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收录约1万典故,50万词汇、2万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处分类按人物分类
火济 朝代:东汉末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汉末人。少数部族首领。从诸葛亮南征孟获,有功,封罗甸国王。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270 【介绍】: 西晋襄阳人,字令则。师事谯周。仕蜀为太子舍人。以不附黄皓,左迁巴东太守。魏元帝景元四年攻蜀,宪西还守永安城。降魏,坚守拒吴军之攻,加陵江将军、使持节,领武陵太守。入晋,武帝称其忠烈果毅。卒谥烈。
昙柯迦罗 朝代:曹魏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三国魏僧。中天竺人。幼颖悟,博览群书。后读佛书,始知佛教宏旷,乃出家为僧。魏齐王芳嘉平中至洛阳,译《僧祇戒心》。更请梵僧立羯磨法。中夏戒律始此。后不知所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
此云法时。中天竺人。家世富有。喜营福。有才辨。读书过目成诵。工四韦驮论。风云星宿。图谶运变。皆鍊达贯穿。谓天下之理。毕殚于己。年二十馀。游僧坊。阅法胜毗尼。茫然不知为何等语。叹曰顿出情外。必有精义。跪问一比丘。遂悟因果三世之旨。于是弃家学道。诵大小乘经。诸毗尼部。以游化诸国。嘉平中。至洛阳。时法流滥觞。中夏比丘特剪发而已。斋忏事。如祠祀状。律仪之说。曾莫闻也。迦罗至。始疏决其源。译戒律以僧祇戒心为日用。又请梵僧。立结磨法。而道遂大行。后不知所终。
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上
昙柯迦罗此云法时。本中天竺人。家世大富。常修梵福。迦罗幼而才悟质像过人。读书一览皆文义通畅。善学四围陀论。风云星宿图谶运变莫不该综。自言。天下文理毕己心腹。至年二十五。入一僧坊。看遇见法胜毗昙。聊取览之。茫然不解。殷勤重省更增昏漠。乃叹曰。吾积学多年。浪志坟典。游刃经籍。义不再思文无重览。今睹佛书顿出情外。必当理致钩深。别有精要。于是赍卷入房。请一比丘略为解释。遂深悟因果妙达三世。始知佛教宏旷俗书所不能及。乃弃舍世荣出家精苦。诵大小乘经及诸部毗尼。常贵游化不乐专守。以魏嘉平中来至洛阳。于时魏境虽有佛法而道风讹替。亦有众僧未禀归戒。正以剪落殊俗耳。设复斋忏事法祠祀。迦罗既至大行佛法。时有诸僧共请迦罗译出戒律。迦罗以律部曲制文言繁广。佛教未昌必不承用。乃译出僧祇戒心。止备朝夕。更请梵僧立羯磨法受戒。中夏戒律始自于此。迦罗后不知所终。时又有外国沙门康僧铠者。亦以嘉平之末。来至洛阳。译出郁伽长者等四部经。又有安息国沙门昙帝。亦善律学。以魏正元之中。来游洛阳。出昙无德羯磨。又有沙门帛延不知何人。亦才明有深解。以魏甘露中。译出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等凡六部经。后不知所终焉。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三国蜀牂牁人。为牂牁帅,善抚其众。诸葛亮南征,济火通道积粮以迎,被命为先锋。助亮平西南各部,擒孟获。及归,克晋里犵狫氏,拓其境土,封罗甸王。
