,不从他闻,自然觉悟得禅定,三界漏尽。所得三明六通等,为德小胜声闻,是为辟支佛智慧。又以观十二因缘智慧深利,能侵除习气,胜于声闻,从四谛观门断结,此为异也。
三、求佛道智慧者,菩萨从初发心已来,行六波罗密,破魔军众,及诸烦恼,得一切智,成佛道,乃至入无馀涅槃。随本愿力,从是中间,所有智慧,总相别相,一切尽知,是为佛智。
若菩萨以质直清净心,修此三种智慧,故名为般若。
「波罗密」波罗密者,翻名如前。若菩萨随所修智慧中,能具足五种心者,是时般若名波罗密也。何等五?一者了知智慧实相,非境非智,心无所得,而能遍学三乘智慧,及一切世间知见。馀四心如檀中分别。菩萨能如是,于所修智慧中,具此五心者,随所得智慧,因中说果,皆具三义。是以菩萨所修智慧,皆名行般若波罗密。若至无上菩提道果,方是般若波罗密具足成就。
今六波罗密,即菩萨正行之本,是以法华经云:「为求菩萨道,应说六波罗密。」
九会曼荼罗
【佛学次第统编】
是金刚界现图曼荼罗也。东方为正面,第一会置中央,自东面右旋,而置八会,合为九会。
第一会乃说大日如来以五相现成等正觉。成佛后,自金刚三摩地,现出三十七尊,乃至外部诸众,摄化众生之状者,故名成身会,为曼陀罗之根本,故又名为根本会。或就其诸尊之活动作业,名为羯磨会,是四曼中之大曼也。
第二会者,为成身会诸尊,示其本誓,非塔杵宝珠等之三昧耶身,故名三昧耶又取其作业,名为羯磨会,是四曼中之三昧耶曼也。
第三会为诸尊各各标五智等微细之德者,故名微细会,诸尊深入禅定,故又名三昧耶,四曼中之法曼也。
第四会为述诸尊各各以宝冠华鬘等供养大日尊之作业者,故名大供养会,四曼中之羯磨曼也。
如已上次第为三大法羯之四曼。
第五会者,因前四会分离四曼,于别会各置一曼。今为破四曼不离,以四曼合集于一会者,故名四印会,是为大日之五智,故又名五智会。
第六会者为示大日如来之独一法界,更合前四曼,而示大日独一法界之一智拳印者,故名一印会。
已上六会,为自粗至细之次第,为大日如来之自性轮身,又为自證门,是四曼中之法三曼也。
第七会以金刚萨埵为中台(至第五会大日为中台第六会大日一尊也),转欲、触、爱、慢之四烦恼,而为欲、触、爱、慢之四菩萨,示深密之理趣者,故名理趣会。金刚萨埵与普贤菩萨同体,故又名普贤会。是前六会之大日如来,来此会现金刚萨埵相而说正法者,故此为大日如来化他之正法轮身(菩萨之称),是四曼中法曼也。
第八会为大日如来为折伏刚强难化之众生,从金刚萨埵,更现降三世明王之忿怒身者,故名降三世羯磨会,是四曼中大曼也。
第九会为同列降三世明王之三昧耶形者,故名降三世三昧耶会,是四曼中三曼也。
此二会为大日如来化他之教令轮身(明王之称),要之九会之曼荼罗者,大日如来之三轮身也。以上九会之次第,为从果向因。大日自自證门出于降伏门之相也对于此而有从因至果之次第,为自凡夫上于诸佛果之相,此时降三世三昧耶为第一,中央之成身为第九也。
「三十七尊」 三十七尊者,金刚界曼陀罗之主脑也。第一根本成身会,一千六十一尊中,五佛与属于中央大日之四波罗菩萨,属于他四佛之十六大菩萨,内四供养外四供养之八供,及四摄菩萨是也。此中十六大菩萨为慧德,四波八供四摄为定德,因于密教依诸尊废立之数,法门而有重重,有一尊、八尊、九尊、十尊、五十三尊、七十三、十佛刹微尘数等。
是金刚界现图曼荼罗也。东方为正面,第一会置中央,自东面右旋,而置八会,合为九会。
第一会乃说大日如来以五相现成等正觉。成佛后,自金刚三摩地,现出三十七尊,乃至外部诸众,摄化众生之状者,故名成身会,为曼陀罗之根本,故又名为根本会。或就其诸尊之活动作业,名为羯磨会,是四曼中之大曼也。
第二会者,为成身会诸尊,示其本誓,非塔杵宝珠等之三昧耶身,故名三昧耶又取其作业,名为羯磨会,是四曼中之三昧耶曼也。
第三会为诸尊各各标五智等微细之德者,故名微细会,诸尊深入禅定,故又名三昧耶,四曼中之法曼也。
第四会为述诸尊各各以宝冠华鬘等供养大日尊之作业者,故名大供养会,四曼中之羯磨曼也。
如已上次第为三大法羯之四曼。
第五会者,因前四会分离四曼,于别会各置一曼。今为破四曼不离,以四曼合集于一会者,故名四印会,是为大日之五智,故又名五智会。
第六会者为示大日如来之独一法界,更合前四曼,而示大日独一法界之一智拳印者,故名一印会。