诃罗竭 朝代: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樊阳人。美仪止。襟情高洁。出家暗能诵经二百万言。行头陀山林间。冬冱坐石磴上。夜不卧。太康元年。至洛阳。时疫者相枕籍。竭祝之则病以起死以生。不可胜数。元康元年。西止娄至山。石室中。室去水远。人欲为凿沼引涧以便汲。竭曰。何至相劳。即以左足碾室西石壁。没趾。即拔足水随出。香洌而美。饮之。止饥渴除病疾。八年卒。阇维之。全身趺坐之散。乃移之石室供养。咸和初。有竺定安世者。来自西域闻而异焉。躬造石室。见其遗体。俨然如平生。时死已三十年矣。
神僧传·卷第一
诃罗竭者。莫详氏族。少出家。诵经二百万言。性虚玄守戒节。善举措美容色。多行头陀独宿山野。晋武帝太康九年暂至洛阳。时疾疫流行死者相继。竭为咒治。十差八九。至晋惠帝元康元年。乃西入止娄至山石室中坐禅。此室去水远甚。时人欲为开涧。竭曰。不假相劳。乃自以左脚碾室西石壁。壁陷没指。既拔足水从中出。清香甘美四时不绝。来饮者皆止饥渴除疾病。至元康八年端坐从化。弟子依国法阇维之。焚燎累日。而尸犹坐火中永不灰烬。乃移还石室内。
高僧传·卷第十 神异下
诃罗竭者。本樊阳人。少出家。诵经二百万言。性虚玄守戒节。善举厝美容色。多行头陀独宿山野。晋武帝太康九年暂至洛阳。时疫疾甚流。死者相继。竭为咒治。十差八九。至晋惠帝元康元年。乃西入止娄至山石室中坐禅。此室去水既远。时人欲为开涧。竭曰。不假相劳。乃自起以左脚蹍室西石壁。壁陷没指。既拔足水从中出。清香软美四时不绝。来饮者皆止饥渴除疾病。至元康八年端坐从化。弟子依西国法阇维之。焚燎累日而尸犹坐火中水不灰烬。乃移还石室内。后西域人竺定。字安世。晋咸和中往其国。亲自观视尸俨然平坐已三十馀年。定后至京传之道俗。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一 译经科一
此云法护。其先月氏人。姓支氏。后家燉煌。八岁弃家师事沙门竺高座。日诵万言。性纯粹苦行笃学。武帝时。京师寺像虽崇丽。而方等深经未至。护慨然随师游历西域诸国。凡三十六种。异言异书。皆精研无遗。遂东归。自燉煌至长安。随轩译写。为晋文。如贤劫法华光赞等百六十五部。以行世。法被中华。护力也。护山居每漱涧中。樵者秽涧侧。涧为涸。护叹曰。人之无德。致清泉不流。苟无以给。正当移去耳。俄泉流如故。后立寺于长安青门外。声称甚远。众常千人。惠帝西奔开中扰乱。护与弟子东下。至渑池而殁。寿八十八。世号燉煌菩萨。
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上
竺昙摩罗刹。此云法护。其先月支人。本姓支氏。世居燉煌郡。年八岁出家。事外国沙门竺高座为师。诵经日万言。过目则能。天性纯懿操行精苦。笃志好学。万里寻师。是以博览六经游心七籍。虽世务毁誉。未尝介抱。是时晋武之世。寺庙图像虽崇京邑。而方等深经蕴在葱外。护乃慨然发愤。志弘大道。遂随师至西域。游历诸国。外国异言三十六种。书亦如之。护皆遍学。贯综诂训。音义字体。无不备识。遂大赍梵经。还归中夏。自燉煌至长安。沿路传译写为晋文。所获览即正法华光赞等一百六十五部。孜孜所务。唯以弘通为业。终身写译劳不告勌。经法所以广流中华者。护之力也。护以晋武之末。隐居深山。山有清涧。恒取澡漱。后有采薪者。秽其水侧俄顷而燥。护乃徘徊叹曰。人之无德。遂使清泉辍流。水若永竭。真无以自给。正当移去耳。言讫而泉涌满涧。其幽诚所感如此。故支遁为之像赞云。护公澄寂。道德渊美。微吟穷谷。枯泉漱水。邈矣护公。天挺弘懿。濯足流沙。领拔玄致。后立寺于长安青门外。精勤行道。于是德化遐布。声盖四远。僧徒数千咸所宗事。及晋惠西奔关中扰乱百姓流移。护与门徒避地。东下至渑池。遘疾而卒。春秋七十有八。后孙绰制道贤论。以天竺七僧。方竹林七贤。以护匹山巨源。论云。护公德居物宗。巨源位登论道。二公风德高远足为流辈矣。其见美后代如此。时有清信士聂承远。明解有才笃志务法。护公出经多参正文句。超日明经初译。颇多烦重。承远删正得今行二卷。其所详定类皆如此。承远有子道真。亦善梵学。此君父子比辞雅便。无累于古。又有竺法首陈士伦孙伯虎虞世雅等。皆共承护旨执笔详校。安公云。护公所出。若审得此公手目。纲领必正。凡所译经虽不辩妙婉显。而宏达欣畅。特善无生。依慧不文。朴则近本。其见称若此。护世居燉煌。而化道周给。时人咸谓燉煌菩萨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303 【介绍】: 又名仲。西晋襄阳人,字敬之。罗宪从子。少孤。武帝时为尚书郎。荆州刺史王戎以为参军。武帝咸宁五年,随王戎伐吴。惠帝永宁元年,赵廞反于蜀。尚为平西将军、益州刺史赴蜀往讨。尚性贪。蜀人言曰:“蜀贼尚可,罗尚杀我,平西将军,反更为祸。”时李特率流民起事,杀赵廞。旋尚以计袭杀李特。太安二年,特子李雄与特弟李流收余众攻益州,尚败,委城而遁,寻卒。
全晋文·卷七十
尚字敬之;一名仲,字敬真;献兄子。荆州刺史王戎引为参军,历尚书郎武陵汝南太守。太康末为梁州刺史。永宁初拜平西将军,假节领护羌校尉益州刺史。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一 译经科一
不知何国人。纯粹有高行。该览传记。闲习汉言。久游中夏。宣译梵本。见重于世云。
罗可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晋人。性度宽宏。尝有窃刈其园蔬者,见而退避草间。又有攘杀其鸡者,携壶就之,尽醉而归。由是相诫无犯。

人物简介

全晋文·卷七十
献一作宪,字令则,襄阳人。仕蜀为太子舍人,迁庶子尚书吏部郎,以忤黄皓左迁巴东太守。蜀亡,为魏凌江将军。封万年亭侯。迁武陵太守巴东监军,晋受禅,改封西鄂县侯,卒赠安南将军,谥曰烈。
罗致福 朝代: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晋黄梅人。修道于县北凤台观。传尝以丹与自称为病龙之老人疗疾。后于观池中濯足,龙负之飞升而去。

人物简介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一 译经科一
此云吉友。西域国王子也。让位于弟。如吴泰伯。出家东游诸国。永嘉中至关中。值乱渡江。止建邺建初寺。世呼为高座。丞相王茂弘见之曰。我辈人也。太尉庾元规。光禄周伯仁。太常谢幼舆。廷尉桓茂伦。一时名士。皆造门结好。声名著缙绅间。友尝对导解带槃薄。尚书令卞望之适至。友正容肃然。人问其故。对曰王公风鉴期人。卞令范度格物。吾正当以是应之耳。桓廷尉欲为友作目。久而未得。或云尸梨蜜可谓卓朗。桓绝欲以为尽品题之极。大将军王处仲在南夏。闻友为诸公器重。心未然之。及见。不觉欣然致敬。周顗为仆射领选。临入局。过语。叹曰为朝廷选贤。得如君者。真令人无愧耳。顗殁。友尉其孤。对坐作梵呗。清响凌云。又咒语千馀言而去。导曰。外国之不为富贵所惑者。有君一人而已。友笑曰。若使我如诸君。今日岂得在此耶。时传以为名言。友高简不学晋言。以持咒称。初江夏未有咒。友译孔雀明王经诸神咒。以授弟子觅历。咸康中殁。寿八十馀。友好于石子冈行头陀。遂葬其地。成帝为树刹。冢侧有沙门亡其名。自关右来为造寺。号高座。