已上六会,为自粗至细之次第,为大日如来之自性轮身,又为自證门,是四曼中之法三曼也。
第七会以金刚萨埵为中台(至第五会大日为中台第六会大日一尊也),转欲、触、爱、慢之四烦恼,而为欲、触、爱、慢之四菩萨,示深密之理趣者,故名理趣会。金刚萨埵与普贤菩萨同体,故又名普贤会。是前六会之大日如来,来此会现金刚萨埵相而说正法者,故此为大日如来化他之正法轮身(菩萨之称),是四曼中法曼也。
第八会为大日如来为折伏刚强难化之众生,从金刚萨埵,更现降三世明王之忿怒身者,故名降三世羯磨会,是四曼中大曼也。
第九会为同列降三世明王之三昧耶形者,故名降三世三昧耶会,是四曼中三曼也。
此二会为大日如来化他之教令轮身(明王之称),要之九会之曼荼罗者,大日如来之三轮身也。以上九会之次第,为从果向因。大日自自證门出于降伏门之相也对于此而有从因至果之次第,为自凡夫上于诸佛果之相,此时降三世三昧耶为第一,中央之成身为第九也。
「三十七尊」 三十七尊者,金刚界曼陀罗之主脑也。第一根本成身会,一千六十一尊中,五佛与属于中央大日之四波罗菩萨,属于他四佛之十六大菩萨,内四供养外四供养之八供,及四摄菩萨是也。此中十六大菩萨为慧德,四波八供四摄为定德,因于密教依诸尊废立之数,法门而有重重,有一尊、八尊、九尊、十尊、五十三尊、七十三、十佛刹微尘数等。
十波罗夷即十重戒
【佛学次第统编】
无畏三藏禅要曰(但依大日经,略有不同):
一、菩提心不可退。
二、不可舍三宝而归依外道。
三、不可毁谤三宝及三乘之教典。
四、于甚深之大乘经典,有不通解处,不可生疑惑。
五、若有众生已发菩提心,则不可说使退菩提心,而趣向二乘之法。
六、于未发菩提心者,亦不可说使彼发二乘心之法。
七、不应对于小乘及邪见人之前,辄说大乘之法。
八、不可发起诸邪见等之法。
九、于外道之前,不可自说我具无上菩提之妙戒。
十、但于一切众生有所损害及无利益者,皆不可作,又不可使人作,见作而随喜。
无畏三藏禅要曰(但依大日经,略有不同):
一、菩提心不可退。
二、不可舍三宝而归依外道。
三、不可毁谤三宝及三乘之教典。
四、于甚深之大乘经典,有不通解处,不可生疑惑。
五、若有众生已发菩提心,则不可说使退菩提心,而趣向二乘之法。
六、于未发菩提心者,亦不可说使彼发二乘心之法。
七、不应对于小乘及邪见人之前,辄说大乘之法。
八、不可发起诸邪见等之法。
九、于外道之前,不可自说我具无上菩提之妙戒。
十、但于一切众生有所损害及无利益者,皆不可作,又不可使人作,见作而随喜。
罗汉请弥陀
【俗语佛源】
罗汉,小乘的最高果位;弥陀,即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罗汉请弥陀」这句俗语见于清·王有光《吴下谚联》卷一,只是借用佛语,内容与佛无关。据说十八罗汉邀请弥陀赴龙华会,推选一名为首作陪的人,监斋神拟请降龙、伏虎两位罗汉居首,理由是「以强为胜」。韦驮主张「有钱为上」,让金身罗汉上坐。赤脚罗汉不服,认为这是「欺贫重富」,昂然入坐。不料长眉大仙杖锡而入,自称年齿最长,资格最老。赤脚罗汉只得让他,抱怨说:「力士怕黄金,财主怕穷汉,穷汉敌不过阎王势。」弥陀含笑,众罗汉各自就席。此时,皱眉禅师一声长叹:「阿弥陀佛!我无力无财无势,又生不出一副老面皮肤,只落得长作懊恼罗汉也!」(李明权)
罗汉,小乘的最高果位;弥陀,即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罗汉请弥陀」这句俗语见于清·王有光《吴下谚联》卷一,只是借用佛语,内容与佛无关。据说十八罗汉邀请弥陀赴龙华会,推选一名为首作陪的人,监斋神拟请降龙、伏虎两位罗汉居首,理由是「以强为胜」。韦驮主张「有钱为上」,让金身罗汉上坐。赤脚罗汉不服,认为这是「欺贫重富」,昂然入坐。不料长眉大仙杖锡而入,自称年齿最长,资格最老。赤脚罗汉只得让他,抱怨说:「力士怕黄金,财主怕穷汉,穷汉敌不过阎王势。」弥陀含笑,众罗汉各自就席。此时,皱眉禅师一声长叹:「阿弥陀佛!我无力无财无势,又生不出一副老面皮肤,只落得长作懊恼罗汉也!」(李明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