高僧传·卷第一 译经上
帛尸梨密多罗。此云吉友。西域人。时人呼为高座。传云。国王之子当承继世。而以国让弟。闇轨太伯。既而悟心天启。遂为沙门。密天姿高朗风神超迈。直尔对之。便卓出于物。晋永嘉中。始到中国。值乱仍过江止建初寺。丞相王导一见而奇之。以为吾之徒也。由是名显。太尉庾元规光禄周伯仁太常谢幼与廷尉桓茂伦。皆一代名士。见之终日累叹。披衿致契。导尝诣密。密解带偃伏悟言神解。时尚书令卞望之亦与密致善。须臾望之至。密乃敛衿饰容。端坐对之。有问其故。密曰。王公风道期人。卞令轨度格物。故其然耳。诸公于是叹其精神洒厉皆得其所。桓廷尉尝欲为密作目。久之未得。有云。尸梨密可谓卓朗。于是桓乃咨嗟绝叹。以为标题之极。太将军王处仲在南夏。闻王周诸公皆器重密。疑以为失。及见密乃欣振奔。至一面尽虔。周顗为仆射。领选临入过造密。乃叹曰。若使太平之世尽得选此贤。真令人无恨也。俄而顗遇害。密往省其孤。对坐作胡呗三契。梵响凌云。次诵咒数千言。声音高畅颜容不变。既而挥涕收泪。神气自若。其哀乐废兴皆此类也。王公尝谓密曰。外国有君一人而已。密笑曰。若使我如诸君。今日岂得在此。当时为佳言。密性高简不学晋语。诸公与之语言。密虽因传译。而神领意得顿尽言前。莫不叹其自然天拔悟得非常。密善持咒术所向皆验。初江东未有咒法。密译出孔雀王经明诸神咒。又授弟子觅历高声梵呗传响于今。晋咸康中卒。春秋八十馀。诸公闻之痛惜流涕。桓宣武每云少见高座称其精神著出当年。琅琊王珉师事于密。乃为之序曰。春秋吴楚称子。传者以为先中国而后四夷岂不以三代之胤行乎殊俗之礼。以戎狄贪婪无仁让之性乎。然而卓世之秀。时生于彼。逸群之才。或侔乎兹。故知天授英伟。岂俟于华戒。自此以来唯汉世有金日磾。然日磾之贤尽于仁孝忠诚德信纯至。非为明达足论。高座心造峰极。交俊以神。风领朗越过之远矣。密常在石子冈东行头陀。既卒因葬于此。成帝怀其风为树刹冢所。后有关右沙门来游京师。乃于冢处起寺。陈郡谢琨赞成其业。追旌往事。仍曰高座寺也。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十六国时后凉临松卢水胡族人。沮渠蒙逊伯父。仕吕光为西平太守。与弟曲粥从征河南。前军败绩,曲粥惧不见容,劝罗仇勒众向西平,罗仇不听。未几为光所杀。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襄阳人,字它仁。少好学。性嗜酒,不拘小节,常伺人祠祭乞食。初仕荆州为从事,后在桓温府,晋穆帝永和初从平蜀。强于记忆,凡蜀城观宇道路梁竹等,至晋哀帝兴宁三年,犹能为桓温言之,曾无错漏。后为襄阳太守。累迁广、益二州刺史。举其大纲,不存小察,吏民安悦。

人物简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桂阳耒阳人,字君章。弱冠,州三辟不就,后为郡功曹,桓温补征西参军。雅重其才,称为“江左之秀”。迁宜都太守、廷尉、长沙相。年老致仕。加中散大夫。年七十七卒。
全晋文
含字君章,桂阳耒阳人,为州主簿郡功曹,刺史庾亮以为部江夏从事,后为桓温征西参军,转州别驾,又转征西户曹参军,迁宜都太守,温封南郡公,引为郎中令,寻徵正员郎,累迁散骑常侍侍中,转廷尉长沙相,致仕,加中散大夫,卒年七十七,有集三卷。